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接口 一统江湖!Intel雷电10岁了
使用任何电子设备,各种各样的输入输出接口总是不可避免的。回首10年前,PC电脑上的接口五花八门,而且不同类型完全不通用:数据走USB,网络是RJ-45,视频用VGA、HDMI、DisplayPort。
能不能简化一下,比如说一个接口不但高速高带宽,还通吃多种传输协议?
2011年2月24日,Intel正式发布了革命性的“Thunderbolt”接口技术(开发代号Light Peak),中文名“雷电”,苹果平台叫“雷雳”。
注:由于各种原因,Intel官方已经不再使用雷电的中文名,但出于习惯我们还是会经常这么叫它。
雷电接口的最大革新之处在于,将数据、视频、供电等各种传输协议,统一到了单独一个小小的接口上,可以将PC、显示器、硬盘、扩展坞、摄像机等等各种设备,都纳入同一个传输体系,再不用纠结于各种复杂、凌乱的接口和数据线。
最初,雷电接口因为生态、成本、价格等原因,适用范围不大,仅限苹果平台,以及一些高端的存储、显示设备,但经过不断迭代,雷电接口日益普及,尤其是完全收纳了地球上最广泛的USB,最新的USB4几乎完全就是照搬了雷电协议,接口也彼此兼容。
如今,雷电接口已经进化到第四代,40Gbps的传输带宽是第一代的四倍,可以连接两台4K显示器,同时为一台笔记本供电,而且改成了更小巧、正反可插的USB-C接口,大有一个接口一统江湖的架势。
目前,Intel处理器已经集成原生支持雷电4,Evo、vPro平台上都是标配,很快还会首次登陆Chrome设备。
迄今为止,通过雷电官方认证的PC设备已经超过1000款,各种外设也超过1000种。
今天,Intel官方也制作了一张信息图解,汇总了最新雷电4技术的种种优势,纪念它诞生整整10年。
广州塔被雷电“击中”?官方回应:实为接闪
7月30日午后,广东广州市区多地出现降雨。据不少广州市民反映,广州地标建筑“小蛮腰”广州塔,在雷雨中多次被雷电“击中”。16时许,位于天河体育中心的市民在空阔地带,也不止一次看到雷电“击中”广州塔塔顶区域的画面。
据报道,由于出现雷电天气,广州塔塔顶区域的露天游乐位置闪电期间暂停开放,但塔内的室内游玩空间仍对外开放。
根据广州塔新浪官方微博此前发布的信息,“小蛮腰”被雷电“击中”,专业术语应为“接闪”。
广州塔在建筑设计阶段已委托广州市防雷设施检测所对闪电雷击风险做了评估,并建立了一系列防雷保护体系。在广州塔设计建设时,就在塔尖安装了引雷针,能够主动引导雷电,并将引来的雷电带入地下。
引雷针又称“接闪杆”,是一种常用的避雷装置。雷电发生时,包括接闪杆、接闪带和接闪网组成屋面的接闪装置,和利用建筑物垂直支柱中的钢筋或钢结构件组成的引下线,以及接地装置等共同发挥作用,为建筑物防雷。
当高楼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避雷针针头很尖,能聚集大量电荷。云层上的电荷经由接闪装置和引下线,流经建筑物基础,被引入大地,不会对建筑构成威胁。
通过“接闪”,广州塔周边其他建筑也减少了被雷中的风险。
夏天雷雨天气较多,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超高层建筑“接闪”的情况。广州塔就曾在几年内多次被拍到“接闪”的画面。2020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被雷击中”也一度传得沸沸扬扬,直到相关工作人员回应,根据监测数据,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当时是在“主动接闪”。专业鉴定部门第一时间就对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进行了结构排查,确认大楼的整体结构安全。
据了解,在我国,除了部分经设计评估的低矮建筑物外,绝大多数建筑物或构筑物均需要按照国家设计标准,进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能够避免或减少闪中建筑物或构筑物上或击中其附近所造成的物理损害和人身伤亡。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丐版MacBook拯救指南,奥睿科硬盘盒+固态硬盘了解一下
来源:北京头条客户端
近日,一条不实的“特大警报”在不少微信群、微博等媒体转发,文章号称“极强的狂风和强烈雷电覆盖京津冀”,“雷达回波的信号无法测量的上限”等,这条“特大警报”信息在朋友圈广泛流传,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7月16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获悉,“特大警报”子虚乌有。
该中心副总师杨继国称,从这则信息内容看,是典型的谣言类信息。
首先,这则“警报”没有具体时间,没有发布单位,只此两条就可以很明显地辨别出这是假消息。
同时,“特大警报”根本不存在,暴雨预警信号共分为四级,分别以红橙黄蓝表示,红色为最高等级,“特大警报”子虚乌有。
第三,雷达是探测设备,已经得到明天中午到夜间的回波信号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无法测量的上限” 更是无稽之谈,只要当前降水粒子存在就可以测量。此外,“极强的狂风和强烈的雷电覆盖京津冀”等煽动性语言都表明了信息的“身份”
杨继国提示,凡是文末让在朋友圈转发一下的信息,大家都要慎重思考。
据了解,这种谣言危害极大,尤其在汛期暴雨多发的时候,大量转发会造成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并且这类信息往往换个地名就重复使用,甚至同样的信息年年出现,除了京津冀版本,还有黑龙江版本,山东版本,云南版本等。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