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门今府城
“鲤鱼跳龙门”古义实指列国纷争、群雄割据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演绎为寒窗苦读、登科及第、飞黄腾达的春风得意。
陕西韩城东北六十里,横跨黄河两岸,地连山陕两省的龙门山,乃是梁山支脉。龙门,既是山名,又为津渡之名。津渡之龙门,又名禹门,相传为大禹导水所凿。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神话传说的所在。
黄河水奔泻龙门而出,河西地沿黄河成一条狭长的川原地带,古称韩原。韩原西枕梁山,东带黄河,南有少梁渡,北有禹门津,是关中的北门,亦是山陕交通的咽喉要道,故在古代列国纷争、群雄割据中,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晋取少梁而兴,魏献西河而衰。秦晋、秦魏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史记》记载的大战役就有六次。第一次为公元前645 年秦晋韩原之战,秦虏晋惠公。晋惠公归国,献河西地于秦。第二次为公元前641 年秦灭梁国,更名曰少梁。第三次为公元前418 年,秦击魏,战于少梁,秦败魏胜。第四次为公元前362 年,秦攻少梁,赵救魏,秦破赵魏联军,虏魏太子及魏将公孙痤。第五次为公元前354 年,秦击魏,取少梁。第六次为公元前330 年,秦伐魏,围焦、曲沃,主战场已移于河东,此役魏尽入河西地于秦。
公元前205 年,汉将韩信以木罂渡少梁而擒魏豹。公元618 年,唐高祖起兵太原,南下渡龙门而取关中,奠定了唐室基业。公元1126年,金将娄宿越龙门冰桥取陕西。公元1644 年,李自成则从陕西出龙门直捣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今人之“鲤鱼跳龙门”,意为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幻化为龙。喻为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飞黄腾达。与龙门的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史实相去甚远。
龙门四品(上):魏碑是怎么来的?
“龙门桥“所在的蔺市镇位于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涪陵西郊,东距涪陵20公里,西至重庆62公里。蔺市镇滨临长江,自古是长江黄金水道、重要码头。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因民风淳朴,盗讼匿迹,而获当时涪州知州题赠的“君子乡”美誉。2016年10月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小镇因“龙门桥”而博睛,“龙门桥”因小镇而厚重!
“龙门桥”为纵联式三孔实肩平面石拱桥,桥长173.5米、宽8.8米、高27.9米,单孔跨径31.5米,拱高13.3米,共用石料2万余立方米。大桥以建桥时留在桥基下用于镇桥的“永镇龙门”宝盘而命名为“龙门桥”。 “龙门桥”整体建造时间历时13年,最重的一块石头重达14吨,四座桥墩每座都砌有16层条石。是重庆市现存规模最大的近代石拱桥,1983年被列为涪陵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桥”整个工程结构巧妙,坚固雄壮,万众瞩目。桥上附属建筑及其石雕艺术尤具特色——桥上有精雕细镂的石坊3座(后因通车需要被损毁),桥栏上有青狮、白象石雕;桥栏外有龙、鳌、鱼龙、蟾蜍和石人、日月净瓶等石雕;“龙门桥”三个楷书大字遒劲有力。尤其是石龙工艺最为精致,一雄一雌,头尾各高3米多,皆昂首翘尾,口衔宝珠,采用镂空透雕,造型优美,须甲活现,栩栩如生。
当地民间一直流传“龙门桥”有四大谜团,有的可以解释得通,有的就一直没有答案——
一脚踩五石:“龙门桥”桥面由青石板铺就,桥正中有块区域叫“一脚踩五石”,即一只脚踏在上面,可以同时踩住五块石板,而且每块石板形状各不相同,与其它桥面石也不尽相同——当初工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清代官员穿明代服装:“龙门桥”南、北两侧有文武两尊石雕官员像。奇怪的是桥为清代所建,可是文武官员为什么会身着明代官员的服装呢(武官像已被破坏,文官像的头部已遗失)?
十多吨的石龙从何而来:桥上两条巨大的石龙均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每条石龙重量都在10吨以上——在当时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运输、安装的呢?
建桥巨石来源来自何处:“龙门桥”共用石料2万余方,但是石料与蔺市镇周围的石料材质并不相同,那么,这些石料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蔺市镇“龙门桥”的“掌墨师”(全程主持建设的总工程师)叫陈永恩,他熟谙桥梁建筑之道,曾先后主持修建了南川县达济、靖安、平澜等三座桥梁。要说明的是,这座横跨梨香溪两岸的石桥一开始并不是由陈永恩主持开建,虽说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就开工建设,但由于大桥选址有误,到了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冬已历时三年多、耗银万余两,可是连桥基也没成型。这个时候,主事者才最终决定聘请陈永恩来做。陈永恩承接此工程后,决定重新选桥址。经过仔细踏勘,最后决定将桥址选在梨香溪口处。动工后,仅用银300两就挖出两岸石基,使工程得以定案。
在此后的建造过程中,工程因资金短缺等原因多次停工,陈永恩又进行了“开源”——或是自己主动垫付,或是多方动员募捐,先后募得白银4000余两;又进行了“节流”——他多次裁减多余无用的人员,减少不合理开支;他巧构架木,使之能多次利用,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建桥成本大大降低。大桥建成后,他还利用建桥架木,在当地建造了报本祠和川主庙等。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耗资十万余缗(发音mín,绳子的一种,用于将物品串联起来。本义为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或者钓鱼绳)的“龙门桥”终于落成。竣工之日,重庆道台、东川书院山长、涪州知州等都来祝贺,并赠陈永恩冠服舆马,以表彰他的功绩。
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到2006年年中的时候,如果此桥不做搬迁,它将被淹没在9米深的水下,从此不见天日。为抢救这座极具文物价值的清代古桥,大桥计划整体搬迁到离原地300多米远川祖庙与蔺市镇小学之间的地方。按要求,“龙门桥”作为三峡库区唯一整体搬迁的项目,施工单位需要昼夜施工,以确保在汛期前全部搬迁完成。
2006年4月4日“龙门桥”搬迁工程正式启动,200多名工人开始昼夜施工拆桥。他们先将石块小心卸下,对那些贵重的图纹石块还要用海绵等物品进行包裹,并予以编号,以备重新建造时能“对号入座”,按原状进行修复,力保古桥原貌。到2009年年初,“龙门桥”原样复建工程正式完工——如果没有提示,外地到此旅游的人员几乎不知道还有这样一段搬迁的历史过程。
在拆迁过程中,文物工作人员在日月净瓶的底座下发现了很多文物宝藏,有玉镯、玉璧、翡翠、珍珠和金耳环描金瓷盘等等,合计36件。也正是由于搬迁,人们才最终能近距离研判桥上的题记、碑文等,上面记述了当年建桥过程:“龙门桥议修已久,乡先生于光绪乙亥开山取石,丙子丁丑淘沙辟基,运石建墩,戊寅己卯伐木立架,起卷安墙……其历年已五,阅星霜。其费用已十万余金矣(标点符号为后加)”。
“龙门桥“异地复建后,将恢复先前人行桥的功能,不再允许车辆通行;“龙门桥”之上最初是有石坊的,无奈在六十年代初期被拆毁。该部分因未被纳入“龙门桥”搬迁项目审批规划当中,所以不在此次搬迁修复考虑之列——这也算是一件比较遗憾的缺失吧!
对“龙门桥”的艰难的造桥史、整体搬迁复建、四大谜团等,各位小伙伴还有什么想说的?抑或是独到的见解,都可以在此一吐为快!文中部分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老北京的“龙门”在哪儿?
最近一段时间
相信大家都被锦鲤刷了屏
那你知道为啥都把这种“天选之子”
称为锦鲤,而不是锦鲫、锦鳊?
其实,转发的锦鲤与红烧的鲤鱼
都是同一个老祖宗分化来的
从鲤到锦鲤,游了好长一段历史
早在八千年前的后李文化
鲤就已经进入到先民们的食谱之中
在安阳殷墟小屯遗址中
也有鲤鱼骨的出土
先秦时期,鲤是公认的珍馐佳肴
诗经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意思是说,吃鱼就吃鱼
非得吃河里最好吃的鲤鱼?
可见鲤鱼在先民心中的地位之高
当时还流行送礼就送鲤
大约相当于如今送海参鲍鱼大闸蟹
送鲤有多贵重呢?
孔子结婚一年后,生了一个儿子
鲁昭公送了一条鲤鱼作为贺礼
孔子十分荣幸,特意为儿子起名“鲤”
“孔子娶於宋亓官氏女,一岁而生伯鱼。伯鱼生三日,鲁昭公以鲤鱼赐咀子。孔子荣君之贶,因名子曰鲤,字伯鱼。”
——《太平御览》
鲤鱼如此贵重
商贾的开山祖师陶朱公——范蠡
自然不会放过大好商机
在齐国搞起了鲤鱼养殖
还写了一本《养鱼经》
专门传授养殖秘诀
“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水六尺,所以养鲤者。”
——《养鱼经》
汉代鲤鱼便有了自己的传说
传说有仙人名曰琴高
出行坐骑一条赤红的大鲤鱼
为鲤日后成为祥瑞的象征打下基础
“琴高者……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出跃鳞,入藻清冲。是任水解,其乐无穷。”
——刘向《列仙传》
明 李在 琴高乘鲤图(局部)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因长相健硕,古人认为鲤多会化龙
鲤鱼跃龙门的传说,这时已经有模有样
几个W(where、when、who、how)
一应俱全
地点:龙门山
时间:每年季春(农历三月)
对象:有理想有抱负的黄鲤鱼们
名额:每年七十二条
考试内容:登龙门
奖励:烧尾化龙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三秦记》
“鱼传尺素”源自汉代乐府诗句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这里“双鲤鱼”指存放书信的、
可扣合的鲤鱼形木匣
并不是真的把信塞进鱼肚子里
“双鲤鱼,藏书之函也。其物以两木板为之,一底一盖,刻线三道,凿方孔一,线所以通绳,孔所以受封泥。此或刻为鱼形,一孔以当鱼目。一底一盖,分之则为两鱼,故曰双鲤鱼也。”
——闻一多《乐府诗笺》
从古至今,鲤作为中华田园鱼
一直很红很流量,几乎从未被黑过
唯一一次被黑,居然因为鱼鱼都有的鳞
西晋太康年间,写《搜神记》的干宝
见到两条鲤鱼摔在兵器武库屋上
就神叨叨地表示
这鱼满身鳞片,像甲胄一样
我朝日后必定要起兵祸啊
日后果然有贾南风乱政、八王之乱
于是史书强行盖棺,称之为“鱼孽”
“武帝太康中,有鲤鱼二见武库屋上。干宝以为武库兵府,鱼有鳞甲,亦兵类也。鱼既极阴,屋上太阳,鱼见屋上,象至阴以兵革之祸干太阳也。至惠帝初,诛杨骏,废太后,矢交馆阁。元康末,贾后谤杀太子,寻亦诛废。十年之间,母后之难再兴,是其应也,自是祸乱构矣。”
——《晋书》
不过没关系,唐朝给鲤正名
并多次下令禁止民间采捕鲤鱼
“(开元三年)二月,禁断天下采捕鲤鱼。”
“(开元)十九年春正月……己卯,禁采捕鲤鱼。”
——《旧唐书》
因“鲤”与国姓“李”谐音
李唐皇室为了避讳,规定
捕到鲤鱼要马上放回
敢买卖的人要杖责六十
还不准直呼鲤鱼大名
只能唤作“赤鯶(huàn)公”
一时之间,唐朝人民没得鱼吃
此前无人问津的草鱼、鲫鱼大受欢迎
“鲤,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酉阳杂俎》
也有胆子大的,像白居易
自己吃鲤鱼也就罢了
还白纸黑字地写成诗句
幸亏古代没有敏感词检索
“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
——《舟行》
女真人渔猎起家
对鲤鱼感情深厚
于是金朝也以鲤为祥瑞
流行双鲤鱼纹铜镜
宋代人则更喜欢把鲤
画在碗底、盆底、砚里
鲤鱼跃龙门的梗
也隐晦地表达在鲤鱼山水纹中
宋元鲤鱼山水纹双履砚
到了元明清
鲤鱼作为普遍性吉祥物的存在
大家习以为常,没有异议
逢年过节吃条鲤鱼,讨个彩头
这一时期,明成祖朱棣的经历若放到现在
或许也能被称为锦鲤附体
明建文元年七月
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起兵
建文二年四月,双方会战于白沟河
建文帝朱允炆调集大量军队支援
可怜、弱小又无助的燕军士兵们
伴随着对面敌人越来越多
内心也越来越绝望
朱棣努力地给士兵们打气:
“来啊!冲鸭!(吾不进,敌不退,有战耳。)”
正破釜沉舟、声嘶力竭地吼着
平地里忽起了旋风
正正巧巧把对面的将旗吹折了
古时行军打仗,全靠将旗发号指令
这一折,对面士气崩盘、军心大乱
——燕军大胜
“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明史》
建文三年三月,战于夹河
战况难分胜负地激烈着
平地里忽起了东北风
从朱棣那边呼呼地往南吹
吹得建文帝的士兵们眼都睁不开
——燕军大胜
“是日复战,自辰至未,两军相胜负,东北风忽起,尘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风纵击,庸大败。”
——《明史》
朱棣乘胜追击,于藁城再战
平地里这次起了大风
树木被连根拔起
还是往建文帝那边的士兵吹
——燕军大胜
“己亥,与战,大风拔木,杰、安败走,追至真定城下。”
——《明史》
三场敌我待遇分明的风吹下来
朱棣的“风暴登基”势不可挡
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殿试结束
卷子呈到了乾隆皇帝的面前
乾隆一眼相中了末尾一人的卷——名字
“胡长龄,嗯,名字起得不错!”
79岁年事已高的乾隆
为了给明年的八十大寿讨个好彩头
把名字寓意长寿的胡长龄
钦点成了状元
这就告诉我们:
要想成为锦鲤
取个好名(网)字(名)很重要!
“胡印渚,名长龄,乾隆朝,大魁天下。殿试时,胡卷本在进呈十本之末,时高宗春秋高,睹胡名,笑曰:‘胡人乃长龄耶?’遂置第一。”
——《清稗类钞》
19世纪初,日本新隰县
开始人工培育花色不一样的鲤
开启了好看不好吃的锦鲤之路
21世纪初,转发锦鲤得好运
这种玄学在网络悄然兴起
锦鲤跟水煮鱼再无关系
从鲤到锦鲤
游过了几千年时光
鲤的意义几经变化
但人类对希望的追求
对好运的向往
亘古未变,始终如一
祝愿看到此篇文章的大家
都能锦鲤附体,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