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小度定位地址;如何改小度定位地址信息

广告 X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黄浦滨江更新①︱曾“一城烟火半东南”,老码头如何再造人气

日益复杂的工厂制造流程,正在对各环节的柔性化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正在不断缩短,而市场需求则愈发多元化和个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工厂制造必须快速适应并响应市场变化,提供更灵活、更精确的生产方案。

多可协作机器人长期以来深耕于工业视觉领域的众多关键技术,实现了简单易用且高效精确地手眼协调、定位检测、操作取放等功能,为生产环节的工艺柔性化提供了保证。近日,多可协作机器人整合并推出了经济型2D定位方案,包括DM-Cam2D视觉硬件选配包和DM-Mark2D位姿矫正软件工艺包,该方案基于2D视觉硬件、智能的标定及识别算法、友好的引导交互软件,实现了一般由昂贵的3D视觉系统才能实现的空间6自由度目标检测或位姿矫正工艺,空间重复定位达到了0.2mm位置精度及0.1°角度精度,领先业界水平。

DM-Cam2D视觉硬件选配包

硬件选配包主要由:DM-Cam2D相机、光源控制器、标定板、DM-Mark2D标记贴纸等构成。可在购买DUCO COBOT时选配,亦可在后续应用升级时加装,相关需求可随时咨询您的销售人员。

其中DM-Cam2D为多可协作机器人自研相机,采用了高度集成的紧凑型设计方案,其中封装了一颗分辨率高达600W的工业镜头及一台宽亮度范围的环形工业光源,可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无论是阳光充足的玻璃幕墙厂房还是自动化的黑灯工厂均可轻松应对;

此外DM-Cam2D配置高强度的航空插头连接器,保证在振动及位移敏感的眼在手上的场景也能提供稳定的连接;同时,随选配包一并附赠的标定板、标记贴纸等将会帮助用户实现开箱即用,避免传统工业视觉硬件到手后仍需自行加工工装、购买标定物的尴尬。

DM-Mark2D工艺包

DM-Mark2D工艺包是运行于DUCO Core机器人控制系统及DUCO Mind视觉模块之上的工艺插件,其通过快捷的自动标定、标记识别和基准注册,可在5分钟内完成一个操作点位的配置部署;

常规机器人应用中,由于机器人本体基座位姿(移动场景)或者来料位姿(固定场景)存在偏差,直接进行预设操作将无法精确运动至目标,故需进行末端位姿矫正;

工艺包操作流程主要分以下三个阶段:

配置阶段:通过自动标定完成视觉系统的初始化,其后在预设拍照位置对DM-Mark2D标记进行识别和注册,即完成配置;

示教阶段:基于注册的DM-Mark2D标记位姿,示教后续运动,包括但不限于物料抓取、工件上料、按钮操作等;

机器人获得触发信号后,运动至预设拍照位,自动识别并纠正末端位姿偏差至预设精度,整个过程不超过5s。

实际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移动复合场景

AMR移动底盘带着机器人移动至不同工位,执行机床上下料、机台上下料、机柜操作等工序,将DM-Mark2D标记设置于机床、机台、机柜的基准位置,实现后续高精度基准矫正及操作执行;

物料抓取定位

机器人固定基座场景下,来料存在偏差,将DM-Mark2D标记设置于料盘或料框基准位置,实现基准矫正及工件抓取操作;

工件装配操作

机器人固定基座场景下,待装配工件基准位置设置DM-Mark2D标记,实现基准矫正后进行螺钉拧紧、去毛刺、装配等工序。

更多精彩

为了解决日益增加的机器人应用场景视觉需求,多可机器人将基于DM-Cam2D相机持续开发不同工艺包,逐步为机器人柔性应用中的目标定位、工件检测等提供更多最佳实践方案。

这些“黑科技”是怎样炼成的?——“专精特新”企业一线观察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想体验今年大火的空间计算,不用等苹果了(doge)。

喏,手指一捏,马上开启,各类内容一下子在眼前铺开。

只需转转头,就能看到更多内容。

眼睛聚焦在哪个卡片上,都能被选中突出。

通过即可输入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仿佛从远处空间冲过来的一样。

而且感兴趣的内容被会放在的地方。

最后大手一挥,就能关闭界面。

芜湖~把搜索放到3D空间里之后,交互方式、信息排布等,完全不一样了。

界面从小屏扩展成了整个眼前的“幕布”,。

呈现内容的方式彻底打破了2D局限,不同窗口的空间深度不同,更加直观表示了信息的优先级。

打开界面的方式也更加自然简单,配合即可搞定。

没想到,今年搜索引擎不仅要被AI变革,还要被AR变革。

如上效果,就是由一台AR眼镜+一台AR主机实现的,它们组合之后,开始被称为“”,能把计算机的功能放到虚实结合的世界里。

而且它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已经实现量产,已知发售比Vision Pro更早。

价格嘛,也更加亲民了一些,。

不过话说回来,AR眼镜组合AR主机不是新鲜事物了。

为什么这一回,可以称得上是“空间计算机”?

如上提到了AR眼镜和AR主机,是一个AR空间计算套组Rokid AR Studio,为Rokid最新发布的新品:

和苹果Vision Pro走的路线不同,这台“空间计算机”属于,简单理解就是能通过眼镜看到真实的现实世界。

是Rokid最新一代AR眼镜,重量为76g,仅有一个摄像头。

其背后计算能力的支持,主要来自。

该主机搭载高通第一代,相较于骁龙XR2,它能将续航提升50%,散热提升30%。

由此,Station Pro续航能力是手机方案的,可以达到厘米级6DoF跟踪精度和极低MTP(Motion to Photon)渲染延迟。

二者结合后,主要关注的便是在两方面,带来新体验。

比如现在,抬抬胳膊就能拥有一块。

握住拳头,手表就会切换界面,显示天气温度。

而且手表上的信息是立体的,手腕转动后,表盘上的内容随之转动,而且呈现内容也会变成3D模式。

如果放下胳膊,手表就会消失;转动视角,面前的屏幕也不会移动。

这种信息交互呈现方式,不会让人觉得脱离物理世界,好像只是把电脑、手表虚拟化了,感觉更加逼近人们本来的交互习惯。

在游戏场景下,能实现打怪,捏住手指即可发出攻击。

以及前面提到的空间搜索,一下子把,变成了3D的感觉。

所有内容在眼前铺开,通过排布位置、深度信息体现主次。

甚至都不需要鼠标、键盘这些工具了,动动嘴即可开启搜索,转转头和眼睛,就能锁定想找的内容。这些也都是人们日常生活里最自然的交互方式。

,Rokid Max Pro+Station Pro确实更像计算机了。

首先在界面显示上,可以支持多个窗口并列排布,但是是3D的,也就是把周围环境都变成桌面。

这样一来,转转头即可看到另一个窗口,也让AR呈现“不再只是一块更大屏幕”。

其次在处理能力上,Station Pro搭载,能支持,几乎和日常在电脑上处理的任务量相当。

最后在续航方面,Rokid Max Pro+Station Pro能实现,和一台Windows办公本水平相当。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有效果,都是基于实现,要知道目前业内诸多产品都还是采用双摄、多摄。

创新性地把摄像头数量压缩到仅剩一个,能让AR眼镜的功耗更低、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由此也能。

但单目方案也给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因为它无法得到绝对的尺度信息,需要通过初始化恢复尺度信息,而初始化的好坏直接影响算法的最终精度。

Rokid利用IMU辅助、滤波算法、SLAM算法等,通过软件方面的加持,最终率先为行业带来了单摄SLAM方案,进而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综上,从空间和计算两个维度出发,Station Pro组合Rokid Max Pro,打破了人们对AR的一些既往认知:只是一块更大的屏幕、交互体验偏传统……

这些效果实现的背后,既得益于底层硬件的能力进阶,也离不开厂商本身对虚实结合、人机交互的深刻理解和尝试。

也标志着在通往空间计算这条路上,VST阵营下的苹果、OST阵营下的Rokid,现在都已交出最新答卷。

此外这次发布也重磅介绍了:Station(国际版)成为全球首款经谷歌认证的AR版便携式Android TV™设备。

通过Rokid Station(全球版),用户可以在Google Play上下载熟悉的应用和游戏,包括 YouTube、Hulu、Disney+、TVer、AbemaTV等,还有海量沉浸式游戏,轻松上手。用户还可以自己安装APP;此外,它还支持HDCP和云游戏。

这也传递出了一个事实——如今行业正在加码对于AR软件和生态的建设,。

不过AR硬件作为ToC产品,大众如何理解它非常关键。这几年虽然AR新品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最常见的场景还是观影、游戏等,它暂时还没有被正式归入生产力工具行列。

而在此时此刻直接打出“空间计算机”的概念,更是对大众认知构成挑战。

为什么会这么做?

在这背后,有趋势的直接推动,也有行业本身的发展节奏使然,更有Rokid作为行业引领者长期以来的思考理解。

今年苹果发布Vision Pro,把一个行业内的专业词汇带到了大众面前:

自此,关于AR/MR的想象有了一个更具体的表述,也将AR/MR的终极目标直接刻画出来。

即,将计算能力与物理空间相结合,通过头显设备将数字信息融合到真实世界中,以提供一种更直观、更沉浸式的交互方式,让用户能在现实世界中与数字内容进行互动。

Rokid创始人兼CEO 祝铭明(Misa)非常坦诚地说,苹果做过一轮市场教育以后,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个时机。

苹果将这一概念抛出去后,我们也可以直接用它来和市场用户沟通。AR本身默认定位就是空间技术、虚实融合,只是今天把背后的技术变成了一个产品描述方式。

坦白讲,这件事也只有苹果能做到。

,无论是空间、交互还是处理计算层面,目前都发展到了更加成熟的阶段。

比如,6DoF实现了对头部视野角度变化、身体移动位移变化的精准检测;SLAM则能类比自动驾驶中道路精度地图和车辆空间感知。

,头动、眼动追踪已是目前顶尖XR设备的标配,眼动追踪的精确度可以达到1度。以及微手势交互的应用也相对成熟。

而在,如高通已推出第一代骁龙XR2+,提升续航和散热能力,支持在更小更轻薄设备中搭载。支持并行感知技术,包括头部、手势和手柄追踪、3D 重建以及低时延视频透视。引入全新图像处理管线,能够实现低于 10 毫秒的时延,能提供更好的透视MR体验。

所谓第一阶段,是指软件系统和生态更加依赖手机、电脑等传统移动终端。

这一阶段是必然的,因为搭建原生丰富AR的系统和生态无法一蹴而就。

自研操作系统难度系数很大,需要具备全栈式能力。加之AR设备本身就面临功耗、续航、计算性能几方面难平衡的尴尬,给操作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生态方面的建设则还需要聚集行业及开发者的力量,这更是一个需要积累、摸索的过程。

目前来看,。

以Rokid为例,其自研底层操作系统YodaOS-Master,沉淀已有5-6年,并在今年完成最新升级。正是在这一系统的支持下,Station Pro可以实现单摄SLAM、微手势交互、视觉定位VPS等,Rokid Max Pro则可以在计算能力大幅提升的前提下,机身重量仅增加1g。

生态建设方面,Rokid在今年Open Day上发布的AR创作工具灵境,实现了10分钟内建造属于自己的AR数字空间,这是为了吸引更多开发者、创作者来壮大AR内容生态。

同时,在Master系统里,Rokid还内置了自研JSAR引擎和小组件容器,JS开发者可以轻松上传自己的组件。由此可以更进一步推动行业生态共创。

另外在全行业范围内,,在拥抱新技术上的意愿很强烈。比如目前Rokid和阿里巴巴、华为、微软Bing都有深度合作。

所以,对于AR来说是时候大力建设更加独立和原生的系统和生态了。

如何体现这种原生?锚定空间计算。Rokid在系统生态上的建设就是实践案例。

AR市场的发展最开始兴起在ToB,行业愿意花一定资金拥抱新技术进行升级,AR行业由此有机会得到真实的市场反馈、不断进行技术迭代。

后面AR开始在观影、游戏等方面打开场景,逐步让消费者接受一个架在眼前的终端设备。

如今这种习惯已经建立,需要将真正的AR引入到用户生活中了。

怎样向用户传递什么是“真正的AR”?。

综上多方面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行业玩家Rokid会在此刻连发两款新品,并组成一台“空间计算机”。

而且对于空间计算机的定义,Rokid也给出了初步思考,关键在于满足这样几个核心指标。

而随着Rokid“空间计算机”的提出,头显两大发展路线,如今都已用实际产品交出最新答卷。

一边是苹果Vision Pro为代表的的VST,另一边是Rokid Max Pro为代表的的OST。

二者在表现形态上不尽相同,但都主打。

这意味着对于下一阶段的目标,行业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尚不能形成定论。

而在这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之下,共同构成了对于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最新理解。

先来看这两条路径分别是什么。

,以苹果Vision Pro等为代表。

它利用摄像头等传感器,捕捉真实世界的影像,然后投射到屏幕上,看到的内容都是虚拟重建的。

优点是可以构建一个更加虚拟的世界,效果更加梦幻。

但是这也意味着对硬件、光线要求更高。

如何改小度定位地址;如何改小度定位地址信息

如Vision Pro采用多摄像头、双芯片方案,也进一步拉高了头显重量和成本价格。

,代表产品有Hololens、Rokid Max Pro等。

它可以通过一层玻璃,让人看到的永远是真实世界,在此基础上构建虚拟物品,可以和现实世界产生交互。

它的优点是能让人感受真实的世界,眼镜形式更加轻便。

但在目前底层硬件技术的制约下,也势必需要牺牲性能、续航和散热。而且还需要不断在性能和重量之间做取舍。

目前来看,这两条路线并驾齐驱,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对空间计算的理解。

先来看相同点。

二者在上达成一致,都认为要将数字内容融入到真实空间里。那么就意味着要和真实世界产生交互。

在交互方式上,它们也纷纷选择采用更加接近人类本能的手势操作、眼动、头动,由此和传统二维的人机交互方式彻底分隔开来。

以及在操作系统和内容方面,无论是苹果还是Rokid都一定程度上,这是为了能让用户更加自然过渡到头显设备场景下。

比如Vision Pro的系统仿佛是iOS、MacOS、iPadOS直接升维后的效果,为了能让用户更快习惯。

但相对而言,VST和OST路线之间还是存在诸多差异,从这些差异背后也能窥见二者对于人机交互大命题的不同理解。

,为此不惜Vision Pro中放入2块芯片、12个摄像头、5个传感器,整个头显重量达到450克,成为限制用户使用时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Rokid Max Pro的重量仅有76g,可以轻松架在鼻梁上。但这势必会使得眼镜端上算力受限,所以Rokid推出了AR主机的概念,希望以一种中间形态,来缓解目前OST路线面临的困境。

而轻便有限的好处是能拉长用户的使用时长,同时不连接手机使用,可以更好和手机等传统移动终端抢时长,推动AR更进一步走向独立。

据Rokid数据显示,在用户使用Station后,有90%用户都放弃了连接手机的方案。

一直以来苹果都是构建自己的独立生态,它能通过自身强大的软硬件能力,不断加强用户对于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互使用体验,并召集大量开发者丰富软件生态。这也是苹果几乎最独特的魅力。

但这也意味着,苹果拿出的技术方案、产品规格,对行业内大部分玩家意义不大。

另一边,以Rokid为代表的OST路线玩家,,联合更多行业力量来共建新标准、新规范。

比如微软HoloLens沉淀下来的MRTK工具包,在几天前正式宣布将独立发展,由此它将成为一个真正的跨平台开源工具包。通过MRTK构建的体验,可以兼容任何支持OpenXR的设备。

以及这一次Rokid最新提出的对于空间计算的思考,也会更新到OpenXR标准中去,供行业参考。这样一来,对于行业标准的定义更新,将由整个行业推动,发展速度将会十分可观。

与此同时,安卓AR开放生态也开始发力。目前通过Rokid Station(全球版),可以在Google Play上下载熟悉的应用和游戏,以及体验Android TV。

无论是共识还是差异,对于当下尚处在发展早期的AR/MR行业而言,都意义深远。

苹果和Rokid,作为VST和OST路线的领军代表,率先给出对空间计算的理解,也使它们成为了当下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引领者。

未来,二者会继续保持并驾齐驱,还是会走向截然相反的道路,目前还无法给出判断。

但可以确定的是,。

而它的根本逻辑是什么?

更沉浸虚拟还是更融合现实?更连续还是更碎片化?对于广大用户来说,如何适应从实体交互走向虚拟?如何将自身与虚实相生的世界融合?

这些都是AR行业将会面临的挑战。

总之,空间计算概念走向大众,才只是真实AR世界撕开的第一道裂缝。

接下来的该如何“盲人摸象”,拼凑出终极AR的所有版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话说回来,你对实现了空间计算的AR设备有哪些期待?会因为空间计算的实现而想要购入设备吗?希望它能在哪些场景发挥作用?

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以及对AR内容开发感兴趣的童鞋,可戳下方平台~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知前沿科技动态

通过手机号定位一个人 精准锁定实时位置和行踪!

航空发动机叶片这颗“上的明珠”如何摘得?“超级细胞工厂”如何孕育出构建万物的材料?“既柔又刚”的摇臂如何在手术台上大显身手?

近年来,越来越多掌握“黑科技”的“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9.8万家。近期,记者走进北京几家掌握“黑科技”的专精特新企业,一窥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广阔发展潜力。

天空上的叶片

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被称为“制造业的”,而单晶涡轮叶片制造技术则是“上的明珠”。长期以来,能制造新型航空发动机的只有美、英、法、俄等少数国家。

欲戴“”,必承其重:托起重达百吨的大飞机遨游天空,航空发动机要提供巨大推力,其动力之源的涡轮叶片每秒转速300多转,承受的离心力相当于叶片本身质量的1万倍,相当于一个涡轮叶片挂着5辆小轿车。

这样的高速转动,涡轮叶片工作温度达1700多摄氏度,钢铁都可轻松熔化。涡轮叶片却需要在这样复杂的交变载荷、极端的工作条件下,长时间稳定、可靠、安全地工作。

长期以来,这类巧夺天工的技艺,其大批量、高质量、高效率、高合格率、高一致性地加工制造是世界性难题。

如今,我国企业靠着自己研制的国际领先的电加工设备和数字孪生技术,得以成批量生产。记者在北京汉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单晶涡轮叶片生产线上看到,一百多台多轴电火花高速穿孔机床正紧锣密鼓地自动加工,透过防护窗看到,由机床自动控制的电火花在叶片表面舞动,机器人穿梭在机床、垛料区和检验区之间。在控制室,工厂自研的数字孪生技术将实时数据显示在屏幕上,气膜孔自适应加工指令由此下达。

“这是一个单晶涡轮叶片,是新型航空发动机和燃汽轮机的关键核心部件,是‘动力之源’,而我们汉飞公司的工作就像给飞机发动机装空调,给单晶涡轮叶片造‘毛细血管’,给涡轮叶片起到冷却降温作用。”北京汉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指着一个手掌大小的金属部件介绍。

一片单晶涡轮导向叶片上拥有几百乃至上千个轴线方向、出入口角度不一,位置非均匀分布、形状不一的气膜孔,而且叶片内部还有复杂的冷却系统,加工气膜孔时不能碰伤到内腔内壁,如果打孔时有一丝偏差,涡轮叶片在高温高速工况下就会烧毁,飞机就可能掉下来。

“一台飞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需加工多达几万个气膜孔,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必须确保每个气膜孔都严格按设计加工。”汉飞公司负责人说。

“成百上千个小孔喷出冷却气体,形成气膜,把叶片包裹起来,才能将燃烧室高温气体与叶片表面隔开。因此,气膜孔加工质量是影响单晶涡轮叶片合格率、冷却效率和工作寿命的关键环节。”汉飞公司负责人说。

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单晶涡轮叶片气膜孔数字化加工技术和自主研发的装备,开拓了在新型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多个尖端领域的应用,不仅解决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核心部件涡轮叶片大批量产的瓶颈,更打破了国际先进装备制造的技术壁垒,这也标志着我国一举摘下这颗“上的明珠”。

“从底层基本算法、工业软件、数控系统、三维测量和建模系统,到多轴数控电加工机床和智能生产线,都是我们自己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公司负责人说,科研人员经过数十年探索和钻研,使得单晶涡轮叶片加工合格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商飞预测,2021年至2040年中国航空市场需要新添50座级以上客机9084架,价值约1.4万亿美元。

“国产大飞机运营为我国航空制造业带来了巨大机遇,我们要紧抓机遇,让搭载自主发动机的国产大飞机翱翔云天。”汉飞公司负责人说。

细胞里的工厂

一个细胞能干什么?

在北京市顺义区中德产业园的一间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把乳白色的物质加入装有淀粉的大型发酵罐中。40多个小时后,发酵罐里“长”出了大量粉状的可用于生产塑料薄膜的PHA(聚羟基脂肪酸酯)材料。

3D打印玩偶、感光衣……PHA制作而成的制品能广泛应用于生物材料、纺织、农业和医药等领域。因为PHA在海水和土壤中都可快速自然降解,目前这一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欧盟等地。

“这些乳白色的物质是细菌菌体形成的菌落,每一个菌体都是一个‘超级细胞工厂’。”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教授告诉记者。

2003年,陈国强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中国新疆的艾丁湖发现了这种“神奇微生物”:它能在几乎无水、200克/升盐浓度、温差近100度的极端环境下生存。任何其他微生物在它生长的环境下都几乎无法存活,因此它具有天然的“免疫力”,可在开放、无灭菌的环境下被直接培养。

这种超级细胞,就成为细胞工厂的绝佳“生物底座”。

人们生活中大量的塑料、服饰、医疗等产品,大都由传统化工产业生产,不仅高耗能、耗水,而且不易降解,对自然不友好。用生物技术来合成人类生活所需的工业产品,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专家介绍,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学、工程学、化学和信息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科学家借助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生物体,使生物体成为高效细胞微工厂,对物质进行定向、高效、大规模的加工转化。因此,合成生物学被多国列入战略型新兴技术,被科学界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

如果用普通的微生物来制造高分子材料,就必须用严格无菌的环境。经过20年研究,来自中国艾丁湖的微生物经过20多次迭代和基因改造,终于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构建出可实现开放、无灭菌、连续培养的超级细胞工厂平台。

2022年,项目在北京顺义中德产业园顺利投产,“小细菌”来到新天地,得以产业化落地。

“和传统的化工生产线相比,我们的生产线显得过于简洁,这恰恰是优势。”微构工厂董事长徐绚明指着背后的生产线向记者介绍,因为不用传统化工产业的严格无菌、高压环境,对水和能源的消耗也降低50%以上。

徐绚明介绍,除PHA外,项目目前还能生产医药原料四氢嘧啶、化合物3-羟基丙酸、赖氨酸、淀粉酶等。微生物从实验室中走出来,成长为构建万物的材料,应用到人类生活,最终又无毒无害回归自然。

PHA的应用还不止于此。目前,科学家已经将PHA的一种产物——3-羟基丁酸(3HB)送上了太空,研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

“我们将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研究3HB的成骨作用,为研制新的预防骨质疏松药物,提供可能。”陈国强教授介绍

在肉眼不可见的显微世界,合成生物学正在改变人类世界的未来。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到本世纪末,合成生物学手段将广泛应用在占全球产出1/3以上的制造业。

中国科学界和企业也在行动。今年,由清华、北大等8所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16个研究团队与16家合成生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发起的“合成生物技术与智能生物制造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将在这场科技革命中踏浪弄潮。

手术台上的摇臂

患者手术路径被输入“大脑”后,机器人通过一个小切口将器械置入患者体内,精准避开患者的血管、神经,运动到指定位置后打孔。一台医疗机器人就这样辅助医生完成骨科手术,误差可达微米级,精准和微创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

过去的机器人很“刚”,能搬能抬,能抓能握;现在的机器人更“柔”,剥蛋壳、打针、缝合伤口等精细活儿都不在话下。这些灵巧聪明的机器人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记者在北京顺义区的一家机器人工厂找到了答案。

医疗专用机械臂是手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直接决定手术机器人的操控精度和稳定性。完成一个灵敏的机械臂并非易事。巴掌大小的关键零部件精密排布着编码器、减速机和电路,这是机械臂成形的最小组件。不同规格的关节组成了机械臂的肩膀、手肘和手腕,再通过数据线和电路连接在一起,做成手臂的造型。

医疗机器人完成高精度作业的奥秘之一,就在于“手臂”定位准确、操控稳定、运动灵巧。

“各关节由独立的一体化关节单独驱动,配合高度灵敏的力矩传感器和机器视觉,在自研驱动算法控制下,机器人操作系统与外部设备协同,最终实现‘手脑眼’协同。”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尉介绍,当前其自研的力矩传感器灵敏程度,相当于“感知一只蚊子落在手臂上的力道”。

拥有灵活敏捷的“手臂”和“身体”还不够,一台足够智能的机器人必须具备聪慧的“大脑”。

基于10多年的技术沉淀,思灵机器人集机器人操作系统、多模态感知、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于一身,已有100多项专利傍身,基本实现核心技术自研。

基于此,思灵机器人已参与了多项骨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腔镜手术,并将基础研究延伸至脑机接口应用领域。

“以前做完脊柱手术患者要10多天才能下床,现在经过微创手术一天就能下床,术后只留下几个口径数毫米的小孔,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陈尉表示,思灵已与多家医院、高校合作完成多项动物实验及临床手术。

目前,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广泛应用到骨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胶囊内镜机器人、采血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7年至2021年,我国医疗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增速均在20%以上。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近百亿元。

这些机器人还为工业、农业、教育及服务等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在思灵机器人服务的一个现代化智能制造工厂,一台台智能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完成产品的组装、检测,这些产品以每小时数百台的速度下线,且满足产品良品率达到至少99.5%的要求,生产线基本实现无人化。

创新技术不断迭代,数字化应用场景需求更多元,政策环境驱动为我国医疗机器人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20年以来,广东、河北、上海、浙江等多地出台政策支持外骨骼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地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范畴;北京成立了第一家由政府主导的医疗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专家表示,未来随着医疗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脑际交互、5G、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入融合,国产机器人产业将更加智能。

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培育了7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去年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了59%,累计已经有13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处的领域千差万别,但灵魂都是创新。近三年,北京新设中小企业中,“科技型”占半数,超四成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填补国际国内空白。工信部数据显示,“小巨人”企业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数14万余项。随着我国继续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一批批创新能力强的“小巨人”必将不断成长为真正的巨人。(记者 乌梦达 陈旭 阳娜 实习生 金梓纯)

来源:经济参考报

OPPO Watch 4 Pro评测:实力再次革新,真旗舰级全智能

真我创立已经 5 年了,最近真我携最新产品真我GT5 杀入战场,并在官宣中表示这是一款五周年越级大作,直接用上了第二代骁龙 8 处理器 + 240W 超充 + 24GB / 1TB 存储空间的强力组合,行业内独此一家。IT之家已经提前拿到了这款产品,是否能成为安卓性能之王,让我们一探究竟。

拿到真我GT5,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个由一整块玻璃打造的定制后壳手感,官方称作“奇迹玻璃工艺”。在用惯了各种素皮后壳、蚀刻工艺的玻璃后壳之后,这种视觉上看着很简单但手感上却很高级的设计,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真我GT5 初上手并非那种非常轻薄的类型,205g 的机身重量和 8.9mm 的机身厚度也佐证了这点,但是它对于手感的处理比较巧妙,机身后壳到中框的过渡非常圆润,是四曲面后壳而非双曲面,中框左右部分也做了微隆起的弧面处理,配合大曲率的圆润四角,不管是正常竖向握持还是横向握持都像是手里拿着一块打磨过的冰块。

真我GT5 的机身还是那种偏胖的类型,巧妙分摊了机身重量,让你在感知上觉得它比实际重量更轻薄,这种圆滑胖润的感觉,我上一次摸到还是某友商好几年前的机器了,更有意思的是,在玻璃微悬浮工艺的加持下,明明真我GT5 的镜组体积非常大,凸起却并不明显,边缘还做了 40° 的缓冲坡度处理,因此在横握状态下,手指与机身接触的地方几乎不会碰到镜组,没有任何硌手感,锻玻璃能做到这么极致真的很绝,几乎是所有上手过的手机中手感最好的,所以手感方面真我GT5 值得一夸。

说回后壳设计,真我GT5 这次将镜头部分做成横向贯穿式一整块玻璃,并在表面做了透明化的处理,左侧是 2 颗大圆环的镜头玻璃,包裹着 3 枚镜头,其中主摄是 5000W 像素的索尼 IMX890 传感器,1/1.56 英寸大底,支持 OIS 光学防抖,超广角镜头是 800 万像素的索尼 IMX355,支持 112 度超广角,还有一颗 200 万像素的微距镜头。

右侧则是真我经典的觉醒光环灯带 + 芯片装饰,闪光灯也包含其中。系统设置中专门为觉醒光环定制了多种场景光效,用户可根据需求自定义,当光环亮起的时候手机更加个性。

配色方面,真我GT5 这次主打两款颜色,分别是流银幻镜和星雾绿洲,IT之家这次有幸都拿到了,其中银色款是亮面光滑玻璃触感,而绿色款表面做了细腻的磨砂处理,摸起来比较有层次感,中框部分也会匹配后壳颜色进行调整,让背部视觉的一体感更强,银色款从远处看过去有时候会有种液态金属的质感,难怪叫作流银幻镜。而绿色款远远望过去似乎有点皮革材质的味道,很有意思。

边框上下的位置做了纯平处理,横握时不会觉得撑手。中框没有天线断点,进一步提升了整机的一体性。机身上下的立体声双扬声器自然也是标配,而且支持杜比全景声,外放听感较为不错。

真我GT5 的正面,在 GT 家族中绝对是颜值大提升的一代,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呢?因为它是直屏,而且是去掉了塑料支架的直屏,直屏对 GT 这种偏游戏定位的产品来说肯定是合适的选择。

现在除了挖孔稍微大一点,它的屏幕看起来和 GT2 大探没有区别,屏幕两侧黑边采用 COP 封装工艺,只有 1.46mm,甚至因为高亮银色边框的加持,看起来更有旗舰范儿。为了凸显机身的圆润,真我GT5 这次还玩了个小心思,它的这块屏幕边缘并非纯平,而是做了一圈非常细微的弧度处理,有点像 2.5D 弧面玻璃的感觉,所以侧边看过去屏幕边缘很有光泽,无形中再次提升了颜值。

参数方面,真我GT5 的这块超帧光影屏尺寸为 6.74 英寸,2772*1240 定制分辨率,450 的 PPI,1400nit 峰值亮度,100% P3 色域,支持 60Hz / 90Hz / 120Hz / 144Hz 的四档刷新率自定义切换,最高 2000Hz 的瞬时触控采样率,2160Hz 超高频 PWM 调光以及 Pro-XDR 高动态显示,显示素质还是挺高的。

经过实测,这块屏幕的色域表现非常不错,在生动模式(DCI-P3)选项下,sRGB 和 P3 色域接近 100%,Adobe RGB 色域 94.9%;而在影院模式(Display P3)下,sRGB 和 P3 色域也有 99% 和 97%,Adobe RGB 色域则是 86.4%。手动最高亮度为 542nit。

接下来咱们看看性能表现,真我GT5 这次的配置可以说是可劲地堆,第二代高通骁龙 8 处理器,12GB+256GB,16GB+512GB,24GB+1TB 三种大容量存储组合,150W+5240mAh 和 240W+4600mAh 两种电池容量和充电规格组合,还有前面提到的屏幕,属于是比游戏手机还要豪华的配置了,X 轴线性马达,杜比全景声双扬声器,红外、NFC 之类的周边配置也一个不落,还有超帧独显芯片 X7 加持。

咱们先跑个分,安兔兔最新版真我GT5 跑到了 166 万分,而且还是在 31 度的机身温度下进行的,GeekBench 6 多核轻松突破 5300 分大关,单核突破 2000 分,主打的就是一个稳字。

实际的游戏表现,我们还是有请老朋友原神。在室温 24 度的房间内,原神游戏选择最高画质 60 帧,关闭动态模糊的情况下,须弥跑图 20 分钟,游戏平均帧率 59.5 帧,机身表面最高温度只有 42.2 度,平均功耗 5.2 瓦。从帧率曲线上看,会有一些波动存在,但是整体还是非常平稳,毫无疑问机身内部 20827mm2 总散热面积的冰芯散热系统 Max 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持续高负载场景下的帧数和发热都符合性能旗舰该有的表现。

接着我们又测了更吃性能的崩坏:星穹铁道,最高画质下打一局模拟宇宙,整整 33 分钟,游戏平均帧率 56.8 帧,游戏中由于全屏 AOE 攻击和技能大招特效非常华丽,所以帧率波动相比原神大了不少,特别是最后 BOSS 战部分,好在整体帧率还是维持着接近一条直线,最终功耗 5.5W,不过机身表面最高温度来到了 45.2 度,温度最高处位于正面屏幕靠近挖孔摄像头的区域,负载压力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对于重度硬核玩家,最头疼的就是随着游戏版本更新和厂商系统更新之后,游戏性能优化出现变化,或者厂商针对自己主玩游戏的性能调度策略变化这些情况,任何一方较大的调整可能都会影响游戏体验。真我GT5 也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在游戏快捷工具栏中增加了极客性能面板。

这个功能可厉害了,玩家可以亲自对 CPU 进行调频,官方已经给出了系统默认的调度策略,可根据实际需求对核心频率上下调整,比如大核系统默认给到了 2.1GHz,玩家可手动调节至最低 1.4GHz,最高 2.8Hz,超大核同理超大核也能手动调节到 3.2GHz,相当于是把游戏帧率表现和温度、续航的取舍交给玩家自己,很有诚意。

当然,考虑到这块屏幕拥有最高 144Hz 的刷新率,官方也为部分游戏率先适配了 144Hz 模式,充分利用高刷优势,我们以首发的英雄联盟手游 144Hz 模式为例,打开游戏设置后,在画面设置菜单中可以看到,游戏帧率已经支持 144Hz 选项,并且画面品质也可以选到高。

实际游戏中体验还是很不错的,除了英雄联盟手游外,真我GT5 目前首批支持 144Hz 超高帧模式的手游还有 CFM、新笑傲江湖、巅峰战舰、(新) 神魔大陆、战神遗迹、 机动都市阿尔法、巅峰坦克、天谕、荒野乱斗、部落冲突、皇室战争、我的世界、球球大作战等,待正式发售之后,大家拿到真机可以自己去试试。

当然,如果觉得原本游戏提供的帧率上限和画质还不够,也可以在游戏助手中开启游戏超帧和超级分辨率 2 个功能,毕竟搭载了独显芯片 X7,这两个硬件级的优化不用白不用,这两个功能可以同时开启,全部打开后就能享受到最高 1.5K 分辨率加 144Hz 的超清超高帧体验。

很多时候,玩家对游戏帧率的要求远大于贴图精细度,在适应了高刷体验后,如果游戏本身没有适配高刷新率,那么玩起来就很难受,这时候开启游戏超帧,其实会将游戏原生帧率降低并锁定,然后借助插帧的方式将帧数再次拉起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既能实现流畅的高刷画面,功耗还能更低。而在竞技游戏中,比如 MOBO 团战,赛车和开镜射击等游戏场景中,还能配合真我GT5 屏幕的 2000Hz 瞬时触控采样率,也能让触控更加快捷跟手。

而超分辨率功能我拿原神来举例,大家知道目前安卓端的原神只给到了 720P 分辨率,即使手机厂商绞尽脑汁去优化,最多也只能达到 864P 的分辨率上限,但是在开启插帧独显芯片后,对于游戏分辨率和人物、场景细节的提升非常明显,即便达不到 1.5K,也能提升游戏体验,比如上图中原神游戏角色可莉,开启超分辨率后,无论是面部还是服装细节都清晰了不少。

杀后台是安卓手机的另一大问题,真我GT5 这次借助最高 24GB 的超大内存,为游戏玩家们定制了游戏专属内存功能,简而言之就是为游戏提供专门的内存空间,确保游戏进入后台后持续保活,重新进入游戏时无需再次加载。网络方面也给到了 5 分钟后台不断网,不至于在特殊情况下“一切就掉线”。目前游戏专属内存功能最多支持自定义添加 6 个游戏(24GB 版本),玩家通过小插件快速进入游戏或调整设置,也可以选择 AI 模式让系统学习并预测玩家游戏习惯智能分配内存。

充电方面,真我GT5 针对目前主流的资讯、短视频、长视频等 50 + 个 App 进行了亮屏秒充适配优化,用户只需在电池设置中打开亮屏快充开关,并勾选应用管理里的开关即可生效。官称抖音、爱奇艺等 App 亮屏运行时只要不到 10 分钟便可充入 50% 的电量,而游戏方面目前适配的不是很多,大家可以等一波后续系统更新。

而在 1%-100% 的直充测试中,240W 充电的威力确实够猛,1 分钟就能充 15%,5 分钟 57% 的电,电量直接过半,12 分钟前台就充满了,完全充满只要 13 分钟,早上洗漱的时间或者赶车的时间就能从电量不足到满血复活,用过就回不去的体验。

从安卓性能之王的定位上看,真我GT5 真的一点不怂,从硬件堆料到软件功能优化,都是目前安卓旗舰中第一梯队,多个方面的素质都无可挑剔,令人印象深刻。外观设计上也更有特色,尤其是手感和精致感相比过去的 GT 系列上了不止一个台阶。而像 24GB 超大内存,240W 超级闪充,极客性能面板这些地方除了带来实打实的体验提升外,更是带头开卷,大有杀死比赛的意味。作为消费者,也希望像真我GT5 这样的诚意产品越多越好,毕竟我们用来投票的是真金白银,而不是口号。

上一篇: 期货必背口诀30个_期货必背口诀30个图解
下一篇: 币圈带单合约的套路_币圈带单老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