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元宇宙”?
近来,“元宇宙”成为热门话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从英伟达宣布推出为元宇宙建立提供基础的模拟和协作平台,到日本社交平台GREE开展元宇宙业务,从微软正努力打造“企业元宇宙”,到脸书改名为元宇宙(Metaverse)一词中的Meta……不仅科技公司在元宇宙赛道上争相布局,一些机构也积极参与其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元宇宙这个话题。
不得不说的是,尽管已经耳熟能详,但元宇宙概念迄今仍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义。近30年前,科幻小说《雪崩》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有人认为元宇宙会让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用户将置身“实体互联网”之中;有人概括出元宇宙的几大特征,称元宇宙不仅是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更“和现实世界相互影响”,甚至拥有与现实世界相互联通的经济系统……多元的声音不一而足,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虽然元宇宙似乎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但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 元宇宙概念的走红,背后有着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社会生活因素。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讯、可穿戴设备等底层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另一方面,因为疫情等原因,线上办公、线上课程逐渐普及,人们在虚拟空间的停留时间更长,线上生活所占的比例不断升高。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中,人们捕捉到元宇宙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从在游戏中参加虚拟演唱会,到在虚拟空间以虚拟形象参加会议,且会上可以用语音和动作进行实时交互,这些已经成为现实的案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线。尽管如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元宇宙产业还远远达不到全产业覆盖和生态开放、经济自洽、虚实互通的理想状态,在技术层面、法律层面、道德层面,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图片图源网络我们离元宇宙的世界有多远?这个问题可能短期内不会有答案,但各类打着元宇宙旗号的套路与骗局已经有滋生的苗头。一些知识付费项目把元宇宙包装成一夜暴富的机会,声称“未来只有元宇宙这一条路”,以贩卖焦虑的方式借机敛财。一些人言必称元宇宙,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实体内容却热衷于抢注各种相关商标,挖空心思从元宇宙概念中分得一杯“流量羹”。这就提示我们,对待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份审慎和理性。即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潜在的机遇和可能带来的变革值得期待,每个人仍需理性看待当前的元宇宙热潮,警惕任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 关于元宇宙的讨论仍在继续,有人充满乐观与向往,也有不少怀疑的声音。是镜花水月还是触摸得到的未来,是资本炒作还是新的赛道,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科技新突破,下结论前不妨“让飞一会儿”。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一些新概念承载着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新概念及其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时间,通向令人神往的科技未来需要脚踏实地、打好发展地基。正如不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还是混合现实,中心词都是“现实”,这也预示着离开了现实的支撑,终归是海市蜃楼无本之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样的道理不论在真实宇宙还是元宇宙,应该都是适用的。
这正是:万物皆可元宇宙?理性常在少烦忧。
反诈宣传丨新型金融诈骗的套路有哪些?
近年来,金融诈骗套路层出不穷,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今天就跟随小编观看“避坑”指南,看看都有哪些新型的诈骗和套路,以及该如何练就“火眼金睛”,加强识骗防骗能力吧!
新型诈骗套路
新型诈骗手段通常紧跟潮流热点。比如利用元宇宙、NFT(非同质化通证)、虚拟货币、数字藏品、跨境线上交易等新概念展开的非法集资,还有一些打着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落实政策旗号进行的诈骗骗局。
01
诱骗投资“数字货币”
诈骗分子利用概念较新的数字货币开展诈骗,抓住消费者期望赚取高额投资回报的心理,又利用消费者对数字货币不熟悉的弱点,通过非法的APP营造产品高收益、可操作的假象,一步一步诱导消费者将大额资金转账到诈骗分子的账户,达到诈骗的目的。
02
承诺代理全额退保
“代理退保”俗称“黑产”,基本上是团队运作,有所谓的“专业法律人士”参与,能有效规避来源等敏感话题,呈现出“不违法”的代理表征,并通过成功案例来获取客户信任。
初期主要为部分保险公司离职业务员唆使客户“退旧买新”,撬单赚取新的佣金收入;目前已逐渐形成规模化的“代理退保”黑色产业链,借“维权”之名行非法套利之实,利用现行保险投诉处理规则,诱导或协助消费者通过向监管投诉、举报的方式实现高于正常退保金后赚取高额手续费。
03
征信修复、洗白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短信等方式发布“征信洗白”“逾期铲单”虚假广告,利用消费者对“征信修复”概念的误解,以及迫切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以“征信洗白”“逾期铲单”为由向受害人收取高额“手续费”“代理费”,一旦受害人转账或付款后便直接失联。
(来源:尚义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