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风险:农产品现货交易员
为了追求快速致富、快速成功,很多农业创业者都在寻找成功的捷径。恰恰如此,有些骗子就是抓住创业者的心态,不断地给创业者画饼或者设置圈套,最后害得创业者们血本无归。
今天,小植梳理农业圈10大惊天骗局。希望帮助农业创业者、农村创业者们擦亮眼睛,提高预判。
骗局一、有机农业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的年销售额虽然已经超过了600亿美元,但真正通过有机认证的农场的总面积还不到耕地总面积的2%,市场份额还是很小的。为了扩大份额,不少有机从业者绞尽脑汁,炮制了很多谣言,导致这个行业乱象丛生,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
一些有机农场主经常吹嘘自己不用农药,因为有研究称95%的有机爱好者购买有机农产品的最大理由是怕吃到农药,所以这面金字招牌还是很管用的。
有机农场不但用农药,而且用量往往比非有机的还要多,原因就在于有机种植所使用的“天然”农药的药效往往比人工合成的农药低,必须加大剂量才管用。美国农业部的有机认证机构从来不敢统计有机行业农药的使用量,就是怕有机爱好者们接受不了真相。
英国科学家曾经系统地研究了半个世纪以来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的162篇论文,涵盖了3558项相关研究,发现有机食品在15种重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和质量方面与非有机食品没有区别,用有机方式喂养的家禽家畜也和非有机喂养的没有差别。
骗局二、补助骗局
农业是中国补助最多的行业之一。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的根本,补贴农业无可厚非,连美国的农业也是要补贴的。
但是一涉及到国家补助,那各种骗局就多了。有虚假扩展规模骗取国家补助的,因为国家支持和扶持一些成规模的农企;有为了骗补助,拼命建大棚不种地的。对于广大农户而言,那些只有靠补助才能盈利的项目千万别加盟。
骗局三、万亩基地
现在卖农产品,各个都是农田直供到餐桌,各个都有基地,有的自有基地上百亩,有的上千亩,有的上万亩!
其实,自有基地这个说法本身就有很大问题。在我国,土地是农村集体所有,农户只是有承包权,流转的是经营权。很多农企说自己有多少亩基地,真正靠谱的拥有是流转下来的几十年的经营权;而那些骗人的企业大部分是跟原有基地保持“合作”关系,这个“合作”关系就奇妙了。
骗局四、君临模式
1998年、1999年中央三令五申清理利用庄园开发进行非法集资,但就在中央禁令下发后的两三年时间内,茂名化州三大庄园却加大力度,非法集资逾3亿元,投资者涉及北京、天津、太原、广州、深圳等国内30多个大城市,以及新加坡、印尼等地。2004年初至今,三大庄园涉嫌非法集资,被列为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督办的要案。
三大庄园案处理未结,又一非法集资案在茂名高州爆出。一个被赞誉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希望”的“新农业发展模式”——“君临模式”,最终竟也是一个庄园骗局。
从2003年3月至今,老黄未从18万投资中收获分文,而黄杏建在他签下投资合同时的承诺是每个月返回3360元。
像老黄这样落入这个骗局的投资者有数百人,从2003年至2005年之间,来自广东、广西、江西三省投资者投入的资金累计达千万之巨。
骗局五、你种我回收
大家还记得前几年比较火的养殖订单项目,比如:蚂蚁养殖,土元、蝎子、蟾蜍、蜈蚣等,农业订单项目如:芦荟、药材、仙人掌、板蓝根等,最后能挣到钱的有几个呢?
订单签订的时候说的天花乱坠,什么都好,到最后那些高价卖种子的都无一不是卷钱走人,而农民投资完了之后一直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最后当投资的钱打了水漂,希望开始破灭,辛辛苦苦赚的钱,瞬间化为灰烬,欲哭无泪!
细想想无论是炒作天价种子的,养殖项目高价回收的,骗术都很简单,一点也不高明,无非是夸大宣传,以能赚大钱这种简单的手段来蒙蔽农民。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民往往放松了警惕,天价种子也好,天价养殖的种源也好,其实商家的种子都很普通,价格低廉,披上订单农业的外衣,那就身价倍增!
当然这些订单农业项目中也有挣钱的,从事订单农业的企业也有正规的,比如一些大宗农产品的订单农业,有的做的也很好,笔者总结,凡是高价炒作的种源,凡是那些新奇品种或者项目,然后高价回收的,几乎都是骗局。
骗局六、规模农业
规模农业一定能带来规模效益吗?在许多人的认识里,这几乎不成为一个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种植规模过小固然难有太多利润,种植规模过大获得的也可能是“虚假利润”。所谓“虚假利润”,是指这些利润并不是来自种植业本身,而是来自政府的补贴或奖励。
对粮食生产而言,规模扩大往往并没有提高土地的单产,很多时候反而是降低了。我国要发展适度规模化的农业,这就意味着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一些人热衷于做大规模,包括一些工商资本下乡圈地,只是为了从政府那里获取更多的资源。本刊记者在基层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
骗局七、合作社骗局
2016年7月份,一个农村合作社的骗局败露了。河北沧州南皮县寨子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徐书生在那天跑了。他通过镇上各村的信贷员,吸收了800余户村民至少2600万元存款。这些都是农民攒了几十年的钱,水花都没看到就这样彻底倾家荡产了。
而徐书生做了什么呢?他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拉了15个自己的亲戚和同学进来当信贷员,对外宣称:寨子合作社,存款利息高。二就是跑路。就这样,他成功借用农村合作社的名义骗了800多户农民。
这并不是一起案例,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骗局就能让那么多人上当?不同于电信诈骗,合作社这样的骗局有很充足的时间供受骗的农民们进行辨别和思索。无论精妙与否,伪装下的合作社总会有漏洞百出的破绽,比如大额资金并非流向农业领域、天上掉馅饼的高额回报、核心层的生活现状变化等等都能察觉。难道因为农民们好骗?不见得。最终受骗终要归结于自身的“贪欲”。除此外,你认为还要怪谁呢?
骗局八、订单农业陷阱
订单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引起农村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越来越大的兴趣,订单农业的辐射面积也越来越大,这是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但农民也应严加提防出现“订单陷阱”。
因为目前农产品大多是卖方市场,所谓“订单”往往附加一定条件,比如某镇通过中间商与日本某公司签订1000余亩优质米供销合同,要求使用日方种子和化肥,如果秋后日方毁约,找不到中间商,官司都没处打。对此应有足够的考虑,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骗局九:造林大骗局
山西代县雁州专业造林合作社以国家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为由,与晋北很多农户签订活立木交易“保赚林”合同,骗取农民兄弟的巨额存款。
山西代县雁州专业造林合作社在晋北以及周边地区发展农村信贷员为其合作社的驻村委托代理员,通过驻村委托代理员发展农户与该合作社签订“保赚林”合同。
56岁的村民任美茑告诉记者,考虑到自己和老伴年老后没有退休金,就想着把钱存到这“保赚林”里面,但是现在代理员们都被警察抓了,就盼望着国家能把这些钱给追回来。当初任美茑觉得驻村代理员老刘人不错,值得信任,就往里面存了3万多元,没想到却上当受骗了。
骗局十、挂果收益权大骗局
2016年1月,黄小明(化名)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有一项“互联网+农业”的猕猴桃种植项目,宣传称投资人出资11800元即可购买该公司20棵猕猴桃树30年的挂果收益权。
该公司正在做活动,只用交纳6000元,即可享受到11800元的权益。而且,如果他能够拉来更多的投资人的话,还会根据情况获得不菲的奖金。
通过现场了解,黄小明看到了这家公司与另外一家农业发展投资公司签订的土地租赁协议,共700亩,用于猕猴桃种植,租期13年。他盘算后觉得比较靠谱,就和中博公司签订了“投资协议”。谁知过了不久, 黄小明听说公司出事了,公司老板也跑路了,公安机关找到他取证时,他才知道可能陷入了传销的骗局。
原来,2016年1月以来,犯罪嫌疑人梁某某、刘某某等人相互勾结组建成立湖北中博商贸有限公司,以种植猕猴桃果树对外出售30年挂果收益权为幌子,诱骗不明真相的公众人员来公司签订所谓项目协议,而公司要求参加者以交纳费用取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8个层级,形成金字塔型层级关系,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建立了一整套传销运营模式。
截至2016年12月底,该公司吸引传销人员1600余人加入,吸收资金1000余万元,从中骗取钱财,使得众多投资人受骗上当。案发后,两名犯罪嫌疑人被传唤归案,所骗取的款项未能追回。
未来,农业已经成为创业者淘金地!因此,对于一些跨界投资农业的朋友,一定要提高预判。但,还要谨记:任何事情都不会简简单单成功。
来源:种植助手
点击下方蓝字查看更多好文
01
必看热文
【招聘】加入大丰收,为中国农业浇灌热血!
果园杂草没你想的那么可怕,只要了解这几点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丰农控股与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订单农业】你种我回收:警惕这些订单农业骗局!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田燕 谢龙彪 曾映雪 余茜
想通过种养业发家致富的农民朋友最担心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技术,二是种养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各种被吹得天花乱坠的“订单农业”:包技术、包回收、零门槛、高收益,引得许多人跃跃欲试,一些种养新手更是难抵诱惑。
然而,当他们买下披着“订单农业”外衣的高价种苗或禽苗后,致富美梦很快就成了泡影,钱也“打了水漂”,上当的人一个个欲哭无泪。最近,新湖南客户端湘问频道收到了不少这样的投诉,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三无产品成“菌中黄金”
4月某天,网民刘女士与常德市德山湘之农食用菌厂签订协议,29500元购买菌厂600个金耳菌菌包。刘女士说,菌厂宣称金耳菌是“菌中黄金”,种植周期短、产量高,还承诺包技术、包回收,30天即可收一茬,一个菌包可收三茬。然而,她收到货后却发现,有部分菌包已霉变。她立即与菌厂联系,对方建议她购买一个6800元的营养液套餐。刘女士拒绝后,菌厂的技术人员便不再提供指导了,她只得自己精心照料剩余的菌包。然而,一个多月后,却是什么也没长出来。大部分菌包都发霉了,金耳菌颗粒无收。
与刘女士遭遇不同的是,网民黄女士虽种出了金耳菌,却也没有得到收益。今年3月,黄女士与江西绿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菌种购销合同,以18800元的价格购买了450个菌包。双方合同约定,金耳菌干品回收价格为420元/公斤,鲜品回收价格为90元/公斤。
“我种的金耳菌大部分都出芽了,便提前联系公司回购,却怎么也联系不上。”近日,黄女士着急地告诉记者,目前她已收获的50多公斤鲜金耳菌还没有被回收,卖也卖不出去。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金耳菌鲜品价格为30元至50元/公斤,普通干品价格为250元/公斤,比江西绿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回购价低了约50%。按正常的商业逻辑,公司不可能亏本回收。
近期还有多名种植户反映遭遇了金耳菌种植包销套路,结果都是要么种不出,要么企业不回购。记者通过“企查查”发现,江西绿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于今年4月13日申请简易注销,而德山湘之农食用菌厂则从事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还不足3个月。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农业相关部门向记者表示,他们收到过类似投诉,具体情况已在调查中。记者将德山湘之农食用菌厂的情况反馈给了常德市德山经开区农业农村中心,该中心迅速联合常德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对德山湘之农食用菌厂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该厂自从事金耳菌种植加盟回购项目以来,2个多月共与4名种植户签约,均未回购种植户的成品。菌厂所销售的金耳菌菌种,均从河南省周口市某食用菌厂采购。德山湘之农食用菌厂和上游厂家均涉嫌销售三无产品,常德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决定对德山湘之农食用菌厂进行立案。
高价鸡苗难养活
5月某天,网民陈先生在祁阳市洪鑫家禽购买了3000只鸡苗。“仅过了一个星期,鸡苗就全部死光了。”陈先生告诉记者,他向公司反馈后,6月8日,在按公司要求补签了一份协议后,公司补发了3000只鸡苗给他。
然而,补发的鸡苗也很快大面积死亡,现在只剩不到100只了。“我全程都是按照公司技术要求养殖,还高价购买了公司的防疫药品,公司承诺95%的成活率,但鸡还是死了。”“鸡苗和药品一共花了4.1万元,几乎全亏了。”陈先生质疑公司发的是问题鸡苗,目的是为了不回收。
有着相同遭遇的还有网民肖先生。今年4月,肖先生花了4万多元,购买了洪鑫家禽3300只鸡苗及药品。养了一周时间,鸡苗全部死亡。洪鑫家禽同意补发,但需支付1000元运费,肖先生不肯。最终,双方解除合同,公司退款6000元。“一个多月亏了3万多元,感觉养鸡高价回收就是一个骗局。”肖先生后悔不迭。
记者向多家禽苗销售中心询价得知,普通出壳鸡苗的市场价大概在1元至3元/只;防疫药品则是按包卖,几十块钱一包,一包药大概可兑100公斤水。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市场上购买3000只出壳鸡苗及防疫药品,花费不足万元。而洪鑫家禽销售给养殖户的鸡苗及药品折合价约12元/只,是市场价的4倍。
对于高价购买的鸡苗大面积死亡一事,洪鑫家禽一位葛姓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鸡苗均来自正规养殖场,不是问题鸡苗:“养殖有风险,养殖户没有经验,温度过低导致小鸡死亡。”对于搭售高价药品的问题,葛先生解释说,公司提供的都是正规兽药,“购买了药,鸡苗出现任何问题,公司免费补苗,若没有买药,后续公司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祁阳市浯溪市场监督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事涉及到合同纠纷,建议养殖户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其实,关于鸡苗养殖的投诉还有很多,投诉人均反映,高价购买的鸡苗难以存活,投资费用全部“打水漂”。有养殖户在鸡苗出现大批量死亡时,咨询了专业人士,被告知是弱鸡苗,即使按照公司指导的方式养殖也难以存活。
如何识别“订单农业”骗局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户或其所在村组同农产品购买者之间签订订单,然后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订单农业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盲目生产,本来是农业发展的进步。可是,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发现,近几年关于订单农业的骗局特别多,有人专门进行了归类总结,常规品种有:鸡、鸭、鹅、兔等。特种养殖有:中华黑豚、蚂蚁、美国林蛙、养蟾取衣、特大黄鳝、蜘蛛取毒、白玉蜗牛、蛋白虫等。种植类有:灵芝、仙人掌、玛卡、冬虫夏草、月月结果的草莓、药材种植、芦荟种植……最后的结果都是惊人一致,不是种养不活就是企业不回收。
司法部门也查处了很多起这种假订单农业。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公司要求养殖户购买饲料、药品,使用后反而会加速禽苗死亡;有的公司派往养殖户家中的技术员甚至还故意改变禽苗生长温度和湿度,指导养殖户错误养殖禽苗……种种行为,只是为了让禽苗“死得快、不回收”。
如何识别订单农业中的骗局?记者就此咨询了农业部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订单农业”骗局最常见的套路就是包技术、包药品、包饲料肥料、包回收等各种“包”,但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高价卖禽苗或种苗。养殖的关键是销路和成本,如果涉及长途运输回收,一定要谨慎,因为长途运输活禽容易死亡,风险很大,其种苗长途回收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因此,真正的公司都是和附近的农户合作,通常不会跨几百公里远距离合作。那些距离养殖基地上千公里的人还承诺回收,基本就是“玩套路”。种植户和养殖户不要轻信广告宣传,如果要从事种养业,应该去正规的种苗或禽苗商家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