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三角形符号到底意味着什么?
业务分析能力是B端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包括业务分析和业务建模能力。本文作者从TOGAF中的价值流建模方法出发,结合案例,分享了业务分析的具体步骤并对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很多B端产品经理在开始做产品的时候,总会陷入需求分析、功能设计之中难以自拔,认为自己无需过多接触业务,只有和IT产品开发有关的工作才是自己要做的。但事实上对于B端产品经理来说,前端的业务分析与业务建模能力才是一切IT产品的基础,业务分析能力是B端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以上场景,均可以通过业务分析逐步定位并解决,本文将借鉴TOGAF中的价值流建模方法,结合实际案例,通过使用一些方法论,讲解如何从0到1进行业务分析,并最终落地到IT产品的解决方案中。
业务分析的具体步骤:
业务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将业务架构逐步拆解的过程,按照业务架构→价值流→业务活动→业务流程→工作说明的路径图逐步细化,这与应用架构在产品设计中的的使用方法类似。
在明确了项目的目的和目标后,首先要对项目的整体业务运作进行分析,通过业务建模的方式,从一个更高阶的维度讲清楚当前业务的运作情况,为后面做业务流程与解决方案提供一个参考蓝图。
业务建模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推荐使用TOGAF的价值流建模方法。价值流的优势是可以将达成业务目标的主要活动组合起来,组成端到端的一组活动,并进行可视化的呈现,相对来说更看重结果的实现,且更容易让业务方理解。
价值流:一个端到端的增值活动集合,为客户、利益相关者或最终用户创造整体结果。
——James Martin.《大转变(The Great Transition)》
(1)价值流不是业务能力,也不是业务流程——价值流可以帮助验证业务能力和业务流程,反之亦然。价值流描述企业为了实现目标所需要进行的一系列标准的活动,至于企业是否有这些活动,或者是否达到标准,可以借助业务流程或业务能力来验证。
(2)价值流要足够精简——价值流可以看作是一组最小实现模型,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要对目标和结果能够产生价值。——TOGAF
笔者在一家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老板希望能够将一线员工的工作计划、工作绩效、员工工资数据通过IT产品关联起来,以此来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改进人力资源结构,在服务业实现类似制造业的计划-执行-评估-计薪的精益管理模式。
如果公司有现成的业务架构可用,我们可以将业务架构中的L2或L3层级的内容进行修饰来搭建项目的价值流,如果没有现成可用的,可以参考一些行业内先进的业务架构或端到端流程,如LTC、IPD等。因为价值流是较高阶的,它只能粗略的描述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因此先可以不用考虑具体的场景与流程。
举例:按照本项目的背景,我们确定了价值流如下:
此外还需要完成价值流的说明,需要列出价值流每个阶段的关键要素,包括描述、利益相关者、进入条件、退出条件以及产生的价值。目的是框定价值流每个阶段的范围,作为未来流程识别的输入。
举例:价值流说明
业务建模只是一组高阶的运作模型,它描述为了达到目标而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大多数运作模型的层级较高,我们无法直接到具体方案落地。一般而言,从业务建模到解决方案至少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将业务运作模型中的每个阶段进行细化,识别出包含哪些具体的业务流程;
其次,梳理清楚业务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最后,对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输出解决方案。
很多B端产品经理由于不熟悉业务,在业务分析时总是会遗漏一些业务流程,轻则导致业务方的不信任,重则导致业务流程的断层与IT产品的数据孤岛。因此建议大家使用流程框架来辅助业务分析,流程框架包含了一个企业所需要的所有业务流程,产品经理可以根据价值流按图索骥,在流程框架中识别出所有相关的业务流程。
一些流程管理较为完善的企业有自己的流程框架,会更加贴近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没有,也可以使用一些通用的流程框架,如APQC的PCF、IBM推出的EPF等。
流程框架(ProcessClassification Framework):包含了企业运营过程所需要的所有的流程,目的是提供一个从流程角度运营企业的标准样例。
信息化的本质是数据的拉通,将价值流每个阶段产生的关键数据作为终点,借助流程框架识别出产生该数据的关键业务流程,这些关键业务流程就是需要着重关注的,此外,还需要筛选出一些关键流程的主要支撑流程。
举例:工作评价阶段主要产生工作绩效数据,该数据是由工作绩效评估流程产生,但因为满意度调查流程与质量检查流程是工作绩效评估流程的主要支撑流程,因此也要将其考虑进去,这样下来,工作评价阶段的关键流程就是质量检查流程、满意度调查流程以及工作绩效评估流程这三条业务流程。
识别后的业务流程:
识别出项目的所有关键业务流程后,我们需要将关键业务流程用逻辑关系串起来,组成流程视图/流程蓝图。流程视图可以帮我们梳理清楚流程与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进行数据流、流程分析、功能设计的必须输入。
流程视图的梳理原则:
以业务流程的现状作为梳理的依据,以数据流作为流程之间逻辑关系的主要考量,参考业务运作模型与行业内的标杆项目。
举例:本项目的流程视图
这一步也是大部分B端产品经理经常在做的事情,关注于具体某个场景、流程的落地,流程分析到产品设计的具体方法不再赘述,可以参考我的上一篇文章——B端产品经理:如何用流程优化进行产品设计?
在企业数字化建设初期,大多数人对业务分析、业务流程的理解是狭义的,认为只要通过大量IT产品,实现了某领域的线上操作,就是成功且创造价值的项目。但伴随着近几年企业数字化领域发展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数字化是建立在业务流程上的信息化,业务流程才是一切数字化的基础。因此对于一个B端产品经理来说,业务分析能力一定是技能树中的必点技能。
以上是我近期总结做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思路,真实场景的业务流程远比此复杂、困难。文中有些不足的地方,因笔者经验尚浅,难免疏漏,更多是希望和大家讨论,一起成长。
本文由 @老韩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输卵管4维彩超造影:无辐射 第二个月可备孕
符号是有助于还是妨碍我们思考设计?符号很重要,但如果一个符号可以表示多种东西呢?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这可能会造成问题。
在模拟世界中,三角形可以表示运算放大器、比较器或仪表放大器。您可以使用其中之一实现另一个的功能,但系统性能将不是最佳的。
图1,哪个三角形表示运算放大器?哪个三角形表示比较器?哪个三角形表示仪表放大器?
图1.运算放大器、仪表放大器和比较器。
答案:
它们都是!
那么,它们有何区别,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从表1可知,某些特性有很大差别,但它们对电路和系统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看看大家是如何陷入困境的……
反馈
运算放大器具有巨大的增益。学校老师教导我们,开始分析时,两个输入之差等于零。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开环增益为一百万,那么要在输出上获得5 V,输入上须有5 μV。为使电路可用,我们需要施加反馈,当输出要变得过高时,控制信号会反馈到输入,抵消原始激励——例如负反馈。
当用作比较器时,如果没有反馈,输出将直接冲到一个轨或另一个轨。如果是正反馈,输出将在同一方向上被驱动到更远。因此,运算放大器需要负反馈。实际上,当某些运算放大器用作无反馈的比较器时,电源电流可能比数据手册上的最大值高5至10倍
但是,对于比较器来说,正反馈才是我们需要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如果比较器的一个输入缓慢超过另一输入的电平,输出将开始缓慢变化。
如果系统中存在噪声,例如接地反弹,输出可能会反转,这在控制系统中当然是不希望发生的。但随后它开始回头,产生振荡行为,有时称之为震颤。
图2.经典三运放仪表放大器
对于仪表放大器,反馈已在内部,添加反馈只会产生不精确的增益。图2显示了一种利用运算放大器构建仪表放大器的典型方法。
注意:每个运放都有反馈。我们从使用标准负反馈图(见图3)开始,仪表放大器为G,期望增益为10,这意味着反馈系数为0.1。接下来,选择仪表放大器固定增益为100。使用式1,实际的闭环增益将为9.09,几乎有10%的误差。因此,将仪表放大器用作运算放大器并为其添加反馈是没有意义的。
图3.经典反馈原理图
运算放大器需要负反馈;比较器需要正反馈;仪表放大器不需要任何反馈。
开环和闭环增益
对于运算放大器,参见式1,开环增益(AVOL)越高,闭环增益将越精确。大多数运算放大器的开环增益在100,000至1000万之间,但某些较早的高速运算放大器可能低至3000。如前所述,开环增益越高,闭环增益误差越小。
对于比较器,如果输出的逻辑摆幅为3 V,并且您需要1 mV阈值,则最小增益须为3000。较高的增益将使不确定性窗口变小,但如果增益过高,微伏级的噪声就会触发比较器。
对于仪表放大器,开环增益的概念并不适用。
输入电容
电路中常常会添加电容以限制带宽。检查图4,乍看之下R1和C1似乎构成了一个低通滤波器。这行不通,可能导致振荡。反相放大器的反馈系数为R2/R1,但在图4中,反馈系数为R2/(R1 // Xc)。随着频率提高,反馈系数也会提高,因此噪声增益以+20 dB/10倍频程的速率上升,而运算放大器开环增益以–20 dB/10倍频程的速率下降。它们在40 dB处交叉,根据控制系统理论,这肯定会产生振荡。限制电路带宽的正确方法是在R2两端放置电容。
图4.尝试减少运算放大器带宽
比较器通常没有负反馈网络,因此图5中比较器前面的简单R和C构成的低通滤波器效果很好。RHYS 应比R7大得多,两者分割输出摆幅以提供少量的正反馈(迟滞)。如果比较器有内置迟滞,例如 LTC6752 或 ADCMP391,则不使用R7和 RHYS。
图5.具有LPF和迟滞的比较器
对于仪表放大器,输入端放置电容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如图6中的C4所示。
图6.RFI滤波器前置于仪表放大器
输出
运算放大器或仪表放大器的输出会从接近一个轨摆动到另一个轨。根据输出级是使用共射极还是共源极配置,输出可能达到任一供电轨的25 mV至200 mV范围内。这被视为轨到轨输出。如果运算放大器由+15 V和–15 V供电,则不便于与数字电路接口。
一种糟糕的解决方案是在输出端放置二极管箝位,以保护数字输入免受损坏。但取而代之的是,运算放大器因电流过高而损坏。运算放大器与数字逻辑接口有更复杂的方法,但何必那么麻烦?只需使用比较器即可。
比较器可以有CMOS图腾柱输出,或者有NPN或NMOS开集或开漏输出。虽然开集或开漏输出需要一个上拉电阻,导致上升和下降时间不等,但它有如下优点:比较器采用一个电压(如5 V)供电,并在其他电压(如3.3 V)下与逻辑接口。
总结
对于许多应用,运算放大器的选择取决于用户是注重直流精度、交流精度、输入失调电压、增益带宽还是电源电压。比较器的关键参数通常是传输延迟和电源电压,选择起来比较容易。仪表放大器的主要标准是CMRR与频率的关系,但在DC附近,失调电压和增益精度也很重要。
只有选择正确的器件,才能实现未来若干年内无故障且可以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