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计划:区块链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市场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火星财经官方立场。
小编:记得关注哦
来源:脑洞
原文标题:造神计划:区块链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作者:哈希值
本文的主角,是比特币世界中“大名鼎鼎”的假中本聪。作为最著名的中本聪冒充者,他将支持扩容的BitcoinCore首席开发者拉下神坛,又以扩容的名义分裂BCH社区,同时他还是极具煽动性的KOL。本文将通过一些心理学解释Craig Wright及其支持者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近日,CSW在Medium发文公开“承认”自己是中本聪,澳本聪首次发文自证:「我曾是中本聪」文中提到比特币的目标不是“无政府主义”系统,对其偏离发展方向感到痛心。他回应了为何不通过“签名”的方式证明自己是中本聪:这是他的隐私,他不在乎别人的质疑,即使出示了签名也不会被认可。
以“百口莫辩”的姿态和“个人隐私”的理由拒绝签名,又通过“辅助证据”增加可信度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文章发布不到一个小时,Reddit 出现一篇新帖子,指控Craig Wright 用来自证的论文抄袭造假。如果造假水平不够高,那你当不了中本聪。
著名的非盈利互联网媒体「维基解密」甚至在GitHub上建了一个库,其中收录了CSW伪造证据的文章有6篇,被揭穿骗局的事件有2篇,不同领域的专家指出CSW错误的文章有13篇,露出马脚的视频音频5条。详见https://github.com/CultOfCraig/cult-of-craig
「维基解密」曾发布大量的被作为头版新闻报道的极其重要的存档,早期发布的文档包括美国军队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装备购置和保养支出,以及其在肯尼亚的腐败事件等等。2010年4月,维基解密在一个名为“平行”(Collateral Murder)的网站上公开了一段2007年7月12日美国军队在巴格达空袭时,美国空军飞行员在巴格达利用阿帕契直升机攻击机杀死包括数名伊拉克记者在内的无辜平民的视频。同年7月,维基解密发表阿富汗战争日记,内容包含逾76900份关于阿富汗战争文档,在此之前这些文档都未曾公开。同年10月,维基解密和主要商业媒体公司合作,又公开了逾400000份文档,称为伊拉克战争纪录。这使得每起在伊拉克,以及跨越伊朗边界的死亡事件的地点,都可以在地图上找到。2011年4月,维基解密开始公布与被关押在关塔那摩海湾拘留中心的囚犯有关的779份机密文档。
中本聪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元素,又称晕轮效应。明星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Kris Wu在2012年作为EXO组合成员正式出道,主要作品不太清楚,以Freestyle见长,对节拍的定义有独特的见解。我有一个朋友这样评价: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要靠实力吃屎。
Kris Wu粉丝又是另一种声音了:Wu的音乐一直走在乐坛最前端,有着非常高的造诣,是首个进入billboard Hot 100的华人歌手。
这就是「光环效应」,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明星散发出的光环效应,除了本身具备的外貌条件和才艺,还离不开经纪公司的包装和定位。
Craig Wright获得大量的信徒,除了他本身的“个人魅力”,也离不开Calvin Ayre和nChain对其的投入和包装,制造「光环效应」。
在《Calvin Ayre团队的来龙去脉》中详细的描述了CSW与Calvin Ayre的关系:专利公司nChain的首席执行官Jimmy Nguyen、CSW曾就职的在线Centrebet的网络负责人Stefan Matthews,都在为Calvin Ayre工作。
2013年开始, CSW对比特币发生了兴趣,开始在门头沟炒币(交易了50个左右),同时CSW创立了一些比特币相关的公司如DeMorgan、Hotwire、Panopticrypt,甚至计划搞一个比特币银行Denariuz Bank。
2014年CSW的公司遭遇了多重打击:门头沟倒闭、ATO调查(骗取退税和偷税漏税)、经营不善等,CSW背上了巨大的个人债务。
2015年nCrypt“帮助”CSW度过困境,并要求CSW转移所有知识产权,宣称自己是中本聪。2016年,nTrust\ nCrypt\EITC等公司整合成了大家熟悉的nChain。CSW不占有nChain任何股份,也不在公司管理层之列,同时也不拥有任何专利权。
2015年12月8日,Wired和Gizmodo同一时间发布的两篇报道,拉开了比特币世界第一次热点事件营销的序幕——“震惊!CSW和Dave Kleiman共同发明了比特币”。BBC、Bloomberg、Reuters、Forbes等主流媒体和Gavin Andresen、Jon Matonis等圈内大佬都卷入了进来,这场事件持续了半年,最终以2016年5月2日CSW拒绝签名而告终。
这直接导致BitcoinCore首席开发者Gavin Andresen名誉扫地,失去了GitHub的访问权限。
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自称日裔美国人,作为比特币的创始人无疑是最大的KOL。在无法签名的情况下,CSW的幕后策划采取了非常典型的“艺人”包装方式:
一、建立人设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没有任何天才人物不带有疯狂的特征,假中本聪也应该如此。信奉“成功学”的人群非常吃这一套,当发现一个包装出来的“天才”是“偏执狂”甚至是“精神病”的时候,不仅会信以为真,甚至能引发共鸣。所以CSW/BSV的市场定位准确,精准的勾勒出容易产生“崇拜”群体的用户画像。
例如:
文章的人设是“好男人”……
翟天临的人设是“北大学霸”……
Kris Wu的人设是“引领中国嘻哈走向全世界的实力Rapper”……
CSW的人设是偏执的“中本聪”……
二、作品高产
CSW是一个高产的论文“作者”、小说家以及推特重度“使用者”。这位nChain的首席科学家没有什么实际工作,他最大的任务就是与网友互动,以及证明自己是中本聪。仅一周的时间,CSW已经有两篇长文自称中本聪,伪造了新证据。
在作品上,nChain储备了大量的科学家来“协助”CSW进行“创作”,有nChain的科学家称CSW的大部分论文都只是挂上他的名字,实际创作者另有其人。另外,论文的论点也十分取巧,在“已有结论”的主题上再创作,围绕着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反复论证,最后得到读者认为正确的观点,从而引起共鸣和认可。
三、制造话题
谁是中本聪是比特币世界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人们保持着极高的求知欲。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多位“假本聪”,为何“澳本聪”是最著名的一个呢?
原因有二,一是成功骗过BitcoinCore首席开发者Gavin Andresen,二是坚持不懈的伪造新证据。
CSW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发表一些非常夸张的言论,并利用高产的论文制造“对比特币理解深刻”的舆论导向,在人设上进行足够的铺垫,伪造出的新证据也就更有迷惑性。频繁自称中本聪并给出“新证据”是非常吸睛的举动,不仅能吸引媒体大量报道,还能引起社区的大范围讨论(Diss),以达到提高曝光率的效果。
补充一下,CSW所有的宣传活动都包含一个经典的逻辑陷阱:“无法证伪即为真实”,实际的逻辑是“必须证实才为真实”。
澳粉证实偏见
塑造人设,制造话题,提高曝光率,达到了一种广撒网的效果,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接收了CSW的“光环效应”却没有求证更多资料或主动思考,那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陷入心理暗示的陷阱中。
这与Kris Wu粉丝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目标人群不同。Kris Wu粉丝群体以少女为主,他们对爱豆的热爱始于颜值,“光环效应”与“证实偏见”交加,表现出强烈的维护心态,不仅会因为Kris Wu的某些优点而无限抬高,还会选择性的收集证据,选择性的解读证据。
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即人会不由自主地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视那些对自己或自己观点不利的证据。
前文描述过,成功学鸡汤喝太多的人群,对偏执人格会有好感,这个群体会将“偏执人格”美化成一种绝对的优点,以乔布斯为模版强加于自己和自己欣赏的人身上,认为“偏执”可以改变世界。忽略改变世界的是“能力”,而不是“偏执”。当能力不足以改变世界甚至周围时,这个群体就会把“偏执”这个“优点”运用在坚持自己的观点上。
“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也是偏执人格的表现特征之一。当崇尚“偏执人格”的澳粉与“自我肯定理论”相结合时,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维护心态”。
自我肯定理论(self affirmation theory)指出人们天生有内在动力去保护自尊、自我概念的完整统一,所以当人们的自尊受到了威胁,便会形成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
其中的机制可以从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来解释: 当有人来质疑我的偶像,这样的反对信息和我对偶像的崇拜态度是相矛盾的,使得我产生了一种不舒适的紧张状态,我必须选择修改其中一个信息来缓解我的认知失调。而由于偶像是我选择的结果,是我自我的延伸,这样的认知冲突威胁到了我自我概念的完整(self-integrity),于是我需要为偶像辩护,贬低反对信息的价值,选择性忽略它,或者反对他。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解决认知失调,保持我自己的尊严。
对CSW形象的包装和营销,恰恰容易吸引到这类粉丝,这使世界闻名的媒体“维基解密”也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澳粉。因为澳粉会更加偏执的选择性收集证据,选择性解读证据,甚至为了缓解“认知失调”极力反驳这些证据。
澳本聪的悲哀
第一次见到CSW是在香港的BCH周年峰会上,原本他已经确定参加CoinGeek在伦敦举办的另一场BCH周年活动,但他后来改变主意来到香港,Jimmy Nguyen一如既往的如影随形。我曾经思考过CSW是如何对CoinGeek出尔反尔的,那时我还不知道Calvin Ayre就是幕后操控者。
他演讲的题目是《Back to the Future of Bitcoin》,台风没有传言中那么精彩,甚至有些乏味,可能是因为同传翻译的语气过于平淡造成的。后来我翻阅了他的PPT文件,才注意到他们在那时就已经为分裂社区做准备了。(甚至更早…致CSW和Calvin Ayre:挖矿不是一项有限游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和CSW在嘉宾酒会接触,约在第二天上午面对面采访,这两天让我捕捉到很多细节。
他的眼睛有些涣散、忧郁,看起来很疲惫。
他的“自信”显得刻意,有表演成分。
Jimmy与他形影不离,无论是在会议现场、酒会、还是接受采访。
前文提到CSW不占有nChain任何股份,也不在公司管理层之列,同时也不拥有任何专利权。他更像一个提线木偶,需要按照团队设定的人设、情节、甚至是“编造的记忆”抛头露面。
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偏执和狂躁是CSW两个非常显著的性格特点,这可能是CSW刻意的“印象管理”,保持团队包装的人设。“印象管理”属于一种主动心理暗示,被设计出来的强迫“印象管理”显然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也是韩国艺人在工作高压下经常患有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我调控能力不够好的人,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可能导致悲剧的后果。二是形成“这就是我”的心理暗示,逐渐接受被设定的角色,主动按照人物设定的习惯、甚至记忆去生活,把自己幻想成“主观意义上的中本聪”。
但我们都知道,他不是。
总结
本文描述的心理暗示,也适用于“艺人”。但不同之处在于,艺人的粉丝群体偏向年轻,在心智和阅历上不够成熟,心理防线较低,更容易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澳粉群体偏向年长,是另一种极端,自认为心智和阅历成熟,年长优越感膨胀,形成一种“权威效应”,反而轻视了更有技巧的营销策划,忽略了更深层的心理暗示。
澳本聪成功的背后是一个缜密的造神计划,我也曾耳濡目染受到影响,避免“自我肯定理论”的心理效应,不选择性的收集和解读证据,可以有效免疫“洗脑”。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曾说: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CSW是中本聪,不会改变我对CSW的看法,只会改变我对中本聪的看法。
好在,他不是,真庆幸。
区块链全是骗人的?那是你不会玩!
原标题: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提出10余条补充侦查意见——
揭开500亿“区块链”骗局
打着“币圈第一大资金盘”的幌子,利用区块链技术、以数字货币为交易媒介,进行网络传销。短短一年时间,发展会员200余万人,层级关系高达3000余层,涉案金额500多亿元……
江苏省盐城经开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这起披着“区块链”外衣的网络传销案,9月22日有了一审结果:法院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判处陈某、丁某、彭某等16名被告人二年至十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涉案赃物、赃款及孳息、犯罪工具依法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据记者了解,这是国内首起利用区块链技术、以数字货币为交易媒介的特大跨国网络传销犯罪案。
传销老套路,穿上区块链新“马甲”
2019年初,盐城市公安局在日常网络巡查中发现一个名为“PlusToken”的平台疑似搞网络传销,随即成立专案组。
警方查明:自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陈某、丁某、彭某等人架设搭建“PlusToken”平台,发展会员200余万人。除境内会员外,还有不少境外会员,层级关系高达3000余层。在一年时间里,这个平台吸收会员比特币、以太坊币等数字货币948万余个,按当时市场行情计算,折合人民币总值50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数字货币被用于发放会员“拉人头”奖励,还有部分被变现用于陈某、丁某、彭某等人日常开销和个人挥霍。
“PlusToken”平台为什么能吸收这么多会员?该案承办检察官、盐城经开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负责人徐玉洁介绍,该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噱头、以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为交易媒介,打着提供数字货币增值服务的幌子,承诺高额返利,吸引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
陈某等人将平台包装成跨国企业;而彭某有传销犯罪前科,传销推广经验丰富;丁某在区块链领域“有身份、有资源”,熟悉区块链技术。
陈某、丁某规定:会员必须由上线推荐,并购买至少500美元的比特币、以太坊币等主流数字货币,再以数字货币入会,即可每月获得6%至18%的收益,即静态收益。
会员推广会员还能获得动态收益。动态收益又分为直接链接收益和间接链接收益两种,直接链接收益即第一层级下线每个账户静态收益的100%;间接链接收益是第二层级至第十层级下线每个账户的静态收益的10%。
为了鼓励会员发展更多下线,“PlusToken”平台推出“高管佣金”奖励模式。根据发展下线数量和投入资金数量,将成员分为会员、大户、大咖、大神、创世等五个等级,并按照等级高低叠加下线静态收益作为奖励和返利。
该平台自创“Plus币”作为会员收益的结算方式。“Plus币”没有任何价值,其发行数量、价格、涨跌都由陈某掌控。会员赚取的“Plus币”可以卖给下线,也可以通过平台变现成为主流数字货币,但兑现需要后台人工审核。
“PlusToken”平台的静态、动态奖金制度设置与以往传销平台类似,只是加入了区块链、数字货币概念,没有任何实体经营活动,都是依靠包装,不断发展下线维系平台运转,其实质仍是“宠氏骗局”。
引导侦查,追踪450个比特币
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盐城经开区检察院成立专案组,及时介入,引导侦查。
不同于以往办理过的网络传销案件,“PlusToken”平台收取会员的“门槛费”均为主流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与人民币流转方式截然不同,不存在交易账号和交易流水,参与人员是谁、在其中起什么作用?涉案资金流向何处?承办检察官围绕证据要害、涉案金额审计等重点问题提出了10余条补充侦查意见。
众多涉案者如何区分行为性质?承办检察官紧扣“传销”本质,对涉案人员在组织架构中的作用、发展层级数量、涉案金额等方面,将其分为发起策划者、对组织建立扩大起关键作用的人员两个层次,分别按照该角色在“PlusToken”平台中具体所起的作用,严格按照司法解释规定,从严认定组织者、领导者。检察机关引导公安机关通过技侦手段锁定境外服务器,固定电子证据,再结合相关证人口供形成了有效证据链,充分证明发起人陈某、“军师”丁某、“运营”彭某等人在传销组织中起到的组织、领导作用,尤其是用证据将一直自称只是一名普通会员的丁某锁定为主犯,他在传销组织中打着区块链幌子、雇用外国人做“傀儡”、伪造海外背景等,起到了“军师”的作用。
如何查清资金流向?承办检察官根据犯罪嫌疑人口供和公安机关提供的审计报告,再结合鉴定报告,逐一核查涉案数字货币去向。在这一过程中,承办检察官发现有450个比特币不知去向。而这450个币的原始持有者——陆某某始终辩称“助记词忘记了,无法找回”。经过全面梳理陆某某、陈某某、刘某等人口供,发现450个币的最终去向均指向了一个人——陆某某的弟弟陆某龙。
陆某龙在币圈有一定知名度,曾是“币知财经”的创始人。由丁某推荐加入,负责平台推广、对外宣传。按照2019年6月市值来算,这450个比特币合计人民币4000余万元。
承办检察官分析,陆某龙姐弟“玩转”币圈多年,深谙币圈之道,加之价值之大,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遂引导公安机关以陆某龙为中心,辐射其周边人,对他们的通讯设备以及钱包账户地址进行实时监控。
后经多次审查,成功追回200多个比特币和10万多个柚子币(由其转移的249个比特币兑换而成),合计价值人民币近3000万元(行情变化)。
面对翻供,公诉人从容应对
由于涉案人员多、金额大,证人证言纵横交叉,为了实现精准打击,盐城经开区检察院积极联合上级院、公安、法院进一步统一执法尺度,凝聚办案共识;同时,在庭前围绕案件定性和主从犯地位区分两个方面,形成3万余字的出庭预案材料,准备了60多项应对意见。
今年7月2日,该案开庭审理,3名公诉人出庭,而辩护律师有14名。
庭上,丁某面对检察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全盘翻供:“我对指控我策划品牌有异议。陈某只是跟我咨询App信息,没有告诉我层级模式,我不知道这是传销。”
公诉人结合案件事实,运用精心设计的讯问提纲,与丁某当庭质证:“你账号下面的336个会员是谁发展的?这336个账号就没有一个人投钱吗?”“我不知道。”
公诉人继续问道:“郑某、王某虎、陆某龙他们在平台里具体分工是什么?”“郑某负责平台维护、技术开发,王某虎后来接替郑某做技术开发,陆某龙负责推广Plus。”“ 他们是怎么加入的?”“ 是我介绍给陈某的。”
……
公诉人又出示了丁某与陈某的微信聊天记录,证实“PlusToken”平台名称、组织架构、奖励机制、运营机制等关乎发展的关键部分均由丁某和陈某商议策划。
丁某仍坚持辩称“我只是普通成员”,但随着庭审的推进,他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犯罪事实暴露无遗。
公诉人对丁某和另外4名翻供的被告人的量刑建议刑期,均被法院采纳。丁某最终被判处八年零八个月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人民币400万元。(记者 卢志坚 伏晶 周雨晴)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