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YouTube 上有一段 7 分半的 meme 编年史
Casually Explained 是 YouTube 上一个博客。从 2015 年开始,他一直在用形象生动的轻松方式解释各种新鲜事物的来龙去脉。
前不久,它对如今互联网上十分流行的 meme 文化做了一段梳理。解释了它的前世今生,并梳理了 meme 都从何而来又归向何处的完整链条。
首先,Casually Explained 对 meme 下了一个定义。meme 在人类学中原指“一个想法,行为或风格通过非遗传的方式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文化传播过程。” Casually Explained 根据现实情况对它做了下修正,现在大家在互联网上接触到的 meme 指的是 “一个想法,行为或风格通过互联网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文化传播过程。”
网络是 meme 传播的关键。而因为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存在相似性,所以 Casually Explained 所提到的 meme 文化发展过程同样也可以在国内的互联网中找到相似的轨迹。
最早的 meme 诞生于 35 年前。那时, meme 是为简化打字而诞生的数字替代表示法。
因为当时存储介质容量和网络通讯传输速率有限,因此当时的互联网高手(当时会上网、对网络感兴趣的通常都是网络高手)发明了一种黑客文( leetspeak ),通过用缩写、 用数字代替外形相似的文字、谐音等等形式来将文字做缩写,例如 you = u ,r = are ,QQ = 哭,OMG= oh my God 。对了, leet 这个词在 leetspeak 中的表达方式则是 1337 。我们的 886 、 520 也有点 leetspeak 的意思。
到了 2000 年,电脑和网络都开始普及,大家开始用电脑看片子、打游戏。那是还诞生了一些以同号划分的简单的论坛,同好之间,各个社区之间通过不断分享,逐渐产生了一些共通的流行图片,比如“ All Your Base Are Belong to Us ” “Hampsterdance ”这些标志性的符号,前者代表互联网上的叛逆形象,后者则是一种萌的代表。
在之后, YouTube 诞生了。对于互联网上一大部分阿宅来说,视频网站将他们连接到了一起。他们看同样的动画,然后产生了共同的文化。此时,计算机技术又进一步兴起,于是,人们开始有了制作 meme 的资源。
这时,以暴走漫画为代表的一系列表情包开始兴起了。那几张超级怪异的脸被网友贴到了无数形象上,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情包文化。比如 the lazer collection 的脸+《龙珠》里的沙鲁,就成了诸如 meme 文化的新事物。
这时 ,meme 已经开始带了点讽刺属性。回想一下 08 年左右在国内互联网流行的暴走漫画——不是那个网综,是那些图片,是不是已经开始想表达点什么了?
meme 的爆发期出现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这些社交网络诞生后。虽然网络技术进步了,但由于字数限制或者说懒得打字或者说打字都说不清楚,大家还是习惯性用一语/图千言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所想。这是,我们常见的表情包就出现了。
在暴走漫画系列的基础上,之后又诞生了忧伤蛙 pepe 。
国外对这一类表情包有一个专业术语,叫 Me IRL ,或者也会被写作 meirl。这个词的意思是这张图片或者这段视频能够准确反映我的心理或身体状态。人们开始在照片上加字,从影视剧里截图,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现实世界正式进入表情包界。
想一想,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上,以尔康为代表的真人表情包是不是也是在前几年突然开始涌现起来的。
Me IRL 还有一个进阶版,叫 2meirl4meril 这里的 2 和 4 可以对应 leetspeak 时代的 too 和 for,那我们这儿的话其实可以理解成“过于真实引起不适”。这时,表情包类 meme 已经不再仅限于表达自己,而是开始戳穿一些世间的真相。
随着 meme 的形式不断丰富, meme 的内容也开始出现爆发增长,小动物、卡通角色、影视剧或者突然在网上爆火的一张照片都成为 meme 的创作载体。现在,人们三不五时就会看到新的表情包出现。比如今年夏天,外国人特别流行飞蛾表情包,然后前一阵 NHL 里的费城飞人队的吉祥物 Gritty 的表情包又在网上火的一塌糊涂。我们这儿,一会儿小吴,一会儿全员恶人也是好不热闹。
一个领域开始成为大规模的流行文化之后,它立刻就会出现关于新旧的鄙视链。旧的、过时的、淘汰的 meme 也因此有了一个新名字,叫 dank meme 。说起来,前两天特斯拉 CEO 伊隆·马斯克还因此闹了一个笑话。他在 Twitter 上号召大家发一些他们认为的 dankest meme 给他看看,他还强调了一下不要飞蛾什么的以提醒大家审题。结果大家还是把 dank 看成了 dark ,结果马斯克莫名收到了一堆嘲讽自己的恶意表情包……
说回正题。 Casually Explained 在最后总结了一下 meme 常见的发展轨迹。在欧美国家的互联网世界里,一个 meme 通常会先在搞事情论坛 4chan 上诞生,然后在 reddit 上由阿宅们用脚投票判断它究竟是能火还是不行。而一旦在 reddit 上走红,这个 meme 通常就会在 Twitter 、Instagram 、 tumblr 上成功出圈,成为路人皆知的表情包。然后,当它红到在吉米鸡毛秀上被主持人当做调侃素材时,基本上这个 meme 就差不多已经过气快“死”了。嗯,有点像春晚提到的段子都是陈年段子的感觉。当然,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也得替他们说两句,这种对meme 的滞后反应其实也和制作周期有关。或许他们第一时间就 get 到了新的流行文化,但等东西真的做出来,难免黄花菜都凉了。
anyway ,以上就是这 35 年来 meme 发展的大致经过。
话说,如果给我们的表情包树立一个从生到死的链条的话,你觉得 B 站、 贴吧、微博、微信、综艺等等的平台又扮演怎样的角色,该如何排序呢?
截图来自视频
#Meme 是《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2018 年 9 月上线的新栏目。
“Meme”(/miːm/),“梗”、“包袱”、“表情包”的意思。我们用它来记录一些文化现象,有些事情光记录下来就很有意思。
国外儿童色情,泛滥成灾
希罗尼穆师·博斯( Hieronymus Bosch )是生活在 15 、16 世纪交替时期的荷兰画家,北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
虽然在世时,荷兰的统治者对他青睐有加,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上知道他的人并不多,甚至可以说被忽略了几个世纪。
不过在数百年之后,世人终于认可他的价值。博斯的画风荒诞怪异,独树一帜,充满讽刺性。他的画作里会有半人半兽、机械、恶魔以及许多光怪陆离的装置。几百年后再看他的画作,反而有一种独特的超现实主义怪诞美感。
博斯的诸多作品中,以《人间乐园》最有名。现在,它已成为了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的镇馆之作,有人说它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具神秘色彩最难解读的作品之一。不过也有人说,博斯的画作在《圣经》里都能找到对应的故事或隐喻。
《人间乐园》是一幅三联的油画,从左至右分别是天堂、人间和地狱。乍一看,这幅画作密密麻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以及神奇的装置。《连线》说,它有点像小朋友看的《瓦尔多在哪里》游戏画,这或许是说,这些密密麻麻的图案非常适合细细品读来发现其中奥妙。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这位被埋没的艺术家和他的神作《人间乐园》,IT 顾问 Nig Thomas 建了个名叫 Boschbot 的 Twitter 账号然后花半小时写了一串简单的代码,接下来这个 bot 账号每隔几小时就会发布一副由《人间乐园》上随机裁下来的局部图。
将《人间乐园》上的局部画面裁剪放大单独发布后,它的魅力不减反增,因为每个细节都实在太生动有趣了。
可能即使是去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亲眼看到了《人间乐园》,都未必能这么仔细的看过画作上的巨大的珍禽鸟兽、瑰丽的花草果实、神态肆意动态诡谲的赤裸男女、神魔。
“这个 bot 是目前为止唯一值得关注的 Twitter 账号 。”《连线》杂志在介绍 Boschbot 的文章上打上了这样的标题。
博斯 500 多年前的想象力也确实吸引了很多人来围观。
大家看着光怪陆离的画面,不知不觉就用自己的解读将它 meme 化了起来。
比如这个骑着像《哈利·波特》里提到的鹰头马身有翼兽的男子, Rowan 由衷的觉得,他亢奋的状态多么像大家过周末的样子呀。
Jinx Waltz 对这一副只有手手脚脚的画玩起了“扭扭乐”的游戏。“右脚去蓝格子,左手去红格子啊”。
Hell0oFeare 觉得,地狱里老鼠一样的怪物对着躲在鼓里的男人嘶吼的样子很像被 24 小时新闻轮番轰炸的自己。
随着 Boschbot 放出的《人间乐园》局部越多,诸如此类有趣的解读也日渐丰富。
Nig Thomas 此前也做过别的 Twitter bot,比如自动发布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的 bot @SylviaPlathBot 和随机自动生成酒吧名字的 bot @pubnames ,但都没有受过这么高的评价。
dailydot 说,通常 Twitter 上的大部分 bot 都很烦人,但 Nig Thomas 用 bot 让人们对古老的艺术作品产生兴趣。引人入胜是种了不起的本事。
图片来自推特、
#Meme 是《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2018 年 9 月上线的新栏目。
“Meme”(/miːm/),“梗”、“包袱”、“表情包”的意思。我们用它来记录一些文化现象,有些事情光记录下来就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