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蒸汽机、燃油机再到电机,汽车的驱动系统在更迭,车与人的关系发生微妙改变,生态也越来越多元丰富,产业链也在变化。人们拥有的不仅是物理形态的汽车,它的数字化形象也逐渐显形。“一辆车就是一个账本”,数据共享成为汽车产业的共需,区块链作为信任的机器,可以协同各方共同参与维护同一账本。


金融或是落地最广的场景
摩联科技CEO林瑶认为,汽车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大客户群是保险公司与银行。“有了数据,自然想到变现,将汽车资产数据化后,基于这些可信的、唯一的、不可篡改的数据,加上机构的精算模型,这样的金融产品大概率是赚钱的。”
汽车后市场中的相关金融领域包括,保险、汽车金融(信托、消费贷、融资租赁)等。
以汽车金融为例,玳鸽区块链创始人兼CEO方玉书告诉锌链接,2018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新增1.4万亿元,而渗透率仅为40%。大量民营融资租赁和小贷公司因主体信用不足,无法获得直接资金支持,他们恰恰是汽车金融业务“主力军”。

如今,这些可以在一个Dapp上完成。
方玉书举例说明:车主张三要申请贷款,要抵押一辆30万的车,贷款买另外一辆。他可以在Dapp上提交个人身份资料,发出贷款申请。他的数据将会传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征信风控部门,通过“智能决策树”,快速对贷款申请人进行评分评级,最快在两分钟内获得反馈“能否贷款,能贷多少”。
方玉书认为,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穿透式管理,可以降低这部分群体的信任成本。信托机构、银行、监管机构、融资租赁公司、投资人与技术提供方共同维护一个去中心话的账本,确保上链数据不被篡改,真实可信,上链的数据通过哈希加密保护数据隐私。
方玉书告诉锌链接,目前CarBaaS平台上共有7家机构。用户(贷款人)的个人征信数据由持牌机构向央行征信中心获取。上链的汽车数据则是借助汽车GPS等物联网确保其真实性。
玳鸽区块链的母公司是上海财华保,为了更好地为车险产品做金融风控,他们以汽车GPS业务为抓手,对汽车进行风险评估。截至去年,在国内细分市场的规模已经占有38%份额。

布局向“前”,掘金在“后”
德勤报告认为,区块链在汽车行业的不同应用的商业价值不同。

一方面,区块链在汽车领域的商业价值在于整合汽车供应链,基于区块链可以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可以简单概括为前装市场的整合;另一方面的应用则是在汽车后市场,如保险、维修、金融、租赁等。
结合汽车产业销量下滑的现状,许多车企也在向“后”转型,试图在后市场挖掘更大商业价值。
徐曦告诉锌链接,过去,要驾驭系统复杂的汽车,驾驶员不仅要会开车,还要懂修车,如今,驾驶员的门槛降低,未来,甚至不需要人力驾驶;过去,汽车是交通工具,如今,人们重视的不仅是其出行功能,还有车内娱乐,将来或许还有办公、休息、社交等。
无论是何种应用,都离不开汽车的可信数据。
目前,汽车相关的数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汽车全生命周期数据,二是车主(驾驶员数据)数据。后者需要车主本人授予,前者可以通过传感器收集,过去,许多车企已经能做到汽车零部件数据收集,而如今这些数据反馈将更加实时。
从汽车数据实时交互,联想到广义的车联网。尽管车联网的概念提出已久,但目前还处于让每部车都能连上网的阶段。
林瑶告诉锌链接,目前新车联网占比仅有20%,预计2020年将达到50%,此后仍需至少三年时间才能达到100%。
车联网形式是指嵌入式联网,即传感器采集汽车零部件数据,向车内中控台的网关TBox传输数据,网关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再借助通信模组与云端进行数据交互。
林瑶认为,车联网的推进程度取决于汽车前装市场。因此,摩联科技先布局产业上游,与蜂窝无线模组厂商合作,将IoT钱包BoAT部署在车联网应用的蜂窝无线模组上,目前已与全球前十大的多家头部模组厂商达成战略合作。

车联网产业链长,数据安全隐私和保护贯穿于车联网的各个环节,涉及的网络安全问题复杂。一旦数据没有收到良好的保护,网络攻击的风险会加大。
林瑶告诉锌链接,政府立法是源头,需要通过法律明确数据所有权,再通过技术与商业模式对数据的收益进行分账。
至于数据所有权归属问题,钱诚诚认为,未来汽车数据应该是属于车主,而非汽车厂商。车主贡献数据,并享受数据产生的商业价值。
王健宗有着同样的看法,目前车联网的应用数据由整车厂商、车联网服务平台商采集和利用,所采集的数据如车主身份信息、车辆静态信息、车辆动态信息,以及用户的驾驶习惯等,都属于用户个人隐私信息。
从物理到数字,汽车产业将面临着巨变。行业正在洗牌,游戏规则也将重新制定。
前装市场的布局决定了汽车的数字化程度,后市场的开发决定了汽车生态的丰富度。区块链结合物联网,构成可信数据的基础设施。有了数据收集,更需要为这些数据找到应用场景,探索出数据的商业闭环,方能打开区块链在汽车领域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