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龙门的故事、鱼跃龙门的故事50字

广告 X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山西】鱼跃龙门 魅力河津

河津,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隅、黄河汾河交汇处。东迎汾水与稷山县毗邻,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韩城市相望,北依吕梁山与乡宁县接壤。总面积593平方公里,2018年,辖5乡2镇2个街道148个行政村,总人口40.95万人。

河津,是禹凿龙门、鲤鱼跃龙门传说的发源地。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殷商时期商祖乙在此建都七世,国都名耿,春秋时为耿国,秦置皮氏县,北魏称龙门,后为高凉郡、龙门郡、泰州郡治。宋宣和二年(1120)改名河津,因境内有黄河和渡口而得名。1994年撤县设市至今。

· 人文积厚 名贤辈出 ·

河津历史悠久,人文积厚,名贤辈出。春秋时期,郤缺夫妇在冀地(河津)耕田务农,相敬如宾,家喻户晓,成为千古美谈。孔门高足卜子夏以河津为中心设教西河55载,传播儒学,倡导“儒法兼容”,为魏国雄居中原出谋划策,培养人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历史巨著《史记》彪炳史册,成为古今文化名人。隋代大儒王通,漫游长安,向隋文帝进献《太平十二策》,陈述治国方略。后返回故里,潜心教育,受诲者达千余人。其孙王勃,少年英才,能诗善文,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唐代名将薛仁贵,东征高句丽,西定回纥,曾有“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美誉。明代大理学家薛瑄,曾任南京大理寺卿。后归故里,创办文清书院,后人尊其为“薛夫子”。清末民初,李亮工、严慎修、姚以价等出国留学,以求强国,他们文韬武略,名重一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山西省早期党的领导人之一、河津籍第一个员邓国栋,为革命出生入死,献出了年仅24岁的宝贵生命。解放战争时期,爱国将领董其武深明大义,以民族利益为重,率部通电起义,首创著名的绥远方式。

郤缺(?—前597),姓郤,名缺,春秋晋国冀(今河津市清涧至北坡一带)人,又称冀缺。早年,郤缺因父罪诛连,被降为庶人,与妻子回冀地耕田务农。郤缺夫妇相敬如宾,其德行感动了晋文公的大臣司空臼季(胥臣),遂由胥臣推荐步入仕途,官至中军主帅、正卿(宰相之职)。郤缺德行高尚,以“文可兴邦,武可定国”的雄才大略,为振兴晋国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历代修身、齐家、治国的楷模。后人把郤缺锄田之处称为“聚德田”,把冀地称为“如宾乡”,并建冀亭,镌刻楹联“世世生生耕田而食,夫夫妇妇相敬如宾”以作纪念。“相敬如宾”的典故由此而出,“如宾乡”也成为河津的代称。千百年来,河津人一直引以为荣。郤缺于晋景公三年(前597)去世,卒谥“成子”。

卜子夏(前507—前420),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人,卓越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一代宗师。子夏早年投师孔子,曾任鲁国莒父宰。孔子逝世后,子夏受晋国魏地卿大夫魏驹及其孙魏斯(魏文侯)的邀请,于晋定公36年(前476)来到晋地,在龙门西河(今山西河津市一带)设教讲学,传播儒学,长达55 年,培养出诸多治世英才。子夏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被联合国选为主题语并布于总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被上海复旦大学列为校训。

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汉代皮氏县龙门(今河津市西辛封村)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华史圣、世界历史之父。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三年(前98),因给李陵辩解获罪下狱,翌年被处宫刑。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狱,任中书令,忍辱负屈,发愤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薛仁贵(614—683),名礼,字仁贵,唐绛州龙门县大黄村(今河津市黄村、修村一带)人。隋大业十年(614)十月十八日出生于平民家庭,早年与妻柳英环贫居寒窑,贞观十八年(644)应募从军,随唐太宗东征。从此戎马一生,战功卓著,官至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自唐代以来,薛仁贵的英名与当年贫居的寒窑,伴随着他的赫赫战功,远播海内外,他爱国亲民忠勇善战的高尚精神和叱咤风云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更是遐迩闻名,光耀千秋。史书评价“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永淳二年(683)二月二十一日薛仁贵病逝,享年70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并令官府为其打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

邓国栋(1905—1928),字任之,河津市城区街道东黄村人,山西早期员、早期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杰出领导人。民国14年(1925)9月加入中国。民国16年(1927)3月任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民国17年(1928)1月当选为山西临时省委委员。同年12月21日牺牲于山西省地方法院看守所,年仅24岁。邓国栋是河津第一名员,第一个在河津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建立了河津第一个党支部。

董其武(1899—1989),河津市樊村镇固镇村人。民国8年(1919)考入太原斌业中学,毕业后参加国民军,曾投身北伐。民国17年(1928)起,在傅作义部队任团长、军团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参加长城抗战、绥远抗战,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七七事变后,参加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绥南战役,历任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绥远省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民国38年(1949年)9月19日率绥远军政人员通电起义,历任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员、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等职。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89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 物华天宝 资源丰富 ·

河津地矿资源和水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煤、石灰石、磁铁矿、硫铁矿、石英砂岩、黏土、砂、矿泉水、钾长石、铝土矿、辉绿岩、白云岩、耐火黏土、煤矸石、砂岩、地热16种。煤田展布面积68平方公里,是河东煤田原煤采掘的最佳出口,硫铁矿面积为6平方公里,石灰石储量3.4亿吨。黄河流经境内30公里,已建成的提水工程日供水可达50万立方,沿河优质地下水源地60平方公里,日供水可达40万立方。“西气东输”管网覆盖全境,天然气日供能力达240万立方。

▲煤矿

▲硫铁矿

▲石灰石

· 交通便利 产业雄厚 ·

河津交通便利,四通八达。209国道、吉运高速、蒙(西)华(中)铁路纵贯南北,108国道、侯西铁路、侯禹高速和正在规划的富平—河津城际铁路横跨东西,“三纵四横”交通网格轮廓显现。

河津工业发达,产业雄厚。铸造业可追溯到隋代,旧县城东觉寺塔刹即由樊村镇蔺家金火匠铸造。琉璃制品早在唐代就有制作。明清两代,河津琉璃匠曾参加北京及沈阳故宫修建。固镇宋金瓷窑遗址,填补了全省在瓷器考古方面无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白,成功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有煤矿60多个,年产煤5万多吨。改革开放后,河津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期,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经济如同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曾强有力地支撑着河津荣冠山西首富县(市),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

▲侯禹高速

▲王家岭矿区

▲中铝山西分公司

近年来,河津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引导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下大力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下行的困境中砥砺前行,在转型发展的阵痛中改革创新,走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河津路径。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已形成煤电铝、煤焦化、钢铁铸三大产业链。设立河津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70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6家,亿元以上企业27家。主要产品产能为:原煤20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185万千瓦、氧化铝260万吨、电解铝50万吨、铝深加工50万吨、焦炭1000万吨、各类化工产品100万吨、钢铁450万吨、水泥200万吨,是全省四大千万吨级焦化基地之一。近两年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回升。2018年完成GDP225亿元,财政总收入42.5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亿元。各项经济指标高位跃进,突破历史最高峰值。

▲阳光集团

▲龙门科技集团所属水泥厂

· 古迹众多 风光旖旎 ·

河津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名胜古迹颇具盛名。河津古称古耿、龙门,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历史文化沉积厚重,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化根脉源远流长,堪称三晋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后土庙 位于河津市区北15公里的樊村镇古垛村。元代创建、明代重修的大殿和戏台,凝结着元明时期木构建筑的艺术成就,深涵后土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头庙 位于河津市新耿大街与龙岗路交叉处。创建于汉朝,现存庙内建筑的基本构件为元代,属道教建筑。整座庙宇风格质朴,工艺考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玄帝庙 位于河津市樊村镇樊村东北隅。始建于明朝,是河津代表性较强的一座古庙宇,人称“琉璃庙”,其建筑屋面所用的琉璃构件,对研究明清时期河津乃至全国的琉璃炼制技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周墓地出土文物

山王西周墓地位于河津市柴家乡山王村西泰山庙地,属汾河下游南岸的二级台地。东西150米,南北100米,分布面积1.5万平方米。该墓地属于西周中晚期墓葬群,据清光绪版《河津县志》记载,山王村为古耿城,即晋献公灭耿之地。该墓地出土有青铜鼎、青铜盘、青铜壶盖,每件器物上均有铭文,其中,青铜鼎和青铜盘经过山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从这3件出土器物的器形、纹饰看,为西周中晚期器物组合,而铭文明确有“共王”字样,应为周共王器物,这是近年来运城范围内首次出土准确属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而这组青铜器的发现,更印证了文献记载,为研究西周历史、河东地区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新的文字资料。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禖庙位于河津市阳村乡连伯村,传说始建于夏,距今4000余年,是山西省屈指可数的一座以“高禖”冠名、以根祖文化为内涵的古建筑群。以其悠久的历史、精巧的建筑、美轮美奂的壁画、富有神奇色彩的历史传说,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爱。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庙位于河津市九龙大街南端,创建于元末明初。所有殿坡栈道均随地形而低高,亭台楼阁皆依山势而上下,其势突兀,其景曲径通幽,有“麟岛八景”的美丽传说。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镇风塔位于河津市城区西北10公里的康家庄村北。建于宋,明代重修。塔体为方形实心砖结构,13级密檐式,高27米。中国五大回音建筑之一,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石门景区位于河津市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黄河从壶口一路途经孟门、石门、龙门,山河秀丽,景色怡人,沿途有着丹崖彤壁、石头城、黄河水运、米汤庵、错开河等美丽的自然景观、传说故事和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碑文崖刻。“大禹治水”“鱼跃龙门”的传说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滩湿地生态风景区黄河自龙门流出,一泻千里,在河津形成14万亩滩涂湿地。在这里,春天,绵延不绝的油菜花黄花烂漫;夏季,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随风摇曳,还有灰鹤、天鹅等珍禽益鸟依偎作伴;秋天,数万亩的芦笋种植基地到处是辛勤采摘的农民;冬天,一望无垠的滩地湿地银装素裹,尽显北国冬天的韵味。

· 地理独特 美食众多 ·

河津古为耿地,唐、虞、夏皆为甸服。北依吕梁山,地处黄河汾河交汇处,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滋生养育了许多独特的物产,美食众多。

龙门黄河鲤鱼 黄河鲤鱼在本地的生长和食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名气,史书上曾有“黄河之尺鲤,本在孟津居”之记载。黄河鲤鱼以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而闻名,具有和脾养肺、平肝补血之作用,常食鲤鱼对肝、眼、肾、脾等病有一定疗效,还是孕妇的高级保健食品,经济价值很高。

河津芝麻糖 河津芝麻糖也称酥糖,也有叫麦芽糖,因为外表沾上芝麻,通常叫做芝麻糖。近年来,河津芝麻糖也由传统的作坊式生产转入产业化生产,生产的芝麻糖,以酥、脆、甜受到消费者青睐。目前,已开发出10多种芝麻糖产品,产品热销陕西、河南等10多个省市。

河津花生 河津花生主要产区在沿黄河及汾河入口的阳村、清涧、城关、黄村一带,那里土质特别,有14万亩粉沙壤。这种土质透气性好,吸热能力强,当地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又与花生的生产需水相吻合。这一带生产的小角花生非常有名,其主要特点是出仁率高、颗粒圆润、包衣紧、味香脆、生熟食均宜,历史上素有“孤山梨、稷山枣,河津花生油分好”的说法。据史载,历史上河津花生种植面积曾多至4万余亩。

河津连伯韭菜 连伯村位于黄河汾河交汇三角地带,千百年来,两河多次决口漫灌,使这里形成了特殊的土壤,其表土砂壤易耕种,黏土层能托水托肥,阻隔盐分,非常适合韭菜生产。且其水域面积大,地下水资源丰富,井灌发达,灌溉水质量优良。这里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独特,是韭菜生长的优势区域。

连伯韭菜是连伯村的特产,种植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连伯韭菜与其他地方的韭菜相比,其特点是根壮叶肥、叶皮宽厚无丝、白杆粗长,吃起来辣中带甜,清香可口,非常清脆,一掐就断不带丝。其内在品质经鉴定,每100克含总膳食纤维≥3.2-4.9 g、钙4.0-9.0毫克、磷4.0-8.0毫克、铁2.4-3.0毫克,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是西红柿的4倍。

2018年,该村种植韭菜总面积1.3万余亩,涉及农户95%,种植超过10亩的大户有830户,产品远销太原、西安、郑州、呼和浩特、天津、北京等城市。每亩每年收获三至四茬菜,亩产量4500公斤左右,亩均产值6500元至7000元,亩均纯收入4500元,全村韭菜年总产量近6000万公斤,纯收入5850万元,人均收入近万元,韭菜产业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2013年,“连伯韭菜”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

▲龙门广场

▲莲池公园

▲河津夜景

今天的河津,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山西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和运城市委“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的总要求,坚持“党建统领、五转一新”的总体思路,以“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勠力促转型、打造副中心”为总抓手,全力打造两河强市、中原名城、华夏铝都、开放高地,全面建设开放智慧绿色文明幸福的新河津。(卫金琦)

浙江湖州玩转传统文化 “鱼跃龙门”搭农民千年致富路

中新网湖州1月11日电(见习记者施紫楠)桑基鱼塘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给浙江湖州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说起这些变化,在11日举行的湖州·南浔第十届鱼文化节暨桑基鱼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活动日中,不少湖州人感慨:翻天覆地、不可思议。从养鱼、捕鱼到写鱼诗、唱鱼歌、放鱼灯……浙江湖州通过玩转传统文化,让当地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湖州荻港鱼文化节是全国示范性渔业节庆活动,记者了解到,该活动多年举办下来,不但解决了附近百姓的就业压力,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饮食业、桑基鱼塘产业链的发展,带动着广大农民共同富裕。

荻港渔庄董事长徐敏利的创业故事充分展现了这一点。2004年,徐敏利拿出之前办厂的利润及筹措到的8000万元,建起了集生态旅游、水乡生活体验等于一体的荻港渔庄,其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与“鱼文化”相贴合。

村民祭鱼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施紫楠 摄

从开始在市场卖鱼,到回村经营生态农庄,徐敏利说,他最看好的是鱼桑文化这块金字招牌。

经过10余年经营,荻港渔庄如今已发展至600余亩,成为5A级中国休闲农庄。附近有300多位村民参与渔庄管理工作,每年光发工资就达1200多万元。

“在荻港古村,有保存完好的1.4万公顷桑基鱼塘,有2500多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我们理应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摸索出一条传统文化致富路。”徐敏利说。

村民手工制作丝绵被 施紫楠 摄

徐敏利的荻港渔庄只是湖州玩转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桑基鱼塘、“鱼文化”已逐渐成为该市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民宿、农家乐层出不穷,每年可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实现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创收约4000余万元。

“我们会以此为契机,加强湖州鱼文化和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与传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湖州市副市长蒋伟峰说。

据了解,湖州当地人还依托于荻港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鱼文化,将其融入到当地文化建设和发展中,打造特有的“鱼文化”品牌,并将鱼文化与饮食文化、蚕桑文化、湖笔文化相结合,进而保护开发与传承“鱼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荻港千年“鱼文化”的内涵。(完)

山东职教故事|周升升:看“锦鲤少年”如何绘就“鱼跃龙门”之路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洋洋 济南报道

编者按:

山东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自2020年启动实施以来,在体制机制建设和改革政策制定上形成了首创经验,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了新模式、新路径。在此基础上,今年,教育部与省委、省政府共同谋划,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赋能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优化职业教育良好发展舆论环境,大众网·海报新闻特推出“山东职教故事”专题,对在求学深造、大国工匠、创新创业以及其他领域涌现出的优秀职校毕业生故事进行集中挖掘报道,以期推动职业教育面向产业、面向人人,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加力提速。

“无法改变天生的不足,但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十年,从一个自卑的农村小伙,逆袭成了年入百万的总经理。他把自己人生的前半部分总结为“不认命”,并带着它一路努力闪光前行。

周升升,自幼患有先天性缺陷(侏儒症)的他,总是缺少自信。“我这样的身高,将来能从事什么行业呢?男孩子们最爱的飞行员、警察等等都与我无缘了,出去打工人家也喜欢招聘个子高、身体壮的。”周升升郁闷地说。

尽管生活总是会给他出各种难题,但他骨子里始终不愿意认命。他总觉得自己不应该放弃,他相信一个人“无法改变天生的不足,但一定可能做点什么,去改变自己的人生”。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凭借着自身的努力,2014年,周升升考入了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心有向往,何惧道阻且长

“从中学开始,我就常常周末一个人跑到河边钓鱼,独自一待就是一天,我对鱼儿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所以我对水产专业是充满兴趣的,想学养鱼!”谈起最初的专业选择,周升升这样跟记者介绍道。

怀揣着对水产养殖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周升升第一次鼓起勇气走出了家乡,来到威海求学。然而真正进入开始专业学习后,他才意识到,水产养殖并非入学前想象的那么轻松简单。这是一门技术活,又是一门艰苦的需要脑力和体力的专业。

他的身高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困难,因为个子矮小,很多饲料他搬不动,水深的地方,同学可以直接下水操作,而他小小的个子下水可能被淹没。周升升暗暗下决定,再难的事儿,也不要轻易服输,要一步步踏实把它做好。周升升的不服输和努力感动了大家。

有一天,和往常一样周升升中午下课准备去餐厅吃饭,遇到了学院的刘振华教授,教授对着他和善地笑了笑,招手让他过去聊会儿天。

这看起来随意的一次聊天,却改变了周升升的人生命运。

鱼跃龙门的故事、鱼跃龙门的故事50字

刘教授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介绍了一种风靡世界,有水中活宝石之称的观赏鱼——锦鲤。

“我听见教授说一条锦鲤从几十、几百、几千几万不等的价格,甚至拍卖会上拍出几十万一条的价格。当时我就被震惊到了,为啥一条鱼而已这么贵?从那一刻,好奇心使我喜欢上了锦鲤,我心想,我也要学习养锦鲤。”周升升说。

事实上,这次相遇并非巧合,刘教授平时留心学生们的情况,为孩子们的未来早做规划,对于情况特殊的周升升,刘教授看在眼里,担心他以后工作碰壁,想鼓励他找一条适合他的能安身立命的养殖“绝技”。

“后来我才知道,教授早就想给我指导一下了。”周升升说,刘教授觉得他可能不适合养殖大型、重型鱼类,但非常合适毕业以后从事观赏鱼产业,就想到了锦鲤。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鱼”消得人憔悴

正所谓“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自谈心过后,周升升和锦鲤结下了不解之缘。周升升开始专心学习锦鲤养殖技术。平时,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实验活动与理论知识学习,空余时间在网上学习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相关知识。

步入大三,周升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锦鲤养殖场作为实习单位。“实习机会十分宝贵,必须尽最大努力好好表现,公司才会选我去做水产技术方面的工作,我也才能学到更多知识。”周升升感慨说,“实习的地方特别艰苦,但有了梦想的支持,即使再脏再累的工作,我都愿意接受。”

毕业后,刘振华教授还想着这个特殊的“徒弟”,热心推荐他去济南一家锦鲤养殖场工作。这是周升升人生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他对刘教授和这一切充满了感激,对待工作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投喂、消毒、繁殖、打包、发货……周升升对渔场管理的相关工作流程游刃有余、任劳任怨,深受老板赏识。

两年后,周升升因为身体原因辞职回老家休养。离开时,公司老板关心地说:“你在这里干得不错,工作稳定、工资也不低。你回家休息一段时间,身体好了可以再回来,我这里给你留着岗位和机会。”

休养的那段时间,周升升心中挂念自己养的锦鲤,同时心中也十分纠结,要不要再远离家乡出去打工呢?

想来想去,周升升想到了尝试自己创业、开辟自己全新的人生。“人总是要干出一番事业的。”这个信念支撑着周升升做出了决定,在自己老房子里一边休养,一边开始了创业计划,一步步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2019年,周升升凑钱在潍坊坊子开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小锦鲤专卖店。第一次开店,他经历了资金压力大、社会经验少、养殖风险高、销售难等问题,无数次心灰意冷后又艰难重启。

“针对实际情况,我选择了电商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快递运输方式发往全国各地。思路打开后,店里销售越来越好,客户越来越多。”周升升说,经过一次次波折,他终于看到了创业路上的一丝阳光。

“鱼店”晋级“鱼场”锦鲤养殖也有大作为

“售”人以“鱼”不如“售”人以“渔”。作为一名水产养殖专业的毕业生,他的鱼店销售的皆为外地采购,不甘心的他有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为啥自己不搞养殖,繁育锦鲤鱼苗,自产自销节约成本。”

这个念头一“露头”就遭到了家人的激烈反对。家人认为,周升升这样的身体状况,好不容易安稳攒下点钱,不应该太折腾,太冒险,搞养殖风险太大,万一失败了,多年攒下的一切可能全部付诸东流。

2021年,周升升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决定放手一搏。他深知搞好一个鱼场养殖并不是那么简单,有时候一个细节就可能决定成败,千万不能冒进、不能大意。准备转型时,周升升联系当年水产养殖专业的刘振华教授,经常请教、咨询,学习了很多“实战经验”。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站起来。如今的周升升已经是一家锦鲤养殖公司的总经理,他始终没有忘记10年前的梦想——养出最漂亮的锦鲤,把自己养的锦鲤卖到世界各地去。

“我还没做到一条鱼卖几十万,但是我们最贵的一条已经卖到了上万元。”周升升说,他的锦鲤鱼场占地二十多亩,每年繁育十几个锦鲤品种,上百万尾锦鲤,年销售额百万余元,发往全国各地,最远的从山东“坐飞机”发到了新疆、云南等地。

“人们都说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真的在我身上应验了,如果不是当初威海海洋的老师和刘教授的帮助与指导,我也不会有今天逆袭人生的机会。”周升升高兴地说,“当年凭借兴趣选择的专业,本想能学会一门技术找个好工作就行,没想到用了10年时间,‘逆袭’成了总经理,打开了人生新的一扇门。”

命运之路,一波三折,创业之路,异常艰辛。幸运的是,周升升勇敢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和梦想,遇到了一位位竭尽全力,认真负责的老师。当年自卑迷茫的农村小伙,如今有了更大的梦想,他想开辟一条养殖线,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工作岗位、实习岗位,未来,不但把自己养的锦鲤输送到世界各地,希望从他这里走出的人才,也能走向世界各地。

听古人成才故事,做掐丝“小状元”,这场科举探秘之旅好有趣

现代快报讯(记者 宋经纬 王玉秋晨 文/摄)什么是“鱼跃龙门”?鹿鸣宴中都有哪些吃的?唐伯虎还曾考场作弊?8月2日,现代快报小记者走进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来了一场特别的科举制度探秘之旅。跟着老师不仅了解了古代学子的读书过程,还一起动手制作了掐丝沙画“小状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科举历史之旅出发啦

鱼跃龙门、鹿鸣宴,科举历史很有趣

“老师,‘鱼跃龙门’是什么意思啊?”上午,同学们在中国科举博物馆社会教育老师马智慧的带领下走进展馆,随着前进步伐,科举制度的演变历史展现眼前:自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至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科举制度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1300年……不少小记者边听边记,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比如“鱼跃龙门”“鹿鸣宴”等。

△听老师讲科举故事

马智慧讲解到,唐代士子报考后,要依次参加解试、省试,宋代士子依次参加解试、省试和殿试,明清士子则沿着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程序逐级应试,通过后分别给予不同等级的科名,一旦考中进士,即被称为“登龙门”,“鱼”变“龙”,从此踏上仕宦之路。至于“鹿鸣宴”,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吃不是最关键,在席间展示才华才是真正目的。

△认真听老师讲科举故事

小记者们听后频频点头,参观中,大家还找到很多课本上的“老熟人”,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韩愈、孔尚任……他们或为官做宰,或看破仕途,但都曾在科举的路上流过汗水。“看了这些人物故事我才知道,原来唐伯虎还曾被冤枉在考场作弊,古代人的上学路真是比现在辛苦的多。”南京书人实验学校三年级的陶欣悦不由的感叹,应该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来自龙江小学三年级的吴羿颉向记者分享,展厅里展示了古代的封闭式考场,学生的考卷,当时学生学习的课本等等,“我发现古代人对学习的态度非常认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种精神。”

金丝、沙子、木板,自己制作“小状元”

看了那么多古代科考故事,不如自己动手做个“小状元”纪念吧!

在老师带领下,小记者们来到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高考教室,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摆放着金丝、沙子、木板、胶水、镊子等制作材料和工具,这些东西如何组成一个“小状元”呢?

△寻找“状元”

马智慧介绍,掐丝是中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将金银或其他金属细丝,按照墨样花纹的弯曲转折,掐成图案。“同学们需要先要用金丝为状元‘描’边,然后将金丝贴在木板上,再将彩色的沙子混合胶水,进行填色。”马智慧说,今天的手工体验难度不小,掐丝工艺,技艺巧妙,全凭操作者的一双巧手和纯熟的技艺。

△掐丝沙画不简单,家长孩子一起动手

果不其然,不少小记者刚开始掐丝就犯起了难。“老师这个丝线好难弯曲啊。”“丝怎么才能平整地贴在木板上呢?”“沙子和胶水是一比一混合吗?”马智慧鼓励不会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并给予了一些小技巧。

马智慧说,之所以挑选难度大一些的手工来制作,就是想让孩子们了解工匠的不易,同时通过亲手制作,加深今天所学,对科举制度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古人中举可谓难于登天,今天每个人通过努力做出的‘小状元’,意义自然更不一般。”

在家长的帮助下,很多小记者的掐丝沙画已初具模型。玄外附小晨光雏鹰假日小队陈解天惠用金线做了一个大大的爱心,她的妈妈笑着说:“‘小状元’难度有点大,女儿就做了个爱心,学习之余,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孩子挺开心的。”

南外河西一附小一年级的余嘉恒,举着自己制作的“小状元”自信地说,希望以后通过自己努力,也能金榜题名。

上一篇: 元宇宙-元宇宙投资是真的假的
下一篇: 鲤鱼的形象象征,鲤鱼的美好寓意和精神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