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后悔,把我的18万存银行了,取时发生不愉快
留学选专业向来是学生们很头大的一个问题,想申请的不一定能申到,能申到的不一定想去读,大多事情都不能两全,但是即便当大家选了心仪的专业,也顺利读上了,就一定能毕业吗?就读体验一定如心中所想的那么友好吗?
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各个留学群体票选出来的听着就很刺激对不对?对的,我们的快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但别忘了你是不是也深陷其中?
一、十大最难学专业
英国的一个网站用学生的名义对留学生进行了调查,要这些学生评选出他们认为最难学的专业,没想到金融竟然是最后一名,这么卷的专业难道是严进宽出?看看究竟哪9个专业在金融之前?
1.建筑学
2.航空工程
3.化学工程
4.法学
5.天体物理学
6.生物化学
7.医学和牙科
8.艺术
9.计算机科学
10.金融经济
金融行业因其某些神秘的色彩一直广受关注,同时申请难度让学子们向来叫苦不迭,原来只是会哭的孩子,比金融难学的专业一抓一大把,看到法学,满脑子都是各种法律条款需要背背背,案例分析需要拆拆拆,头发没掉光,发际线决不轻饶。
建筑学的学生根本就没空在网上叫喊,不是在改图就是在改图的路上,遇到完美主义一点的同学,那跟细节死磕没完,临近毕业爆肝赶工,怪不得一入建筑深似海。这份调查貌似直接劝退吃不了苦头的同学……
二、十大最难毕业专业
1.化学
2.数学
3.经济学
4.生物学
5.地质学
6.哲学
7.金融学
8.物理
9.计算机科学
10.机械工业
毕业的时候才知道人不分三六九等,但人的智商分。真的会有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沉浸在数学这个美妙的世界里,而剩下的学生,做题全凭直觉,ok,延毕的就是凭直觉的各位!
数理化不分家,上榜的都是同类,同学们加油!嗯,哲学……也很美妙……
三、十大最后悔专业
1.心理学
2.艺术设计
3.历史/地理/政治
4.传媒/市销/传播学
5.法律
6.物理
7.文学
8.工程
9.管理学
10.现代语言学
不管是难学还是难毕业,都是单方面的考量,虽然主观但很明确就能给出统计,后悔这个形容,就千人千面了,每个同学的主观色彩差异太大,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但一般情况下,后悔的地方总绕不开这几个方面:要么是很难学,就读体验不好,上学像上坟;要么就是申请难度很高,比如金融,卷王之王,但是发现跟其他商科专业的学习、应用差不太多;要么就是就业不理想,不管什么专业最后得保证自己吃得饱饭,像艺术这种,投入大、回报小,读完第一个后悔。
四、八大高薪专业
1.计算机科学 7.6w
2.工程学 7w
3.数学与科学 6.5w
4.社科 6w
5.商科 6w
6.农业与自然资源 5.7w
7.传播学 5.5w
8.人文学 5w
现在看到了吧,不怪一些专业难学,人家薪资也高呀,让我秃头让我爆肝我也横刀相向,申请的时候第一个就冲高薪专业,不然图啥,这么卷图啥?不过这份薪资调查是美国的大学和雇主协会针对2022届应届毕业生做的,香港的话高薪行业还是很明显的,商科妥妥的大佬,牙医、律师等等都是大家趋之若鹜的,所以相应的专业是既难申又难毕业,大家可以根据以上信息结合自己的目标合理地定位专业,没必要跟自己过不去,整个延毕人都抑郁了,高薪不高薪的,不开心
如果不知道选什么专业才不会后悔,可以私信Emma帮忙评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欢迎关注GZH“港智优留学”,每天都会跟大家分享最新的留学信息和录取动态~
从香港留学申请到后续留港就业,Emma愿意成为各位的朋友,为大家答疑解惑!协助近千人成功拿到香港本硕博offer!感谢关注!
贫穷即原罪?后悔网贷吗?贷款100万留学的她不后悔
“没钱就别学金融”,女生后悔自己没有听张雪峰的话:面试只问家庭背景,不问技能。毕竟这是唯一的选择,他们都想在毕业后找到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专业。
大家都埋头于信息和招聘简章的泥沼中,却没有那么多的经验,也不了解这个职业的内幕。直到得到这份工作,他们才意识到这与他们想象的不同。有一位女性同学,印象非常深刻,认为这是有害的。
“没钱就别学金融”——女生后悔没听张雪峰的话:采访只谈家庭背景不谈技能
至于报考,对于父母和考生来说都是第一次。家长们的经验虽然丰富,但涉及的方面却没有那么多,对一些专业的未来发展了解不多。
我对某个行业的实际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只看到了光鲜亮丽的外表,但如果他们能在一个行业做好,那他们一定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所以他们现在的情况不能用。一个参考。
这时,父母遇到了困难。女生之所以选择金融,是因为他接受了公众眼中的金融业。最后无奈,他只能换工作,也没有任何进展。
说到金融,“金融巨鳄”四个字出现在大家的眼前。有很多人通过金融发家致富。他们每天谈论数以千万计的生意,与社会上的各种名人互动。这就是公众眼中的金融业。
这位女生也是如此。他以为自己可以花一生中数百万分钟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所以他申请了金融学位,但直到毕业后,他才意识到金融与金融完全不同。他在做什么。想象的。。
因为谁能和名人交谈,就能先联系那些人,而自然无法联系的普通人仍然做最简单的工作。这位女生在金融行业工作了十年,最后还是决定换工作,学习会计。
他分享说,十年前,金融都是银行和保险,面试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否吸引投资。出身家庭出身的同学,可以通过要求父母省点钱来取得成绩。
但一般家庭的毕业生得不到家人的帮助,毕业后也没有任何关系。为了满足银行一个季度的业绩,整个家族可能不得不破产。那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呢?
而做保险的话,只能发传单、打电话、扫楼,而且客户都是普通的叔叔阿姨,不容易达到坐在办公室赚钱的水平。
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这位女同学只能决定跳槽,从事会计行业。而且在报考的时候,需要深入了解,结合自己的情况,然后再进行选择。全面了解专业内幕是必要的,结合自己的应用,有些专业并不适合所有人
张雪峰曾说过,“没有钱、没有家庭背景就不要学金融”。通过这次女生的经历,大家应该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家长们会寻找张雪峰,甚至会影响到专业人士。申请情况就在那里,因为你很了解。
有很多普通人接触不到的内幕故事可以告诉父母,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参考的内容。申请考试时要小心。
考生可以联系该专业的学长学姐了解该专业的真实状况以及真实的就业率。家长可以帮助学生询问相关行业员工毕业后的平均工资是多少。
给考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建议,而不是参考行业领袖。毕竟,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并不能保证他会是最好的。此外,家庭情况也必须考虑在内。
家庭不能忽视,上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工作,我们要做好全面的准备
虽然学生独自上学,毕业后也努力工作,看似这是个人的事情,但却离不开他的家人。毕竟父母之恩必须在照顾中得到回报,大学学费也必须由家庭支付。而有些专业对于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
报考时,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考虑选择专业。如果你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者不好,不要选择中外合作、金融等一些冷门专业。
如果家里的长辈身体不好,需要学生的一点帮助,那么学生就可以选择最近的,而不用走很远,这样万一有事回家看望照顾他也很方便。。
或者你的家庭情况要求你早点赚钱养家。对于像医学这样需要考研甚至博士才能进步好的专业,应该考虑就业升职。希望同学夫妇掌握报考技巧,被自己选择的专业录取。
今日话题:你觉得“没钱就不学金融”这句话有道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清北硕士挤破头,张雪峰称女生不漂亮不要报,读金融专业的人后悔了
前言:不是来打击海归的,网上说实话的一般都容易被喷,讲干货没人读,大家爱看年薪几十万美金有的文章。阅读如有不适建议坚持读完,看完会知道是为你好。我常在回答中说金融的苦,竞争的大,就业的难,没办法,这是常态,在一堆名校里拼出来,哪有容易的。不想成为一位开场“国外开会刚下机,谢邀!”,看完后一脸无脑崇拜感,对我来说也没意义。文章相对长,耐心读完,别天天读无脑的人均百万,清北复交以下无金融,最后全是负能量,我写的肯定是最真实的市场情况。
1、民工这个词在很多时候不是调侃,是现实,这是海归需要理解的第一句话
称自己为民工最多的是投行朋友,也是很多海归向往的岗位之一。西直门南小街的金灿酒店(荣大打印店),是很多投行民工熟悉的地方,打印店消费很高(多高?一套材料数万起),24小时营业,你可以感受到国内最好、最专业的打印服务,他们对舌页都有不一样的研究,漂亮的招标材料的盒子可以用cm的厚度计价,对当前的申报材料的要求甚是了解。随着申报材料的电子化,不知道未来的荣大还能给多少投行民工回忆。
图片来源:网络
在荣大,投行民工的特性清晰,打鸡血般的疯狂加班,对审核的焦虑,严谨的整理一本本材料或底稿,催制作员(别人不叫打印员)加快、加快、再加快,但不能出错。报一套材料,投行民工要整理的材料是上图左边的一堆,报送之前,投行的小头头会带着大家过几次,经常没有一丝微笑,生怕错任何纰漏。这里,没有刚下飞机,没有谢邀,没有刚从某国回来,这是民工般的工作,繁重的工作内容,一堆需要处理的问题。有的只是你一点点的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从标题、页码、数据、签字页、错别字到封面、舌页到申报份数、各中介材料之间的统一度等,需要是是坚持与耐心,不是高大上的模型,一页又一页,加班看完数千页,数万页,数十万页,这就是真实的金融民工。
当然,荣大这块有不少投行人的回忆,附近吃饭的地方不多,印象比较深的是这家小馆子,离荣大几百米距离,有投行民工相聚哭诉的情肠。我不是老板的拖,我也没收老板的广告费。要求不高的民工们可以尝尝,等你们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有些回忆还是很好的,对吃的很挑剔的算了,很难让你满意,毕竟就是个小馆。小馆里面最深刻的是遇到一块做材料的投行老朋友们,晚上安排完手头的工作大家过去喝一杯,吐槽一下去年cao蛋的行情,喷一下去年又只发了多少奖金,但最痛的是聊对家人的愧疚。那次五六个朋友一块吃饭,三个人异地5年以上,一把辛酸泪,不异地的也是长年出差(也看项目在哪)。酒与情,都是年轻时候的回忆。多少投行民工,跟我一样,年假是什么滋味从来没体验过。
这张图很美,美的有点不认识,图片与实际差不小,且当广告看吧,下面其实看着更真实。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还记得当年IPO突然放闸的时候,当时还是个实习生,跟着领导晚上飞到了北京,到了荣大12点多了,交代好了制作材料2点多去找酒店,附近的酒店真的是全满,拖着行李跟材料走了好久(荣大人太杂,没独立的包间很多原件不敢放),北京冬天的夜很冷,当时作为实习生的我确是满腔的热血(年轻真好),最后住了附近的一家7天地下,连牙具都得单独买的那种,很多年前还是400多一晚,死贵的。我入行的第一年,项目都不在base所在地,一年出差300多天,周末几乎没有的,假期,没有的,奖金,也就是加班费的量吧。可后悔吗?不后悔!一路自己也在傻乎乎的成长,更脚踏实地,跟能吃苦,做事没那么多为什么,就是低头把事情做好,也没有各种坏脾气或怨气,我的转行与入行还算顺的,只能说知足了。我想这个习惯,还能伴随着自己走的更远。
那我请问,海归们理解的投行是什么?是发行、是定价、是估值模型,是一堆高大上的工具、研究方法,是金融大佬?当大家沉迷于期末考试(当然,知道与理解大家的不易,国内外教育制度的差异)跟考证的时候,已经注定很多人跟很多岗位无缘了,你根本不了解国内金融民工的选拔机制。
请问你会整理底稿么?请问你了解财务、法律、业务三大尽调么?请问你会修打印机么?请问你了解国内金融工具么?请问你会写相关项目方案么?我相信有的海归会,但我更相信很多海归真的不了解国内金融市场,你们理解的是美好,不理解里面的苦。你们宁愿相信考了某些证早晚可以年薪百万,但你不相信为什么毕业前要准备这么多,那你简历写什么?面试聊什么?实习考核怎么办?你都不了解他们过得苦日子,大家可以聊到感觉彼此不错么?
我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多去看你想去的地方,他们是怎么准备与工作的,不要低头只思考自己要什么。
2、学校的荣誉,不是你的牛逼,你的工作需要自己打拼
论诺奖、顶级的导师、QS排名,海归不输国内很多985,家长为之掏尽腰包,但家长不会理解,这背景回来还会找不到好工作。抱歉,这些,只是学校的荣誉,你只是普通的你,国内名校学生就业压力也是非常大。很多人经常问我,我去了这个学校以后能去哪里?你去了一个学校,跟你能去哪个地方真的没有必然的关系,你不准备好,你什么核心岗位都去不了(爹靠得住的除外,在金融领域,大部分人是拼不了爹的,投行、行研、资管这种岗位对你能量的需求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达到的,大部分也就是靠关系找个实习的水平)。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不管是银行的总行,投行的民工,研究所的从业人员,资管的工作,金融租赁等,每年招录的海归,占比多少?我可以直接告诉你,很少。不管是我自己求职的过程,还是每年招人的数据,还是跟朋友沟通,还是解答一些海归的问题,这个数据可不是你们在网上或者某些机构告诉你们的数据。很多银行总行招聘名单是公开的,你们可以去看一下,有多少海归。单纯看毕业人数的话,名校的海归数量是远多于国内名校学生的。但是核心岗位的就业,又是一个非常相反的数据。是海归本身不优秀吗?不是,你继续看完吧。
我也知道很多人对海归的认知完全错误,甚至还有HR带着有色眼镜看某些地方的海归,他们认为海归很多学习不行,只会出国考个证,觉得海归吃不了苦,觉得海归眼高手低,这种情况少,以后还会越来越少。我也知道大家出国也非常不容易,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出国的都是有钱人,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出国像旅游,很多人出国也“吃土”、周末刷盘子、语言需要克服、一下子远离了家人与朋友,申请名校对各种成绩也有非常高的要求。但这些对于就业,根本不是本质的问题或困难。
在工作上,很少人喜欢做你老师。每年总有几个海归实习生塞进来实习,但几乎没留下的。毕竟很多人只能完成一些基础的工作,稍有难度就做不好。说几个带实习生的感受:
你去梳理一下竞争对手,你可能会说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可能做不好?他不知道竞争对手是直接的竞争对手还是这个领域的,不知道去哪里找可以比较全,不知道要做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写出来的东西从格式到内容需要给他改一遍,你最后最好给他讲懂,否则他会埋怨你。再说画PPT这件事,很多同学是毫无章法的,颜色、字体、字号、排版、模板、母版、素材使用,真的是怎么任性怎么来。某一项业务的梳理,wind不知道怎么用,不给他讲清楚一步步怎么操作,几天都给不了你答案。他不会去问wind客服,他会直接问你,因为学生思维非常严重(我也理解,但只能理解,别人不会因为理解所以招了你)。
请问?算了,我就不问了,自己想想吧。
海归同学可能会问,国内学生也不知道啊,国内学生真没你们如此沉迷于期末考试跟考证,大家经历还是相对丰富的,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有人说就业主要是靠关系的,几十万的海归?家里关系或条件比不过国内几万名校的经管硕士么?拼关系国内这种学生早让你们干翻了。
所以问题是啥?你们从来不准备!你们完全不准备就业,稀里糊涂的出去,迷迷糊糊的回来,就业的时候大骂国内金融机构不喜欢海归,你们这样说是不对的,金融机构喜欢好用的人。你要骂就骂金融机构不愿意从0培养,喜欢入职后就能干活的人。大家过度迷恋于名校本身,不去准备,在你以后的简历、笔试、各轮面试及实习考核的每一步,你都会被人干掉。记住,你学校给你的宇宙排名已经完全够了,你跪在自己不去思考未来,不去准备未来。
多少人空有名校的命,就业却是一地的鸡毛。
虽说一地鸡毛,但对于很多人,出国是最好的选择,再选一遍,你还会选择出去。很多金融核心岗位,是名校(很宽,不是几所)同学的游戏,如果你真的教育背景差,机会不能说没有,但真的很少。知道大家出国也非常的不容易,考语言考的也是死去活来,但部分同学试试考研,三战挂了都非常的正常,但出国这件事,你有很多次刷语言的机会,你可以申请各种学校,只要你相对底子可以,甚至愿意找中介,出国问题普遍不大。我这么说,一些同学可能不大爽。事实是身边考研考不上的比比皆是,但出国出不去的真的还没怎么遇到(抱歉,我没任何冒犯,你也不用去证明),只不过学校是哪家而已,但出去的普遍都是QS不错的学校。最近很多考研失败的问我,要不要出国,我想大家担心的应该不是出不去的问题,是有没有条件及能去哪的问题,能去就去吧,真有名校的命,干嘛不珍惜呢。我第一年考研失败的时候也考虑过出国,奈何当时“没名校的命”,家里支撑不起所以放弃了。
3、关于金工:金工是个很好的专业,但在国内是个很小的就业市场,不管你是否开心,我愿意提醒
金工(含金数等其他相关专业)对应的工作是好工作,但金工在国内就业岗位非常少,少到可怜,不要看各种天花乱坠的介绍。量化的很多技能可以用在二级市场分析里面,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认知市场,但你仅凭一纸学历,是很难找到那么多纯量化的岗位的。我看不少地方回答,你要出国读金工、量化等专业,国内券商、基金都有大量的人才需求,你看到了会笑,等你就业的时候你会想哭。市场就这么大,金融工程人才需求怎么可能很大?
转一个量化朋友对国内量化的描述,这个是19年的,目前会有一些变化。
知乎作者:薛定谔的猫(感兴趣的直接看吧)鉴于市场上对国内的量化投资现状有比较多的认识误区,包括知乎上很多回答也是一知半解,我从从业者的角度来讲一下现在国内量化市场的状态,主要在私募领域。国内二级市场相对比较单一,债券市场主要在银行间交易,场内市场流动性有限,而量化策略对流动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国内的量化策略主要集中在股票,期货,期权三类产品上。私募量化总管理规模大概在1000亿左右,其中量化多头和量化对冲产品估计在800亿以上,cta类产品大概在150-200亿左右,期权产品规模较小。量化多头和量化对冲是量化选股策略的不同产品化,由于国内量化策略起步较晚。量化多头在渠道的接受程度还是远不如传统的主动选股,所以规模还是以量化对冲产品为主。
国外投行都能用上金工,咱们是合法合规性投行,要的是财务、法律、业务的人才,咱们发行窗口价23倍,你说你建啥模?你说对应的内控、风控,他建啥模?一家券商里面,大几千人,量化的就那么几个人,你还以为真的岗位多?基金,量化团队很少,一家消化不了几个人。那有人说,可以做期货啊,你去看看期货市场目前多大,需要多少人,再来说话吧。
咱不是国外,我们没有那么多金工的需求。你要觉得多,只能说明你没经历过就业,连实习都没找过,但不影响很多人在知乎上黏贴一堆堆专业设置标准介绍(包括学什么课、会什么东西、有哪些就业方向)。我本科的专业,看介绍也是心潮澎湃,就业一地鸡毛。
我认同未来的量化市场跟机会很多,也认同量化在作用及价值,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市场目前就这么大,就业的岗位很少,你得活在当下。你们可以去把市场上面应届生招聘全部收集一遍,你看看量化岗位有多少?你们想想多少海归学的这相关的方向。你们难道都没研究一下,国内的金融学硕士、金融硕士,是远远远远大于金工么?即便这样,我很多金工的朋友还是跟金融的同学一样找传统金融岗位的工作。很多留学机构,他压根就不懂金融市场,拿着一堆介绍给你们瞎指挥。
4、金工可以读,不是大牛的话,你当金融一样读就行,做两手准备吧
那金工能不能读?能去好学校读就行,如果确实是大牛,不用担心,有你的量化工作。不过一般人觉得自己是大牛不大现实,你得有那个自知之明。不少量化喜欢phd,不少还是计算机、数学、物理背景的,当然大牛硕士也有机会,如果你就是出去水了一个硕士,刷了一下英语,出去读了一年,就能把人pk掉了?
如果不是大牛,你悠着点,最好再准备一下其他的方向吧,否则你回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简历往哪里投,你都不知道。早点知道市场的现状,有一个更加契合自己情况的规划,其实是一件好事,我本不想打破你的梦,我也怕你会杠我,但我相信总有人会感谢我,罢了,我就当一下这个坏人吧。
那金工找传统金融的工作有什么劣势?如果准备金融的方向,真没啥劣势,你只要实习经历匹配,自己专业功底扎实,读哪个专业没有什么区别。我没感觉到我们金工的朋友在就业上有啥区别的,关键是你准备的什么方向,学啥都只是基础,很多都得靠自己平时去学。
5、那么金融&金工等专业就业包括了哪些岗位,海归该如何准备
大家走向了世界,千万不能脱离了国内金融市场,毕竟国外的月亮“再圆”,你们再规划,毕业时候大部分人还是要回来的。不要天真的觉得自己可以去华尔街做金融,你连北京金融街的实习都找不到,你拿什么去华尔街做金融?虽然大家是学金融的,但对金融就业岗位有多少认知?有牌照的机构你了解多少,多少不需要金融牌照的投融资岗位你们有关注了多少?
除了投行、行研、资管,多少人只知道银行。在金融体系内,有非常多的岗位,他们是对所有经管学生开放的。我简单说一些吧,如下:投行股的方向、投行债的方向、投行资本市场部、投行内核风控、PE、VC(投资里面的募、投、管退等方向)、卖方行研(宏观、固收、策略、各行业组)、券商自营、资管、信托、租赁、总行、分行利润中心(金融市场部、银行投行部等)、银行理财子、一行两会、几个金融协会、上市公司投融资岗、国企央企投融资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FA、一些偏实业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岗位,我就不列举了。过些天我会系统的把金融机构的岗位讲一遍,过一下就得两小时了,多翻翻我的回答。
机会很多,你就知道期末考试跟考个证?面试怎么聊?实习考核考你考证吗?
对于海归,特别是出去读硕士的,一定要把你的规划往前做,出国之前尽量刷几份实习,你出国后实习会更难,一是学业的压力,二是地点跟时间的错配,三是国内资源不够丰富,四是信息的不对称,困难确实挺多的。但总有少数那么一批人,他会去到最顶级的地方,大部分好用的海归是有觉悟的海归,知道自己去了名校后什么都说明不了,知道凭借某个学校毕业这么一点没法解决简历通过的问题。所以提前有自己的规划及准备,不至于回国的时候简历空的依旧如白纸,这里的空不是填满,指的是有多少你求职岗位需要的内容。
给你个具体的吧,尽早规划一下重点冲刺的就业方向,不要看专业介绍,太宏观了,很多压根没考虑到就业市场的真实需求。你最好找你就业很不错的师兄师姐聊聊(找的不咋滴的就算了,全是负能量,只能告诉你他当年找工作有多难,是如何的无奈的。就像你找学渣跟找考985的咨询高考一样),你会有启发的。然后规划一下自己的学习及实习,提前了解你想去的行业简历、面试特点,多做几份你意向方向的实习。出国之后,多了解国内的就业市场,把自己的基本功继续打扎实。笔试跟面试,一定要准备好,你想自由发挥脱颖而出,想想是多么的不靠谱。
6、我要不要现在海外先工作几年,再回国呢
如果你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可以的,单纯从挣钱的角度,都可以接受。但很多同学为了留海外找一个非常一般工作,不建议你这么做,你会发现你这份经历对以后就业没有多大帮助。不仅仅是没多大作用,可能还是“负”作用。国内金融机构很多都是国企、央企背景,这种工作理念、文化观念、加班文化等,在海外工作过的是彼此很受不了的,之前试过面试海外工作回来的,后面放弃了,大家世界观、价值观差异挺大,可能是我们没遇到合适的人吧。
加油!商科海归们,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记住,不要沉迷于期末考试跟考证,也不要为了刷实习(买实习的,我就懒得喷你了,你也别看我写的东西,我就鄙视你)去打酱油,注重提升自己就业的每一步,把工作做扎实。
当年大学选读的专业,现在后悔了吗?
大学最后悔的专业,那肯定是会计啊。
高考分数其实还可以,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稀里糊涂上了财经院校,报了会计专业。
其实读书期间还好,觉得自己至少学会一点经济知识,以后还可以学习做生意啊什么的。
结果去年毕业找工作,傻眼了。会计不仅不好找工作,工资还贼低。
不好找工作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门槛低,竞争大。去招聘会才知道,管你是会计审计财管金融还是什么其他的,同一个岗位大家都可以报名。关键财经院校的学生是真的多啊,大家都去考个初会,好像起点就和你差不多了。说到这个,就算你是个初中生,去考个初会,也是会计了。所以说啊,感觉自己大学四年学了个寂寞。
二是工资低。会计的工资真的一言难尽,普遍三四千。对比高中其他人,我甚至羞于见人。人家至少也七八千,还没那么卷。关键我一个理科生,高考可能还比人家好,想想就来气。
我一开始去了一个上市公司工作,去了才发现,她们干的不是会计,而是数据录入员。我傻眼了,你招个大学生来给你录入这些数据,看不起谁呢。我一想啊,如果一直呆在这,我啥也学不会,于是果断走人。现在在一家财务公司上班,虽然工资很低,但是至少能学一点东西吧。哎。
有时候挺迷茫的,现在人工智能替代,很多公司都不做账了,会计基本就是打杂的。大家都说会计要求更高了,你得往上学,不仅得会基本知识,还得会分析。
可是,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公司基本在打杂,啥也学不到,怎么让自己更专业啊。你可能会说去考证,说真的,就算你拿到CPA,也不见你多专业。会计还得实操啊,你光有个证书,根本没用。而且CPA也不是说考就考的,要不也不能被称为中国最难考的证书之一了。等你考完证,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真的,大家理性报考会计。如果你的下一代或者哪个表妹表弟侄子侄女想学会计,叫他一定要慎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