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7大陷阱套路,打非办权威发布风险警示!
来源:防骗大数据
当下,“区块链”概念很火,区块链骗局也随之而来,不少梦想一夜暴富的人,懵里懵懂就被带进了“笼子”,成为“韭菜”被收割...近日,长沙市雨花区打非办发布了2018年1号风险警示,提醒广大市民小心识别区块链的七大陷阱。(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陷阱一: 区块链就是发币圈钱诈骗套路
区块链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变革,这是带你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末班车。错过了万倍的比特币,你还要错过万倍的×××币吗?×××币比比特币更牛逼,它的潜力无限大!今天,你们投资了我们的×××币,就能快速实现财富自由。
真相
将“区块链”与“发币”等同起来,这是偷换概念。区块链是一种技术,而发币则是依靠区块链技术衍生出来的一种行为。目前绝大多数以发币、炒币为主的区块链应用都有非法集资嫌疑。
陷阱二:买币许诺高收益诈骗套路错过了万倍的比特币,你还要错过万倍的×××币吗?×××币比比特币更牛逼,它的潜力无限大!
真相
从直接建个网站卖币收钱,到克隆比特币后改个名字的垃圾山寨币,再到所谓的ICO...近年来,骗子们也在与时俱进、技术升级。不过,这些套路的核心永远不变——我能让你一夜暴富。
但关键是如果回报真有这么厉害,早就闷声发大财了,哪能轮到非亲非故的你?你又不是他爹!
陷阱三:去中心化能解决所有问题诈骗套路
加入我们吧,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将会改变世界!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中心化的世界:你从银行转钱,需要从中心系统划转;你给公司提建议,还需要先报到主管那里...假如去中心化呢,你可以绕过中心直接去做你想做的事,不会再有中心来约束你,这不就是一个改变世界的方式吗?(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真相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最有价值的特性之一,但是这种特性是靠牺牲其网络效率达到的, 既去中心又提高效率,目前没有完美解决方案。而且去中心化的应用并不适合所有领域,把去中心化“万能化”是一种误解,陷阱。
陷阱四:有了白皮书就是实际应用诈骗套路
为了得到吃瓜群众的信任,骗子经常会甩出一份白皮书,并且宣扬:“脱离实际的空想是没有用的。我们是一个有实实在在的应用项目。并且我们已经发布了自己的白皮书。”
在其展示的白皮书上,创始团队的成员个个拥有海外高学历,获得某某大奖;项目的技术被表述为非常成熟,已经获得应用。但是白皮书大多内容用英文撰写,一些技术术语也让人晦涩难懂。
真相
其实,你如果百度一下,不少团队成员的学历都是骗人的。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在早期,应用落地也有不小难度。如果仅靠一个白皮书就宣称有了应用,本身就是一种欺骗。陷阱五:名人站台就是好项目诈骗套路有人说区块链应用有难度,但是我们的项目跟其他人不一样,要明显优于其他项目,单从我们背后的后台实力就可以看出来。你看这是著名的投资人×××和×××来,这是区块链技术大牛,在业内很有知名度的。你可以到网上去查一下他们的资料,就知道他们有多厉害了。
真相
找名人站台成为许多“区块链骗局”的惯用诈骗套路。因为本身没有多少实力,所以只能靠名人来“撑场面”。而且,也不排除名人被“碰瓷”的可能。
陷阱六:有矿机就能躺着赚钱诈骗套路
大家除了可以购买我们的代币,还可以购买我们的挖矿机,躺着赚钱。通过这台挖矿机器可以生产我们的代币,代币流通到市场就可以等着升值赚钱了。(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真相
首先,矿机挖矿是需要成本的,很耗电,电费成本很高。其次,虽然挖矿能得到一些代币,但代币的价格也会不断波动,有可能亏掉很多钱。此外,ICO已经被国家禁止,但为了达到发币的目的,一些区块链项目则想出通过卖矿机的方式让投资者挖矿持币。这种IMO的方式已经被定性为“变相ICO”,也是一种非法集资行为。
陷阱七:微信交易收币诈骗套路
有些人把自己的朋友圈打造得很有,让小白用户感觉可信度很高,再装作场外收币的用户并要求对方先转token(代币)再付钱,到手后就翻脸不认人,然后继续找下一个猎物。
真相
由于当前的token地址并不能和用户身份关联起来,所以被骗后基本找不回来。而且虚拟货币并非法定货币,这样的事情,即使报警都不会立案。
总结提醒
“高大上”的区块链不是一般投资者玩得转的。面对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天花乱坠的财富神话,最好是敬而远之。(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而且,骗子的手法也是与时俱进的,会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忽悠能力。投资者应该保持警惕,千万不要被夸大的盈利回报和“名人效应”所迷惑,务必牢记:高收益有高风险,谨慎投资是王道!
央视、新华社曝光“区块链”骗局:不是“取款链”,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区块链并不等同于“虚拟货币”或“数字货币”
谈及,必然与虚拟货币产生关联。但实际上,并不等同于“虚拟货币”或“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技术,本身并不创造财富。
11月18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和新华社均聚焦了“”乱象,并曝光了一些借“”之名实施骗局的案例。央视在报道中指出,技术因为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不过《焦点访谈》记者发现,伴随着的热潮,社会上也出现了种种乱象。同时,央视《焦点访谈》也在报道中指出,不是“取款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的,是大力推动技术在贸易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和落地;有所不为的,就是节目中所提到的种种乱象,借之名行圈钱、诈骗之实。
根据报道,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吴震指出,“目前我们监测到公司中,带有这三个字,或者它经营范围内带有的,大概有32000多家。”
不过,“经过实际监测,发现真正拥有技术,或者说拥有链的企业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吴震直言,占比大约为百分之十,甚至不足百分之十。事实上,真正拥有技术的不到百分之十,多数企业是在借势或者造势,有的甚至玩起了各种骗术。
以一个叫做BEEBANK的钱包项目为例,其宣称是全网唯一的去中心化全币种钱包,采用公有链、数据信任体系技术,躺着赚钱,24小时自动运转创造效益。直接团队成员10人,预测月收入3到10万元,如果发展到第五级,预测月收入200到700万元。
不过,其导师对方给出了这样的回复:“BEEBANK已经跑路了,我被骗了十几万。”不过,该导师并未告知详情,并表示“如果对感兴趣,他还可以推荐别的项目”。实际上,借用几个专业名词、宣称高收益的,都是赤裸裸的欺诈。
据了解,今年8月13日,上海浦东网警发布通告称,号称为养宠的“比特猪”平台被警方立案调查。流出的聊天记录显示,为了割最后一波韭菜,该团队让一些“团长”进行维稳,并且许诺会给与一些好处,所有投资者都被幕后推手玩弄于鼓掌。
据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受害者董先生称其被拉进一个投资群,每天有老师讲课,介绍采用“”技术的虚拟宠物“比特猪”,号称养猪15天后被平台收购,有28%的收益。小赚后的董先生转了10万元再次领养,直到7月底平台无法登陆,董先生才发现被骗。
而新华社也报道称,此前,一款自称“基于技术开发”的运动被湖南长沙市有关部门立案调查。该软件被指为“典型的金字塔传销模型”,是传统传销手段“”“大健康”等新概念的结果。
法定数字货币有望实现匿名交易
行业专家指出,“空气币”尽管可能真的用了技术,但发行目的却描绘得过于宏大,如“人类健康”“重构商业模式”,几乎不可能实现。一旦投资者入套,资金积累到可观数量,项目发行方就有很大概率跑路,投资者血本无归。
新华社还在报道中指出,一些炒币群再度活跃起来。同时,再度开始活跃的还有发币公司以及币圈自媒体。近期,一些非法发币机构身处海外,利用社交软件推销代币。“他们宣称‘数字货币就是’,这其实是对技术的有意曲解。”专家称。
据柒财经旗下天天了解,今年11月13日,央行发布辟谣指出,近期,网传消息称已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更有个别机构冒用央行名义,将相关数字产品冠以“DC/EP”或“DCEP”在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
央行澄清,央行未发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也未授权任何资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央行从2014年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目前仍处于研究测试过程中。市场上交易“DC/EP”或“DCEP”均非法定数字货币,网传法定数字货币推出时间均为不准确信息。
与此同时,央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有关领导也在陆续针对数字货币发表看法。据报道,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于11月12日在参加新加坡的一次上表示,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并不意味着要掌握公众信息的完全控制权。他指出,央行将满足公众在交易中匿名的需求。
而据天天此前报道,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也在《财经》2020上表示,具有法定地位、具有国家主权背书、具有发行责任主体的数字货币可称之为法定数字货币。
李礼辉认为,央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有可能会采取“账户松耦合”+“电子钱包”的方式,可以脱离银行帐户,实现端对端的价值转移,减轻交易环节对于金融中介的依赖,而且会在央行许可的范围内,实现可控的匿名支付。
“中国的法定数字货币也要进一步研究,比如替代范围的选择、可控匿名的尺度、脱网运行的技术等等。”李礼辉称,数字货币在未来全球数字经济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有必要研究发行中国主导的全球性数字货币的可行性路径和实施方案。(文 / 刘新宇)
来源:天天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
趣识财经(qscj2018)趣谈财经百态,识悟商业心经。
玩转新消费(wzxxf2018)把握消费升级浪潮,重新定位消费理念,穿越纷繁消费迷雾,玩转新型消费时代。
天天(TT_Blockchain)聚焦热门话题,分享最新资讯。
财经人物画报(Fin-Character)聚焦财经人物,了解商业背后的故事。
中心出品
必属精品
号:IFNC
投稿/合作: 21395516 21395516@
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柒财经旗下自媒体平台,被称为互联网金融行业舆论风向标。是全国首个互联网金融记者自媒体平台,是所有关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人士的聚集地,汇集行业新鲜资讯,专注独家报道与解读。
警惕以“区块链”名义的骗局,速览最“渣”骗术
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实习记者 代小佩
10月下旬以来,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引发大量与讨论。
误入“易进难出”的资金盘
“的操作相对于股市更公平……”11月14日晚,在某资金盘的网络直播间里,一位“投资分析师”侃侃而谈。
科技日报记者发现,分析师反复宣称股市不赚钱,并推荐网友投资资金盘上的项目。诡异的是,分析师并未露脸,还向网友们强调:“一定要保密。”
王晓雨(化名)的家人最近就投资了这个资金盘。她一开始就觉得不靠谱,为探个究竟,就跟着家人在直播间听了几次“投资课”。
她发现直播间有时竟有上万网友同时在线。但录制的视频很粗糙,分析师始终不露面,而且宣传技巧有些“假”。
“后来我就劝家人把资金从这个平台取出来,看看能否正常取出。”王晓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结果家人发现竟然需要向平台提出申请,经过审核才能将资金取出,而且能取出的资金几乎只是账户金额的零头。
王晓雨家人这才相信,这个资金盘可能真是个“易进难出”的诈骗平台。所幸经过几番交涉,终于把大部分资金取回,未遭受太大损失。
有些入局者就没这么幸运了。11月10日,有媒体报道,珠海的王女士最近在某理财直播间“老师”的指导下,投资理财,先后充值近14万元。之后她发现投资平台网址打不开,直播间也被关停,这才意识到上当受骗并报了警。
走路赚钱竟要“拉人头”
相比上述案例,还有另一种套路。
趣步号称通过“+运动”模式倡导并激励人们运动。听起来很美,不过它最近摊上事儿了。
“‘趣步’公司及‘趣步’项目涉嫌网络传销、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长沙市工商局经开区已立案调查。”9月25日,长沙市官网“市民信箱”如此答复网友。
科技日报记者发现,目前趣步官网仍能打开,但趣步在很多应用商店已下架。官网打开后是注册页面,需要用手机号注册并填写“推荐人”。
据报道,在趣步下架之前,用户注册成功后还需向平台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账户、账号并支付1元进行身份验证,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用户可通过每天走几千步来换取“糖果”,糖果可用来换购商品或提取现金。但用户仅靠步数赚取的糖果有限,如想增加收益,就需购买糖果,或者“拉人头”。推荐的新人越多,赚的糖果越多。
“糖果提现的门槛很高,很难取出来,而且掌握的个人信息太多了。”一位曾经的趣步用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经朋友推荐了趣步,但发现这款虽宣传得很好,用起来却不同,于是卸载了。另一位用户也表示因糖果不易提现而卸载。
“趣步平台并非简单地拿步数换钱,中间很多方法存疑。”中网载线控股有限公司中网研究院院长杜红超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趣步用户不“拉人头”或购买糖果,就难以提升活跃度,难以增加收益。“这是一种甜蜜的诱惑,与传销套路很相似。”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安全对抗技术研究所所长闫怀志对此表示。
戴着面具宰“羔羊”
谈到领域的虚假或诈骗“套路”,闫怀志指出其中一种模式:
先全盘设计,讲好“推广赚钱”的故事。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吸引用户并诱导其扩散传播。当海量用户不知不觉中成为待宰的“羔羊”时,骗子开始收网。届时,个人信息被收集倒卖、平台圈钱跑路将成为用户噩梦,而行骗者则赚得盆满钵满。“大多数用户沦为猎物,骗子公司才是最终受益者。”闫怀志说。
在杜红超看来,市场上与相关的虚假或诈骗项目可分为三类。
一种是跟技术毫无关系的资金盘。这些平台利用人们对不了解却又想赚钱的心理,伪装成炒虚拟货币,但它跟虚拟货币和毫无关系。王晓雨家人很可能误入这种资金盘。
另一种还有空气币,特点是以为名义,伪造名人背书,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第三种是山寨币,就是按的规范去做,但技术含量不够且虚假成分较多,前景可疑。
有些打着幌子的项目,极难分辨。
“有的上市公司与业务并无太大关系,但可能通过宣称与有业务的公司合作来炒作概念。这种合作不是实质性的,普通投资者如果不懂,就容易被蒙蔽,从而遭受经济损失。”清华经管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罗玫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罗玫介绍,个别中小企业在融资和营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会蹭的热度以获得融资,但在其业务中并无实际应用场景,从而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识别“真链”需火眼金睛
为何会出现打着名义的虚假或诈骗项目?
罗玫认为,原因之一是很多普通投资人都有赚快钱心理,但又对认识不够,因此容易被忽悠。
罗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她正筹备拍摄在清华Mooc平台的线上课程,为人们普及基础知识。“普通人在投资项目之前,学习相关知识和深入了解经营团队非常重要。”
杜红超也表示,老百姓希望找到好的理财途径,但是高科技,涉及复杂的逻辑,普通人缺乏相关知识又对超预期收益充满渴望,就给骗子留下可乘之机。
“基于的数字货币此前获得了丰厚回报,这段价值增值的,引导资本投向该领域。属于新概念、新技术,对资本吸引力较大,骗子也打起歪主意。”赛迪智库信软所软件研究室蒲松涛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对舆论做适当引导,宣传好新概念、新技术。另外,对的监督,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认证和测评也很重要。”
面对当前泥沙俱下的项目,火币大学校长、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专委会副委员于佳宁表示:“要尽快启动立法进程,逐步将相关项目纳入法制轨道,同时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以链治链’。”
“当然,还要加强应用方面的引导。给好项目营造适宜发展环境,让有实力的团队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通过溢出效应淘汰含有水分的项目,让骗子无立足之地。”于佳宁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磊也表示:“只有用于具体场景,才可能造福社会利益或公共利益。准确理解、合理利用技术才是正道。”
“建立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是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标准,为监管提供依据。”赵磊强调,面对,要少一点喧嚣浮躁,多一点理性思考。 (本报记者操秀英对此文亦有贡献)
莫让成行骗利器
操秀英
“”近日成为一大热词。高层的重视,让以前所未有受重视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明确的战略导向下,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重点发展的技术方向之一。号角已吹响,从业者倍感振奋。但此时,值得警惕的是,在应用领域不断被探索和拓宽的同时,作为一个“前沿概念”,在走进大众生活的过程中,也成为部分企业挣快钱的幌子,或是某些不法分子用来行骗的噱头。
在币圈,部分诈骗行为已经有“产业化”倾向,有人负责白皮书,有人负责虚拟货币交易所,有人负责宣传。还有些不法分子把“炒金、炒期货原油”换成了“炒币”,用“分布式存储”“加密算法”等专业名词忽悠对一无所知的公众,挑战监管底线。因上当受骗的新闻屡屡见诸报道。
不难理解为何会成为忽悠和行骗利器。它足够前沿、新奇、高科技,率先利用技术的比特币的造富神话,催生很多人“不能再错过风口”的幻想。可以想象,当在国家层面成为与人工智能同等重要的战略领域后,行骗者又会多出“国家高度重视”“不能再错过机会”等话术。
必须强调的是,国家重视的是加快的基础研究,扎扎实实探索推进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是某些企业吸引眼球的“装旧酒的新瓶”,也不是一夜暴富的工具。
当前,技术正处于发展初期,应牢记总的讲话,要把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行业参与者应秉承创新推动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踏踏实实把精力和心思放在技术突破和生态完善上,维护行业的健康形象,不能急功近利沉迷于炒作,不应借创新之名行圈钱诈骗之实,毁了行业发展的大好前景。
公众也应清楚意识到,作为一项正在研究和摸索中的新技术,未来一定会以一种更普惠的形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甚至财富,而不是在朋友圈里或交易平台立竿见影地让你暴富。要分清是技术创新还是集资创新,远离不靠谱的“”,让真正的发芽、成长,是对这个行业最大的尊重。将世界带向更好远方的,除了技术,还有人们对技术的敬畏和了解。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刘义阳
审核: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