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元宇宙下载,元宇宙在哪儿下载

广告 X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谷歌开发根据文本生成歌曲的AI大模型Coconet;音乐授权初创公司freshsound种子轮融资220万美元

文丨郑雅

【亿邦原创】2021年3月,纽交所诞生了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罗布乐思(Roblox)。这也成为了元宇宙概念爆火的前奏。

有第三方曾统计,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全球范围内公开的元宇宙赛道投资事件有49起,总投资金额超过了9.5亿美元。

如今,元宇宙赛道不乏Meta(原Facebook)、SnapChat、腾讯、字节跳动、华为等巨头公司的布局,更是不缺讨论与判断。

Roblox直接在招股书中列出了元宇宙的八个关键要素:独立身份、社交好友、高沉浸、低延迟、多样性、随时随地、经济系统、文明。Meta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认为元宇宙是个跨越许多公司甚至整个科技行业的愿景,是移动互联网的继任者。而苹果 CEO 蒂姆·库克则声明:“我会远离流行词语,我们只将其称之为增强现实(AR)。”

亿邦动力注意到,顺为资本于 2020 年 10 月便领投虚拟人头部公司次世文化 Pre-A 轮融资,并在后续多轮融资中给予持续支持。

据悉,顺为资本成立于2011年,重点关注深度科技、智能制造、互联网+、智能硬件、消费、企业服务、电动汽车生态等领域,主要致力于支持和挖掘初创期及成长期的优质创业公司。据网金社“电数宝”大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2022年2月,顺为资本累计参与了10起零售电商领域的投资,从投资轮次来看,主要为种子轮、天使轮、A轮等起步融资阶段。

顺为资本的副总裁冯铮此前分享的《我们距离<头号玩家>中的Metaverse还有多远?》虚拟人行业报告提到,“虚拟世界的投资,其实就是互联网投资的‘昨日重现’,也是过去科技投资的果实,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会是一个周期非常长的事情,可能要20年甚至30年”。

在元宇宙概念的风口之下,亿邦动力试图逼近元宇宙的真相,探寻电商在元宇宙中的想象空间。为拨开迷雾,亿邦动力日前与顺为资本副总裁冯铮进行了一次对话,听他分享了对元宇宙赛道的思考与预判。

本文重要讨论以下问题:

一、电商、零售、消费元宇宙的结合过程中,会有哪些颠覆性和突破性?

二、中国的元宇宙能否全球领先,还是参照美国模式?

三、虚拟人给品牌带来的汇报性增长是什么?

四、元宇宙的机会属于创新型公司,还是留给巨头?

五、如何评估元宇宙的系统性风险,与商业、投资之间的关系?

受访者:冯铮,顺为资本副总裁,主要关注虚拟、3D以及机器人等领域的早期投资,主导了深之蓝、次世文化、鳄梨科技、远方有光、慧夜科技、Vland、ACE虚拟歌姬等项目的早期投资。

逼近真相,减少试错

亿邦:顺为资本关注元宇宙的契机是什么?今天讨论元宇宙,很多(机构)似乎都是“被迫看”的。

冯铮:先说结论,我其实一直关注(元宇宙)。2019年我刚开始关注的时候,这个领域被命名为“虚拟世界”。2021年,元宇宙成为了主流的说法。其实现在我依旧习惯说“虚拟世界”。

今天从事元宇宙的公司也不是2021年才成立的,大家都是看到了背后共同的趋势。虚拟世界的增长性源自AI、3D建模、游戏引擎等数字技术,这些技术开始赋能传统行业,能继续提高效率。我们判断这是未来最大的增长趋势。

所以,2019年,我们投资了次世文化,就是今天大家讨论最多的虚拟人。翻阅当年的资料会发现,次世文化的创始人陈燕在2019年就在讲今天的这个话题,行业从业者都对虚拟世界这个事情有着坚定信仰。直到技术和时机逐渐成熟的今天,虚拟世界的概念演变成为了元宇宙,但其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和偏移。

当然,元宇宙概念火了,又进来一些蹭热度的项目,这些都不能避免。

亿邦:2019年之前,你在看什么?

冯铮:更早期的时候主要在看交易平台,包括无人值守、二手交易、toB领域等等。

亿邦:无人值守是个非常有趣的参照物。

2017年的AI,商业的智能化看似机会很大,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柜、无人货架,出现了很多公司。但最后,在整个AI领域,成长出最大的公司其实是字节跳动。

大家可能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智能算法推荐这件事情对商业的颠覆性。我们可能一直关注的是零售实体,只关注到交互场景中的一个变化。

所以,这个判断的偏差,我们想尽快校准,分辨终局。元宇宙可以推论吗?

冯铮:首先,我觉得存在你说的这个情况。一个赛道从概念兴起,到最后进化出的最终形态,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出来。用更高的视角来看,本质上,它是不可论证的。世界就是有很多人相信了不同的事情,选择了不同的赛道,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最后是命运或者趋势选择了他们中的某一个人或事。(笑)

投资其实就是尽量地去分析并拆解这个过程,去努力趋近行业的最终解法与真相。

但不得不说,做投资的时候会发现,最终投资人投出的,往往都是最像你自己的人。

亿邦: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冯铮:我自己喜欢看偏创新的,就是别人没干过我一定要干,我在你不干的时候干,等你们都来干的时候我就是第一。所以我投资的行业不确定性比较大,项目也会更具变化性与前瞻性。

当然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分析方式,我们也会尽量降低失败的概率。但最后你选中了这件事,就要敬畏行业与规则。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创业者或投资人个人能力有多强,可能真的就是时代趋势成全了这个行业,恰巧你喜欢的、你信的那个概念成了真。

亿邦:会用什么方法去逼近元宇宙的真相,降低试错的概率?

冯铮:还是有方法的。比如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要分析当年无人值守的核心壁垒、真正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无人值守当年最大的驱动因素是线下流量成本低,大家可以通过扫码获取用户,柜子放在小区里不要钱。但最后证明这是个伪命题,没有不要钱的流量。大家最后发现所谓的小区流量比街上的还要贵。

所以,我也反思过,如果要成就一件大事,它的驱动因素一定要足够强。如果只是一个很小的驱动因素,比如因为微信可以扫码支付了,我就去投入,这个单一变量带来的持续红利期会很短。早期无人按摩椅每天都能赚很多钱,但当大家都去做的时候,市场很快就饱和了。

我为什么会相信虚拟世界?它几乎涵盖了过去这几年所有高科技变量。AI、虚拟引擎、5G、基站……包括Apple、Meta在做的硬件革新。所以,你就能感觉到它应该是一个具有更长应用周期和生命周期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以终为始。既要找落地的方向,又要有终局的观念。

为什么90年代互联网泡沫会发生?但后来又发展起来?这其中有技术演变的原因,但更多是创业者在危机中不断成长,在危机中找到问题,互相吸收、借鉴,一起完善之前做不好的事情,最终依靠行业整体性,把这个事情做起来。

所以,越是长周期的事情,越需要长期的认知,越需要足够的格局、定力和愿景。不能说今天做了这个,明天又去做那个。亦不能满足现状,例如我率先做出了虚拟偶像,一堆公司和投资人来找我,好开心。不要有这样的心态。

亿邦:技术门槛是不是元宇宙的核心?

冯铮:(技术)门槛特别高,但不是最核心的因素。

其实会分两类,一类是做基础设施的公司,纯拼技术和引擎的,做各种各样的云端服务。还有一类是偏应用的,比如说打造虚拟人、虚拟空间。

技术是第一步,要逐步克服。在这个前提之下,大家还是要去打磨产品,要去想明白怎么做才能吸引人。比如最近啫喱(一款主打社交元宇宙概念的App)很火,它的技术挺难实现的,远高于之前做一款移动应用或者电商应用。

今天的虚拟应用,第一,它会加上引擎相关的东西,这是原来传统的互联网创业者完全不具备的、陌生的能力。第二,它对于AI的应用也会超过原有的算法推荐。比如说很多虚拟人有动作视觉捕捉、NLP(自然语义处理),整体的难度提升了一个档次。但有时候我开玩笑,想一想,在20年前会搞网站的人,其实也挺难的,对吧?

这个世界就应该是做一件越来越难、越来越牛的事情。如果你做了一个很厉害的事,这个事还变容易了,想想看这事肯定哪不对。因此,今天的挑战很有可能是:互联网创业者想去做这个方向,但发现他首先卡在了与引擎相关的技术层面的事情。他很陌生,玩不转。

选择HARD模式,超越美国

亿邦:哪些领域能够率先在元宇宙实现应用的突破?

冯铮:比较近的是XR(VR/AR/MR)、虚拟人和虚拟体验。融资方面,虚拟人会快一些。它是虚拟世界的核心交互方式,能让外界看到相对实在的落地场景。虚拟体验我觉得是最容易产生爆款的应用。VR/AR当前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发展的确会相对慢一些,但它是下一代交互的入口,这个也是创业者们必须要突破的方向。

亿邦:虚拟人能够帮助企业带来的增量是什么?品牌企业如何将数字人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

冯铮:虚拟人赛道目前有很多公司都很不错。一级市场的投资选择会更偏向有未来方向的公司。

显然,大家都希望拥抱元宇宙。有些甲方品牌对于虚拟人概念跃跃欲试,但的确还没有到用起来的阶段。所以虚拟人现阶段,就像十几年前大家拥抱互联网,要打造自己的一个官网的心态一样。先要有可视化的东西放在那里。

比如说,谷爱凌如果做了虚拟形象,仅仅是做安踏代言人吗?真正可用的阶段可能是:“她”可以成为安踏的收银员,安踏的健身教练等等,能够做出AI交互的行为。

“啫喱”告诉了我们一件事,(虚拟人)非写实不一定不好。只要形象有特色,一样能受到大家的喜爱。

图注:啫喱官方微博

这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品牌方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虚拟人的形象是否逼真,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AI驱动、交互,才是这个行业接下来最应该落地的东西。

亿邦:这是否意味着元宇宙在这个阶段需要甲方和乙方更多的共创?又或者出现一些新的行业和职业成为中间桥梁?

冯铮:做虚拟建模的人,就是现在的建筑公司。

今天的会展公司,可能将来的工作就是做3D建模。当年有一帮人靠给人家搭台子挣钱,今天还会有一群人靠给人做3D挣钱。不一定是人人可参与,但我认为它会成为新的核心生存技能。

图注:图片源自Vland官网

亿邦:元宇宙永远会出现很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比如,没有足够的VR铺货量,是不是就没有更多做元宇宙内容生态的动力?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内容,又没有活跃度,VR销量是不是也会受影响?

冯铮:我觉得所有创业都面临这个问题。

我认为在VR普及之前,虚拟世界不会成为全民性的需求,毕竟PC上的虚拟世界不是一个原生体验。现如今,大家之所以觉得虚拟世界有价值,是因为大家相信将来在下一代硬件设备成熟的时候,今天的这些公司会是状态最好的、最头部的企业。

我觉得Meta(Facebook)大大加速了VR发展。做完硬件(Oculus)之后做游戏,做应用,到现在的办公社交健身,能明显看到Meta确实花了大量的资金去培育市场。

Meta让大家更加确信了VR的前景。

亿邦:元宇宙是手机向新终端的直接迁移,还是会出现创新型公司颠覆巨头?

冯铮:元宇宙这件事周期太长,很多公司缺乏动力。Meta选择all in做元宇宙,从短期的投入产出比来看,肯定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他今天想挣钱的话,应该首先解决广告问题。所以大厂也不是不能干,除非高层上有更大的决心下这个投入。换句话说,巨头投身元宇宙是很有挑战的选择。

那么烧钱就是巨头的打法,鸡和蛋我都有。所以,今天也只有巨头有这个资格一上来就提出做超级大平台的想法。

大厂更多的是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比如我先干一个虚拟世界,然后招募合作伙伴进来,但这种态度肯定是不行的。合作伙伴也会问:这个世界我怎么用?

大厂的悖论在于,从一个小的点切入,对他来说,动力不够强。

创业公司的机会就在于如何从细分场景切入,找到那些最早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客户,让大家一起来落地,先把内容做起来。甚至先从一个to B的角度,比如会议、音乐、办公或者虚拟售货员……即便是做虚拟会议,创业者也已经形成了很多新的认知和理解。创业者会去探索到底是把虚拟场景做成相亲、培训、还是远程办公?

所以当前虚拟世界创业公司的发展路径是:先从小的切入点做起,为给大家提供价值,然后慢慢打磨团队和技术,随着用户或者设备的成熟,慢慢成长起来。

如果看过去互联网的历史,也没有一上来就做出个Facebook,做个微信朋友圈。互联网最早是邮件,这个工具它不需要日活。聊天室最早的是也陌生人聊天。直到今天,这些最初的尝试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亿邦:元宇宙留给中国本土的机会是什么?是参照美国模式进行复刻?还是超越META(oculus)等海外公司?

冯铮: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消费者和创业者没有使用过Meta Quest,这对行业发展有很明显的影响。主要是对用户和开发者的认知层面,扎克伯格是有愿景的,国内大厂很难有这个量级的投入。

美国有两个特别容易落地的工具,一个是游戏,一个是区块链。我认为,通过游戏带动虚拟体验是Easy模式。我们国内对游戏行业持审慎态度,因此选择的是Hard模式。

其实,美国头部大公司看得也很深远。比如,微软收购暴雪,是把暴雪看做元宇宙基础设施,而不是简单理解为游戏业务。

所以,国内的行业从业者需要打硬仗,去做更多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内容。在这个事情上,短期看很困难,但从长期来看,则是一个特别大的机遇,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超过美国,领先全世界。

虚拟服装是个大产业 有些创始人不是不行而是不会

亿邦:元宇宙未来商业化的想象空间会在哪里?

冯铮:有一些可预见的趋势。

比如,从虚拟人的发展看,它可以做内容,将来还可以做客服、做门店导购等。

虚拟服装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不是NFT另说),但你要相信将来有虚拟形象以后,很多消费需求会拆分,比如分为舒适性和炫耀性。元宇宙里服装的展示(炫耀)作用一下子就提升了。

此外,有一天我们真的生活在VR时代,3D店铺就迁移上去了。也许将来商品也会有更多的交付方式,比如说3D打印。

还有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商品适合在虚拟世界交易,这都是大家需要去探索的。如果说互联网本质是信息交互的革命,极大地提升了商品的交易效率。那么,虚拟世界是一个空间传递的变量,那电商还是不是这里面最大的事情,要画个问号。在虚拟世界里还有没有比电商更受益的行业?这也是今天创业者在探索的事情。

每个平台都会成就一类事物,比如说淘宝成就了女装、小红书成就了美妆。在虚拟世界里,什么会成为那个时代里最大的产业,这不一定。

亿邦:这的确是一个大胆的猜想——电商也许不是元宇宙里的主流。但虚拟形象、虚拟商品真的是人们未来的必须品吗?

冯铮:这是有先后顺序的。先有虚拟空间,然后才有虚拟形象的需求,然后才有虚拟资产的需求。回想过往,早期互联网也是先做信息展示,然后是对接撮合,最后才是商品的交易。阿里巴巴从黄页到淘宝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要成为必需品,首先要破解如何让3D展示出来的“花”,比一个2D的图片更吸引人?这是从现实世界迁移到虚拟世界的必要条件。

今天你说让我捏个人,然后在上面花1000块钱买衣服,我觉得很难。但你想象一下,有一天很多活动是在虚拟空间展开的,比如虚拟办公,这个时候虚拟形象会成为你的刚需,咱天天见对吧?你的虚荣心驱动也好,或是对美的向往也好,就会使你产生购买虚拟商品的冲动。

很有可能元宇宙最大的电商就是做虚拟服装。我非常相信虚拟世界里会出现一个“LV”。

但是,今天的问题是,因为没有场景,所以大家把它做成NFT,用来去交易,去炒稀缺性。

亿邦:即便未来虚拟世界很繁荣,但是否仍然有人会觉得不必进入元宇宙?

冯铮:你说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最后是效率驱动的。

电商是这样,所谓元宇宙也是一样。长期看,它一定是提供了效率更高的解决方案。比如今天我想去成都糖酒会,去不了对吧?将来如果有一个特别好的体验,我带上VR就去了,那我就会用。上班也是一样,如果去跟北京上班的白领说,你用了这些虚拟软件,回老家挣一样多的钱,你不愿意吗?

所以,我相信很多东西今天不明显,的确是因为很多东西还没有完全落地,设备的体验也不完善。所以今天更多的是这些早期的尝试者,抱着极大的兴趣和包容心去探索。

长远来看, 元宇宙有这么多核心的科技在支撑,它的效率一定是有提升的。尤其是跟空间相关的事情,效率提升会更加明显。

同理,很多人工智能还很“人工智障”,但当抖音刷到的都是你喜欢看的,你就愿意用了。只要沿着推进社会效率增高,创造价值更大这条主线,就能走得更远。

亿邦:元宇宙是长周期的事情。顺为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看待回报?如何引导创业公司做正确的选择?

冯铮:长期的事情也需要有阶段性的成果。创业者首先要成为一家创造价值的公司,相比最终的愿景,这可能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但不能闷着憋大招,20年以后突然横空出世,这是很难的。

顺为资本在元宇宙方向主要做早期。最重要的还是CEO自己和创始团队。如果说能提供帮助及引导方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融资相关的投后服务,包括资金、资源、经验等等支持。

第二是人才方面。因为元宇宙要求复合型的团队,初始团队可能更侧重某一面,而相关核心合伙人,可能会需要我们去帮忙去找一找。

第三是“心理陪伴”。这是一个很长期的事情,即便创始人拥有长期愿景,但是过程中,也会因为难以推进而怀疑自己。这时候我们需要鼓励他,如何确信自己所作的道路,如何一起去探索落地的场景,我觉得这些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如果投资人非常着急去变现,很容易让公司走歪。你本来在一个很长期的道路上,结果有人说这边有个花,你得赶快摘了,那就很可能走向岔路。我经常跟他们说,要想挣快钱,就不要来干这个事儿,这个行业就不是个挣快钱的事儿。

亿邦:你认为哪种性格或者哪种经历的人可能更接近成功?

冯铮:首先,创始人一定有比较大的愿景,不会是偏保守的人。

其次,他的能力要相对强一些。今天攒起高复合型团队其实是很难的,你要能搞定3D、渲染、AI、商业模式,要求核心团队有比较强的行业的积累。所以这个赛道里的优秀创业者反而没有那么年轻。

今天的连续创业者经历是源自互联网,比如电商和社交等等。做元宇宙最大的门槛是离所谓引擎、3D这些东西太遥远、太陌生了,导致他能力有缺失。更可怕的是因为能力缺失,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很多事情会仅凭自己有限的经验否定自己,觉得这事行不通,其实不是真的不行,而是他不会。

(亿邦主笔翟更章对本文亦有贡献)

AIGC新奇点|EasyMan数字人组件全新上线,助您Man游数字孪生世界

撰文 | 尹涛

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小姐姐和小哥哥来说,收音机堪比今天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

没有收音机?你可能娶不到媳妇儿。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家收音机坏了,找谁修?怎么修?需要几个步骤?

物理学家vs生物学家修收音机

如果你找到迷人的理查德·费曼先生,他只需要绕着它转两圈就能修好收音机。

在《理查德·费曼传》和《别闹了,费曼先生!》中,都提到了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小时候修收音机的故事。

10多岁的费曼痴迷于收音机,甚至做起了修收音机的小生意。但与一般人不太一样的是,他只要边踱步边思考就好了。

有一次,他先是盯着坏了的收音机看了看,然后便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人们怀疑他根本修不好收音机。

费曼在屋里散了会儿步之后,从收音机里拽出了两根管子,将它们的位置互换又插了回去。结果收音机就这么被轻轻松松地修好了。于是,收音机的主人惊呆了。

理查德·费曼

那么,要是找一名生物学家来修收音机,他能完成这项任务吗?

你可能会遗憾地发现不行。

俄罗斯生物学家尤里·拉泽布尼克写过一篇著名的幽默论文,题为《生物学家能修理收音机吗?》。

这是一篇拿自己开涮的文章,拉泽布尼克假设自己妻子的老式晶体管收音机坏了,需要他修理。

easy元宇宙下载,元宇宙在哪儿下载

好吧,对于一位典型的生物学家来说,修理收音机可不是件小事。

第一步:收集大量类似的收音机,仔细检查每一台,留意它们之间的差别,并根据颜色、形状、大小等对元件进行分类。

第二步:试着移除一两个元件,或者让它们交换位置,看看会发生什么。这是为了确定哪些元件是关键性的,因为移除关键元件会导致收音机完全停止工作,而缺少不那么重要的元件只会影响音质而已。

到这里,一项庞大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可是有很多元件的,它涉及很多变量,因此生物学家需要更多的预算才能对收音机进行深入研究。

接下来,他可能还会使用功能强大的显微镜,深入到晶体管、电容器等元件的原子层面去寻找线索。

看到这里,你会觉得很荒谬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这是因为物理学与生物学在研究问题的方法上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生命是什么?

在20世纪40年代,生物学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物理学。别提生命基本过程的细节了,人们甚至搞不清楚,为什么生命看起来似乎能够违背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如果你忘了这是什么,可以简单理解成“万事万物都有熵增大(变得混乱)的趋势”,只要回想一下不收拾的屋子会乱成什么样子就会明白了。

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

没错,就是那个把猫关在盒子里,让它既生又死的家伙。他怀疑,当时已有的物理学和化学可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天才的薛定谔先生预言了某种“非周期性晶体”的存在,认为它是生命的秘密。

你可能猜到了,他说的正是DNA。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分子生物学领域出现爆发式发展。

科学家弄明白了DNA的双螺旋结构,破解了遗传密码,还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遗传学整合起来。

说起DNA,恐怕今天已经没有人不知道了。生物学家在做研究时也习惯了从分子层面去看待和解决问题,这也是修收音机对他们来说有难度的原因吧。

幸福来得这么突然,还这么成功,以至于大多数科学家觉得:生命那些令人惊讶的性质,似乎可以单靠原子和分子物理学来解释了,不用再借助任何全新的理论。

这就是还原论的观点。

可是,提出“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薛定谔本人并不这么乐观,玻尔和海森堡这些量子力学的大佬也认为:我们需要新的物理学,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只靠DNA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并不能完全解释生命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魔力”。

组成生命和非生命的原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一团细胞和一块石头就那么不一样呢?这种尺度,或者说规模带来的巨大差距说明: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在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和生物体之间,有个至关重要的秘密还没有揭开。

我们可能需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如果生命是台机器——当然是比收音机要复杂多的、极为精妙的高级智能机器,它的硬件自然是分子结构,那么软件是什么?

是信息!

将生命与非生命区分开来的东西就是信息。

德国科学家贝恩德–奥拉夫·屈佩尔斯说:

“如果没有信息,生物学就将失去意义。”

在组织尺度上,负责发送信号的分子会在相邻细胞间传递信息,其他分子则随血液循环在器官间传送信号。即便是单个细胞也能收集和处理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响应。

当然,生物体的最杰出的信息处理系统是大脑,它经常被人们比作数字计算机。

生物会繁殖,并通过繁殖将它们的信息传递给后代。

比如,我们会从父母或祖父母那里遗传某些具体的特征:红头发、蓝眼睛、雀斑、长腿……这种信息被编码在基因中,然后作为繁殖过程的一部分被复制。因此,生物繁殖的本质就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除了个体生物之外,还有社会结构和生态系统。蚂蚁和蜜蜂之类的社会性昆虫通过传递信息来协调群体活动,比如觅食和选择筑巢地点等。鸟儿会聚集成群,鱼儿也一样,这些都说明信息交换是它们的协同行为的核心。

所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和天体生物学家保罗·戴维斯告诉我们:

生命=物质+信息

分子结构是生命的“硬件”,络是生命的“软件”。

生物体中含有大量高效的微型机器,它们聪明地处理和控制着信息,战胜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从混沌中获得秩序。而进化让这张隐形的络不断升级。

恭喜你,现在已经get了信息论的全新视角,踏在了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学科融合的跨界领域。

重新审视癌症基因

信息论能用来做什么呢?

开发信息引擎、建造生物电路、研究量子计算机……基本上你能想到的所有前沿领域,它都能用上,比如,重新审视癌症基因。

在生物学领域,癌症是被研究得最多的课题,过去50年间有超过100万篇相关论文发表。关于令人恐惧的癌症,有两个普遍存在的迷思,你可能正陷在其中:

第一,癌症是一种“现代疾病”

第二,癌症主要危害人类

大错特错!癌症的起源要比现代人类早多了,而且它广泛存在于几乎所有多细胞生物中。

癌症是什么?

其实它是一种有着古老起源的生物学现象,是多细胞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在单细胞的世界里,只有一种生存逻辑:复制,复制,还是复制。从这种意义上说,单细胞是永生的。

然而,多细胞生物的“永生”工作由专门的生殖细胞承担,对于普通的体细胞来说,只需要复制有限的次数就够了,比如一个皮肤细胞通常复制50〜70次。

于是,多细胞生物体就和单个细胞签订了“契约”:单细胞放弃长期复制的能力,加入集体:作为交换,单个细胞的基因信息能得到更好的传播。

当信息传递出现问题,这种契约被破坏的时候,单个细胞就会回到自私的原始生存状态,完全不顾及周围的其他细胞,只追求自己的不断复制。

这就是癌细胞的产生和传播。

所以,癌症无新鲜事。这是一种极为古老和原始的细胞防御机制,类似于电脑的安全模式。

它不是损伤的产物,而是对损伤性环境的响应。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对抗癌症那么困难了,因为癌症是多细胞生物生存逻辑的一部分,和它作战注定是一场艰巨的斗争。

也许未来的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数字医生,通过观察我们细胞中的信息模式,为我们进行诊断和预警——包括癌症风险的预警。

然后,我们可以努力调整到健康、平衡的信息模式,或许更换甚至再造部分有缺陷的细胞元件,就像修理收音机那样治疗疾病。

我们的数字医生还可以通过重写生命的软件——信息代码并上传到细胞中,轻松地治好我们,就像程序员找到bug并打上补丁,然后按下重启按钮一样,so easy!

《理查德·费曼传》

[美] 劳伦斯·克劳斯 著

中信出版集团

Easy OC,装机小白进阶大神的好用软件

如果要问2021年资本市场什么最火?那肯定非“元宇宙”莫属。但是你真的搞清楚“元宇宙”是什么了吗?当一样事物很火但是大众对其没有统一的认知时,骗子就有机可乘了。

100年前,庞齐利用一个空壳企业和伪造的40%的回报率假象,收割了价值1500万的“韭菜”。而今天,骗子们又想利用虚构的“元宇宙”财富幻象实施诈骗……

骗子用“元宇宙”的热度作为旗帜吸引“分第一杯羹的先入局者”,只用两样东西——虚拟货币游戏App(或游戏网站),甚至不涉及什么高科技,就打造了一个财富幻象。

当心元宇宙骗局

不懂元宇宙有多赚钱?你先听我吹——入局元宇宙,2周赚14万是真的!

怎么赚钱?你先购买虚拟币,再用虚拟币去买游戏道具,在“元宇宙世界”用游戏道具做生意。在这场骗局里,不管“元宇宙世界”存在怎样的致富规则,不管使用什么App,不管交易什么货币,在骗子眼里,都只有你投入的钱才是真的“财富密码”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入局,交到骗子手里的钱越来越多,就到了卷款跑路的时候了。再也登陆不了的网站和App,再也联系不上的代理人……

各大企业还没有摸清楚的“元宇宙”,在骗子们看来只需套模版——发行、程序包装、拉人头、收割韭菜,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套壳元宇宙”。

据相关报道,通过非法平台可以轻松发行一款虚拟货币。诈骗犯不仅可以随意上线虚拟币,还可以随意操纵价格涨跌,从而制造“投资回报率高”的假象。有记者曾曝光过虚拟币发行到操盘的流程,整个过程不超过3分钟(下图)。

批量发行虚拟币 so easy

为了与“元宇宙”的命题契合,骗子们会购买(或者自己编写)一个模版化的“元宇宙小程序”,包括类、农场类游戏程序,承载他们编造的“元宇宙”谎言。在这个“元宇宙世界”,你就可以将现实世界的钱再“赚”一遍。

元宇宙包装出来的游戏

为了让更多肥羊入局,骗子们还会发展下线拉人,甚至是与“打金工作室”合作。当韭菜越积越多,就到了“丰收”的季节。

资本市场青睐“元宇宙”的一个原因是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内卷”,需要找到新的赛道。摩根士丹利曾发布报告声称,元宇宙有望成为一个8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很可能成为下一代社交媒体、流媒体和游戏平台。同时,随着美日韩的战略支持、各大企业争相布局,“元宇宙”越炒越火。

“元宇宙”长什么样?“元宇宙”要多久才会到来?“元宇宙”的商业帝国如何构建?也许你看过电影《黑客帝国》、《头号玩家》描绘的“元宇宙”,但在相应的技术、法律等都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元宇宙”究竟将走向何处,现在也许没有人可以回答。

别让元宇宙成为“概念赚钱工具”

但当前,却有不少利用“元宇宙概念”割韭菜的。“元宇宙”是活的,但概念却是死的,用“概念”再怎么圈钱诈骗都只不过是赚智商税。

业内多认为“元宇宙”有很高的天花板,但在它的地板都没有搭好时,真正从“元宇宙”赚到第一桶金的却是诈骗犯。还是那句话:望诸君谨慎,如果还不了解,就先不要入局。

上一篇: 8g是多少MB,8g是多少mb
下一篇: opensea代币_opensea代币叫什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