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霸主:合约交易所排名越靠前的平台就靠谱吗?
铁王座,美剧“权力的游戏”中七大王国国王的王座,权力的象征,位于君临城。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方面,高踞在铁王座上的火币、币安、OK占据着市场40%的交易额,且在不断开拓;另一方面,小交易所虎视眈眈,频出妙招,妄图后来者居上——比如对现有平台币的玩法进行创新,并借此吸引流量。
数字货币数据分析平台非小号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市场上的交易所已达到259家,而这个数字正在以日均1.75家的速度上升。
与快速增加的交易所相比,现有炒币者的数量则相形见绌。有媒体统计,全世界的炒币玩家数量大概有5000万,国内玩家500万。
狼多肉少的市场格局注定不会平静。
“铁王座”上的交易所有恃无恐
作为加密数字货币产业中的关键一环,在缺乏监管背景下掌握着极大话语权的交易所,可谓是市场中拥有最强盈利能力的机构之一。
币安、火币、OK作为头部交易所,风光无两。
据区块链媒体区块律动Blockbeats数据统计,6月初OKEx的24小时交易量超过18亿美金,币安超16亿美金,火币超14亿美金。三者皆突破10亿美金。
与高成交量相对应的是其庞大的用户。据媒体报道,OKEx曾表示其为全球数千万用户服务,当然,对于这个数字,仁者见仁;币安联合创始人何一在接受节点财经采访时表示,币安4月用户达900万,最新数据则不方便透露;火币网用户因从未向外披露,因此不详,然而根据其24小时的交易量也可略知一二。
区块链投资机构时戳资本与区块链数据分析机构巴比特智库4月发布的《数字货币交易所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尚能产生交易额的188家交易所中,日交易额排名前14的交易所占据全部交易额的73%,剩余170多家交易所只能分割27%的交易额。
无论是成交量还是用户数量,大交易所早已遥遥领先。二八法则似乎在交易所中体现的越发明显,新用户持续涌向头部交易所,而不知名的交易所只能望洋兴叹。
然而竞争不止于此。2017年7月,币安开发了平台币BNB,并允许玩家享有50%手续费减免,同时币安会定期对BNB进行回购,以此提高后者价格,如今BNB已从当初的1元上涨至108元,币安也借助开发平台币以及创新玩法,迅速网罗了大批受众。随后火币、OK、ZB等主流交易所纷纷开发了自己的平台币,抢占市场流量。
格局似乎渐稳,小交易所的求生欲却更加猛烈。
“君临城”外群狼虎视眈眈
“大交易所存在的问题便是我们的突破口。”,6X交易所CEO钟满接受节点财经采访时表示。
对此,数字货币交易所币客CEO纪京言深表认同:“大交易所上币费贵、审核时间长、审核机制不透明。
瞄准大交易所的痛点,小交易所们纷纷开始突围。
策略一:上币费、交易费双免
数字货币交易所虽是新兴产品,但其运行机制与证券市场类似,在交易所交易需上缴手续费。同时,项目上所也需要缴纳一定的上所费。这也就意味着,不管熊市牛市,大交易所都能从中获利。
目前,币安、火币、OK等主流交易所会对每一笔交易收取交易额0.1%-0.3%左右的手续费,虽然持有平台币会有一定的折扣,但对于高频操作以及高额交易的玩家来说,这笔费用仍然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数字货币上交易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不同平台保证金的额度不同,少则几百万美元,多则上千万,而且根据不同平台新的上币玩法,这个数字可能还要增加。
由此,小交易所瞄准契机,顺势开创了双免费模式,即手续费、上币费全免。
5月,首个对外宣称由纳斯达克企业支持的虚拟货币交易所DX.Exchange宣布,交易平台不收取任何交易费用;58coin、6X等交易所则实行上币限时免费,手续费以等价平台币返还,在某种意义上实现双免费,而这也是诸多交易所的通常玩法。
策略二:高额回购机制
免费虽好,但缺少上币费的制约,容易导致空气币更加泛滥。
因此有些交易所模仿币安、OK的回购销毁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回购额度,以此快速提高币价,吸引更多用户入场。
币安、火币等一般会拿出20%的利润回购市场上流通的平台代币并进行销毁,以此提高币价。为了形成差异化竞争,小交易所会提高比例,通过牺牲利润来吸引用户入驻。
“我们会发行100亿枚平台币,而且永不增发。”数字货币交易所PARK ONE创始人蒋杰表示,“同时交易所会将每个季度收入的80%用于回购PARK币并销毁,最后销毁至10亿,以此促进PARK币的增值。”与PARK交易所的高额回购机制不同,UTXO交易所只将收入的30%用于回购,并将收入的20%以分红的形式发给持有平台币的用户。
高额的平台币回购机制被众多小交易所采用,回购额度从60%-80%不等,甚至高达100%。
策略三:交易即挖矿以及分红模式
作为时下最流行的平台币玩法,交易即挖矿的模式让平台币再度火热起来。
以FCoin为例,其发行的平台币FT上线半个月暴涨60倍,且24小时成交额一度上升至排行榜第一,总量超过第二到第七名的总和,风头一时无二。
FCoin的交易即挖矿模式指的是,对于用户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平台会以等价平台币(FT)返还给用户,而且会将收入的80%按一定比列分配给FT持有者。
大概是FT的风光让无数新上线的交易所看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有交易所将其平台100%的收入定期分给平台币持有者,而被问及如何盈利时,该交易所直言“主要靠平台币价值的上涨”。
对于交易即挖矿的模式,钟满表示此法不可长久,无异于饮鸩止渴:“一些浮夸的平台币短时间暴涨会快速提高平台用户数量,但对整个区块链生态并不友好,会加速区块链的虚假繁荣。”
对此说法,蒋杰表示认同:“交易所的竞争是一个持久战,短期靠商务能力,中期靠运营策略,但一家交易所能否最终胜出,长期来看还在于合作项目的好坏。”
策略四:去中心化
据《数字货币交易所研究报告》数据统计,市场上95%的交易所都为中心化交易所,其中包括非小号上排行榜前十的交易所。
提到中心化交易所,总逃不过那些被人诟病的问题:大交易所巨大的资金与影响力,使其极易受到外部黑客的攻击以及导致内部员工的监守自盗;加上缺乏监管,他们难免肆无忌惮,以至时不时便爆出定点爆仓、联合庄家割韭菜等。
正因为中心化交易所存在诸多问题,加之其与区块链区去中心化的思想背道而驰,许多人寄希望于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出现。
然而,目前去中心化交易所存在的交易速度慢、用户体验差等问题大大限制了其发展空间。以去中心化交易所Kyber为例,其24小时成交量仅为1300万美元,与中心化交易所动辄数十亿的交易体量相比,差距悬殊。
对于去中心化交易所,数字货币交易所币火CEO孟学文表示:”去中心化交易所是我们努力去达到的目标,但是目前来说还只是个理想,甚至不如拥抱监管来的现实。“这句话耐人寻味。
蒋杰则认为:“以目前的区块链技术,想要成立去中心化交易所太困难,效率、手续费都是很大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交易量永远上不去,去中心化交易所未来有可能会成为主流,但不会是现在。”
然而即便玩法再多,模式再新颖,对于小交易所来说,突围也并非易事。
最直观的表现则是:大交易所黑料再多,都阻挡不了新玩家的涌入——对小交易所来说,如何引流至关重要。
对此,蒋杰表示:”平台币的创新玩法并不是为了从大交易所中抢他们的用户,而是希望能够吸引新的玩家入场。只要我们上线优质项目,保证不破发,那么新人看到赚钱的希望,自然就会加入,成为忠实用户。”
对于蒋杰的观点,钟满表示同意:”我们的目的是要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去分现有的蛋糕,而上线更多优质项目则是扩大蛋糕最好的方法。”
交易所之争刚刚开始,且看小交易所能否突围。
币圈交易所大盘点,哪家最良心?
01、马太效应明显,仍有黑马杀出
交易所作为币圈食物链的顶端,即使如今全球有上万家数字货币交易所,依然还有人跳进这个行业。交易所垄断了大量的流量,而且变现模式简单粗暴。在缺乏监管背景下掌控着极大话语权,头部交易所风头无两成为最强盈利能力机构之一。
区块链世界里的三巨头币安、火币与OKEx势力笼罩着整个市场,马太效应明显,新玩家入场机会更加渺茫,但仍有黑马杀出。
狼多肉少的市场格局注定不会平静。
像去年横空出世的Fcion,上半年涌现出的一批新锐,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以抹茶、Biki等交易所为例,虽未达到顶尖高度,但杀入战场后自成一方诸侯。
近两年成立的交易所,能够凭自己能力进入排行榜的大过于前。相较于往,头部效应有了些许削弱,但依旧明显,市场仍然处于挤压式的竞争时代。
02、大浪淘沙,机会犹存
但这也说明在巨头垄断市场,机会犹存且在以后这个缺口将继续扩大。
因为整个行业赛道还处于萌芽阶段,远没有形成稳定格局,行业洗牌速度非常快,一切尚未定论,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行业领先者,并且不限于现有的圈子内。
只要敢于创新,保证产品安全流畅的底线,给用户带来更多显著体验,就有可能打开缺口成功突围。
未来,会有更多人参与行业之中,项目方上币是首先被瞄准的缺口。
头部交易所上币门槛太高,被拒之门外的项目方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背书的平台,作为交易所不能一味迁就项目方市场,不能沦为眼前利益的俘虏,消费信用后注定流散。
现有行业内交易所市场垂直细分还不够明显,往后会出现更多精准细分的领域,由此可看交易所的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衍生品玩法是区块链行业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传统金融市场,加密数字交易所市场的衍生品还远远不足,市场需要更多创新衍生品的出现,也愿意为衍生品市场做出改变。
在这段赛道上以后将会不断涌现出衍生品玩法来推动行业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未来衍生市场将在加密数字交易所市场领域中占据一份可观的份额。
再者,要有全球化合规化发展的勇气。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坚持全球化合规路线。
03、伺机而动,把握细节成功破局
机会虽还在,但不等同于所有人都可以成功破局。
大多数人的理解是除了头部那些交易所外,其他交易所随时有着跑路的风险。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专注一个点才有机会突破壁垒。
参与竞争谁都有这个机会,但想要在竞争中出头最重要的是与用户达成共识,信用背书与社群资源是开启流量入口的关键,市场定位则是坐拥流量入口的关键。
一个好的定位能够让自己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资源,还能另辟蹊径,避开主流战场的厮杀。
摆在野心勃勃的破局者眼前的是机会、风险与局限并存状态。在挤压竞争下他们不得不开动脑筋突围。币安的的平台币模式、Fcoin的挖矿热潮、MXC主打的“共振模式”币不仅引爆了流量也刺激行业神经。
虽然后浪赶超凶猛,但前浪还在追逐更大的蓝海,眼前的苟且阻碍不了新玩家们的入局热情,随着普及度越来越高,增量市场将成为未来流量直接入口,依然存有发力空间。
但在存量市场中,也并不意味着全无机会。破局的关键在于抓住当下的小趋势,利用行业热点,精准挖掘用户需求,或是下沉探索主流战场意外的领域,依旧有可能收割大波流量。
只要深耕垂直领域,立足差异化服务的新锐交易所也终将获得一席之地。
在行业成熟之前,流量之争还将持续上演。现在整个行业体系还不够健全,传统金融发展一百年才有如今的体系,互联网则是经历了两代人的努力才发展到现在。
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刚刚起步,未来的变数还很多,国家政策、市场行情、传统金融巨头的入场,都有可能带来新的洗牌,不能妄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