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链闫莺成为亚运火炬手,用区块链保障“数字火炬”永久留存
在电脑上输入几个关键词一秒制成精美的AI油画,站在体感互动镜头前可以任意穿越到历史“名场面”,轻轻拉动手环为屏幕上的世界名画变换上百种风格……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记者感受到了科技赋予文化创意的新奇与魅力。
近年来,以数字科技赋能文化创意的转化成果层出不穷,丰富了文化市场供给。同时,新的文化业态和消费场景反哺数字文化产业,推动了一批行业巨头和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发展,为文化数字化建设注入了创新动能。
一批文化创意成果落地
记者了解到,本届博览会吸引了上百家国内知名文化公司,展出的产品应用兼具沉浸式、现场感和科技感。
在展区一间半封闭展室内,茫茫大漠里长河落日、风起沙涌的西北胜景立体还原在眼前,身着敦煌服饰的少女们“飘浮在空中”翩翩起舞,令在场观众连连称奇。
“这个场景呈现在我们的纳米微晶透明高清光学屏上,由具有扩散性的粘着层、硬处理层、防静电层、纳米微晶成像层构成,可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雾度和透明度,为体验者提供强烈的视觉感受。”中科宝溢视觉科技(江苏)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温魏聪说。
目前,该公司光学膜、LED创意显示、泛光照明等产品已应用在各地的数字展厅、博物馆、街头裸眼3D大屏、演唱会舞美等文旅场景中。
展会现场还汇集了国内多家聚焦数字文旅的厂商。他们表示,中国经济回暖向好的态势提振了文旅演出市场热度,各地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展览馆、景区、大型文艺活动主办方向其订购成套的智慧文博、数字文旅软硬件商品及服务,客制化内容订单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专家表示,当前文化产业不断吸收科技力量,催生了一批灵活多样的文化创意成果落地。同时,新的文化消费模式推动了一批文化企业加速发展,有力推动了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更多新场景广泛涌现
随着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文化数字化、数字文化产业的新场景、新应用层出不穷,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持续释放。
以影视剧行业为例,近年来一批精品力作的诞生,离不开数字技术嵌入的助力。
西部影视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的交互界面上,近20部当前热播影视剧的收视率、票房、搜索指数、新媒体热度、备案与发行量等数据指标清晰罗列。目前,平台已收录逾38万部影视剧和2万家影视公司。
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主要业务是为影视剧立项提供服务。基于大数据、自然语言分析、云计算等手段,平台支持对剧本的情感立意、剧情走向、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等要素进行分析,在项目立项阶段,帮助影视投资方在面对海量剧本时选出“种子”剧本,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更快做出决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深厚,国内许多数字科技品牌巨头和新秀企业不断加码,研发“数字+传统文化”新应用。
从小学习象棋的陈先生兴致勃勃地与一款精致小巧的下棋机器人对弈了足足一个小时。这款商汤科技公司自研的AI下棋机器人搭载人工智能技术、高精度机械臂技术和视觉算法,并实现超亿局的自我对弈学习。西安商汤智能科技公司产品培训师张川峰说,这款机器人自带50个历史名局和796个经典古谱,可满足零基础初学者、业余爱好者和专业选手等不同棋艺人群的需求,目前已经从商场、棋院等专业场景,更多地进入家庭学校等场景。
在向上连接云端的同时,一些科创结合的文化惠民项目不断下沉,丰富着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搭建的乡村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集党建宣传、文化广播等功能于一体,让镇村干部统筹安排文化工作、村民足不出户收取文化讯息;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上融智慧小屋落地,30多平方米的文化空间包含电子阅报栏、微型图书馆、朗读亭等,成为当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新成果。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文化数字化发展成果已经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新闻出版、博物馆及文物保护、数字互动娱乐、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
需加快新型业态建设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占文化产业51.4%,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
今年6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0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7%。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30.3%,占比首次突破30%。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根据规划,要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数字印刷、数字创意、数字动漫、数字娱乐、高新视频等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陕西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运用数字技术让历史动起来,让文化活起来,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古籍文物、城墙等保护和修复工作。目前,已完成了上万册陕西古代地方志等古籍的数字化采集。围绕红色文化、文物活化等重点领域,打造“互联网+革命文物”教育平台,有效拓展了革命文物的传播范围。
去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在第十届西部文博会上表示,要坚持创新驱动,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应用。
专家认为,利好政策将进一步激发数字文化产业活力,各地应结合自身特点,持续打造创新链、延伸产业链、做强价值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消费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贺占军 赵鑫虎 李亚楠)
来源:经济参考报
深陷舆论漩涡 起底融券T+0策略的路径、玄机和利益链
9月15日,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温州站正式开启。亚运数字火炬区块链技术负责人、蚂蚁链首席科学家闫莺接过第98棒火炬。成为火炬手,闫莺倍感自豪。让她更骄傲的是,她负责了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的区块链技术工作,让每个数字火炬都有独一无二的限量编号,永久存证、不可复制、不可篡改。
今年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亚运会70年历史上首次发布了一款数字特许商品——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让亚运火炬发布在区块链上,这历史上头一遭的事情,就落在闫莺所在的蚂蚁链团队。
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技术具有安全性高、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数字火炬依托于实体火炬设计,通过区块链实现链上确权、存证、发行与收藏,让更多人以新方式参与和享受亚运,并成为亚运精神传递者。
谈起这次项目经历,闫莺说:“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份独一无二的‘数字火炬’都能安全、及时、准确地发放。蚂蚁链在区块链技术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同时支持10亿账户规模,一秒内可以处理10万量级的数字藏品交易。尽管我们对技术很有信心,但我们也是第一次参与‘数字火炬’这个意义非凡的国民级项目,其实还挺紧张的。在发行当天,数字藏品平台鲸探上20000份数字火炬在区块链的技术保障下1秒内抢空,我们整个项目组都兴奋不已。”
闫莺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计算机科学应用相关工作。早在2016年,闫莺便投身区块链技术研究方向,并在两年后出了中国第一本专注阐述区块链技术的书籍。2018年,闫莺加入蚂蚁链,逐步带领蚂蚁链基础技术团队成为全球拥有区块链授权专利数最多的“技术天团”。福布斯全球区块链50强中,蚂蚁集团凭借蚂蚁链成为中国唯一一家连续5年上榜的公司。她本人也入选了2019福布斯中国科技女性榜。
谈到亚运精神,闫莺觉得运动健儿与科技创新工作者在精神层面有共通之处。“很多运动员会给自己设立有挑战性的目标,坚持不懈、辅以科学的方法,一个个‘不可能’被打破。蚂蚁的技术同学也在持续地攻坚区块链、隐私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很多研究方向缺少前人的经验积累,我们也同样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摸着石头过河,克服困难,突破自我。我们和运动健儿的挑战精神和成功喜悦都是相通的。”
除了数字火炬“上链”,闫莺的技术团队还让亚运会门票首次“上链”,实现保真验真,为公众提供智能票务新体验。
作为亚运会举办地的科技从业者,闫莺最大的期待是:“通过参与智能亚运建设,让全球友人感受到中国的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日常支付、生活出行、版权保护、文化收藏等领域,为世界带来高效、安全、可信的科技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