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议员喊出“要确保发生在美国”的Web3.0,到底是个啥?
今年,Web3.0在互联网圈火了。
从Web到Web宽带、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如今,Web3.0内涵已发生重大转变——它不仅与价值互联网关联,又被区块链技术重新定义,被视为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重要阶段。美国共和党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 Patrick McHenry)曾表示,要“确保Web3.0革命发生在美国”。
那么,Web3.0到底是什么?
这一次,它将如何改变世界?
1
“下一代互联网”,隔几年就出现
对于Web(World Wide Web,中文名为“万维网”),人们有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互联网(Internet,也叫因特网)和万维网(Web)是同样的事物。
其实,它们彼此独立。互联网指“网络互联”,是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方法,以此发展出覆盖全世界计算机的互联网络。而万维网则存在于互联网之上,它是无数个网络站点和网页的集合。Web服务器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把信息组织成为图文并茂的超文本,利用链接从一个站点跳到另个站点。简单来说,万维网在互联网之上产生的,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后者还能提供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等服务。
互联网的出现,早了万维网20年。20世纪60年代末,军事、学术、计算等领域都产生了将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的需求,比如美国军方想要建立一个通信网络,以便应对战争时指挥中心被毁的状况,而学者则需要更便捷和时效高的学术信息交流。20世纪70年代,几个小型的雏形网络系统研发成功,它们能够通过低速电话线路传递数据包,比如法国的“基岛”(CYCLADES)、美国和英国邮政部门开发的学术研究网络“联合科研网”(JANET)等。其中,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设计组建的阿帕网(ARPN)影响最大。
1969年,阿帕网首次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建立连接,被视为互联网的开端。1970年,已具雏形的阿帕网开始向非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商务部门开始接入。
1974年,指代“网际互联”的术语“Internet”面世,之后随着不同的网络体系采用统一的系统传输信息数据包(TCP,传输控制协议)、组织成员机器的地址(IP,互联网协议),互联网的使用全面展开。此后,Internet就成了互联网的专称。
1989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ard-Lee)提出一个共享文本的构想,他发明了三项基本技术: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对网络信息进行格式化,URL(统一资源定位地址)对网页进行系统定位,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规范网络资源传输和检索的计算机语言。他还编写了首个网页编辑器和服务器程序。1990年,第一个网页上传成功,这个被称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Web)的超文本项目实现了人类巨大规模的相互交流。
用户通过服务器和Web客户端(浏览器),就可以访问不同站点的网页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工作和生活的沟通。这给互联网的商业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并逐渐发展为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
90年代,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走入人们生活,它们用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吸引用户浏览,并接受广告投放、收取广告商费用。从Web出现开始,网络已经彻底渗透并改变了我们的信息沟通、商业形态、金融市场、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伴随技术进步,互联网也跟着我们需求和用途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由于互联网在网速、光纤基础设施和搜索引擎等方面都取得了发展,因此用户对社交、音乐、视频分享和支付交易的需求大幅上升。于是,新的应用不断涌现: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了社交功能;Naspter等数据分享软件满足了用户对音乐和视频的需求;Google为用户搜索海量互联网信息提供了捷径;还有电子支付的出现......
2004年,在一场IT领域的内部论坛上,奥莱理媒体公司(O'Reily Media Inc.)副总裁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第一次提出了Web2.0的说法。他用数字的概念直接描述出网络使用的变化,并指出Web2.0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用户可以和网络交互。
人们普遍接受并达成了共识——Web1.0和Web2.0是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阶段:在Web1.0时代,互联网是一个只读网络,所有网站的内容都由运营者提供,用户只能观看,无法交互;到了Web2.0时代,用户不仅可以观看内容,还能发布内容。人们在不同平台上发表观点、分享生活,还可以在维基百科上撰写词条,在各种大型在线游戏中创造自己的UGC产品。
此后大概每隔几年,就要迎来一场对“下一代互联网”的讨论。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将其总结为“七年之痒”,即“技术大概每七年就会出现一次变化,而且必须要变一下,在调整发展重点的时候至少也要把名字改一下,这是典型的投资周期,互联网完全符合”。
何宝宏认为,“下一代互联网”的讨论是随技术变化而变化的。比如Web从开始到Web宽带,然后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这些互联网发展的理念有的是延续发展的,有的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数字标记的通用,Web3.0被越来越多地拿来指代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主要阶段。
早在Web2.0出现后,就不断有人出来定义Web3.0,这个已经出现了十几年的词,经历过哪些变化?
2
内涵拓展:从“语义网”到“去中心化”
2006年开始,互联网兴起了对Web3.0的第一波讨论。
Web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认为,HTML是给人看的,不能被机器所理解。应该把数据赋予含义,开发出更智能、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互联网应用,从而实现 Web3.0,即语义网(Semantic Web)——网络上连接的每一部电脑不但能理解词语和概念,而且还能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将人们从繁重的网络信息搜索中解放出来。
雅虎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杨致远从软件的角度描述了Web3.0,他认为“不一定得是计算机科学家才能创作出一个程序,这种现象在Web2.0里初现端倪,而Web3.0将更加深化,它是一个真正的公共载体……专业,半专业和消费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创造出一种商业和应用程序的网络效应。”
美国视频网站奈飞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则强调了带宽和速度,“Web1.0是拨号上网,50K平均带宽,Web2.0是1M平均宽带,那Web3.0就该是10M带宽,全视频的网络,这才感觉像Web3.0。”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也曾提出过一个Web3.0的概念,他的描述现在看起来类似于“云计算”。他认为,Web3.0是指集合众多应用的集合,这些应用程序都相对较小、其数据以云形式存储、运行速度快、可定制性强,并且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
当时,国内对Web3.0也颇为关注。国内著名的IT刊物《互联网天地》曾在2006年发表过一篇题为《Web3.0时代来临》的文章,文中就将“主动性”“数字最大化”,以及“多维化”(Multi-dimension)作为Web3.0的主要特征。
2007年,央视创业节目《赢在中国》里还出现过“Web3.0”,一名创业者向在座的商业大佬描述自己的“Web3.0项目”:它将致力于改变现有广告的单调乏味,然后利用知识和娱乐内容来引导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行为。由于当时的人们,对Web2.0都还在接受中,加上技术限制,对于这种利用内容形态和算法创新做所谓引导式广告的方式,现场观众都显得一脸迷茫。
这个阶段,Web2.0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一些问题和弊端还没有暴露,加上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大的突破,从组织到个人对其多是积极拥抱的态度。而Web3.0 也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
直到区块链出现,又引发了一波对3.0的热议。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其特点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它可以让每个人参与数据库记录,同时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这种特别的存储结构能够保证数据一旦录入就不可篡改。
2014年,以太坊创始人加文·伍德(Gavin Wood)在文章《我们为什么需要 Web3.0?》中指出,Web3.0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运行模式——信息将让用户自己发布、保管、不可追溯并且永不被泄露,即“去中心化的网络”。换言之,用户可以更好地拥有和掌控自己所创造和拥有的内容,无须借助其他中介。
为什么说“去中心化”能新定义Web3.0呢?
首先,Web2.0发展到后期,安全和垄断问题越发突出。对于互联网用户来说,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即数据。目前来说,这些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几乎都被几个互联网“巨头”所掌握。一方面,用户缺乏对自身创造内容的掌控,其参与有效内容提供的积极性就不会太高,这会严重限制网络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由于所有内容提供都依赖于平台,少数大型平台就会掌握巨大力量,最终导致平台垄断。如何既保护用户权益,又创新出新的服务方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其次,技术的发展逐渐实现甚至颠覆了之前的各种“畅想”:我们拥有了可以在多个终端上进行操作的系统;通信从2G迁移到5G;云计算为主的去服务器化的IT算力方式广泛应用;发生了基于信息流和算法的媒体革命......
所以从技术革新到社会发展,互联网再次来到一个拐点——从信息互联网转向价值互联网。
何宝宏提出,当下呈现出两种观点:一种是继续做信息互联网,比如以VR、AR等为代表的3D互联网;另一个是转向让互联网承载价值、承载财富,基于区块链的“Web3.0”。
显然,“去中心化”特点突出的Web3.0更得到青睐。2021年12月,美国国会举办了多场加密行业听证会,共和党议员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McHenry)发言时表示,要“确保Web3. 0革命发生在美国”。今年3月,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也在一篇撰文中提到,“Web3.0有望大幅改进现有的互联网生态系统,有效解决Web2.0时代存在的垄断、隐私保护缺失、算法作恶等问题……Web3.0的建设更需要国家顶层设计以及宽严相济的治理框架给予规范和引导。”
3
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伍德的基础上,研究机构Messari的研究员江下(Eshita)等人进一步归纳了Web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即Web1.0为“可读”(read),Web2.0为“可读+可写”(read+write),Web3.0则是“可读+可写+拥有”(read+write+own)。该版本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下对Web3.0 的认知主流。
在“去中心化”理念和技术的支持下,将原本属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权力下放到用户手上。也就是说,用户拥有他们身份、数据和算法的自主权,并且无论是谁,只要参与了贡献、建造、开发等内容付出,就有机会获得收益。
当前,各种Web3.0时代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已经出现,比如MetaMask,它可以通过扩展浏览器的程序,只需登录一次,就可以无缝衔接各DApp。还有Brave浏览器,可以屏蔽掉广告商和追踪者,比市场上的浏览器要快3—6倍,并且可以用浏览器的扩展钱包,直接打赏喜欢的博主。
这些去中心化应用就像一块块通用型乐高积木,每个掌控自身互联网数据和资产的用户,可以用这些积木拼造出属于自己的线上世界。
Web3.0将给我们带来如下改变:
*强调用户拥有自主权
Web3.0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拥有自主权。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身份系统,可以避免身份数据被单一的中心化机构所控制,使用户自己管理自己的身份。比如身份信息与谁共享、作何种用途均由用户决定,只有经用户签名授权的个人数据才能被合法使用。
以身份验证举例,比如系统问你知道自己身份证号码是多少吗?你既不能告诉系统具体号码,又要让系统相信你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怎么办?当你的身份证号码被设置成了一个密码盒的密码,且系统也知道这个密码盒的密码是你的身份证号码,你只需在系统前展示你可以顺利地把锁住的密码盒打开就可以了。这时系统既能相信你真的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又不会知道身份证号码的具体数字。
2021年,圣马力诺颁布的新冠数字证书中包含了两个QR代码,一个可按照欧盟检查标准进行验证,另一个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通用”认证,即一种独特且不可重复的证书,可支持其他各类机构的验证。
【注:该新冠数字证书涵盖Sars-Cov2疫苗接种、既往感染或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情况,有效期自接种第一剂疫苗15天起为1周,或自完成疫苗接种周期起为9个月。】
*去中心化的金融
Web3.0时代,无须中心化的机构,即可实现传统金融中的贷款、保险、股票、理财、外汇、衍生品交易等服务。这种去中心化的金融,简称为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
比如,你想从英国的一家银行向新加坡的一家银行汇款,不仅要填写一大堆表单,超出限额还需额外申请,还要缴纳多笔费用(汇出手续费、汇入手续费等),并且这些汇款都不是及时到账。而运用区块链进行加密的货币结算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跨国汇款,又因没有中心化机构抽取利润,只需支付算力消耗的手续费即可。
*数字资产的价值不能被低估
在Web3.0登记和传递的价值可以是数字货币,也可以是数字资产。分布式账本技术为数字资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权益证明。一人记录、多人监督复核的分布式共识算法杜绝了在没有可信中间人的情况下数字资产造假和“双花”问题。
【注:双花,即双重支付,指的是在数字货币系统中,由于数据的可复制性,使得系统可能存在同一笔数字资产因不当操作被重复使用的情况。】
数字资产还能做到不可分割(Non-fungible),如非同质化代币(NFT),它具有可验证、唯一、不可分割和可追溯等特性,可以用来标记特定资产的所有权。
NFT和比特币不一样。每个比特币之间没什么区别,价值也都一样,还能像金子一样无限分割,而一个NFT就代表了某个具体的东西:可能是一段视频、一幅画,甚至一句话,它们互相之间不一样,也不能被分割。并且,NFT的应用场景也会被不断拓展。从最初以艺术品形式为主的NFT,延伸到游戏、身份证明、域名、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
*被重构的组织形式
Web3.0将重构互联网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Web1.0和Web2.0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被称为“平台经济”。
Web3.0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了一个激励相容的开放式环境:没有董事会、没有公司章程、没有层级制度、没有中心化管理者,依靠民主治理,由参与者共同投票决策,决策后采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
这种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被称为“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分布式自治组织),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DAO的项目有不同的类型。比如:协议型DAO、投资型DAO、资助型DAO、社交型DAO、收藏型DAO、媒体型DAO等。
Bankless DAO是媒体型DAO的代表。它源自2009年创立的一个叫Bankless的媒体。上面有丰富多彩的各种公会,如:写作公会、翻译者公会、研究者公会等等,每个公会都有聚焦的领域。如果想成为某个公会的成员,你需要提高活跃度来获取他人的认可,成员可以在社区频道通过语音、文字等方式讨论各种提案,然后由所有Bank的持有者投票决定社区的发展方向。
以上,我们可从中一览Web3.0的面貌。你会不会觉得,“区块链”“数字资产”“去中心化”这些听起来很像另一个被炒得火热的概念——“元宇宙”?据报道,元宇宙主要指一个拥有完整经济系统并始终不间断运行的去中心化虚拟世界。其核心在于对虚拟资产和虚拟身份的承载,它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消费内容、公平的创作平台、可靠的经济系统和沉浸式的交互体验。
综合来看,业界普遍认为Web3.0和元宇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区块链为核心的Web3.0技术体系会推动元宇宙数字生态的形成,反之元宇宙又可以被视作Web3.0时代的一个落地场景。
4
要把握机遇,也要防范风险
去年,一个名叫“BurntBanksy”的团队在美国纽约某公园里直播烧毁了世界著名街头艺术家班克西(Banksy)的作品《蠢货们》(Morons)。
在被烧毁前,这幅作品已被制成了NFT。“BurntBanksy”形容,他们是在通过创造这个独特的NFT来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品形式——让原来的实体作品转换成数字艺术品。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这个数字版本的《蠢货们》最终以3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7万元)的高价成交。而就在前一年,策划此次烧画活动的区块链公司Injective Protocol,以9.5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该幅画作。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场拍卖会上,正在展拍的作品上写着“我不敢相信你这个居然买了个这个东西”。当时,这场NFT的“狂欢”引发不少争议,被很多人指为是赚钱的噱头。仔细思考下,背后商品经济的本质不言而喻。
【注:这幅画的作者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西,大家也很熟悉,他的另一幅名作《女孩与气球》曾在拍卖场上,上演过一出先高价拍出后被自动裁切成碎片的戏码。】
在面对概念现行的技术创新时,我们更要擦亮眼睛。目前,全球的Web3.0的发展仍然在初步阶段,理论以及技术框架都不是非常完善,我们要把握机遇,也要防范风险。
*离主流化还有很远的距离
可以说,现在我们距离进入Web3.0的世界,还有很远的距离。
首先是用户体验。现在的去中心化应用不仅需要用户使用钱包,同时还要记住私钥、地址、Gas费、跨链等十分复杂难懂的技术概念。从现有用户的反馈来看,普遍反映体验较差。
通过Web浏览器体验Web3.0还算方便,在交互时Chrome插件钱包会弹出确认框,确认后就可以执行交易,但在速度上并没有很快。移动端的进展比较糟糕,因为操作麻烦和开发成本高昂,很多应用暂未推出移动版,有的则需要在多个DApp间多次切换。
其次是安全风险。因为开发成本昂贵,大部分开发成功的DApp只会将极少数的代码放在区块链上,其他还是在云服务器上,仍有很大存储风险。
*炒作投机多、监管面临巨大挑战
有业界人士指出,Web3.0概念目前有被带跑偏的风险。“强调个性的Web3.0,可能发展起来比较难,尤其这两年一大批炒币族让Web3.0这个概念走歪,我们就更不能接受了。”
诚然,Web3.0技术有利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但在未看清其全貌的现阶段,相关概念也容易被拿来炒作一番。比如将NFT嵌入金融性质的活动中,用它来代替一些金融产品的价值,投机者也许会利用它的虚构价值进行一些投机炒作、非法交易等行为。
同时,Web3.0离不开区块链与加密货币,诸多领域都与金融紧密相连。去中心化、绕开监管等特性,使其安全监管面临挑战。我们该如何看待Web3. 0时代的各种数字资产,它们是股票、债券,还是数字商品?如何保护不具备相关金融知识的用户,防止他们上当受骗?这是一个摆在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
*“去中心化”或许为时尚早
在Web3.0世界里,去中心化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一些产品仍是靠垄断来攫取用户贡献的收益。即使作为公共区块链平台,以太坊本身也拥有核心开发者团队,他们的决策依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平台的规则。
技术发展的规律也是如此,一个技术推开后,必然会导致中心化大平台出现。Web3.0公司的崛起,恰恰形成了新的中心。进一步看,Web2.0 的权力来源于资本,Web3.0 的权力来源于算力,两者其实是一回事。
同时,也有人提出思考,去中心化是否有必要?与中心化服务器相比,公共区块链的性能较差,无法承担大规模商业应用,普通用户更在乎的是便利性,而不是去中心化。
综上,巨大的创新更多发生在基础设施方面,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缓慢且无感的过程。如果技术的更迭是时代必然,那么更好地了解它才不会被风声席卷。
参考资料:
1、《WEB3.0:赋能数字经济新时代》|杜雨、张孜铭.中译出版社.2022.06
2、Web3.0,为什么说是“互联网未来的模样”|新京智库
3、Web3.0:一场概念的游戏|品玩.2022.07.21
4、圣马力诺批准了全国绿色通行证,允许自由出行|美通社.2021.07.08
5、1994年中国互联网“开天辟地”|人民网.2014.04.15
6、信通院何宝宏:我们正处在下一代互联网周期“关键点”|新京报.2022.08.04
7、元宇宙是以区块链为核心的Web3.0数字生态|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2022.03.02
8、Web3.0:旧瓶如何装新酒|经济观察报.2022.03.20
9、姚前:Web3.0:渐行渐近的新一代互联网 |《中国金融》.2022年第6期
3张图让读懂Web3.0和互联网的演进史
关于Web 3.0可以说是最近最火的词之一,已经有许多人关注。不过为什么会出现Web 3.0,它又会给行业带来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简单说,Web 3.0意味着互联网发展史进入到新阶段,把互联网带到全新的水平。计算机科学家和互联网专家认为,Web 3.0会让互联网更加智能,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
为了理解Web 3.0和它所带来的变化,有必要回溯到过去,理解之前的Web 1.0和2.0。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互联网演变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从Web 1.0到Web 3.0:互联网演进史
正如上图所示,互联网的发展,是伴随着我们的需求和使用而不断演进的。
Web 1.0
不管你是否相信,社交网络和在线视频流出现之前,互联网就已经存在了。Web1.0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谷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互联网是由AltaVista和网景公司主导的。也就是当时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只是一些静态网站,上面铺满信息,没有多少互动内容。如果想上网,必须通过复杂的调制解调器拨号,一旦有人上网,房间内的其它人也没有办法打电话。在那个时代,主导网络的是AOL聊天室、MSN Messenger、AltaVista、Ask Jeeves。当时的网速很慢,想看流媒体视频、听音乐?简直是白日做梦,就是下载一首歌曲至少需要一天时间。当时,这些互联网只为实体公司提供广告服务。
网页是“只读的”,用户只能搜索信息,浏览信息。正如下面第1张图所展示的:
大多数电子商务网站从性质上讲还是Web 1.0,因为其背后的理念非常简单,面向消费者展示产品,从感兴趣的消费者那里收钱。这些网站往往反应迅速,体验顺畅,但用户的互动程度被降到了最低。
Web 2.0
在Web 1.0之后,互联网的第二次迭代被称作Web 2.0,也就是“可读写”网络。到了2.0时代,用户不仅仅局限于浏览,他们还可以自己创建内容并上传到网页上。调制解调器与枯燥的界面开始远去。更快的网络为交互内容扫清道路,到了此时,网络不仅仅只是“观看”的,还要“参与”。全球兴起了信息分享浪潮,进入了“社交媒体”时代。YouTube、维基百科、Flickr、Facebook将无声变成了有声。发表一篇博客文章只需要30秒,因为设计师、开发者、管理者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只为让网站编辑变得简单,体验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可以将这个时代称为“Read-Write-Publish”(阅读-书写-发布)时代,也就是说信息传播就像这三个词汇一样简单。
Web 2.0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由O’Reilly传媒副总裁Dale Dougherty提出的。自此以后,Web 2.0浪潮席卷全球。仅仅过了10年,Web 2.0就已经彻底重新定义了市场营销和商务运营。按照UN的估计,从2000年到2015年,互联网用户从7.38亿增加到32亿。
就像本篇文章第2张图展示的那样,形形的社交网站和点评网站,是Web 2.0的代表:
Web2.0的初衷就在于让互联网更加贴近民主,使用户更好的互动。
Web 3.0
尽管Web 2.0孕育了许多的权力架构,创造了新机会,但是经济引擎基本上却是私有的、垄断的。Facebook、Uber、AirBnb为公共基础设施创建了私有网络,它们是公共基础设施的统治者。Web 3.0完全相反,它与“多个利润中心”有关,这些中心在开放的网络上分享价值。
看下下面这张图,是不是起来很熟悉?
上图是本篇文章的第3张图。每次在亚马逊上购物,网站算法就会看其他人购买了你的这件商品后会继续买什么,然后会把推荐结果展示给你。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网站在从其他用户的购买习惯中学习,推断你有可能倾向于哪些产品,并把你可能喜欢的商品推荐给你。简而言之,网站自身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变得更加智能。
这就是Web 3.0背后的哲学了。
Web1.0是由内容驱动的,内容来自于商业机构,服务于消费者;
Web 2.0允许用户自主上传内容,分享内容;
Web 3.0使得在线应用和网站可以接收到已经在网络上的信息,并将新的信息和数据反馈给用户。
正如相亲网站eHarmony研发部门高级总监Gian Gonzaga博士所说,Web 3.0可以反馈给我们之前并不知晓的内容。Web 3.0在学习,在理解你是谁,并试图给你一些反馈。
Web 3.0的四大属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Web 3.0与Web 1.0和2.0的细微差别和微妙之处,让我们看看Web 3.0的四个属性。
属性一:语义网络Web3.0的一个关键元素是“语义网络”,“语义网络”由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Lee创造,用于表述可以由机器处理的数据网络。
Tim Berners-Lee最初是这样表达他对语义网络的看法的:
“我有一个梦想,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能够分析网络中的数据,包括内容、链接、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往来。语义网络会让这一切成为可能,一旦该网络出现,日常的交易机制、事务以及我们的日常生后都会由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沟通来处理。人们吹嘘多年的“智能代理”将最终实现。”
那么,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语义指的究竟是什么?“我爱比特币”和“我<3比特币”之间有什么区别?
两个句子之间的语法不同,但语义相同。语义处理数据所传达的意义或情感,在我们的例子中,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是相同的情感。
所以,语义网络和人工智能是Web 3.0的两大基石。语义网络有助于计算机学习数据的含义,从而演变为人工智能,分析处理信息和数据。其核心理念是创建一个知识蛛网,帮助互联网理解单词的含义,从而通过搜索和分析来创建、共享和连接内容。
由于语义元数据,Web 3.0有助于增强数据之间的连接。因此,用户体验会升级到更高层次,所有可用信息将更好地连接起来,最终更有效地被利用。
属性二:人工智能
接下来我们来看人工智能。目前,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最热门和最具创新力的技术。
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人工智能,有时被称为机器智能,是机器所表现出的智能,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自然智能不同。”因此,人工智能将帮助机器变得更加智能,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人工智能允许网站过滤并向用户提供尽可能最好的数据。目前在Web 2.0中,我们已经开始采纳用户意见,以理解特定产品/资产的质量。想想在豆瓣这样的网站,用户可以为电影投票评分,得分较高的电影一般会认为是“好电影”。这样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直接获得“好数据”,避免“坏数据”。
如我们已经提到的,Peer Review(同级评级)是Web 2.0最大的贡献之一。但是,人无完人,人类的建议也并非完全可靠。一部烂片子,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得到好评,得分也会上升。人工智能则可以学习如何区分好坏,给我们提供可靠数据。
属性三:三维世界
Web 3.0也会改变互联网的未来,从简单的二维网络发展为更真实的三维网络世界。三维设计在网络游戏、电子商务、区块链、房地产等Web 3.0的网站和服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维网络的概念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很多人已经开始在三维空间中互动了。例如《第二人生》或《魔兽世界》等在线游戏,用户对他们游戏中的人生比真实生活中的人生更加在意。
《第二人生》的创始人Philip Rosedale相信虚拟身份将像电子邮件地址和手机一样普遍。虽然现在听起来虚拟身份似乎还有些遥远。但别忘了,20多年前的1997年,也仅仅只有少数人有电子邮件地址。这样来看,拥有3D虚拟身份的人绝对还会增加。
属性四:无处不在
无所不在是指网络跨越时间与空间,无所不在。Web 2.0时代我们已经获得这项功能,例如在社交媒体网站例如Instagram,用户可以拍照,在线上传或分享,照片可以成为自己的知识产权。图像随处可见,无处不在。
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的发展将使Web 3.0体验随时随地可用。互联网将不再像Web 1.0那样局限在桌面上,也不再像Web 2.0那样仅仅在智能手机,而是会无所不在。
要实现这一目标,Web 3.0时代,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连接在线的,也就是物联网。我们正在缓慢但稳定地向物联网迈进。
Web 3.0应用的挑战
了解了什么是Web 3.0,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Web 3.0的应用过程中有哪些挑战。
尽管面临许多挑战,但营长相信Web 3.0的发展仍然是大势所趋。Web 3.0有很多优势,例如:
人类正处于真正的互联网革命的边缘,Web 3.0的实现确实存在一些挑战,但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纯粹创新却是难以置信的。目前关于Web 3.0虽然有很多炒作,但我们仍然需要一些实际用例来真正理解它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变化。
总之,Web 2.0并没有自动压制Web 1.0,在现在的互联网世界,Web 1.0还在生存;当我们朝着3.0转移时,需要一些时间,还要与现有网络系统整合。
在这方面,区块链也是一个很好的连接场景。让我们拭目以待!
web3这么火,那么究竟什么是web3,又有哪些机会呢?
大数据文摘作品
编译:VVN、笪洁琼、蒋宝尚
区块链的诞生,推动了一场旨在颠覆整个科技行业的运动,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粉丝们称之为Web 3.0。它将颠覆整个传统商业模式,因为这项技术将促进万维网(WWW)的去中心化,从而将控制权和所有权从唯利是图的公司手中夺回来。
Web 3.0的生态系统中已经包含3000多种不同的加密货币和900多个分散式应用程序。尽管这个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的市值已超过8000亿美元。
从阿帕网(最早的网络原型)诞生到Web 3.0时代的时间线
“自由,平等,博爱”
上文的数字有力地证明了这场运动的的确确是一场革命。与18世纪的法国革命一样,这场革命的爆发源于数百万人和少数执政者之间的不平等。事实上,Web 2.0时代的确为企业霸占利润和控制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除了巩固自己的控制权外,这些巨头公司们别无他法。以internet.org(由Facebook推出的免费上网计划)为例,马克·扎克伯格倡议免费为贫困国家提供互联网服务,这项项目的意图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质疑,质疑者认为Facebook显然想通过该计划对上网服务进行控制和区分。
扎克伯格不是唯一一个为巩固自己利益而斥巨资的公司CEO。亚马逊的CEO杰夫·贝佐斯就曾收购了,这实际上是亚马逊可以买到的最便宜、最精明的政治保险。
这笔收购虽然花了亚马逊2.5亿美元,但比起可能在反垄断案中面临7000亿美元的赔偿,这笔钱还是花的很值得的。
这一切都证明,一个更自由、更平等、更博爱的互联网将会成为一些巨头公司及其管理者的心头大石。
由现有制度过渡到互不信任、反腐败和反审查的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还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些变化将会是颠覆性的。下面我们将会举一些行业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交换服务
2014年,加密货币交易平台Mt. Gox遭遇黑客袭击,黑客盗取了超过4.6亿美元的比特币,这再次说明了集中存放数据的坏处。
去掉中央管理机制后,就不再有人可以调整和左右市场汇率和交换价值,不再有人需要为利益冲突而买单,也不再有谁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用户数据。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Web 3.0,那可能就是“脱媒现象”(disintermediation)了。
我们可以看到,Bitfinex、EOSfinex等分散化交易平台,可以通过去掉任何人都可以操纵的“中心故障点”来填补信任方面的空白。
区块链的不可更改性,使消费者能直接进行交易,智能合约则使原本成本高昂的财务流程实现了自动化。从长远来看,凭着大小额度的支付能力及快速结算、降低成本的出色表现,加密货币技术及应用将会是将来不可缺少的力量。
存储
Web 2.0和Web 3.0的文件存储
如今,Storj,Filecoin和Maidsafe等走在去中心化存储前列的DApp,都在努力为当下的存储供应商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人们拿台式机、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上闲置的存储空间换取平台上的代币(token)。
存储数据的节点会获得代币奖励,并维持网络的运行。这样,平台的成本只是集中式存储平台成本中的一小部分。成本低廉,还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这些平台无疑能在未来赢得消费者们和企业们的青睐。
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
Web 2.0和Web 3.0的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络
并不是只有土耳其等国家会对网络内容实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西方国家也同样如此。例如,Google去年就发布了一个代码,这个代码会扫描所有私人的Google文档,确定用户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并在必要时限制用户访问。
大家都渴望言论自由,但按互联网目前的情况来看,权力的不平衡意味着公司和机构可以控制互联网。
我们可以慢慢看到,Steemit、Akasha、Status等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正在着手保护人们的隐私,以填补隐私方面的空白。没有了中央机制,意味着没有人有权访问或限制帐户,内容便能留在用户手中。
保险和银行业
Web 2.0和Web 3.0的保险业
腐败、内幕交易、贪婪等词眼,已成为保险和银行业的代名词。除了相信金融体系之外,我们别无他法。决策不公开不透明,消费者们也无法指责什么。不难明白,为什么这些行业会屡屡爆出企业倒闭和丑闻问题。
要知道,1820亿美元的税金救助可不是小数目(2008年,美国曾向AIG集团提供总额1820亿美元的税金救助),这个问题会影响到每个纳税人。
Web 2.0和Web 3.0时代的银行业
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行业已经向我们展示了非营利组织是如何长期持续发展的。例如,Mozilla和维基百科就证明了一个机构并不是非得走集中式、以盈利为目的的管理路线。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走得更远。区块链就提供了这么一种替代方案,它通过不可更改的智能合约和密码数学,提供去中心化的管理和信任,它的游戏规则从一开始就很清楚。
视频流
Web 2.0和Web 3.0的视频流
2005年,YouTube的出现(现已被Google收购)使用户生成内容流行起来,代表着我们与互联网的互动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但随着时间推移,公司也需要盈利,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正在发生缓慢而巨大的变化。
我们以为它是一个免费的网站,却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向它提供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如浏览记录、购物习惯等),内容生成者始终只能看到它广告利润的一小部分。
由于他们对广告和审查政策含糊不清,许多内容生成者认为视频的去收益化(demonetized)并不统一公正。对于每分钟400小时时长的上传内容,Google承认他们也“并不总是对的”。
所以,如果连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都处理不了这些事情,那么集中式的控制对消费者而言,效果似乎并不是很好。
音乐流
Web 2.0和Web 3.0时代的音乐流
下面我们来聊聊依赖流媒体为生的艺人。对于那些刚处于起步阶段的艺人而言,要向中介缴纳30%的费用将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
去中心化网络则为流媒体服务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用户将成为内容的所有者和受益者。Web 3.0可以去掉中介环节,使广告商、观众和内容创作者能够直接进行交流互动。
现状和未来
可以看到,去中心化目前发展迅速,但大部分主流互联网用户仍然不知道它的应用前景和对一些特定行业的好处。
“区块链互联网”基金会(IBF:Internet of Blockchain’ foundation)便旨在解决这个问题,它的目标是推广区块链的应用,并推进现阶段向Web 3.0阶段的转变——这将是一个更加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数据、身份信息、数据资产都将完全为我们所拥有。
IBF(Internet of Blockchain’ foundation)意识到,人们无法轻松访问区块链,这使区块链显得“触手不可及”,从而阻碍区块链的发展和传播。去中心化框架应用Essentia.one便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它将首次把去中心化的生态系统集中在一起,并使不同区块链之间互通有无。
Essentia已经在本地集成了Akasha,Aragon和Storj等去中心化应用,并为用户提供顶级的、用户友好的界面,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在Web 3.0问和管理自己的数字生活。
那么,为什么这些巨头公司们会如此担心呢?因为一旦Web 3.0真的到来,权力的掌控就要成为历史了。
正如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曾经挥霍无度,而法国大革命让这一切无处遁形一样。不同的是,这次不是巴黎人呼喊着“自由、平等、博爱”了,而是科技界的人们联手合作起来,共同促进时代的转变,向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相关报道:
https://medium.com/@matteozago/why-the-net-giants-are-worried-about-the-web-3-0-44b2d3620d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