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会关停三大交易所吗_整治关停的交易所

广告 X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风向在变,多地接连取消核酸检测,上万家核酸公司狂欢即将停止?

11月的最后一天,广州放开封控,时间过去接近一个星期,秩序井井有条!医院正常接待病人,封控期间得不到及时救治和其他疾病患者,均得到入院治疗,所谓的医院挤兑至今为止并未出现。

广州又恢复了烟火味,这是所有人期待的样子,但接下来的事情,可能会让某些核算检测公司失望了

防疫相关的反转来得很迅猛,几乎是原地戛然而止带180度大转弯:

“非必要不做核酸”,

“做核酸请出示就医挂号证明、外出证明”,

“回家不用核酸、公交不用核酸”,

就在12月4日的一天时间里,头条热榜充满着与核酸相关的内容,基本被核酸检测给霸榜了:

山东:明起进公共场所,乘地铁公交等,不查验健康码、核酸证明;市民买退热等药品不再查核酸证明、不再实名登记。

上海:明起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公园、景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安徽、天津、四川等多地医疗机构核检不再对社会面开放;部分医院提及,本轮调整是为了避免交叉感染。

郑州:乘坐公交地铁不再查验核酸,郑州密闭场所恢复开放,乘公交地铁、出入小区和其他公共场所不再查核酸!至于是否会尽快取消针对多场合的核酸查验?相关部门:新政策将很快出来。

12月5日起,武汉地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早在两天前的12月3日,武汉正式全面停止核酸检测点。

从上面大家关注的内容可以看出,多地均在核酸上做出了相关调整,检测的范围越来越精准,不出意外的接下来会有更多地方取消大规模核酸检测。

以后,大家做核酸的次数,极有可能只会越来越少。

一夜醒来后还在发现,各大城市都跟进广州的做法,这个消息对于广大全国人们来说是个大好事,但对于核酸检测机构来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的坏消息。

2019年刚爆发疫情的时候,做一次核酸动辄就需要200元,目前混检价格已经降到了3.5元,那一人一周做两次,就是7元钱。简单计算可知,对于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一周要花费7000万元,一年下来是35亿。如果是1亿人按照这样做核酸检测,那一年下来的费用就是350亿。

这只是核酸检测的成本,同时,相关的配套的设施是不是需要建设?另外,核酸检测点和人工支出也要考虑进来,还有转运车和防护服,这些都是成本。

从一开始只看绿码到72小时核酸,再到48小时核酸,最后到24小时常态化核酸。而且很多的地方因为疫情的不断反复,总是在封控和解封这两个状态下循环不断。

根据一份调查测算显示,如果全国范围推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每7天一次,那么总成本就是4200亿每年,如果是72小时一次那么成本就将近1万亿,48小时一次,一个月15次,那么就更是达到了1.45万亿,什么概念,摊到每个人头上,一年基本要花1000多块钱。

所以,这种大范围的全员核酸检测,不但花费巨大,还在一定程度有相互感染的几率风险,甚至出现虚假阳性的情况。上万亿的核酸费用,放到谁头上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什么要纷纷停止做核酸检测呢?下面的原因值得参考。

12月2日,广州市在发布会上通报,本轮疫情广州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本土阳性感染者16.27万例,无症状感染者占感染者总数约九成,重症、危重症4例,无死亡病例。

发言人张屹说,这说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明显低于之前的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性,也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和国家采取的积极预防策略有关。

武汉大学研成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肺细胞的能力显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细胞内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而在小鼠模型上,其致病力要比疫情初期的原始毒株下降至少40倍。

12月2日8点,多位医学专家联合发布重磅判断,广州这波新冠疫情当中,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症状大部分都很轻,症状同季节性感冒类似,无需恐慌。

广州医科大学的唐小平认为,这波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疫情,超过90%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在方舱医院也无需太多的治疗干预,轻症患者的治疗都是按照普通感冒的治疗手段处理就可以了,平均住院时间一般10天左右就够了。唐小平呼吁,不要太恐慌。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的张忠德也认为,广州这轮疫情的感染者,症状跟平时的普通流感非常相似。

张忠德说:“它的主要症状也是上呼吸道感染,涉及到下呼吸道的症状不多,所以你说它能不能够等同于流感,他的症状可以说是像流感一样,而且比一些重症流感还要轻,但是它能不能够叫做流感,它就是新冠病毒,它只是症状相似而已,这是两个概念。”

不可否认,核酸检测仍然是目前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但是根据国家防控方案第九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不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实施“精准免检”的做法,也是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完善、不断科学化人性化的重要举措。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一个“利”字,核酸检测也是一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有多暴利?

根据媒体报道,我国核酸检测的机构已达1.2万家,2022年上半年,全国十家核酸机构半年报显示,盈利达160亿,利润率超过50%。2022年前三季度,有67家核酸检测公司实现营收2516亿元,净利润728亿元。

比如九安医疗营收达到245亿,迪安诊断156亿,金域医学122亿、万泰生物86亿等,都是上百亿的怪物!

其中,检测龙头九安医疗排名第一,实现营收245.89亿元,净利润160.5亿元,增长率达到惊人的31918.64%

核酸机构不受约束的快速发展,造成了种种乱象,目前还暴露出少数机构的作用极其负面。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全国被查处的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违规案件至少已超10起,涉及企业超11家,所涉问题情节严重者甚至触及传染病防治法的红线。

今年7月的一份报道也显示,250家被责令整改,也就是所有核酸检测机构中的2%存在问题!

有理由相信,如果触犯了法律和规定,相关部门肯定会对这些不守纪律还在想着发国难财的核酸检测公司,进行一次秋后算账的。

一,媒体持续曝光核酸检测机构的暴利行为。

随着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被严肃处理,张核子和张珊珊的事件曝光,多家媒体已经在第一时间揭露了核酸检测的种种暴利问题,媒体也开始深挖核酸检测公司的利益熏陶问题。

二,相关部门在陆续重拳打击。

今年以来,至少11家核酸检测机构涉违法违规被通报。其中,7家机构涉事人员被立案侦查。

2022年2月,郑州金域临床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涉嫌故意传播病毒被查。

国家会关停三大交易所吗_整治关停的交易所

2022年5月,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北京警方立案调查,共计10人被公诉。

5月27日,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为牟取非法经济利益,违规将多区采集的“5混1”“10混1”样本,采用多管混检方式检测,人为稀释样本,影响结果准确性,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

5月29日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被立案侦查。初步查明,该公司为节约成本、加赶进度,明知超量混检可能导致结果失准,仍多管混检,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

9月24日,石家庄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被通报——因对一管“混管阳性”样本隐瞒不报,造成社区传播,涉嫌违法犯罪被立案侦查。

11月11日,昆明寰基医学检验所被指“采样过程中弄虚作假,造成出具虚假检测报告”,被立案调查。

11月14日,内蒙古赛斯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存在核酸检测结果造假。将信息错误录入的员工姜某,以及该公司法人署某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1月28日,因对核酸检测结果录入异常,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被兰州市卫健委通报。

三,核酸检测企业在疯狂的前夜排队过会,但交易所明确表态:从严审核!

国家会关停三大交易所吗_整治关停的交易所

11月21日,交易所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会重点关注这些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疫情三年,为了实现动态清零,大家每天不是做核酸就是做核酸的路上,然而总有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如此事情。还好,如今终于看到黎明,正可谓是三年的抗疫,三年的煎熬,三年的等待,希望在2023年能让我们回归正常生活。

火币清退大陆用户、币安关闭大陆矿池,投机者却仍在狂欢?

最强监管风暴来袭,币圈产业链机构风雨飘摇。自9月24日央行等十部门对虚拟货币非法业务活动重拳出击后,截至9月27日,已有多家交易所作出行动。其中,火币已于9月24日晚停止中国大陆新用户注册,此后,BHEX全球站也在9月25日晚宣布永久关闭平台服务。此外,还有一些海外交易所相继暂停营销活动。

9月24日监管通知下发当天,火币已于当日23时30分停止中国大陆新用户注册,目前仅保留中国台湾与中国香港地区新用户注册。

火币已经确定清退,许多人都在等待OKEx、币安等业内另外两家头部交易所的反应。据悉,截至9月26日,OKEx相关人员表示“暂未收到(清退)通知”,截止撰稿期间OKEx也未有下相关公告。

有意思的事,币安则在9月27日发布发布了一条公告称,币安旗下星火矿池已于2021年9月24日停止了中国大陆新用户的接入,计划于2021年9月30日20:00,在保证用户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国外所有星火矿池业务的关停。

要知道,9月24日中央发布的加密货币相关政策当中,除了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发改委《通知》”),宣布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将被正式列为淘汰类产业。更重要的是,中国等10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以下简称“央行《通知》”),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中央文件已经下达3天,币安只发布关闭大陆矿池的相关公告,但面对大陆将“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的最新政策却避而不谈。

虽然有业内人士表示,“交易所并不是想清退就能清退的,目前面向国内用户开放的大大小小交易所多达数百家。其中,部分交易所各种黑客和技术类的安全事故非常多,很难保证用户的资产安全;另外,大部分交易所储备金不到用户资产的30%,平台基本都是要依靠新用户充值进去,老用户才能提现。一旦突然关闭平台就只能跑路,甚至还有一些平台关闭后直接就消失了,证据都拿不到……”

但火币已在重压下宣布于2021年12月31日完成清退,币安却仍无动作,显然对是否清退仍处于观望状态,值得深思。

9月24日,币安还推出了“KAVA和HARD交易赛、赢100000美元大奖”的营销活动,其中包括新用户专属福利、参与交易奖励等。另外,币王交易所、Tbit交易所、Alpex等小交易所也仍在进行拉新或返利活动。

这也给予了参与者一些信号,市场仍有暗流涌动。

加密货币挖矿业务方面,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近日在巴彦淖尔市经济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发现一处堆放虚拟货币“挖矿”设备的仓库,并查获了10100台“矿机”。而阿里巴巴也在9月27日表示,从10月8日起,将停止在其平台上销售加密货币挖矿设备。但目前看来,不少矿主正在将矿机移至海外,更有消息称部分大矿主正在考虑核能挖矿的可能性。

此外,试图“富贵险中求”的投机者也不少。目前仍有部分硬盘经销商在微信朋友圈吆喝“挖矿”生意;也有不少币民通过百度贴吧、电话营销的方式拉人头;甚至还有一些炒币者宣称“后续币价反弹”,以此鼓动新韭菜入局。

更有不少投机者因此认为,去中心化交易所崛起的契机已然到来。据CoinGecko的数据显示,去中心化交易所 ( DEX ) dYdX的治理代币 DYDX 的价格在火币宣布清退中国用户的24小时内飙升了 35.9%,创下了 22.17 美元的历史新高。此外,其他主要的 DEX 代币也在上涨,Uniswap (UNI) 和SushiSwap (SUSHI) 分别上涨了 36% 和 29%。

FTX破产、BlockFi暴雷,对币圈会有什么影响?

前两天,经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币圈”乱象保持高压态势》的文章。

简单来说,文章的内容就是表明国家对于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的态度是明确禁止的,对“币圈”将要加强穿透式监管和跨境监管,不给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可乘之机!

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首先,国家监管部门确实是多次明确禁止炒作虚拟货币,但是公民个人合法持有虚拟货币并偶发性的交易并不会触犯国家任何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就是说不会构成任何违法犯罪。真正构成违法犯罪的是下游的洗钱、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帮助络犯罪活动等行为。

其次,在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放在疫情防控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官媒却发表了这篇文章,在我看来,应该是和最近FTX的破产和BlockFi的暴雷有关。

最后,请大家注意,这篇文章不是法治类的报纸期刊所发表,而是经济日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国家看到了交易炒作虚拟货币所导致的人民币外流对国内经济形势下滑所产生的一定影响。老百姓拉动内需的钱都拿去炒币了,最后不但没有赚回来,还变成了对境外交易所,虚拟贷款平台的一纸债权,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那么这一次经济日报所提到的部分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转战海外,通过变更马甲或是注册境外公司等方式规避境内监管,说的不就是某几个大的头部交易所通过VPN或者修改注册后的国籍继续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交易渠道吗?

当然要直接关停境外交易所肯定是不现实的,我预测未来监管的重点会放在国内某些代理机构、KOL上面,对老百姓投诉举报的组织或者个人进行重点排查。

你是如何看待这篇文章的呢?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LME:第二轮场内交易将被取消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编者按:

2022年收官,退市新规实施也即将满两周年。两年来,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退市规则体系日趋科学、完备,从颁布退市新规到出台“营收扣除指南”等配套规则,为退市改革稳稳地夯实了制度基础。值此年终收官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年终盘点系列,着眼于资本市场的变化趋势,坚定资本市场参与者信心。

两年来,“应退尽退”明确预期下,空壳公司加速出清,“炒小”、“炒差”的风气得到有效遏制,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逐渐形成,市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2022年,沪深两市共计42家公司因触及退市指标被强制退市,数量创历史之最。

分析认为,注册制的推进将加速尾部公司边缘化的趋势,从而减小退市新规运作的阻力。而退市制度的高效运作,将强化市场的优胜劣汰,反过来为注册制深化改革提供保障,最终形成资本市场的正反馈。

空壳公司加速出清

退市新规犹如一柄利器,精准刻画出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壳公司,有效了空壳公司企图规避退市的恶意行为,让绩差“钉子户”最终作别A股。2022年,无论是退市公司数量,还是强制退市公司数量,均创出历史纪录。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43家A股公司从A股退市,除ST平能被吸收合并外,剩余42家公司均因触及退市指标,被实施强制退市。其中,沪深两市分别有18家、24家。

细究上述公司退市原因,九成以上是因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ST新亿因连续多年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出具行政处罚书,属于重大违法退市;*ST艾格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属于交易类强制退市;剩余40家公司均因触及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被终止上市。

今年强制退市的42家公司,加上2021年强制退市的17家,退市新规实施两年来,退市家数占过去30多年全部已退市公司总量的40%。退市新规明确“空壳退市”的目标导向,代替了长期以来的“亏损退市”逻辑,着重考核持续经营能力,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抑制市场炒作具有重大作用。

记者注意到,2022年,仅“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这项组合类财务退市指标,就有*ST中房、*ST昌鱼、*ST厦华、*ST绿庭等多家公司触及而被强制退市。为了规避退市风险,不少公司退市前夕突击交易,做大营收,而“营收扣除指南”等配套措施的出台,划清了执行的界限,将临近做大的营收“拒之门外”,让保壳行为无处遁形。

此外,还有不少公司因被中介机构出具非标意见,退出了市场舞台,包括*ST新光、*ST科迪、*ST丹邦、*ST圣莱、*ST数知、*ST众应等。

审计意见类型分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五种,其中后四种均属于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即“非标意见”。但根据退市规则,“非标意见”中的“带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并不触及退市,“保留意见”为退市指标的分水岭。

在监管看来,中介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应更加坚决地扛起应该承担的责任。A股市场上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长期为人诟病,近年来,监管部门狠抓中介机构执业质量,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力图引导中介机构发挥应有作用,促进资本市场生态向好发展。中介机构勇于担起“看门人”的职责,助力了退市新规的执行效果,也是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形成的体现。

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健全

2020年,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出炉,沪深交易所由此开启了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

在充分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上市公司特点、投资者结构、市场承受能力等多个方面因素的情况下,沪深交易所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吸收、调整、优化,制定形成了“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等四类强制退市指标,并将其融入退市新规。

其中,就财务类退市指标的调整幅度较大。具体来看,引入“扣非净利润+营业收入”组合类财务指标,即“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同时,为打击不当“保壳”、规避退市行为,退市新规进一步明确营业收入应当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

此后,沪深交易所发布指南,通过“定义+列举”的方式说明营业收入扣除事项的特征和具体内容,如明确当年及上年新增贸易业务及不具备资质的类金融业务收入等应当予以扣除。引入营收扣除指标,主要目的是刻画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壳公司,改善以往单一净利润退市指标存在盈余管理空间的弊端。

新一轮退市改革中,沪深交易所不断畅通退出渠道,在退市新规中进一步优化退市流程。具体地,一是取消暂停上市环节,对于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一旦符合退市条件,便直接进入终止上市程序,大大缩减程序环节。二是针对不同的退市类型,分别进行退市流程设计,如交易类强制退市及主动退市不设退市整理期等。三是加强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如要求公司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期间,定期向市场提示退市风险;规则明确退市流程中各个环节所用时限,以稳定投资者预期。

开源证券认为,资本市场退市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实现质次公司的出清,避免占用市场资源的同时保护投资者利益。退市新规在退市标准的科学性和退市流程的高效性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

开源证券表示,退市新规的顺利运转需要理性市场的驱动,一个“治本”的对策便是进一步深化注册制改革,促使市场凭借理性“用脚投票”,通过“壳资源”贬值最终实现质次公司的加速出清。而退市制度的高效运作,将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反过来为注册制的持续推进提供保障。如此,注册制和退市制度改革便形成了一个正反馈。

退市渠道将多元化

随着退市制度不断完善,2022年财务类退市风险集中释放,多位市场人士认为,2023年退市公司数量将继续快速增长,但退市渠道将呈现多元化趋势。

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今年11月以来,已有*ST计通、*ST金洲、*ST泽达、*ST紫晶、*ST凯乐等公司发布公司股票可能被强制退市的风险提示公告。

*ST计通12月29日收到上海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根据查明的事实,公司2017年虚增营业利润896.39万元,年报显示公司2017年12月31日的净利润为594.91万元,2015年、2016年净利润为负,2017年追溯调整后的净利润为负,2018年净利润为负,导致公司2015-2018年连续四年净利润为负,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

*ST金洲11月14日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根据查明涉嫌违法的事实,如果公司2019年末、2020年末净资产经追溯调整后为负,进而可能导致2020年末、2021年末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公司股票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ST泽达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11月18日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公司可能触及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情形。

*ST紫晶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11月18日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公司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ST凯乐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12月2日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公司可能触及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情形。

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是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力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退市新规发布两年以来,退市公司的家数创下新高,一批长期滞留于A股市场的“空壳公司”得以出清,常态化退市理念已成为共识,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加速落地形成。

监管层表示,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全面擘画,新时代新征程,也对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只有持续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快推动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渐显效,才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责编:万健祎

校对:苏焕文

版权声明

王锦程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上一篇: 比特币在中国合法吗?能不能提现,比特币在中国算违法吗
下一篇: CSPR币子价格这么低什么原因(cspr币价格预计会到多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