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的寓意金榜题名、吉祥富足;鲤鱼象征美好祥和吉祥机遇
惠州龙门
一个森林覆盖率高达76.6%的“天然氧吧”
坐落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
形成一片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
在这片优越的大自然里
生长着广东四大名鸡之一
——龙门胡须鸡
龙门胡须鸡,毛黄、脚黄、嘴黄
颌下还有一撮“胡须”,所以也叫三黄胡须鸡
这种鸡最大的特点,在于“野性”二字
它们每天在群山之中“放飞自我”
捕食蚯蚓、蚂蚁,吃玉米、花生麸
运动量大、野性强
尤其是养足200天的鸡
肉质特别结实,特别香
龙门人是怎么吃胡须鸡的呢?
温泉美景中的胡须鸡
在龙门县地派镇
这里有间凝聚了竹海、温泉
山谷的闲适“山居”
龙门地派温泉森林度假区
胡须鸡在这里
华丽变身成了陈皮老姜胡须鸡
还有客家盐焗鸡
惠州龙门居住着许多客家人
盐焗鸡就是一道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客家代表菜
盐焗的做法特别
能够体现胡须鸡的肉质
众所周知,盐焗鸡风味
离不开粗盐的热力渗透
盐分带来的咸香
会在加热过程中不断渗入鸡肉里
胡须鸡作为生活在大山里的“运动健将”
肉质的紧实程度自然是一流
盐焗之后鸡皮自然呈现出诱人的黄色
没有多余的油脂
吃起来爽脆不肥;鸡肉吸收了咸香
而且肉汁饱满,格外有风味
▲客家盐焗鸡
陈皮、老姜
“广东三件宝”中的两样
一个利气化痰,一个驱寒
同时还兼有去腥的作用
让胡须鸡吸收了它们的味道
再用秘制豉油汤底卤煮
鸡肉滑嫩,肉汁饱满
▲陈皮老姜胡须鸡
在这里,除了可以吃到天然食材炮制的美味
这里还有绿意浓浓的森林,悠闲养生的温泉
和一大批“网红景点”值得打卡!
「龙门地派温泉度假酒店」
在胡须鸡场尝鲜
接下来出场的这个人
和胡须鸡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胡须鸡农场主 陈小龙
龙哥是地道的龙门人
8年前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
回到老家龙门
在黄溪村养起了胡须鸡
他说,因为在外闯荡多年
去过很多城市,吃过很多鸡肉
但是都一直找不回
小时候曾吃到的土鸡的风味
于是干脆回来包下一座山
按照传统方法养起了胡须鸡
至于传统方法
就是让胡须鸡生活在符合
它生活习性的野生环境里
这座山有竹林,有桂花树,有陡坡,有昆虫
对于“好动”的胡须鸡来说再合适不过
养够200天的鸡
肌肉中积累了足够的氨基酸
只需要用最寻常的方式料理
就足够美味
客家咸鸡是当地人最常用的做法
白水煮开,将鸡放进去浸熟
然后趁着热度将盐擦在鸡肉上
盐分融化之后渗入鸡肉当中
再有浓香花生油的加持
就可以将鸡肉的香味提升出来
▲客家咸鸡
竹林底下生长着许多五指毛桃
当地人就地取材
把五指毛桃和胡须鸡一锅煮开
原汁原味的鸡汤马上就好了
▲五指毛桃胡须鸡汤
优质食材的获得
需要超长时间的辛苦和等待
一番辛勤之后的餐桌
虽然朴实,却格外美味
在天堂山镇的渡头村
这里的胡须鸡美食
也与当地的特产结合在了一起
这里有“两件宝”
600年的古榕树石斛和几十亩的莲塘
石斛和莲子这两样食材
被平哥用来做成两道招牌菜
——莲子鸡和石斛鸡
▲天堂山美食主理人 刘广平
莲子鸡的做法颇耗时间
首先是要将胡须鸡拆骨
拆除骨架之余要保持皮肉完成
因为平哥要将莲子、冬菇、红枣等丰富材料
填充入鸡腹中,一起用药材浸熟
鸡骨用来做汤,一边喝鸡汤
一边吃煮得软嫩的鸡肉
还有里边十分入味软糯的莲子
特别有满足感
▲莲子鸡
石斛鸡则是“一鸡三味”
一层层揭开
第一层是胡须鸡肉和虫草花
第二层是粉丝蒸芋头和南瓜
它们吸收了满满的鸡汁甜美
最底层是鸡骨同石斛煮的美味汤水
一道石斛鸡上桌,汤、菜,荤、素都齐全了
平哥亲力亲为做了二十多年的餐饮
除了这两道招牌菜
还有一批用水库鱼做菜式
也极受欢迎
▲蒜蓉蒸鱼头
▲清蒸鱼尾
▲鱼骨冬瓜汤
▲酸菜浸鱼肉
▲香煎鱼腩
惠州龙门
就是一个这么宝藏的地方
你若来,一定爱上这里
来源 : 龙门文旅、搵食珠三角
金刚不坏,河南不败——“河大卫”的《龙门金刚》
龙门,北魏时称伊阙,位于北魏京都洛阳城西南,距帝都洛阳约25千米,偏远寂静,环境清幽,利于僧尼静修佛道。
京都洛阳周围,伊阙关的石灰岩石质优良,硬度适中,适合开凿大型洞窟,精雕细刻佛像。石窟冬暖夏凉,宜于人们静居。
北魏迁都洛阳后,佛教的中心也随着南移中原,《魏书·释老志》记载推行国家佛教的北魏宣武帝,决定在洛阳西南伊阙山以灵岩寺石窟(云冈石窟)为原型,为孝文帝、文昭皇后开凿两座大型石窟(宾阳中洞、宾阳南洞),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进汉化改革和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功绩。
北魏王朝在伊阙开窟造像,表明佛教具有强烈的国家政治色彩,可以护国护教,又可依附北魏皇权,为北魏王朝的政治服务。洛阳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中心,具备了开凿石窟所需要的雄厚的经济力量,随迁都同来的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及全国技艺高超的雕刻工匠云集,北魏王朝选择伊阙开凿石窟寺、塑造出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和谐统一、臻于完美的佛像、把佛国从天上移到了人间,这种造像风格被称为“中原风格”、龙门北魏的造像艺术“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隋唐时期,龙门位于隋唐东都洛阳城的正南方,距洛阳城南正门定鼎门约6千米。唐王朝继续大规模在龙门山开窟造像,数量达到龙门石窟造像总数的三分之二,使中国石窟寺造像艺术达到了形神完美的艺术高峰,形成了风靡中国和韩国、日本的寺窟造像风格———“大唐风范”。所以,龙门成了北魏和唐朝盛期佛教开窟造像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