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不努力,老大转锦鲤
人类互联网化之后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感觉时间线经常错乱。
比如“锦鲤”这个梗,如果不是本文提醒,你可能完全没意识到它已经流行了整整5年。
5年前,最新的手机还是iPhone5s,最火的社会新闻是薛蛮子,还有歌手李双江的儿子被刑拘,最热的电视剧是韩国《来自星星的你》和国产网络喜剧《万万没想到》,而高瞻远瞩的有关部门已经印发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
2013年7月7日,下午五点半,微博营销号“神秘震惊事件”发了一张图片,说:“据说转发此锦鲤一个月内有意想不到的好事!”
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观赏鱼养殖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安静角落,从此被网络迷信占领。
跳龙门的鲤鱼,可能压根不是鲤鱼
作为本文的唯一主角,锦鲤的身世有必要交代一番。
目前所知,鲤鱼起源于黑海、里海和死海流域,已发现最早的化石在德国弗莱堡,距今2000万年。德国人至今有在新年吃铁锅炖鲤鱼的传统,可谓不忘本。
之后千万年里,鲤鱼逐渐繁衍遍布亚非欧大陆,并成为古人类的日常捕食对象。中国山西西侯度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曾经发现过鲤鱼的鳃盖骨化石,它来自180万年前一条大约半米长的鲤鱼。
在公元前最后一个千年里,鲤鱼被西方的古罗马人和东方的殷商人同时驯养,成为稳定的蛋白质来源。
鲤鱼食谱广泛、耐缺氧,能在静水中繁殖,这是它在大陆两端同时受到青睐的原因。
在中原地区,缺乏海洋水产的中国人在很长时间里把鲤鱼视为上等食材。比如《诗经·陈风·衡门》中说:“岂其食鱼,必河之鲤?”贵族也会把鲤鱼作为礼物赠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为祝贺20岁的孔子喜得贵子,赐鲤鱼给他,于是孔子的儿子就叫孔鲤。
虽然鲤鱼的形象很早就被用于装饰,比如绘画、玉雕、陶器花纹,并被赋予一些祈祷的意义,但鲤鱼被神化,主要是神叨叨的西汉之后的事。这时候人们注意到,有些鲤鱼会呈现暗淡的红色。当时神仙方术流行,炼丹求飞升蔚然成风,便顺手把不常见的赤色鲤鱼解释为神仙的信使兼坐骑。
汉代刘向的《列仙传》中记录了一个鲤鱼升仙的神话。一个叫琴高的河北音乐人,常年在今天山东、河南、安徽交界处一边溜达一边修仙,据说出没了两百多年。后来他潜入涿水中取龙子,乘坐一条赤色鲤鱼出来,成了神仙。
河北人民飞升,安徽人民也不能落后。同样在《列仙传》中,一个叫子英的安徽小哥擅长捕鱼,抓到一条赤鲤,觉得很稀罕,就拿回家养。养了一年,鱼长一丈,头上长角,身上长翅膀,跟子英说:“我是来接你的,你爬到我背上,我们一起升天。”于是天降大雨,子英乘鱼而去。
神仙附会的事情,一旦开了头,雪球就会越滚越大。到晋代,关于鲤鱼的超自然故事就更多了,甚至写进了正史。《晋书》记载,晋武帝太康年间,“有鲤鱼二枚,现武库屋上”。这被认为是将有刀兵之乱的征兆。
关于鲤鱼最有影响的传说也在这个时期定型,即后来中国人极为熟悉的“鲤鱼跳龙门”故事:“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太平广记·龙门》)
据一些考证,其实这里的黄鲤鱼并不是鲤鱼。鲤鱼并没有从海里游到河流上游的习性。它可能是另一种经常跟鲤字共同出现的鱼,名为鱣。
也就是中华鲟。
三国时代的陆机曾经这样描述过这种壮观的大鱼:“鱣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今于盟津东石碛上钩取之,大者千馀斤。”
而在古籍中与鱣常常相提并论的鱼——被叫做“鲔”的白鲟,也有化龙的传说。东汉时期的高诱在注解《淮南子》时还说:“鲔,大鱼,长丈余。仲春二月,从西河上。得过龙门,便为龙。”
这两种长达丈余的大鱼,都有从海中到江河上游繁殖的特性。在宋代之前,它们曾经繁盛于中国北方的大河之中。当它们集群逆流而上时,可以在岸边看到壮观的洄游。这些习性和特征,要远比鲤鱼更加符合“登龙门”的描述,也更符合人们对龙的想象。
直到黄河多次改道,加上明代之后河道淤塞,鲟鱼失去产卵场,它们才从黄河流域消失。后来的居民淡忘了曾经的巨兽,就把神话给了常见的鲤鱼。
不管怎样的阴错阳差,鲤鱼最终背负起了变成龙的期待,也获得了尊贵的地位和神话的寓意。唐代道家信仰的盛行,和统治者对“李”的避讳,进一步增加了鲤鱼的光环。唐玄宗曾于开元三年(715)和开元十九(731)年两次下令禁止民间“采捕鲤鱼”。但这种诏令显然没有什么效力,唐诗中到处是对鲤鱼料理的赞美,比如王维“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白居易的“女浣纱相伴,儿烹鲤一呼。”
换句话说,虽然中国人对鲤鱼的尊崇和喜爱源远流长,但是总归不能耽误吃饭。
给鲤鱼套上神话光环,中日都很努力
2015年5月4日,日本相模原市,当地一河边公园挂起1200幅鲤鱼旗,迎接日本儿童节(@视觉中国图)
唐宋年间,家养鲤鱼连同它的养殖技术东渡大海,传入日本,为丰富日本群众的餐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鲤鱼的料理一度被视为只有尊贵的贵族才能享有,在鲤鱼面前,海鲜根本上不了台面。
在此之前,日本也有鲤鱼生活的痕迹,日本第一大淡水湖琵琶湖中,曾经发掘出鲤鱼的鱼骨化石。但是鲤鱼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都要到中国的鲤鱼文化东传之后。
日本民间传说全盘接受了中国搞成了一笔糊涂账的“鲤鱼跳龙门”故事,日语中写作“鯉の滝登”。鲤鱼也因此被称为“穉龍”(幼年的龙)或“龙公子”。日本一些农村地区还相信,在湍急瀑布中捕获的鲤鱼,有特殊的功效,可以用来治愈天花。当然,鱼跃龙门最重要的还是吉祥的寓意。至今京都的祇園祭中,还有讲述鲤鱼跳龙门故事的鲤山巡游,“山”上雕刻、绘制出波涛、飞沫的纹样,有巨大的鲤鱼跳跃在浪间,向一座朱红色的鸟居顶上跃起。
除了这种来自中国的鲤鱼神话,鲤鱼也和日本人发生了亲密的关系。
17世纪作家井原西鹤编写的传说奇谈集中,有鲤鱼变成女子,嫁给男子并为他生育报恩的故事。
鲤鱼爱上女子的故事也有。长野县北龙湖有一个恋足癖趣味的传说故事,说有一条湖里的鲤鱼,见到插秧后的农家女在湖边洗濯腿上的污泥,迷恋上了农家女美丽洁白的小腿。然而插秧季节之后,农家女就不再来湖边洗濯手脚,鲤鱼因此害上相思病,变得非常虚弱。等到来年春天耕种,农女又来湖边,鲤鱼一下子高兴起来,恢复了健康。因为这个传说,北龙湖成了代表恋爱的胜地。
最能显示中国和日本鲤鱼文化共同传统的,是一个人变鲤鱼的故事。
2014年12月23日,日本天皇夫妇在花园散步、喂锦鲤(IC图)
18世纪的江户小说家上田秋成有一篇小说叫《梦应鲤鱼》,讲醍醐天皇延长年间,三井寺有个僧人名叫兴义,工丹青,尤其擅长画鱼。有一天,梦见自己到湖中游泳,遇见河伯,得到一件鲤鱼衣服,穿上之后就变作金色鲤鱼。兴义和尚化作鲤鱼,在水下游玩,领略到美妙无比的景致和自由。终于有一天,因为腹中饥饿,吞食了钓饵,被渔夫卖到施主平之助府上。鱼被宰杀,兴义和尚梦醒,发现自己已在家里死去多日,这才复生过来。
这个故事也有中国的原型,也就是明代《古今说海》中辑录的唐人传奇故事《鱼服记》。唐肃宗乾元二年,泾州青城县主簿薛伟梦见自己出游,变作鲤鱼。之后被渔夫钓走,送到同僚家中,做成鱼脍。醒来已死去二十日而重生。
两个故事的脉络细节,除了人物设定有中土和日本的风格差异,几乎完全一致。这个故事在日本如此被熟知,以至于后来太宰治还写了一篇《鱼服记》的小说,讲一个山中绝望的少女变作了水潭里的小鱼。
锦鲤的幸运,真有点莫名其妙
有了这些好感度的铺垫,锦鲤终于可以登场了。
文化文政(1804~1830)时期,在日本今天新泻县的山区,包括小千谷市、长冈市等地区,人们从养殖的鲤鱼中,发现了体色变异的个体。
经过几代选育,全身赤红色的鲤鱼诞生了,被称为“绯鲤”。再后来,又选育出浅黄色和白色黑斑的鲤鱼。到1830年代,白底红斑的红白鲤鱼也出现了。
这种从鲤鱼培育而来的观赏鱼,迅速赢得了日本人的喜爱。而中国虽然也有本土红鲤鱼,但因为明代以来士大夫的审美更青睐精致、花样繁多的金鲫鱼变种,就把心思花在了培养各种金鱼身上。而鲤鱼强健有力的形态,更符合日本人对美的要求。加上鲤鱼一直以来都有吉祥、向上的寓意,多色的鲤鱼很快就大受欢迎。
1914年,日本东京上野公园召开大正博览会,代表日本特有文化和审美的鲤鱼,获得了全国性的追捧,被奉为“国鱼”。
这段时间,锦鲤还没有统一的名称,而是被称为“色鲤”“花鲤”“图案鲤”或“模样鲤”。一直到战后的1955年,锦鲤的名称才固定下来。
而到此时,锦鲤的培育已经多达100多个品种,并且发展出一整套细致复杂的锦鲤审美标准,比如体态粗壮健美、颜色浓厚、图案对称等等。
顺便说一下鲤鱼旗。这种风俗发生在江户时期,有男孩的家庭会在门口挂鲤鱼旗,劝鲤鱼跳龙门”的吉祥之意,祈祷孩子健康成长。但是鲤鱼旗一开始只是普通的鲤鱼,1857年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的名作《水道桥骏河台的鲤鱼旗》,就只画了一条黑色的鲤鱼旗。后来锦鲤流行,才有了红色、金色和蓝色的鲤鱼旗。1948年,日本正式将5月5日定为儿童节,在这一天张挂鲤鱼旗才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风俗,并不算是悠久的传统。
1973年,锦鲤第一次进入中国,加入了各种观赏鱼的竞争。中国鱼商们在日本锦鲤“吉祥”“长寿”的含义之外,又加入了中国特色的“风水”,准确击中了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一小部分人的精神需求。
对锦鲤来说特别幸运的是,虽然它被日本人视作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和象征,但中国人对鲤鱼崇拜和文化的熟稔,让我们多数时候都忽略了锦鲤身上的民族色彩。所以,当两国关系紧张的时候,我们会听到砍光某大学樱花的呼吁,却很少听到有人要求把锦鲤捞出来挨个放血。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锦鲤的幸运之一?
虽然锦鲤界时不时爆出一个天价鱼的新闻,虽然中国的客户让日本锦鲤养殖者惊讶于中国人的一掷千金,但是在几十年间,爱好者之外的大众眼中,几百万一条的锦鲤,和几百万一头的藏獒也没有太大区别。
谁也没有想到它会突然有一天变成风靡全国的当代网络迷信。
略让自负于互联网创新的中国人有点尴尬的是,这种当代网络迷信,和锦鲤本身一样,都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一定会有好事发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日式的祈祷,而“转发XXX,一定会有好事发生”,也早在锦鲤之前,就在推特上被日本年轻人玩烂了。
锦鲤,恰好在一个偶然的时间点上,被推进了一场低成本祈求好运的网络狂欢,愈演愈烈,绵延至今。
坏消息是,锦鲤借着网络烈火烹油,他们的老祖先鲤鱼的状况可不太妙。由于生存状况急剧恶化,中国的鲤鱼野外种群已经处于易危状况,跟大熊猫的处境差不多了。
客家传统饮食文化掌故:纯生态绿色佐酒佳品稻花鲤鱼干
文 │ 曾于里
“转发这只锦鲤,你就会在近期得到一个好消息。”今天是高考日,你们会转鲤鱼吗?
然而,大多数转运号都是营销大号,像@锦鲤大王这种千万级别的营销号,顺便卖点手链啥的收入就非常可观。你的转运,不过是他人的流量和生意。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转发这条锦鲤,真的会有好运发生吗?
近日,有网友爆料成都人民公园的鱼因游客喂食,体重严重超标。实地探访,放眼全是“真·大胖子”!游客热情地喂食,大鱼们也丝毫不客气!“减肥?不存在的。”网友:这么胖的锦鲤转发运气一定不错!
“转发这条锦鲤,三天内你期待已久的事情将实现。”逛社交网络的时候,很多人时不时就会看到这样的转运帖。尤其是看微博热搜榜,常常有各种转运帖掺杂其中,每一条的转发量和点赞量都非常惊人。比如@锦鲤大王可以说是转运中的超级大号,它的微博有1000万粉丝,每个月最后一天发布的新的一个月的转运帖,都有好几万的转发。
转发这条锦鲤,真的会有好运发生?如果不是,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迷信”?
有老一辈网友表示,在QQ还是主流社交媒体的上个十年,就已经有这种现象了:“转发这只锦鲤,你就会在近期得到一个好消息。”
随着社交网络的崛起,这种转运帖也在各大平台落地生根,比如微博微信,甚至连豆瓣这种小众文艺社区,也经常有转运帖出没。只不过转运的图片并不一定是锦鲤,有可能是某张内容为逢凶化吉的gif图片,甚至是某只可爱的小猫……反正只要配上转运的文字,它就能够触发网友们的转发冲动。
一旦人们的转运迷信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转运方式常常就变成了扔币许愿。去年有一个引起全国关注的热门新闻,有个老太太坐飞机,为了祈福往发动机里扔了一把硬币,结果导致飞机延误。
当时网友议论纷纷,调侃式地批评道,这其实是一个里程碑,是(部分)中国人在扔钱祈福方面达到的新高度,从量变到质变。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人喜欢扔币许愿,希望能够带来好运。这在各大旅游景区尤其普遍,有人发现,只要景区里有如下元素,一定有人扔币许愿:
1.有箱子、炉子、池子、坑、井任何有空隙的地方;
2.有鱼、龟、龙、莲等各种被认为吉祥的动物及植物或其雕像;
3.有神佛、皇帝、大臣、名人等任何被做成雕像的人物及相关物品。
无论是网络上的转运帖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扔币许愿,中国人对转运有一种深刻的执迷。为什么有人会相信,转发一条微博运气就会变好?
锦鲤成为转运帖的热门配图,是有缘由的。锦鲤,在生物学上属于鲤科,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一种高档观赏鱼。李白在《赠崔侍郎》中写道:“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后来“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埤雅·释鱼》中有“鲤鱼之贵,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是以仙人乘龙,亦为骑鲤”之说。“鲤鱼跳龙门”渐渐成了中国应用最广泛的吉祥图案,也是中国传统年画中的常见题材,久传不衰,寓意为吉庆有余。
并且早期锦鲤只是皇家王宫贵族和达官显赫等家庭的观赏鱼,后来,锦鲤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便把它看成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现在很多人看到锦鲤时都会条件反射地把它视为吉祥之物,认为它能给自己带来幸运。
这首先可能是一种积极自我暗示的心理,转发的人并不一定迷信,但他的内心中隐隐还是对好运有一种期盼;转发这一举动,仿佛有一股力量,可以给他某种定力和心理安慰。比如微博上的转运贴下,许下愿的常常是“科目二必过”“考试必过”“告白成功”,转运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些举动的紧张情绪,让自己的心态更为平和乐观。进化心理学家也有这样的理论,发现规律和假定因果关系是人类进化发展所得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倾向,从两者之间找到因果关系是人类的天性和心理需求。转运其实也是一种假定因果关系。
不过,不少人转发转运帖、扔币许愿,则是一种交易式信仰。交易式信仰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简言之,就是先给神仙送礼,之后,神仙们再通过其他的方式给予反馈,考试顺利、当官、挣钱、生娃娃都行。本质上这是跟神仙的一起“交易”,我地供奉你了,希望你也能够挥一挥金手指,让我心想事成。
扔币祈福也是交易式信仰的典型体现,早在唐代就有了扔钱的记载。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里记载:当时的并州有一个妬(妒)女泉,澄澈千尺,“祭者投钱,皎然皆见”。而交易式信仰也不仅仅存在东方文化里,在西方文化中也存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影片《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在许愿池扔硬币的桥段,让扔钱一时间成为风尚。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2016年抛入这个许愿池的硬币总值140万欧元。
不难发现,交易式信仰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人类的“鸡贼”。很多人喜欢在景区的各个景点扔币许愿,几毛钱或者几块钱的硬币,许下的却是非常宏大的愿望,如果真有佛祖,也会觉得这笔交易太不划算了。而现在的转运帖,更体现了人们不仅鸡贼,还懒。不用大老远舟车劳顿跑到寺庙烧香拜佛,在社交网络上转发一下就能够“转运”,这交易何止是以小博大,简直是四两拨千斤。
不过交易式信仰并不是什么丑陋民俗,从心理层面上讲也无可厚非,只要不要到处扔币破坏环境即可。如果能够将转运帖视为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转运帖还真有可能让人转运。比如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在其书《The Luck Factor》中就指出,心情放松、态度积极,人的运气就会变好,成功的可能性就更高。
可问题是,真的有不少人把转运带来的假定因果关系认为为一种事实,进而演变为一种真实的迷信。这次成功了,是因为转发了转运帖;这次失败了,是因为没有转发转运帖,或者转发的姿势不对。下一次面对挑战,或者有什么重大决定了,优先相信的不是自己的判断和努力,而是网络上的转运帖或者寺庙里的各种求签。因此,在该奋斗的年纪,很多人只选择转发锦鲤;最终是少壮不努力,老大转锦鲤,或者人生总有不如意,只怪水逆坏运气。
更值得警惕的是另外一种版本的转运帖,比如“3秒钟内没转发此条说说近期会有不好的事发生”“看到这条新闻不转发给5个朋友或3个群,近期你的家人将怎么怎么样”,将转运帖与不幸的发生联系起来,以悲观和消极的暗示逼迫他人转发,形成病毒式传播。这种转运帖背后,很显然是有人在恶意营销,形成巨额流量,最终将流量转化为生意。
事实上,大多数转运号都是营销大号,像前文提到的@锦鲤大王,千万级别的营销号,顺便卖点手链啥的收入就非常可观。你的转运,不过是他人的流量和生意。
因此,相信转运帖并非不可,有积极乐观的预期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老话说得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即便转运能带来三分好运气,但你也得付出十分的努力。否则转发再多锦鲤,你也许依旧一事无成。
你可知道,上古10大神话传说,代表着十种不朽的精神?
鱼儿,特别是鲤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吉祥的动物。中国人大年三十夜的团圆饭,压轴菜是“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而俗语,“鲤鱼跃龙门”的寓意则是,年轻人通过征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诗词中有大量关于鱼儿和鲤鱼的题材,非常值得我们品味。
夏天的荷塘,很容易看到戏荷的鱼儿。调皮的鱼儿,一会露出水面,一会沉入水底,非常活泼。晋代无名氏的《江南曲》便是描写了这样的场景: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鱼戏莲叶间
“莲叶何田田”,江南的莲叶,是多么的茂盛啊!然后,连用了四个方位词,东西南北,表现了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场景。
一可能是鱼儿多,东西南北都有鱼儿在嬉戏;二可能是鱼儿非常活泼,一会在东边嘻戏,一会在西边嘻戏,一会在南边嘻戏,而一会又在北边嘻戏。无论是哪种理解,我们都可以看到鱼儿活泼、调皮的样子。
这是一幅江南鱼米之乡的美景!
春天来了,鱼儿们因为洄游的需要,都会沿江河逆流而上,给人造成“跃龙门”的现象。任何人看到这种现象,都会为之一振,进而想象自己也该一跃而功成。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就观看了这样的场景,写下《春日亭上观鱼》:
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
非无欲透龙门志,只待新雷震一声。
只待新雷震一声
春暖花开,长江江水碧透;鱼儿在水中洋洋得意,鱼尾划动,搅得波涛顿生。鱼儿为什么这么得意?无非是它们的龙门之志即将实现,就等待新年雷声的号角了。
鱼儿即将实现自己的“龙门之志”,是非常令人开心的,而新年的雷声也为之不远了。这是多么让人振奋啊!词人没有因为自己一个小女子而自叹自艾,而是大胆歌颂了鱼儿们的“龙门之志”,更是告诉它们,新年的雷声就要到来了,你们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声音!
生活在水乡的人们都知道,春天的一场大雨,会导致河水泛滥,所谓大河涨水,小河漫。在这种情况下,鱼儿天然会随着水流逆流而上,当水流大的时候,鱼儿也众多,场面也就十分壮观。唐代诗人戴叔伦在《兰溪棹歌》里就描写了鲤鱼戏水的场景: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桃花雨”,是雨中夹杂着桃花的香味,鱼儿更喜欢这种水流了,那更是争先恐后地争抢新水,场面十分壮观。
古人对鲤鱼带有图腾性质的崇拜心理,相传孔夫子娶妻生子,喜事传出,当时的鲁国鲁哀公就派人送去了一条大鲤鱼庆贺,收到国君的礼物,谁都会很高兴。于是孔子就借这条鲤鱼给儿子起了名字,就叫“孔鲤”。从此以后,人们对鲤鱼的崇拜有增无减,唐代诗人章孝标就在《鲤鱼》一诗中写到:
眼似真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沈。
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
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
“眼似真珠鳞似金”,眼似珍珠,这话自然没错,很早就有“鱼目混珠”的说法,鳞似金,指的是黄金鲤鱼。鲤鱼从气质上就让人们崇拜,不管是珍珠,还是黄金,都是高贵的象征。“时时动浪出还沈”,鲤鱼一游动,就惊起浪涛来,一会出来,一会沉下去,端的神出鬼没。
“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这句当然是对应“鲤鱼跃龙门”的典故,一句“不叹江湖岁月深”,告诉我们,那些能够“鲤鱼跃龙门”的人,都是经过了长期的“江湖岁月”洗礼,做到了像孟子说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经历了艰难困苦,才有了成功!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鱼儿在受惊的情况下,会跳出水面。古人也很早就观察到这种现象,唐代诗人崔道融在《秋霁》一诗中就描写了这种现象: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时有惊鱼掷浪声
雨过天晴,天空一片明净,眺望远方,一座不知名的山渐渐显露出来。夜幕降临,月亮弯曲如钩,倒映江面,不时传来游鱼翻腾激荡出浪花的声音。
诗人应该是坐在船上,眺望着水面以及更远方的山峰,江上刚刚下过雨,所以“长空荡涤清”,空气也特别清新。“夜来江上如钩月”,夜幕降临,新月初出,明月如钩,勾起了诗人的思绪。“时有惊鱼掷浪声”,但时不时地“惊鱼掷浪声”,又把诗人带回这如梦幻般的现实美景中。
到了秋冬,鱼儿一般不会出来,但由于受惊,经常会跳出水面,形成一道渔业丰收的景象。
奋斗是辛苦的,但又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只有奋斗者自己知道,外人看到的,只有艰苦。就像溪流里逆流而上的鱼儿,我们看到的是逆流的艰难,但焉知鱼儿就没有逆流而上的快乐?宋代诗人赵方在《溪鱼》中写到:
溪流渺渺净涟漪,鱼跃鱼潜乐自知。
若逐桃花浪里去,风雷相送入天池。
若逐桃花浪里去,风雷相送入天池
“溪流渺渺净涟漪,鱼跃鱼潜乐自知”,溪流飘渺,一眼望不到尽头;而且到处是涟漪,甚至是波涛汹涌。但这些都不能阻止鱼儿逆流而上,因为鱼儿一会跃出水面,一会潜入水底,这其中的快乐,只有它自己知道。
“若逐桃花浪里去,风雷相送入天池”,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如果是逐着桃花浪上去,在风雷来临的时候,它将“鱼跃龙门”,一举进入天池那个仙境。
对于奋斗者来说,奋斗的过程是艰苦的,但过程焉知没有快乐,所谓“痛并快乐着”;这还不算,还有更大的成功在等待着我们,当我们完成“鲤鱼跃龙门”的时候,那算是神仙般的快乐!
当我们在欣赏荷塘的美景时,满眼的绿色,嫩绿的荷叶,青青的荇菜,是否有一种让人美不胜收的感觉?这个时候,如果有鱼儿跃出水面,是不是更有意外的惊喜?宋代诗人张镃在《园中口占二首其一》中写到:
荇带荷钱渐满池,吹香隔岸尽荼醾。
潜鱼忽掷金梭起,补足今朝未了诗。
潜鱼忽掷金梭起,补足今朝未了诗
“荇带荷钱渐满池”,荇菜长成了衣带一样宽了,荷叶像铜钱一样大小,它们一起,长满了整个水池,满眼望去,翠绿一片;水池的岸边,都是荼醾,微风吹来,香气扑鼻,令人陶醉。
“潜鱼忽掷金梭起,补足今朝未了诗”,更让人惊喜的是,忽然有锦鲤跃出水面,就像投掷金梭一样,在编织五彩斑斓的壮锦一样。这锦鲤跃水,就像这美景画卷的点睛之笔,让诗人把一首未完成的诗补全,至此功德圆满。
锦鲤的跃起,使得水池美景静中有动,静动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美丽画卷!
宋代大诗人陆游,以鲤鱼寓己,表达了自己深受南宋小朝廷的束缚,郁郁不得志的现状,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期望雄心壮志得以实现的那一天。他在《鲤鱼行》中写到:
鲤鱼财三尺,浅水不覆脊;
虽怀江湖乐,已叹刀几赤。
长鲸之长几千丈,雪蹴山倾万重浪,
纵游不厌沧海宽,一跃已在青天上。
身世局促古所哀,噞喁贪饵胡为哉?
人间沟渎莫更顾,夜半变化乘风雷。
人间沟渎莫更顾,夜半变化乘风雷
“鲤鱼财三尺,浅水不覆脊”,这是南宋小朝廷,不能让自己施展才华的写照。“虽怀江湖乐,已叹刀几赤”,“刀几赤”即是砧板上的鱼肉之意,我虽然在南宋小朝廷过得还算快活,但实际上任人宰割的对象。
“长鲸之长几千丈,雪蹴山倾万重浪”,诗人实际上是希望自己能像长鲸一样,在大海万重浪里遨游。“纵游不厌沧海宽,一跃已在青天上”,大海再宽广无垠也无所谓,一个跃起,就已经在青天之上。
“身世局促古所哀,噞喁贪饵胡为哉”,我现在身为鲤鱼,身处一个小小的江湖,已经让人悲哀了,但这还不算什么,还要时时小心翼翼,不要吃到别人下的鱼饵。
“人间沟渎莫更顾,夜半变化乘风雷”,无论如何,人间的小沟小渠,莫要去,那里只会让自己龙搁浅滩;自己要在江湖里,等待时机,当春天来临,夜半十分,风云雷击,就可以“鲤鱼跃龙门”了。
一个乐观的人,看待事物的态度都是乐观的。比如,宋代诗人祝庆夫在水池里,看到了锦鲤,就觉得它会“鲤鱼跃龙门”,这无疑是非常积极的生活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诗人在《池鱼》中写到:
方池如鉴碧溶溶,锦鲤游扬逐浪中。
竚看三春烟水暖,好观一跃化神龙。
方池如鉴碧溶溶,锦鲤游扬逐浪中
“方池如鉴碧溶溶,锦鲤游扬逐浪中”,四四方方的水池,水面如镜,绿色溶溶;锦鲤在池中追逐风浪,鱼翔浅底。
“竚看三春烟水暖,好观一跃化神龙”,快来看这三春,烟水蒙蒙,春暖花开,锦鲤将一跃龙门,化作神龙。
现实约束总是存在的,只有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才能奋斗下去,才有迎接成功的可能!
唐代诗人元稹在《赋得鱼登龙门》回顾了“鲤鱼跃龙门”前后的历程,“跃龙门”之前不但要经历千辛万苦,更是要经历惨痛的失败;一旦“跃龙门”成功,那将是“一览众山小”的豪气:
鱼贯终何益,龙门在苦登。
有成当作雨,无用耻为鹏。
激浪诚难溯,雄心亦自凭。
风云潜会合,鬐鬣忽腾凌。
泥滓辞河浊,烟霄见海澄。
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同升。
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同升
“鱼贯终何益,龙门在苦登”,等龙门,靠的是自己的勇气和力量,集体的力量是没有用的。“有成当作雨,无用耻为鹏”,有时候,仅仅是一场雨,不足以让鱼儿化成鹏,但不要灰心丧气。
“激浪诚难溯,雄心亦自凭”,巨浪诚然是难以上溯,但仍然要有雄心壮志,不断攀登。“风云潜会合,鬐鬣忽腾凌”,等待风云雷电交加的时刻,鱼儿就能腾空而起,开始自己的凌云之旅。
“泥滓辞河浊,烟霄见海澄”,从此离开了浑浊的河流,在大海上,拨开云霄,就可以看到澄清的大海了。“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同升”,同时,回顾那些顺流过小日子的同辈们,它们谁敢想象能像我一样升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