百万卡车司机行驶轨迹上链,“雁阵”要干什么?
图:高通技术公司产品管理高级副总裁兼 AI 负责人 Ziad Asghar 在 WAIC丨来源:高通
在上周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走进上海世博展览中心,你会以为整个世界都用大模型重做了一遍把 AI 大模型真正放到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高通技术公司产品管理高级副总裁兼 AI 负责人 Ziad Asghar在云端和终端进行分布式处理的混合 AI 才是 AI 的未来文生图 AI 模型 Stable Diffusion图生图模型 ControlNet
图:Stable Diffusion 在第二代骁龙 8 平台上生成的图片|来源:高通
混合 AI 将为当下火热的 AI 大模型带来真正的规模化扩展和普及
“AI 原住民”的探索
DeepTech:
从云端到终端,高通“驯化”这一扩散模型花了多长时间?
Ziad Asghar:
模型的 AIMET 量化上采用基于整数的、位数更少的处理方式自适应舍入(AdaRound)技术将大模型从 FP32 压缩为 INT4,却在精度上几乎没有损失。
图:高通针对 Stable Diffusion 的全栈 AI 优化丨来源:高通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真正的能让每个人都用上 AI 的办法
掌上大模型的挑战
DeepTech:
您认为我们会很快看到多模态在终端侧的实现吗?
Ziad Asghar:
很快能够实现只要模型训练中使用了合适的数据,多模态模型可以不做得那么大
在获取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微调
图:数量可观的生成式 AI 模型将可从云端分流到终端上运行丨来源:《混合 AI 是 AI 的未来》白皮书
DeepTech:
AI 最终会“失忆”
Ziad Asghar:
即一个更加个性化的虚拟助理“云”并不了解你,也永远不可能了解你
个性化定制的治理层不仅能解决“幻觉”问题,也能解决“失忆”问题
用户体验必须是自然的、无缝的乃至无感的
DeepTech:
未来,终端侧 AI 是否将向着一边预训练、一边推理的方向发展?
Ziad Asghar:
设置多大的模型和运算在终端侧运行也会因设备而异同一个模型不同规模的版本在终端侧和云端同时运行
终端侧 AI 还可能作为额外的(分布式)算力中心
图:协同处理混合 AI 的四个 token 推测性解码示例丨来源:《混合 AI 是 AI 的未来》白皮书
混合 AI 的“云终”共建
DeepTech:
在您看来,这种体验会是什么样的?我们需要不断在付费(云端)和免费(终端)之间选“是”或“否”吗?
Ziad Asghar:
无缝的体验必须由应用程序服务提供商来实现
图:终端侧 AI 与云端 AI 之间的分流丨来源:《混合 AI 是 AI 的未来》白皮书
DeepTech:
从商业角度来看,您认为应该如何制定分配策略,建立互利共赢机制,从而让云端大模型服务商也能获利,并且与终端一起推动产业生态发展?
Ziad Asghar:
两者之间不存在冲突一旦每个人都真正开始使用生成式 AI 时,云端是没有能力提供这样大规模的服务的云端服务商其实是希望终端设备能够分担部分负载、算力和功耗的
将帮助云端 AI 服务商们实现进一步的规模化扩张
未来几个月,我们将能在终端侧支持 100 亿的模型参数量
图:AI 处理的重心正在向边缘转移丨来源:《混合 AI 是 AI 的未来》白皮书
DeepTech:
高通如何看待在中国的本地化工作以及这种差异?
Ziad Asghar:
一个应用就能搞定所有 AI 个人助理来整合、统筹
一个兼容并包的“超级 App”出现在中国的可能性更大
DeepTech:
最后,您能否为我们描绘一下混合 AI 未来三到五年的终极应用场景?
Ziad Asghar:
我相信在五年内,混合 AI 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图:终端侧生成式 AI 可用于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丨来源:《混合 AI 是 AI 的未来》白皮书
你的车将变成你真正的办公室这都是“低悬的果实”,其实应该马上就能实现的
我们与周围所有设备的连接、交互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无缝,但同时还应该更加“隐形”
楚乔传同款戒指升级版:可解锁车辆或登录笔记本电脑
铅笔道 专栏作者 | 郝超
2018年,资本市场进入寒冬,各行各业都不好融资发展。而区块链却逆流而上,时不时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好在空气币大行其道的荒蛮时代没有持续多久,世界对区块链的看法就冷静了许多。于是天要下雨,区块链要落地,就稍作有了区块链+车联网的玩法,一时间倍受追捧。作为车联网行内人士,对区块链稍作研究后,发现里面竟有不少的门(tao)道(lu)。
区块链+车联网,在我看来,目前还比较扯,通俗点讲就是一个能捧红老旧业务的概念。就仿佛阿里哪天说,要开通月球、火星、木星的无人便利店,一时间股票大涨,股民欢呼。
目前,区块链+车联网的玩法,其实数来数去、换汤换药后无非就这两类玩法:
1.数据去中心化:车辆每天产生大量有价值数据,比如动态的行驶大数据(可以反应路况、个人喜好、绘制高精度地图等),比如静态的保养、保险、维修及行驶本等数据(可以用于二手车评估、保险定价、个人征信等)。目前这些所有数据都存在你的百度地图、车机后台、保险公司、4S店,分散而不互通,不安全也容易被篡改。
如果有了区块链,那上述这些数据就不用分散地存在各个公司、厂商的中心化服务器了,而是上传到某个区块链,安全不可篡改,每一条记录都可以追溯,这些数据不在属于某个公司,而是属于每个贡献数据的节点(车或车主),如果想要将数据商用需要征得车主同意,并且向车主付费。很Amazing是不是?
②TOKEN激励:车在跑,油在耗,跑一公里贬值一公里,而有了区块链技术后, 诞生了一种叫TOKEN的好东西,可以让你跑一公里赚一公里的TOKEN,因为以前车的所有动态静态数据都被各公司偷偷保存着赚钱去了,区块链+车联网后,可以把这些跑出来的数据,换成TOKEN(不细究概念的话也可称之为币),也就是盛行的开车挖矿玩法。
问世间币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币可以到交易所卖了换成比特币或以太坊,然后就可以换成人民币了。因此车主在此激励下,更有动力贡献数据,因此促进了整个车联网生态的大繁荣。很Awesome对不对?
那么,区块链+车联网背后的玩法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
一切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然而有一种美好叫理想,有一种残酷叫现实。
1.要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第一个say no。
可能很多人还不清楚区块链技术的底层机制,之所以可以去中心化,是因为每个人(节点)都是中心,新区块的数据确认无误后,所有节点要将新区块加到之前区块链上,形成最新的区块链,每个节点都存储着完整的区块链数据,且数据不断增大。比特币运行了这么多年,每10分钟生成一个新的区块,其区块链总大小已经达到140G左右,而比特币区块链上仅存的是交易币相关的数据(相当于一个超长的一页链着一页的账本)。
而一辆车每天产生的数据和一个人每天交易比特币产生的数据,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一辆车一天的数据至少是KB级别(姑且不算行驶本照片这种MB级别的),那100万(1KK)的车一天就会至少产生1GB数据,车联网区块链的大小每天增大1GB,3个月整个车联网区块链就达到了100GB的体积。
而去中心化的话就是每个节点都存,请问存在哪?现在的车机最多也就是个几十GB的存储空间,手机大多也是64-256GB的存储,谁受得了?倘若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到1T硬盘成标配,其实还是有的玩的,只不过以车的严谨程度和发展速度,至少得5-10年。
有人说,可以参考轻钱包的方法,不用让车100%去中心化,而只存和自己有关的数据就可以了。那么问题来了,去中心化的节点谁来扮演呢?这全量的每天GB级别增长的区块链全量数据谁来存呢?到最后会演变成,几十家相关公司付出成本来扮演节点,组成了联盟链,车主对数据的使用和安全依然没有多少掌控力,是这几十家公司管理的节点说了算。
2.要TOKEN激励,共建繁荣?这可能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我们可以简单算算账
激励一个车主用户初次上传数据,按市场跳楼价怎么也得10块钱吧,也就是分给用户价值10RMB的TOKEN,100万用户的话就发出去了价值1000万RMB的TOKEN。接下来分两种情况,没上交易所(没上币)和上了交易所的(上币)。
没上币的,这些TOKEN没法在交易所交易,在用户手里形同虚设。加上现在各种星球各种宇宙发的各种原力、钻石、元素等TOKEN,用户早就对徒有其名的TOKEN不再感冒,谈何激励?假使你可以告诉用户将来某天能换钱, 然后你要花多少成本去不断抓住用户注意力去打鸡血灌鸡汤呢?
上了币的,车主终于可以去交易所把TOKEN卖了换钱,然后大家都知道,车主们去换钱了,币价基本就回暴跌成空气了,因为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接盘。想要车主们把TOKEN不卖,还能起到激励作用,必须让TOKEN价格趋势只增不减,而这就遇到了所有区块链项目都面临的问题——市值管理。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早期攒概念、写白皮书、做开发、海外合规花了百万,获取早期用户花了近百万,上交易所花了百万至千万不等,做市值管理也要源源不断的花几十甚至百万,这些钱从哪儿来?要知道,以现在的行情,上币后估值能上亿的是少数,而刚一上币手里能用的钱,可能就那大几百万甚至小几千万。前期若稍有不慎市值管理没做好、概念没吹够、营销没到位,很可能没有足够多的人接盘,币价会跌得很不给面子,到头来发现,团队手上的币还没来及套现,自己先被交易所等割了韭菜,甚至落个被韭菜们辱骂+寻仇的下场。
野一点的角色呢,衡量下社群营销的ROI,圈够韭菜后割了一套现,任币价跌破0.00001,才不再砸钱做市值管理呢,任投资者喊爹骂娘,他一句投资有风险、耍币需缴智商税,逍遥自在去了。
再狠点的,私募的钱一到手,还上什么币,钱洗够把项目一关,任私募投资人者喊爹骂娘,他一句投资很有风险、私募需多缴智商税,逍遥自在去了。
少数的精英,看似每个环节都挺过去了,币价没跌成空气,然而依然需要不断的营销拉新人进来填前人的亏损,慢慢越做越像庞氏骗局,发现天天都在混币圈,车联网的故事都没钱没时间搞了。
极少数精英中的精英,他们公司本身其实是不差钱的,ICO&上币是锦上添花,让创始团队投资人提早尝到了IPO般的甜头,他们还能加速地做事,期待有一天真尝尝IPO的甜头。这些人,我认为是有机会把事办成的。
回归区块链+车联网主线,我为什么看空呢,还有一大原因是,人家车主可能压根就不需要,用我们行业黑话叫伪需求。
1.8亿车主,每年新增3000万,量虽惊人,但是有谁知道现在车主们在关心什么呢?他们在关心交通堵不堵、路上咋解闷、保养保险怎么省、车好不好开、甚至何时可以解放双手,这些也正是BAT、讯飞博泰东软们这些大公司们在努力解决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行驶数据中心化,不是维修数据被篡改,也不是每天能多得几个TOKEN。
若真想靠车多赚点钱?有滴滴顺风车可拉,有START平台可以出租,这些来钱可比攒TOKEN快多了。你要非说,就是有人在乎那每天的几个TOKEN奖励,就是想靠他加速奔小康,我只想善意而不带偏见的提醒,这些人要搞懂币圈还得假以时日,甚至假以时年。
所以呀,车联网+区块链确实还是概念阶段。挺的住、玩的溜的能站着把韭菜割了,玩不溜的自己也就凑凑热闹然后被割,拼的其实是市场&人脉资源,离实际落地还有距离。
真要问区块链+车联网怎么玩能有实际价值?其实通过小游戏等的勾人玩法把车主先圈进币圈来,再让他们为车联网做贡献会靠谱一些。相比之下,OBD、车机、后视镜开车挖矿的玩法,都要用户付出几百上千的额外成本去buy in挖矿概念,在获客这一步就输了,其实做的还是借势卖货罢了。
编辑 | 丹丹
铅笔道.头条号签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