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集团副总裁排名—京东方集团副总裁排名第几位

广告 X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京东方11名员工进入中国电子通讯录 中电熊猫并购案形势渐明

备受瞩目的南京中电熊猫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电熊猫)的液晶显示面板项目并购案,有了新的进展。

随着上周五控股中电熊猫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子)企业微信通讯录中新添一个BOE(京东方)通讯录的消息被业界曝光,中电熊猫并购案的形势逐渐变得明朗。京东方(000725.SZ)在竞购者中胜出,很有可能将接手南京中电熊猫6代线、8.5代线和成都中电熊猫8.6代线三个项目。

不过,截至记者发稿,京东方以及控股或参股中电熊猫上述三个面板项目的华东科技(000727,*ST东科)尚未就并购传闻做出官方回应。而京东方相关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没听说”。

公开资料显示,华东科技由中电熊猫直接和间接控股28.13%,中电熊猫由中国电子控股79.24%,所以中国电子是华东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华东科技控股南京中电熊猫第6代液晶面板线、第8.5代液晶面板线,同时参股成都中电熊猫8.6代液晶面板线。

从上周流传出来的截图看,中国电子企业微信通讯录下面的BOE通讯录中,有11位BOE员工,包括京东方集团副总裁、首席战略官齐铮,京东方集团董事杨晓萍,京东方集团副总裁、董秘刘洪峰,京东方集团副总裁、法务本部资深总监徐阳平,京东方B4(北京8.5代线)总经理马亮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11人组成的京东方团队负责中电熊猫的并购项目,并购的对象包括南京中电熊猫6代线、8.5代线和成都中电熊猫8.6代线,中国电子旗下的彩虹咸阳8.6代线这次没有纳入并购范围、暂时继续独自运营。

华东科技去年由于计提南京中电熊猫8.5代线的资产减值而巨亏56.41亿元,今年一季度又亏损4.6亿元,春节后一直在寻找潜在合作方,来接手南京中电熊猫8.5代线。京东方、TCL科技和深天马等都是意向竞购方,目前看来京东方将在这场竞购中胜出。

早在今年2月20日,华东科技的实际控制方中国电子(CEC)的董事长芮晓武就在公司总部会见了京东方集团董事长陈炎顺。上述资深人士认为,京东方胜出的主要原因是其国资控股背景,中国电子也是国企,这令并购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减少。

相比之下,国内另一面板企业TCL华星的母公司TCL科技,混改后已变为民企控股;而深天马虽然大股东中航集团也是国企,但是深天马主要做中小尺寸面板,在大尺寸面板领域欠缺经验。

中国电子旗下的彩虹股份(600707.SH)今年首季也亏损5.8亿元,之前外界猜测中国电子有可能把彩虹咸阳8.6代线一并打包出售,目前看咸阳8.6代线暂时仍会独立运营,毕竟咸阳8.6代线才投产一两年,没有像南京中电熊猫那样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即使只是并购华东科技旗下的三个项目——南京6代线、南京8.5代线和成都8.6代线,操作也不会太简单。除了与实际控制方中国电子谈判,还要处理好两地的地方政府关系;除了做资产调查,还要保证项目平稳生产,并努力推进经营改善,具体并购方案6月底前能否敲定仍不确定。

目前,中国大陆已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地。作为行业龙头,2020年一季度,京东方的液晶面板出货量在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五个领域均居全球榜首。一旦完成对中电熊猫的收购,京东方将进一步强化其在全球液晶面板行业的领军地位。

今年2月,TCL华星曾超越京东方,成为当月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冠军。如果收购了中电熊猫,京东方将再次拉开与TCL华星的距离。据奥维睿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京东方、中电熊猫的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分别为1130万片、340万片,行业排名第一和第八,市场份额分别为17.6%和5.4%,如果两者合起来,将明显高于排名第二的TCL华星17.4%的份额。

之前京东方并没有8.6代线,中电熊猫成都8.6代线可以成为补充,令京东方覆盖液晶电视面板的所有尺寸。中电熊猫南京8.5代线通过与夏普合作掌握的IGZO(金属氧化物)技术,可以为京东方发展大尺寸柔性OLED面板提供帮助。南京6代线则可强化京东方在笔记本电脑领域的实力。

去年全球显示面板业尤其是液晶电视面板领域,由于产能过剩诱发的价格战,令行业跌入谷底。今年一季度随着韩国企业减产,液晶电视面板价格回暖,但随后受到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而止涨。一旦京东方收购中电熊猫落定,将掀开中国乃至全球显示面板业新一轮并购重组的序幕。

半导体研发面板双雄崛起,千亿市值公司发明专利掉队

缺芯浪潮退去后,2022年,半导体行业进入了供过于求的状态,去库存变成了市场瞩目的焦点。

但需求端的低迷并没有减缓中国半导体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速度。第一财经联合智慧芽,对半导体领域的中国公司过去两年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市场价值、引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重点公司进行调研采访。

结果显示,中国半导体公司在器件材料、封装等技术领域的布局正在加快,头部公司的专利申请量依旧维持在高位,但一些明星半导体公司明显掉队,处于同行业的中下游水平。

中国半导体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42%

随着下游应用行业快速发展,稳定的经济增长以及有利的政策等背景下,近年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得到迅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需求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但是2022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遭遇周期性危机,需求量下滑,国内半导体企业也受到冲击。

CIC灼识咨询合伙人赵晓马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从需求端来看,工业级、车规级半导体需求较为坚挺,景气度尚可,但消费级半导体需求疲软,作为半导体重要下游的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平板等消费电子出货量下滑明显,2022前三季度同比增速持续乏力,第四季度消费电子厂商有一定的改善,但同比仍有加大差距,景气度处于较低位置。”赵晓马说。

尽管行业处于下行区间,但中国半导体行业研发活跃度却呈现出较高韧性。智慧芽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的中国半导体研发指数处于116.6-142.6之间,均值约129.3,即2022年中国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活跃度相较去年同期达到129.3%,同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

从研发产出端来看,中国半导体企业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期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3907件,同比上一个年度增长了42.7%,比全行业增速高出30个基点。此外,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样处于增长趋势,总量达到10993件,同比增长6.4%。

智慧芽认为,从技术研发领域看,中国半导体领域在器件材料、封装等技术领域已布局较多的专利。而在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光刻胶以及与光通信相关的光导纤维、光电探测器等细分领域中,中国企业逐步开始构建自身的专利储备池,未来或将在上述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此外,中国半导体企业对芯片领域的新技术如Chiplet、RISC-V架构等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积极布局的态度。

第一梯队专利申请量高于二三梯队总和

根据智慧芽提供的数据,2022年在专利申请量Top100排名前十的厂商分别处于晶圆代工制造、光电显示以及存储赛道。

从总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排名前10的公司申请量总和在2022年达到29398件,高于第二梯队与第三梯队公司加起来的总和21273件。而在2021年,这种趋势已经显现,排名前十的公司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7324件,排名在11到100之间的公司这一数字为22996件。

在统计的12个月中,第一梯队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前五的企业依次为台积电、京东方、长鑫存储、华为和长江存储。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和京东方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超过了8000和7000件,新增技术规模远超其他企业。

台积电作为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占据全球8成以上先进制程市场份额,2022年占据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三星虽然同样具备生产尖端制程的能力,且整体芯片产量超过台积电,但受限于技术成熟度和良率等整体先进制程产量较少,占据全球第二市场份额。而国内龙头中芯国际在智慧芽2022年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上为642件,排名十三位,技术上仍处于追赶阶段。

第二梯队中的黑马公司虽不及头部企业的知名度高,但是它们在科创能力或发明专利方面颇有闪光点。根据记者调研,兆驰半导体、粤芯半导体、炬佑智能科技以及创芯微等在2022年表现突出。

据了解,兆驰半导体背靠母公司深圳市兆驰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西省重点招商引资引进的项目企业,其产品主要涉及传统液晶电视、智能家居、LED全产业链。创芯微的发力领域为电源芯片,粤芯半导体的主要产品主要有功率分立器件、混合信号芯片、图像传感器等,而炬佑智能科技专注于高端模拟芯片。

在发明专利的变化方面,根据智慧芽数据,相比2021年,上述四家公司2022年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和发明专利总价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38.74%、755.11%和399.82%。其中,兆驰半导体在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和总价值的增长率方面表现最为亮眼,公司2021年申请专利数量9个,授权专利数量3个,总价值为40850元,而上述数据到了2022年变为354个、57个和595050元,增长率分别为3833.33%、1800.00%和1356.67%

第三梯队的爬坡公司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在经历了需求错配与库存危机后,曾经火热的电子市场也逐渐开始降温,尤其是过往顶着千亿市值的半导体明星公司也在此轮寒冬中感到了周期性危机的到来。

在资本市场中,2022年市值排名前十五的半导体覆盖晶圆代工、设备厂商、设计企业、IDM代工等领域,而去年市值变化最大的为韦尔股份,缩水66%,其次为三安光电和瑞芯微,缩水40%。

此外,去年电源管理芯片的“明星股”晶丰明源全年跌幅也达到64%,明微电子、闻泰科技跌幅也在60%上下,在去年科创板诞生的多个芯片"第一股"中,跌幅较大的主要为希荻微、翱捷科技,市值缩水40%以上。

记者查询智慧芽相关数据后发现,尽管上述公司在2022年公司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方面同比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在发明专利总价值方面,多数公司出现了明显的缩水。

根据智慧芽提供的数据,明微电子发明专利总价值为53950元,同比缩水80.93%,翱捷科技发明专利总价值为28100缩水75.93%;三安光电股份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2022年专利总价值分别为,3715750元,2766000元,同比分别缩水63.23%,62.59%。

专利价值缩水幅度较为明显的是翱捷科技和明微电子,上述两家公司2022年发明专利总价值分别录得28100元和53950元,同比缩水幅度分别为75.93%和80.93%。

面板双雄布局半导体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从智慧芽发明专利申请量Top100的数据上可以发现,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六家为显示相关企业。京东方的专利申请量是第三名的两倍以上。

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供应国,并在OLED面板供应上紧追韩国。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预测数据,从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占比看,中国内地企业的占比2023年将上升到60.4%;从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金额看,中国内地企业的占比2023年将上升到41.1%。

记者从行业了解到,液晶、OLED等显示面板均需要显示驱动IC,面板企业布局显示驱动IC等环节有助于稳定上游核心部件的供应,而下一代显示技术Micro LED是芯片、显示、LED技术的融合,所以作为面板龙头企业的京东方和TCL华星都积极研发,进行半导体业务布局。

CINNO Research半导体事业部总经理Elvis Hsu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京东方和TCL华星在半导体领域,最主要的共同项目之一就是发展先进封装,将面板制造技术应用于芯片的封装和组装业务。因为在后摩尔时代,先进制造技术受到物理极限的挑战,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正引领开发先进芯片堆栈技术。

2023年1月10日,专利服务机构IFI Claims发布2022年度统计报告显示,京东方(BOE)以2195件专利授权量位列美国专利授权排行榜全球第11位,连续第五年跻身全球Top20。京东方副总裁、技术与知识产权管理中心负责人李新国表示,京东方2021年研发投入124亿元,已建立完善的专利管理体系,聚焦高价值专利布局,持续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发。

据智慧芽向第一财经提供的数据,在半导体领域,京东方2022年发明专利申请242件,发明专利授权95件;累计发明专利申请1086件,累计发明专利授权1127件。在这1127件半导体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中,核心概念为半导体的专利数量达679件,涉及的其它核心概念还包括阵列基板、显示装置、薄膜晶体管、显示技术、栅电极、显示面板、漏电极、晶体管、源电极等。

而TCL华星2022年(按公开日统计)发明专利申请46件,发明专利授权25件,累计发明专利申请622件,累计发明专利授权633件。在这633件半导体相关授权专利中,核心概念是半导体的专利数量351件,涉及的其它核心概念还包括薄膜晶体管、氧化物半导体、阵列基板、栅极绝缘层、金属层、栅电极、绝缘层、像素电极、阵列面板等。

TCL华星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TCL华星以1954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1年专利申请榜全球企业第8位、中国企业第4位。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TCL华星累计全球专利申请数56793件,累计全球专利授权数19826件,其中发明专利超95%,自主专利已覆盖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从投资布局来看,上述两家公司均在半导体、芯片方面设立了多家子公司。

除了面板头部公司积极布局半导体领域,一些黑马半导体企业也在发明专利上加大投入。根据智慧芽数据,这些黑马公司在2022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和发明专利总价值增长显著。

其中,上海炬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月,是一家主营基于飞行时间(ToF)技术的3D传感芯片的公司,同样也是中国ToF行业内为数不多在发射、接收和信号处理三大子系统全面布局的芯片设计公司。产品及服务涉及ToF芯片和系统、三维图像提取和建模、虚拟现实(VR)及增强现实(AR)合成、智能人脸识别、手势识别和姿态识别、智能传感,以及人工智能系统等。

尽管成立时间较短,但炬佑的核心成员均有15年及以上的行业经验,出身于TI、ADI、海思、NXP等芯片大厂。在创新方面,炬佑智能团队中研发人员占比高于75%,据智慧芽专利估价,炬佑智能已实现技术平均价值同比增长近4倍的突破。

而作为江西省重点招商引资引进的项目企业,兆驰半导体在2022年的发明专利相较往年大幅提升。根据智慧芽提供的数据,2022年兆驰半导体在专利申请量上达到354件,远高于2021年的9件。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兆驰半导体申请发明专利的总被引次数为52次,超过TCL华星光电。

兆驰半导体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化合物半导体企业。记者了解到,目前兆驰半导体为木林森、鸿利光电、国星光电等企业提供LED照明芯片,并为海康、大华、宇视等头部显屏企业提供LED显示芯片。兆驰半导体围绕化合物半导体生产和研发共有4个研发机构,均位于江西南昌。

此外,广州粤芯半导体在去年的专利表现也较为突出,在国内首创了虚拟IDM(Virtual IDM)运营模式,即联合芯片设计客户进行工艺平台的订制开发,提高客户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粤芯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将这一模式的创新归功于地域产业集群的带动。

李海明此前曾表示,随着芯片从设计到制造、封装都可以在大湾区内完成,完整产业链正在形成,这将带动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创新发展。根据智慧芽数据,在半导体领域,粤芯半导体2022年(按公开日统计)发明专利申请241件,发明专利授权145件,累计发明专利申请406件,累计发明专利授权234件。

明星半导体公司专利布局如何?

2022年,全球总市值排前十的半导体巨头中,有6家缩水幅度都超过40%。究其原因,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导致半导体行业发生周期性改变,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新应用爆发导致供不应求,驱动行业进入上行周期。产品的过剩导致供过于求,推动行业进入去库存的下行周期。但对于半导体公司而言,专利背后代表的研发实力是在市场长久打拼的关键。

根据智慧芽数据,在去年估值缩水较大的国内半导厂商中,韦尔半导体的总专利申请77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89件,授权发明专利242件。具体来看,2021年21件、2022年37件(按公开日统计),未进入半导体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Top100。

截至2月6日收盘,韦尔股份股价为92.37元,相比2022年开年时313.56每股的价格大幅缩水。韦尔股份目前总市值为1093亿元,与2022年初2718.8亿元的市值相比,蒸发了1700亿元。平安证券研报认为,韦尔股份的收入和业绩均出现下滑主要是受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的影响。

成立初期,韦尔股份主要从事半导体产品设计和分销业务。2013年后,通过多次外延并购和内部设立,公司业务逐步拓展至元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射频芯片、动态视觉传感器等多个领域。

在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业务方面,韦尔股份通过对全球第三大CMOS图像传感器供应商豪威科技的收购,成功切入了CIS图像传感器赛道。不过,受半导体行业周期的影响,豪威集团此前曾通过内部员工邮件告知其员工,公司将在2023年降低20%成本。

面对全年60%以上的跌幅,韦尔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将持续调整供应链和销售策略,高度重视并跟踪库存消化进展。韦尔股份总经理王崧曾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目前韦尔股份的库存商品主要为通用型号产品,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且产品竞争力较强。“2022年三季度以来,公司已在积极的进行产品线以及供应链策略的调整,消化库存,降低库存风险。”

另一家公司闻泰科技因为并购案件在2022年也颇受资本关注。

闻泰科技最早做手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起家,后因并购安世半导体,市值一年内从190亿元最高冲至1900亿元,被资本市场视为千亿市值的半导体网红企业。然而在过去两年股价却逐渐滑落,目前跌破千亿市值。闻泰科技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35.89亿元,同比下降2.07%。

智慧芽数据显示,闻泰科技总专利申请504件,发明专利申请205件,授权发明专利40件。其中2021年14件、2022年17件(按公开日统计)。此外,和讯SGI指数2022年度白皮书也显示,闻泰科技的发明专利占比在60%以下。根据Wind数据,闻泰科技2021年投入研发资金成本在半导体行业前列,但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还是较低,2021年的占比约为5.4%左右。

在2022年11月召开的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安世半导体表示相较于2021年,已提升了2022年的研发投入。按照规划,闻泰科技在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投入将逐渐增长至半导体业务收入的15%。

闻泰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张学政表示,研发方向上,将聚焦于由减少碳排放和绿色能源所带来技术机遇,更加注重功率器件。公司在2021年新成立了IGBT和功率模块业务部门,并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研发中心。2022年12月9日,闻泰科技与鼎泰匠芯签订代工晶圆采购合同,预计合同总金额68亿元。

在科创板中,希荻微也因去年跌幅较大备受市场关注。

京东方集团副总裁排名—京东方集团副总裁排名第几位

希荻微成立于2012年,主要从事于电源管理芯片及信号链芯片在内的模拟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涵盖DC/DC芯片、超级快充芯片、锂电池快充芯片、端口保护和信号切换芯片等。根据智慧芽向第一财经提供的数据,2022年希荻微只有38项境内授权发明专利,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仅为8件,低于同行。

截至2月6日收盘,希荻微的股价为25.3元,相比发售之日已缩水超过80%,公司总市值也在一年之间从175.60亿元跌至102亿元。

赵晓马对记者表示,从中长期来看,产业周期自然会随着供需两端调整走到探底继而改善的阶段,伴随库存去化,以及半导体需求成长动力由手机、PC为代表的消费电子转向AIoT、电动汽车、服务器、新能源、工业等领域,车规级、工业级半导体中的智能汽车芯片、特种芯片等新赛道提供新的增量,半导体板块也会步入新一轮上涨周期。

但不管外围形势如何变化,技术创新仍是企业和产业发展最核心的推进要素。

国内一家半导体公司的知识产权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知识产权拥有“资产”与“武器”双重特质,而专利的价值核心在于市场价值。

“海外大公司走的是一条类似的路线,即知识产权先发挥其竞争价值,在竞争价值之后,运营价值开始独立,从而衍生出来一系列新型运营模式。相信更多的中国厂商也会通过增加专利布局,走出自己的路径。”上述人士表示。

年薪4亿的中国最贵科技CEO是谁?我们对高管薪资做了个排行 | 科股头条

虎年开年,有关财富和自由的话题热度不减。市值均值超过百亿的科技巨头们,如何给高管发年薪?中国科技公司的高管薪资水平,对于大多数投资人而言也是谜一般的存在。

去年,联想 CEO 杨元庆 1.67 亿元的年薪曾引发热议。事实上,比杨元庆年薪更高的管理者大有人在。如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腾讯总裁刘炽平年薪,都超过4亿元,这些“高级打工人”比公司创始人拿得还多。只不过,高薪酬的公司业绩未必也高。高管年薪过亿、企业业绩仍亏损的也不在少数。

那么,究竟企业财报中透露了哪些高管的高薪密码、什么样的人年薪高居榜首?钛媒体App通过分析各大科技型上市公司(涵盖A股、港股和美股)的高管薪酬数据后发现:

1、科技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最高的是腾讯,7名董事合计年薪达到5.06亿元,其中股份部分薪酬开支超过4亿元。

2、阿里披露的高管薪酬为3.01亿元(不含股权激励),排名第三。若加上股权激励,不排除超越腾讯的可能性。

3、高管薪酬高的公司,其业绩未必高。以上榜的2家造车新势力企业为例,小鹏汽车董事顾宏地个人年薪4亿元,排名第一;理想汽车2名董事也上榜个人年薪Top50,但两家公司均为亏损状态。

4、医药行业高管薪酬普遍较高。排名前20的科技型企业中,有7家来自医药行业;个人年薪排名前50的高管,有29人来自医药行业。

5、医药行业高管薪酬占整体员工薪酬的比重普遍较高。其中永泰生物高管薪酬占员工成本比重最高,为63.38%;50家科技型公司中,个人薪酬占比最高的3人均为药企高管,其中心玮医疗董事长王国辉一人年薪占全员薪酬的51.8%。

6、个人年薪排名前50的榜单中,高管上榜人数最多的公司为中国生物制药(5人上榜)。其中4人来自创始人家族,年薪分别在2400-4400万元之间;另外一人为2020年8月刚上任的职业经理人,年薪为2289.6万元。

7、科技型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几乎都包含股权激励,且股份开支在整体薪酬结构中占比颇高。比如刘强东,分别从京东健康和京东物流拿到的薪酬合计超3.6亿元,均为股份酬金。(仅限于财报披露的数据)

8、创始人或董事长未必是公司年薪最高的人,例如腾讯马化腾、美团王兴、小鹏汽车何小鹏,在单一公司领取的年薪,均没有各自公司的高管或董事年薪高。

9、未上榜企业及高管未必表明其薪酬不高。例如,小米集团并未披露雷军等高管年薪,但根据财报显示,该公司有3人年薪在5950万-9950万港元之间;根据联想集团财报,5名最高薪酬人士中有一人薪酬超1.94亿元,但财报未披露其具体姓名,至少说明,年薪1.67亿元的杨元庆并非联想年薪最高的人。

钛媒体App整理了科技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榜单,制作了包括《高管薪酬排行公司Top20》、《高管薪资排行Top50》在内的一份科股公司高管薪酬索引,一起来看:

2020年高管年薪排名前20的科技型公司中,7家为医药企业,4家为互联网/软件服务行业,3家为造车相关行业,3家为技术硬件设备厂商。

20家科技公司高管年薪总额均超过5800万元,其中13家高管年薪总额超过1亿元。排名第一的是腾讯,7名董事合计年薪超过5亿元;同时腾讯也是榜单中员工薪酬最高的公司,员工薪酬总额为696.38亿元。排名最末位的是京东方,2020年高管薪酬总额为5819.1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高管薪酬高的公司,收入和利润未必高。据钛媒体App统计,20家科技型上市公司里,销售收入超千亿的公司有8家;利润总额过亿的有13家;7家公司为亏损状态。其中,腾讯的利润总额最高,达到1800亿元,其389.72亿元的研发费用仅次于阿里巴巴(572.36亿元);此外,腾讯高管薪酬总额超5亿元,占全体员工薪酬的0.73%。20家企业中亏损额度最大的是京东健康,全年亏损170.72亿元,研发投入6.09亿,高管年薪总额近3亿,占全体员工薪酬比例近30%。

高管年薪总额排名第一的腾讯,其薪酬中包含大比例的股权激励。财报显示,除马化腾以外,其余4名腾讯董事均拿到了相当份额的股份酬金。仅仅董事刘炽平一人,2020年年获得价值人民币3.86亿元的股份。除去股份酬金开支,腾讯董事的年薪合计为1.04亿元。

高管年薪排名第二的是小鹏汽车。已披露的8个董事合计年薪为4.4亿元。其中董事顾宏地,一人年薪超过4.3亿元。财报显示,2020年小鹏汽车研发投入为17.26亿元,销售收入为27.31亿元,全年亏损达27.31亿元。

排名第三的阿里巴巴,是20家企业中销售收入和研发投入最高的公司。财报显示,2021财年阿里实现销售收入7172.89亿元,研发投入达572.36亿元。阿里董事及高管年薪合计超3亿元,但披露的这部分年薪不包含股权激励。据钛媒体App了解,阿里2020年给董事及高管发放了1,790,400股本公司普通股(相当于223,800股美国存託股)的股权激励,以及价值300万元的子公司股权激励。

除京东健康外,其它亏损超百亿的公司还有京东物流和百济神州,二者高管年薪总额均超1.2亿元。

诺诚健华年销售收入仅为136.4万元,年亏损达4.64亿元,研发费用为4.03亿元,其高管薪酬合计为1.35亿元,占全体员工薪酬的比例接近40%。

相比之下,收入超1000亿元、利润总额超50亿元的中兴通讯,其研发费用为148亿元,高管薪酬总额仅为6500万。

据钛媒体App观察,高管薪酬总额除了受个人薪酬高低影响外,还与披露的高管数量有关。一些企业高管薪酬总额虽高,例如君实生物(财报披露了董监高共计24人的薪酬,合计1.15亿元),但考虑到统计人数过多,因此本榜单并未将其列入其中。

高管个人年薪Top 50

据钛媒体App统计,年薪排名前50的科技公司高管中,医药行业有30人上榜,分别来自18家企业;其次是互联网软件服务行业,上榜6人,分别来自3家企业;技术硬件与设备行业有5人上榜,分别来自联想集团和联想控股。

上榜高管平均年薪为6969.54万元;其中年薪过亿的有9人,年薪超5000万的有19人。上榜高管最低年薪超1000万元。

个人年薪排名第一的是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年薪4.34亿元。财报显示小鹏汽车2020年利润总额为-27.31亿元。

资料显示,顾宏地于2018年3月加盟小鹏汽车,主持公司战略、财务、投融资及全球化的工作,现为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在加入小鹏之前,顾宏地曾在摩根大通银行担任亚太投资银行主席。1999年至2004年,顾宏地担任雷曼兄弟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在20多年的投行工作中,顾宏地曾在众多备受瞩目的资本融资、并购以及公司重组交易中担任顾问。此外,顾宏地还担任优信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一职。

排名第二的是腾讯总裁刘炽平,2020年年薪为4.27亿元,且连续3年保持3亿元以上的年薪。马化腾在腾讯控股的年薪为5873.8万元,但不包含股份酬金。据悉,腾讯去年利润总额为1800亿元。

刘炽平于2005年加入腾讯,负责公司的战略、 投资、合并及收购及投资者关系方面的工作,现担任腾讯执行董事兼总裁。在加入腾讯之前,刘炽平曾任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的执行 董事及其电信、媒体及技术界的首席运营官。在此之前,彼曾于麦肯锡公司从事管理谘询工作。资料显示,刘炽平还(曾)在金山软件、美团、京东、唯品会、乐居控股等多家知名上市公司担任董事职位,同时在腾讯若干附属公司担任董事职务。

刘强东通过2家公司获得年薪合计3.6亿元,但两家公司年亏损均超过150亿元。财报显示,2020年刘强东通过京东健康拿到2.3亿元年薪,占员工总薪酬的22.75%;通过京东物流拿到1.3亿元年薪,占员工总薪酬的0.45%。这两笔收入均为股份酬金。

年薪2.33亿元的常兆华排名第三,是微创医疗的创始人,现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兼主席,同时担任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教授兼副院长。常兆华是生物科学博士,曾在美国多家医疗器械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研发副总裁等职务,在中国及美国拥有14项专利。

联想集团CEO杨元庆个人年薪排名第五,为1.67亿元,占比员工总薪酬的0.51%。据悉,2020年联想集团销售收入为3991.56亿元,比腾讯少829亿元;利润总额为116.59亿元,比腾讯少1684亿元;研发费用为98.52亿元,较腾讯少291亿元。

曾表示“我总不能比我们的美国员工拿得少”的杨元庆,已经连续8年年薪过亿。不过杨元庆并非联想集团年薪最高的人。根据联想财报披露的数据,5名最高薪酬人士中有一人薪酬超1.94亿元,远高于杨元庆1.67亿年薪。

杨元庆1997年出任联想集团执行董事,现担任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及董事会主席。2014年,杨元庆入围年度华人经济领袖。2015年2月13日,荣获“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2015年10月至今,杨元庆担任百度集团独立董事;在此之前,杨元庆还曾担任过用友网络的独立董事。此外,杨元庆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客席教授及纽约证券交易所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公司不止一位高管上榜。中国生物制药有5人上榜,其中4人来自同一家族(分别为谢炳、郑翔玲、谢其润、谢承润),是高管上榜人数最多的企业;其次是联想控股和迈瑞医疗,分别上榜4人。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生物制药是正大集团(又称“卜蜂集团”)旗下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华人跨国公司之一,正大集团由华裔实业家谢易初、谢少飞兄弟于1921年在泰国曼谷创办。2021年3月9日,谢氏家族以财富值323亿美元,排名世界第44名。谢炳正是这个泰国首富家族的第三代,也是中国生物制药的创始人。年仅28岁的谢其润为谢炳之女,现担任中国生物制药公司董事会主席;谢炳之子、谢其润弟弟谢承润成为中国生物制药执行董事;另一位上榜人郑翔玲,为谢其润、谢承润母亲,与谢炳同为副主席。家族4人合计年薪超1.3亿元。

此外,钛媒体App统计发现,个人年薪占员工成本比例超50%的有3人,均为药企高管。其中,心玮医疗董事长王国辉一人年薪8178.6万元,占员工总薪酬的51.8%。

当然,未能上榜的企业高管不代表薪酬不高。例如小米集团,财报只披露了三个独立非执行董事的薪酬,包括雷军在内的大部分高管年薪并未披露;而根据5名最高薪酬人士数据来看,小米集团有3人年薪在5950万-9950万港元之间。

来源:小米集团财报

附相关名词释义:

1、高管薪酬主要由袍金、薪金花红、退休计划供款、股份开支、津贴福利组成。表中除特别标注外,薪酬部分均包含股份开支。

2、以上仅根据各公司财报数据统计,财报未披露的公司、人员、数据不予列入榜单。例如阿里巴巴,因未披露高管个人薪酬数据,因此,个人年薪TOP50榜单未将该公司任何员工纳入统计标的。

3、文章数据来源:*钛媒体科股宝、*Wind、*深交所官网、*上交所官网、*SEC官网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马琼,编辑 | 孙骋)

BOE(京东方)公布2019年上半年营收数据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侯隽)2021中国年度最佳雇主百强榜单日前发布。据悉,2021年最佳雇主报名企业达83308家,相比去年增加42%,报名数再创历史新高。本届评选在延续过去16年评选原则基础上,顺应快速变迁的职场生态,致力于发掘更多具备优秀雇主品牌的企业。

据介绍,此次胜出的百强企业,在雇主品牌六大维度——雇主形象、雇主文化、组织管理、工作环境、成长发展、薪酬福利,均获得员工更高程度的认可,各项分值均高于未获奖企业,其中,组织管理维度的分值较未获奖企业高出25%。

其中,百强获奖企业中,“生产/加工/制造”行业占比最高,达到23%。相较2020年,今年的百强获奖企业中,制造业企业的占比数量上升了6%,其中生物制药和新能源类制造企业表现亮眼。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百强获奖企业的所在城市区域中,北京获奖企业数排名第一,北京的雇主企业的人才吸引力依旧强劲。在本次评选中,北京以32家获奖企业成为优秀雇主品牌聚集最多的城市,获奖企业数量超过上海、广州两个城市的企业之和;此外,获奖企业行业分布广泛,如东方雨虹、京东方、中汽集团等企业所在的生产/加工/制造行业,中化股份、中国海洋石油集团等企业所在的能源/环保/矿产行业;字节跳动、京东等所在的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等均有所覆盖。

在百强榜单揭晓环节中,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企业对雇主品牌建设越来越重视,愈发意识到借助企业雇主品牌的建设对激发员工潜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年的最佳雇主评选更看重员工的体验和感受,关注企业与Z世代员工的互动,评选顺应快速变迁的职场生态,发掘更多具备优秀雇主品牌的企业,并探索企业发展模式。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企业的收益和个体的热爱之间要有个平衡点,如果企业关注到年轻人的“热爱”,那么年轻人就有机会做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为之付出热情和努力,企业也会实现更好的收益。同时,他也强调,年轻人在关注自己热爱哪个领域的同时,更需要设定好职业目标,因为职业道路上会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根据目标去进行自我调节才有可能战胜挑战。

据悉,2021最佳雇主报名企业83308家,相比去年增加42%。本届评选在延续过去16年评选的基础上,致力于顺应快速变迁的职场生态来发掘更多优秀雇主品牌。据统计,获奖企业的营收同比增长率为24.1%,获奖企业的员工在职平均时长为5.9年。

本文来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上一篇: 什么叫现充女-现充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下一篇: 元宇宙概念 股票最新消息、元宇宙概念股数码视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