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世界概念,去中心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广告 X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集群和分布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今天谈下几个关键概念的区别。这几个是当前在构建满足海量大并发下的高可用架构下都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关键概念。

集群和分布式区别和联系

首先谈下集群和分布式,这两个概念是最容易混淆的。先看下网上关于这两个概念的一个基础解释如下:

对于集群是当单节点性能不足的时候,将多个节点组合起来共同满足外部的业务需求。而对于分布式则是将单个节点性能不做的时候,将业务需求分解为多个子业务,然后将各个子业务分别部署到不同的节点。

集群一般还会强调在多台服务器位置集中,并且容易统一管理;而分布式没有具体要求,不论放置在哪个位置,只要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就行。

在看知乎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下:

小饭店原来只有一个厨师,切菜洗菜备料炒菜全干。后来客人多了,厨房一个厨师忙不过来,又请了个厨师,两个厨师都能炒一样的菜,这两个厨师的关系是集群。为了让厨师专心炒菜,把菜做到极致,又请了个配菜师负责切菜,备菜,备料,厨师和配菜师的关系是分布式,一个配菜师也忙不过来了,又请了个配菜师,两个配菜师关系是集群。

而实际你会看到当前在业务需求的满足中往往同时存在两种方式,既既需要考虑业务需求本身的分解,同时又需要考虑分解完的子业务也要提供多个节点组合成集群来提供能力。因此你会看到另外一个说法,即分布式集群的概念。

分布式集群既体现了业务需求额拆分,又体现了单个子业务满足时候多节点组合。

不论是HA还是Cluster都可以理解为集群,但是对于HA架构往往存在两种场景,一种就是两个节点是双活同时提供能力,还是主备模式一个节点仅仅是备用不提供能力。如果都提供能力那么HA也是一种最简单的集群。

集群本身有一个关键能力,即多节点冗余后增加了可靠性,不会因为单个节点故障导致整个系统无法使用。在分布式架构下,当节点分布式后,对于子业务满足的节点仍然需要考虑HA或集群架构来确保高可用性。

而对于分布式,除了通过大任务拆分来解决性能问题外,另外一个关键好处就是各个子业务服务满足上实现了解耦和高度自治,即不会因为子业务A的故障导致子业务B也受到影响,提供两个子业务的资源本身实现了进一步的拆分和隔离。

数据持久化和存储

对于集群架构一般都会采用集中化存储来解决数据持久化问题,同时集中化存储也方便进行相关的事务管理,确保数据一致性。

在分布式架构中,特别是在类似数据库,缓存等分布式架构中,数据的持久化存储本身也是分布式的。与此同时实现了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分布式。每个分布式的单元既包括计算能力也包括本地的存储能力。

因此在数据或持久化存储分布式后,带来关键的分布式事务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带来大家熟知的CAP定理,如何在确保高可用性和高一致性两者之间进行权衡。

所以简单来说从应用架构实现的复杂度,后期的运维治理复杂度来说,集群都是相当更加兼容和容易实现的方案。能够集群解决的尽量集群解决,不要一味地去追求分布式。

集群和负载均衡

对于集群和负载均衡也是会经常混用的概念。负载均衡简单来说仅仅是实现请求的路由分发功能,对于集群来说会暴露一个对外集群地址,自然具备负载均衡能力。当前谈的负载均衡既可以是类似Haproxy或Nginix实现的软负载均衡,也可以是类似F5,Array等设备实现的硬件负载均衡。

集群具备负载均衡能力,但是负载均衡一般不具备集群的所有能力。

集群除了负载均衡还必须具备对集群内所有的节点的管理能力,状态监控,状态节点的一致性维护等能力。类似程序部署,心跳状态检查,配置信息分发,分布式事务协调等都属于集群管理节点需要具备的能力。当前可以看到类似etcd,zookeeper等都是常用的分布式集群的实现技术。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

首先还是要解释下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概念。

还是接着前面的业务需求A和IT系统服务能力提供这个场景,集群和分布式都是在考虑能力提供B如何去满足A的问题。

那么现在还有业务需求B,业务需求C等其它需求。业务需求A,B,C之间是需要相互打交道和协同的。这个时候协同就存在两个方式。

对于场景一即是中心化架构,场景二即是去中心化架构。因此对于一个架构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针对ABC之间的协同来说。而不是针对业务需求和能力提供之间来说的。

典型的例子如微服务里面的服务注册中心。

一般会说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架构,也就是微服务A和微服务B之间的调用,这个消息流不需要通过服务注册中心,而是A和B之间直接完成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服务注册中心宕机也对接口调用和访问没有影响。

而对于传统ESB这种代理模式即典型的中心化架构,所有的请求流都需要通过ESB总线管道,那么当ESB总线出现宕机的时候所有请求都无法访问。

那么去中心化架构是否彻底去中心化?

在去中心化架构中,对于注册中心来说仍然是一个分布式集群,因为服务注册和发现实现仍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管控点,这个管控能力还是需要在注册中心这个分布式集群实现。只是去中心化架构中进一步将控制流和数据流分离。

对于控制流量能力仍然在注册中心,采用传统分布式或集群方式来实现。而对于数据流则是点对点访问,彻底的去中心化,不需要再通过中心化节点中转和代理。

在去中心化架构下有两个关键好处。

其一是所有的数据流都不通过中心节点中转,那么自然访问性能更好。其二就是不会因为中心节点的服务器故障导致ABC之间相互无法访问。

但是去中心化架构本身也带来问题,即ABC之间由于是直接访问,那么相当来说都是可见可访问的,对于传统ESB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服务代理和位置透明特点没有了。其次就是由于点对点访问导致了数据流不通过中心节点,那么很多类似安全,日志,流控等原来通过消息流拦截很容易实现的内容现在不容易实现。

而在去中心化架构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变化即ServiceMesh服务网格思路,将相关管控能力以边车Sidecar或Agent代理组件的方式进一步下沉和部署到各个微服务模块中。这样就能将管控类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但是代理类和位置透明仍然无法解决,而这个能力可以转移到类似Nginix组件来实现。

两队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去中心化架构针对的是ABC业务需求之间的访问实现点对点,体现的是控制流和数据流分离,但是控制流仍然需要通过服务组件来提供,这个服务组件的部署仍然需要采用集群模式并结合分布式来实现高可用。

对于各种满足集成需求的中间件往往会出现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架构的概念,但是对于应用系统本身满足业务需求这个场景,一般不会出现是不是中心化架构这个概念。应用系统对需求的满足只会出现集群和分布式两个方式,这里的分布式和是否去中心化没有关系。

分布式和集群两者一般会组合使用,分布式实现功能需求解耦优点,而集群实现高可靠性和冗余的优点,而对于大并发性能的满足两种方式都具备具备改能力。

中心化架构的优势是在管控治理上面,通过中心化架构可以通过拦截方式实现各种管控治理能力,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引入一个新的中介点,讲解了整个应用的高可靠性。去中心化架构本身提高了高可靠性,但是牺牲了一定的管控治理能力。

什么是DAO? 再论去中心化和自治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市场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arsBit官方立场。

小编:记得关注哦

来源:Mirror

原文标题:D(?)A(?)O - Decentralization and Autonomy in "DAOs"

前言:本文提供了一个初步框架,用以理解自治在技术去中心化和文化去中心化上所发挥的作用。对这些定义的进一步剖析,有助于了解目前和未来 DAO 组织在运作方式上的大背景。

"……可以肯定地说,「DAO 主义」正在变成一种准网络宗教。"- 「DAO,DAC,DA 及其它:不完整术语指南」,Vitalik Buterin,2014

在加密货币生态中,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这一术语在各中情境下都有提及。而在去中心化和自治方面,冠以该称号的各个组织则呈现出巨大差异。

很多 DAO 表现出比该术语理论含义上更大的中心化程度。对于这类早期网络而言,需要不同的中心化程度来完成演化,但依然缺乏分析不同系统之间差异的标准。

去中心化世界概念,去中心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随着各个代币项目开始实施自己的战略,向着自我驱动的、社区共建、拥有和运营的系统发展,DAO 也将慢慢地(或许没有那么慢)走到加密网络开发和产品创业舞台的中央。所有的 DAO 都以达到充分去中心化状态为目标,部分是为了满足监管审查的要求。2018 年,SEC 对「充分去中心化」这个概念进行了粗略的描述:一个代币网络有足够多的活动,不再依赖特定的群体或者个人来「完成不可或缺的管理或经营工作」。

如今,渐进式去中心化已经成为指导 DAO 发展事实上的方针。但是也不断地涌现出各种新的框架,试图找寻能够引领一个项目从构想到成为充分去中心化网络的途径。本文提供了一个高级别的框架,用以分析在这些新的全球协作机制中,自治和去中心化的边界。

衡量自治

与 DAO 系统相关的自治有多种定义。其中一种,自治意味着独立和自我运行。这种类型的自治是指技术上的自动化。另一种形式,自治也意味着政治上的自主。它是指一个组织有自主协调的自由,不受外部的影响。

一个 DAO 所表现出来的自治程度,取决于其系统在技术和文化层面的去中心化。

| 自治(DAO)= 去中心化(技术 + 文化)

去中心化程度的提高,会增强抗审查的能力、延长 DAO 组织的寿命。在努力构建一个健壮的、自我驱动的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中,DAO 的每一步都会对各种技术和文化工具加以利用。

技术去中心化

技术去中心化的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在系统参与者之间自动进行权力分配的工具。通常来说,流动性的代币经济提供了一个比多签更强大的去中心化手段,因为流动性经济允许无许可的网络所有权和参与权。

许可系统的自治和去中心化程度较低,相比之下,无许可的系统拥有更高程度的自治和去中心化。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来思考去中心化组织(数字化的、基于加密的许可协作)和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数字化的、基于加密的无许可协作)之间的区别。

这两种结构在技术层面上的不同特征,源自于管理系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进行自动决策并分配所有权。下面我们举几个技术上无许可和技术上有许可的系统的示例。

该图左侧,我们可以看到各种 DAO 框架(Gnosis Multisig, Colony, DAOHaus, DAOstack, Aragon)。这些工具基于各自的配置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去中心化程度( 详见此文)。

在右侧,我们可以看到比特币和以太坊代币经济,两者都可视作 DAO。就技术去中心化而言,由于比特币代码的不变性,或许可以认为它技术去中心化的程度更高。而以太坊,则利用了一些中心化的协调机制来更新其低层协议。

该图中间的图标指的是 1Hive,一个拥有流动性代币 $HNY 的社区,通过上图左侧列出的各种工具在其协议的外围组织资源。

工具持续快速地发展,创造出更加复杂的机制,让这些新型的组织结构在其内部实现所有权分配和管理。虽然在技术印记上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但各个社区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决定了它们实际的去中心化程度。

文化去中心化

一个组织文化去中心化的程度,取决于权力在系统参与者之间的分配方式。该层面比技术层面更加微妙,因为它不是技术评估,而是对社区发展、信息共享和决策制定的人类学分析。

上图呈现了分布在去中心化组织光谱两端的不同文化特征。同样地,要看具有无许可、自增长属性的系统,和需要许可、精心策划管理的系统各自社区建设和互动的方式,这些方式体现了一个 DAO 在文化上有多大程度的中心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化去中心化,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几个代币网络的差异(XRP,EOS,ETH 和 BTC)。

抛开每个系统共识机制的技术差异,我们先对它们的策略和决策路径做一个粗略的分析。

在上图的左侧,EOS 和 XRP 通常依赖于营销方面的协调和对开发者的投入,在其区块链架构之上构建应用。这些决策来自于看起来很像公司管理架构的系统。

在上图的右侧,比特币和以太坊则非常依赖个人所组成的社区生产的开源资源,这些人通过论坛和博客进行协调,很大程度上由研究需要和求知欲所驱动(例如Ethresearch)。

下图所示的对网络开发的贡献活动,进一步说明了上述社区的去中心化规模。尽管有些陈旧,但 Electric Capital 2019 年所做的一个分析,为文化去中心化方面的差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材料。

有了这些额外的信息就可以相对清晰地看到,比特币和以太坊在吸引人们为网络开发做出贡献方面实属异类。从贡献的角度,仔细分析上图所呈现的以太坊和比特币之间的差异,则可以佐证以太坊是一个更为去中心化和自增长的系统。(与技术去中心化部分所得出的结论相矛盾)。

DAO 的系统为各式各样的人和活动更高程度地参与其中提供了便利,自然在设计和方向上能够拥有更大的自增长性,也理论上拥有更高的「巴士系数」(即更为分散的故障点)。

回到前文所述的让网络充分去中心化的最初目标,即:没有任何特定实体负责从事「管理或经营工作」,那么作为一个 DAO,以太坊可能理所当然比比特币更加去中心化。

结论

随着各类 DAO 开始推出自己的治理代币,DAO 组织正在获得极大的发展动力。各种链下和链上工具持续提高这些系统巧妙分配所有权和管理的能力。这些系统提供了最新的人类协调方式,以及同时开展数以千计的治理试验的途径。

要进一步细化 DAO 在技术、政治去中心化和自治方面的程度,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持续对比和分析特定类别中各个项目的技术和文化去中心化差异,也尤为有趣。所有项目都会在发展的生命周期内,呈现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相互交织的特征。

随着生态的持续发展以及核心用例不断得到强化,所有项目都将实现某种形式的 DAO 结构,用以分配网络的所有权。最成功的系统将会重新定义全球协作的新模式。

上一篇: pi币挖矿app官方下载;pi币挖矿app官方下载中文版
下一篇: 各行业龙头公司一览表—各行业的龙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