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行业薪资高达每月2.5万,现在入场还来得及吗?
近日,Boss直聘发布了《2018年旺季人才趋势报告》。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目前最为火热的区块链招聘情况,其风头几乎盖过了人工智能。
的确,数据显示,2017年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平均月薪为1.08万元,人工智能平均月薪2万左右,而区块链的行业人才平均月薪高达2.58万元。
不仅仅是在中国,美国的区块链招聘信息也在2017年年底大幅度增加,其提供的薪水也不断提高。根据Computerwold的估计,美国区块链开发人员年收入高达13万美元。在硅谷、纽约和波士顿等美国高科技区域,区块链开发人员的平均年薪为15.8万美元。甚至连区块链开发工程师顾问在自由市场每小时能赚到50到100美元。
(中美区块链招聘信息对比)
诱人的高薪酬有多少泡沫
区块链招聘的工资不仅诱人的高,而且职位数量在2018年开年的前两个月,需求达到2017年的9.7倍,发布区块链相关岗位的公司数量同比增长4.6倍。
这些企业中有腾讯、阿里、京东、小米这样的互联网科技巨头,也有规模100人以下甚至50人以下的小公司。其中100人以下规模的公司占比高达62%,初创及A轮以下企业数量占比高达51%。
对于区块链相关岗位招聘的数量激增,薪酬高过大部分行业的现象,我们咨询了国内某知名大学通讯学院研究区块链技术工程的学者王月(化名)。其表示,区块链职位招聘中薪资是存在泡沫的。这些招聘区块链技术从业者的公司中,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真的急需要区块链技术。国内的一些科技巨头的需要是真实的。例如360公司真的需要用区块链来建立数据共享安全平台,解决数据设计库,这是真正的数据需要。但是,即使是这些科技巨头,其目前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有限的。比如华为在使用区块链技术,但是其投资几千万,只用区块链技术做一件事情,就是身份认证体系。
第二种,是错过了一种趋势的恐慌。每个科技公司最怕就是错过一场可能在未来成为革命性的技术或产品,以错过一个时代,被洪流冲到后面。区块链的技术拥有一个很好的理念,使得很多公司都看好其未来的场景。因此,不惜投入财力和人力来做优化,做产品雏形,为未来大规模应用做准备。
第三种,便是蹭热点的公司。很多公司的业务根本不需要用到区块链技术,却硬凑上区块链的名字。“这个圈子里吹牛的人比做实事的人多。”吹牛能带来更多的关注,以及募集更多的钱。
王月认为,区块链的薪资泡沫主要集中第二种情形中,即在区块链技术长期的研发过程中。当下所有这些公司把这个行业的薪资抬得很高,但是这些招聘来的人能持续研发多久,未来是否能出成果,这都是未知的。
(国内主要公司区块链招聘情况)
为何谷歌、苹果、亚马逊没有在区块链上做很引人关注的动作?
将目光转向国外,我们会发现,LinkedIn等招聘区块链技术人员的企业大多是金融服务行业。对此,王月表示,目前区块链技术主要有三种应用,第一种是用在金融领域,例如比特币、ICO等;第二种便是数据库设计;第三种是可行认证。其中应用最好的就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其他场景中应用很有限。因为其技术体系还有待完备,其目前只是个概念,没有完整的技术理论,解决不了效率问题。
因此,曾有人提问:为何谷歌、苹果、Facebook和亚马逊没有在区块链上做很引人关注的动作?难道他们不担心错过了这个浪潮?难道区块链与他们公司无关?
对此,有专家分析,目前区块链的价值主要存在于有既得利益的人,那些正在经营或投资相关创业公司ICO的人,以及那些大型金融机构。而实际上,区块链在技术上并不新颖。如果区块链技术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像谷歌、苹果、亚马逊和Facebook这些吸引了来自全球顶尖大学的那些最佳工程人才和研究人员,那些比大多数人更了解计算机科学的人,没有理由不关心它。
关于这个问题,王月也认为,区块链的技术都是现有的,其只是在应用模式上是创新的,仅此而已。
高校生如何站在风口抓住热潮?
无论如何,随着区块链的火热,吸引着大批人的目光。国外有很多学校增加了独立的区块链课程。前不久,俄罗斯宣布将密码学、区块链技术等课程加入高等学校课程中。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提供关于比特币的免费课程;斯坦福大学提供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的独特免费课程,并教导参与者如何制作比特币的应用程序。
同样的,我国大学里也增加了相关的课程,但由于其理论不成体系,只是个工程问题,因此只是零散地拆分到技术和数据科学等课程中。
(美国开设区块链课程的学校及课程形式)
高薪诱惑,各大公司对未来区块链人才的抢夺战,凸显了区块链技术人才的稀缺。这让互联网从业人员以及高校中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热血澎湃。可是,成为一名区块链技术人员真的简单吗?
尽管,区块链技术运用的都是现有的技术,但是一名合格的区块链技术从业者要至少会四门计算机语言,包括Go、C++、Java、Python等,同时还要对密码学、共识算法、超级账本和智能合约等有足够的了解,平均从业年限5-7年。而要想对这些计算机语言和知识有个综合的掌握,需要许多年的研究,否则很难积累到能够自由运用解决问题的地步。
大学里的区块链研究也是近两年才开始的,毕竟区块链的概念三年前才出来,区块链技术即以链式数据结构为基础的分布式公开账本技术,在前年年底才出来。因此最早一批研究区块链的学生,目前也都还没有毕业。但是,研究区块链的学生在不断的增加。王月所在通讯学院已经有80-100人从事研究区块链。但是对此,他认为并不乐观。
“区块链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生们的研究其实是两个层面。由于区块链技术涉及到技术融合问题,其需要技术复合型人才,然而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现在的大部分研究生没有全业务管理能力,只能关注某个点。很多学生和互联网从业者不懂得把业务流程和技术融合共同去解决一个问题。这是人才缺少的本质,不是年限就能解决的问题。”
而对于高校中要求在区块链研究上达到某种研究目标,他认为“强制性地让学生研究搞出什么成果,这并不是一个好方法。很多学生并没有这种研发能力,需要有能力高的导师或技术人员带领,但是这些人的数量是有限。因此,倒不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生成立联盟、小组,自己去实践去做项目,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还能逼迫他们扎扎实实地做技术,为未来真正成为行业的专业人士打好基础。”
结语:
区块链的新兴与火热,让人才的缺乏成为了各个国家都关注的问题。打造“人才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高校中从事区块链研究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他们的黄金时代,但是要到达一个技术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有太多关要过。而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走到最后的寥寥无几。对于他们,无论是否从事区块链工作,技术的修炼是最重要的。
而招聘公司们也要考虑,如今一阵狂风暴雨盲目把区块链技术领域的薪资提了上去。如果未来从事区块链的人增加,薪酬必然降为正常水平,到那时如何应对区块链人才的可能流失呢?
山东卫视《调查》戳穿这些“区块链”一夜暴富神话
故事是虚构的,但是骗局是真的。
故事要从年初说起。
春节过完,我从河南回到北京。这次不同的是,我从一个超市的老板成了社会闲散人员。
有的人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而我,在这一个地方都快没有容身之所了。没办法,房租每年都在涨,人力成本、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而客流一直在减少——都被电商和O2O抢跑了。
中年男人,果然不如......
这么多年了,大家都在谈论互联网,而我始终认为互联网是不靠谱的。
我总说:“你们这些互联网人太浮躁,天天换新花样,跟俺村狗剩一个德行。”
狗剩其人
狗剩是我的发小,当年我俩一起来北漂,我老老实实工作,他三天两头换行当。
房地产热闹,他就炒房,赚了些钱;股市热闹,他就炒股,后来买了中石油,一夜回到解放前。
再后来自己创业,去中关村创业大街包了个咖啡馆,结果来的人只聊天不消费,后来股灾来袭,热情熄灭,咖啡凉了。
狗剩不气馁,彻底走上了创业的不归路。做O2O、共享充电宝、VR眼镜......我喊他风口上的“狗”。
超市倒闭后,我去国贸找狗剩,见面后,他再三纠正我,让我喊他——“James”!
听说我的超市倒闭,二狗子一点也不意外,他大放厥词:“现在傻子才搞实业。”
我直奔主题,一本正经问狗剩:“詹姆斯,你看我能跟着你干点啥?”
狗剩很严肃的问我:“来福,你知道区块链不”?
梦想是星辰大海
读了5本区块链科普书籍、看了4次《区块链100问》和3次《王峰十问》之后,我又来到了狗剩国贸三期的办公室。
这次狗剩猝不及防给了我一个“惊喜”:
“来福,我们发起一个项目,你来牵头,赚笔大的怎么样?”
“可是我三天前才第一次听说区块链这三个字……”
“没关系,我们有专业的团队为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我丑话说在前面:“詹姆斯,我没有启动资金。”
没想到狗剩哈哈大笑:“区块链行业最不缺的就是钱,我们可以众筹啊,只要创意好、能忽悠,筹个几千万、几个亿都不是问题。”
接下来的三天,我和二狗子的策划团队频繁开会,在否决了N个创意之后,我们最终决定做一个“韭菜链”,进行草本植物的追根溯源,通过代币的形式重新分配产业链的利润,去掉中间环节,让韭菜的价值回归农民。
当然,韭菜链只是我们的第一步,我们的梦想不只收割韭菜,还在于星辰和大海。
斯坦福的博士
有了创意的雏形之后,就要起草白皮书了。白皮书很简单,拼拼凑凑一个小时吧,标题就叫《韭菜链:一个点对点的产业生态系统》,颇有点比特币白皮书的味道。
此外,我们还从Github上抄来了代码。当然,我们也不怕被别人骂抄袭,狗剩说了,区块链的精神就是开放平等,骂我们抄袭的,说明他太老套了,不属于未来新时代。
在细化白皮书的过程中,我们对“核心团队”也进行了包装。
我变成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著名农业学家,曾在沃尔玛等零售企业担任高管,英文名叫Peter,现任韭菜链创始人兼CEO;当然团队人员也都各个身份不菲,其都是我超市的前员工。
狗剩还从阿里边缘部门挖了一个刚毕业半年的程序员,包装成前阿里巴巴区块链技术负责人,现任韭菜链CTO;
最后还缺站台大佬。狗剩不用说,他有一堆光鲜的抬头。此外,狗剩还利用他的资源,帮我找了李哭去、赵西、宝大爷等链圈名人。当然,站台费肯定是要付的。
我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尾
白皮书定稿后,后面的流程很顺利,接受媒体采访、去世界各地站台开会,我知道自己离钱越来越近。
直到我们的韭菜币终于上市,首日破发。
有人质疑我们“割韭菜”,我就狡辩——“我不在乎短期币价的涨跌,只在乎长期价值的体现。”
币价持续下跌,二狗子很开心,甚至安排自己的媒体发了不少韭菜币的“负面”。价格跌得差不多后,开始安排专业团队拉盘,币价一天涨了50多倍。韭菜币总市值飙到了50亿美金。
媒体打爆了我的电话,我淡淡地告诉他们:“我早就说了,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好项目的价值总会得到合理体现的。”
最后二狗子告诉我,我们在币价涨跌之间赚了2个亿,他会分我一半。
半年不到,我就成为身价一个亿的土豪,区块链真是太神奇。
如果你觉得这就结束了,那你就错了。
最终的结局是,狗剩彻底消失在我生活,当然那1亿我也只是听说过。
真是个悲伤的故事啊。这个故事很详尽的诠释了区块链发展过程中环环相扣的骗局,也揭示了区块链发展现状。
区块链应用落地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利益的驱动下,去做一些对市场有害的事。”没有积累信任,没有研究真正落地的东西。
区块链需要和AI结合,创新一种颠覆于传统的智能经济新模式,才能拯救传统商业和工业。做各种链,发行各种币,而不应用实施到行业和产业,不以智能改造为目的,区块链将永无落地之日!!
THE END
存量200+,月增50,蜂拥的区块链自媒体创业者可能要醒醒了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丨王晓、辛继召、何晓晴、实习生 冯礼婷
人人都想一夜暴富,ICO已渗透社区大妈
业内人士发现,一些ICO项目开始进入小区进行宣传,而参与投资的是社区中的大妈。在路演现场,对于技术和行业应用一概不懂的大妈只关心什么时候能卖代币,认购能够打几折。“人人都想着一夜暴富。”
“币圈太火,链圈人已经不够用了。”在一场金融科技论坛上,一位区块链专家感叹。
“币圈”是什么?
所谓的币圈,即通过ICO炒各种虚拟货币的人,而链圈则是指进行区块链研发和应用的专业人士。
ICO是什么?
ICO全称为Initial Coin Offering,模仿股票市场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而来。
即项目发起方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初始代币的方式去获得融资,不过初始代币不能用法定货币(人民币、美元等)购买,因为这违反了各国关于融资的法律法规,而需要用比特币、以太坊等流动性较好的数字资产购买。
有什么特点?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建立信任共识等特点,被认为在银行交易、网络借贷、众筹等金融市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诸多大型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都在研究如何应用落地。但这远不及通过ICO炒币带来的“暴富神话”令人印象深刻。
投资代币获得的回报模式
ICO有多火?
今年上半年中国投资额近26亿元人民币
以太币自发行以来上涨近1000倍,国内亦有代币自ICO以来涨幅超过200倍,部分ICO项目在数小时内便完成募集,部分普通投资人也眼红不断进场。
据火币区块链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ICO的全球总的投资额约为18亿美元,仅中国ICO投资额就接近26亿元人民币。
在业内人士看来,开展ICO的项目也越来越离谱,没有白皮书(相当于项目说明书)、抄袭代码、不看项目资质,甚至项目发起人有犯罪前科等,种种乱象不一而足。
ICO火了:从极客圈到散户
业内人士介绍,在ICO一词火起来之前,这一形式也被称作“币众筹”。以太坊被视为这一模式最成功的开创者。
以太坊是一款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智能合约的开源底层系统。2014年7月24日,以太坊开始为期42天的众筹,一比特币可以换到2000个以太坊,以此筹集到约31529枚比特币,时价约1840万美元。
一位区块链技术平台企业人士介绍,可以将以太坊看做是一个安卓系统,系统内通用一种币作为支付方式。其他的ICO项目看做是系统中的一个个应用(APP)。这些应用中有一些类似于电子游戏,游戏中购买装备、获得技能等都需要支付游戏币。而这个游戏币可以通过系统中的币来兑换。也可以在电子游戏早期发售时就认购。而随着游戏中的玩家越来越多,早期发售的一定量的电子游戏币就有可能升值。
一位业界资深人士介绍,ICO可以看做是一种众筹,不过认购的不是股权而是发起人发行的代币。在平台发布白皮书进行路演后,投资人对平台发行的代币进行认购,这些代币将作为未来项目完成上线后投资人获得其中权益的凭证。而在项目发起人这边,最终都还是需要把这些代币或认购的比特币、以太坊等兑换成为法定货币(人民币、美元等流通货币),用于企业发展支出,比如工程师工资、系统硬件投入等。
上述人士表示,和众筹类似,ICO 的早期参与人群也十分小众,集中在极客圈以及对项目发起方十分熟悉的人群之间。但随着以太坊、比特币等价格不断上涨,普通散户投资者对ICO的兴趣增大,而市场上利用ICO圈钱的项目越来越多。
中丽基金战略发展部总经理贺冠华博士长期关注区块链技术,在参加一些行业会议时他发现,一些ICO项目开始进入小区进行宣传,而参与投资的是社区中的大妈。在路演现场,对于技术和行业应用一概不懂的大妈只关心什么时候能卖代币,认购能够打几折。“人人都想着一夜暴富。”
ICO“乱象”调查:价格、数量随意定
早在两年前参与过ICO的李洋(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之前做ICO项目要准备大半年,对项目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对于可行性进行第三方分析调研,花很长时间和投资人做路演,费用使用情况明细也都会公开。
而在2017年爆发的ICO热,不管项目白皮书内容如何,融资金额动辄数千万元,而且融资时间几天或几小时。其中甚至有连白皮书都没有的项目,就凭发起人的个人影响力,就开始拉微信群进行打款。这样的做法被区块链技术人士调侃称“空气链”,多位受访人士直言“圈钱已经不顾吃相”。
“不像以太坊这样的项目,参与其中的智能合约确认需要消耗代币,现在很多区块链项目根本不需要代币也能完成,但还是去做ICO,而且代币的发行数量、发行价格随心所欲,没有任何依据。”李洋表示。此外,白皮书的技术门槛要求也极高,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项目如何实现。
“ICO为什么这么火,就是现在有了代币的二级市场交易。参与人不在乎团队靠谱度,不在乎项目应用场景,代币上市升值就转手卖掉。”上述业界资深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原本ICO参与人和VC投资人一样,要经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等待项目落地,享受权益。但有了二级市场,参与者可以在获得代币后在市场上快速卖出。而大多数代币的最初上市价相较认购价出现数倍涨幅。
一份国内主要ICO项目收益榜单显示,截至8月25日,量子链涨幅达47倍,公信宝涨幅达36倍,币安涨幅达20倍。
不过,并非所有的代币都能有如此高的涨幅。不乏有代币在二级市场开始交易后便接连下跌。
币圈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某代币初始发行价格为0.30元,但在交易平台挂牌之初就达到3.2元,暴涨10倍。但挂牌后该代币价格便一路下滑。“一个项目,一般只有几百人参与,几千人参与的项目在业内已经是很大型的了。”该人士介绍,这也造成代币的相对集中,进而通过拉升代币价格好进行抛售、出货。
一位业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证券交易场所是经过国家授权开立,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投资者利益。当前ICO领域的交易平台均为民营,不乏有交易平台与项目发起方进行暗箱操作,将一些项目完成代币认购后便打包上交易平台抛售。
贺冠华表示,ICO作为一种低门槛、快捷的融资方式,为少数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但正因为其融资太容易又缺少监管,加上投资人缺少辨别能力,在暴富心态下参与其中,面临极大的投资风险。
多位受访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多数ICO项目已经具备了非法集资、传销的全部特征。
全球ICO监管透视
被认为“无国界”发行和交易的ICO项目,正在考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智慧。
ICO或称ITO这一募资方式表面上与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IPO)相似。但是,它绕开了中央银行或证券监管机构,处于金融灰色地带。
对各国金融监管机构而言,对ICO等监管上,一方面需要保护金融创新,不扼杀创新募资方式的出现;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护投资者利益,打击洗钱等违法行为。
对ICO发行中的“代币”而言,各国认定不一,或认定其为资产、证券、私人货币,但对于ICO本身而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监管机构开始考虑将其定义为证券发行行为。
各国倾向认定ICO是证券
ICO发行中的虚拟货币或数字货币,金融属性到底为何,各国监管机构态度不一。
主要经济体中,美国将ICO发行视为证券发行,受该国证券法律监管。
加拿大、新加坡也于近期加入这一行列,认为ICO发行为证券。
欧洲国家中,英国也在考虑将ICO纳入监管。
警示ICO欺诈、洗钱风险
各国将ICO纳入证券监管范围的同时,也在警示ICO存在的欺诈风险。
8月28日,美国SEC警告称,一些上市公司宣称参与了ICO或与之相关活动,以新技术为噱头诱骗投资者,包括:宣称提供投资新科技机遇为噱头“拉高出货”(pump-and-dump),操纵市场等。
SEC表示,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ICO募集资金,虽然这些活动可能提供公平和合法的投资机会,但有公司通过公开宣布ICO或数字货币等影响股价。如果这些公司没有提供准确信息,财务报告不准确或股票交易出现问题,SEC将对其停牌。
SEC已对First Bitcoin Capital Corp.,CIAO Group,Strategic Global和Sunshine Capital等停牌。暂停交易后,投资者应谨慎考虑该类型股票投资。交易暂停可能是微市值欺诈(microcap fraud)的一个警告标志。
今年8月10日,新加坡金管局也警示ICO投资风险:新加坡已出现ICO投资,需注意了解其基础项目信息。
多个国家强调了ICO可能涉及洗钱和其他违法活动的风险。
新加坡监管局表示,投资于ICO数字令牌的资金,由于ICO交易匿名、易被滥用于非法活动,在短时间内容易筹集大量资金。如果执法部门调查相关非法活动,消费者将受到不利影响。
此前,英国央行曾表示,数字货币不会对英国金融稳定性和货币构成重大风险,因为数字货币流通量低。但该国财政部认为,有必要对数字货币的使用和交换使用反洗钱法规。印度央行也已禁止使用数字货币。
在中国,ICO强监管或至
据了解,证监会正向部分区块链企业就ICO监管征询意见,目前处于收集意见和讨论阶段。
转型工场CEO阚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监会一直在研究ICO监管事宜。“个人觉得完全取缔的可能性不大,但监管很有必要。各国目前基本上还都是走合法化加监管的路线,中国通常不会逆整个世界趋势而出台不合理的政策。”
“此外,ICO并不需要经过任何金融体系,只需要在国外服务器建个网页,公布一个匿名的数字钱包地址就能做了,技术层面上取缔是有难度的,最多不让在国内办活动,完全取缔的话,在技术上是很难做到的。除非把所有的外部网站都断掉,但这是不可能的。监管成本太高,基本实现不了。” 阚雷称。
阚雷表示,今年以来,我国ICO项目快速发展,随着市场规模不断膨胀,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监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且,行业也的确需要规范和监管,只有接受监管才能获得长期有序发展。
某知名企业区块链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行业只有经过强监管之后,正规军才有望崛起。”
“所谓正规军是指大型企业、有多轮的创业公司等。在此演变过程中,具备较强实力的ICO平台或项目率先拥抱监管,将ICO的创新属性和潜在风险做出更好的平衡,才有望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ICO健康发展阶段的最大受益者。”
阚雷预计,将来出台的监管政策更多是行业监管,并对ICO项目进行分级,包括早期的项目、中后期的项目,风险的提示以及尽职调查等。
(编辑:曾芳、巫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