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Top10洗牌史:6大币种全勤,BNB成最大黑马(附走势图)
小编:记得关注哦
自2018年1月1日至今,共有17个币种入围市值Top10榜单,其中BTC、ETH、XRP、BCH、LTC和XLM打满全勤。
文 | 文学 孙曜
出品 | 火星财经(ID:hxcj24h)
2018年年底,微博上有人提问:“卡里只有一万块的社会青年做哪些投资比较好?”
网友回复道:“现在按照市值从高到底的顺序,买入前10种数字货币,每样买1000元,然后该干嘛干嘛,就当从来没有过这一万块。”
一问一答,几乎是7年前长铗推荐知乎女孩购买比特币的翻版。不同的是,该网友建议不要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与其比特币,不如前十大币种雨露均沾。
这与加密货币市场的市值分布相契合。据CoinMarKetCap统计,全球共有2171种加密货币,总市值1764亿美元,其中前十大币种市值占比超84%——前十大币种的涨跌已成为整个市场的晴雨表。
不过,前十大币种排名的竞争异常激烈,行情涨跌之下,部分币种稳如泰山,部分币种每况愈下,跌出排名前十。
根据CoinMarKetCap数据,火星财经(ID:hxcj24h)以日为单位,统计了从2018年1月1日至今市值Top10的币种变化,发现共有17个币种入围。通过对466份榜单数据的分析,我们梳理出每个币种入围榜单的天数:
仅从入围天数看,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BTC、ETH、XRP、BCH、LTC、XLM、EOS、ADA、USDT、IOTA。对比目前各大币种的市值排名,可得出以下结论:
6大币种“全勤”
过去466天,整个市场由牛转熊,加密货币普跌,主流币未能幸免。尽管如此,BTC、ETH、XRP、BCH、LTC和XLM始终占据前十榜单,不曾缺席一天。
BTC的入围毫无悬念。诞生10年,BTC市值占比超50%,虽没有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但“数字黄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在数字货币市场变动中起到主导作用,是虚拟货币市场的定海神针,也是公认的最保值、投资风险最低、最具安全性的虚拟货币。与其他币种相比,BTC在区块链行业中拥有最坚固的共识,作为开创性的存在以及数字货币的先驱者,其江湖地位并没有因2018年市场崩盘而泯灭。
但BTC依然经历着需求的扩张,于是出现了各种分叉币,而BTC自身也在艰难的改变。进入2019年,比特币闪电网络迅速兴起,给阻力渐增的BTC支付一支强心剂,并被视为再次激活BTC的决定因素,从而进一步巩固BTC在加密世界的霸主地位。据1ml.com数据统计,目前闪电网络的承载能力为1064.6个BTC;节点数量8004个,在过去30天上涨8.1%;通道数量为38666个,在过去30天下跌1.6%。
相比之下,ETH的“千年老二”宝座岌岌可危。伴随2018年数字货币市场从最高点跌落、百币归零、暴富梦想破灭,给ICO加了最后一根稻草,以太坊失去了创立至今的最大用例;恰逢EOS、TRON异军突起,在网络性能、dApp运行效率等方面碾压以太坊;此外,币安、FCoin等交易所也涉足公链开发,让项目方可以直接发行代币,进入2019年,交易所直接主导了IEO热潮,让投资者绕过以太坊,直接购买代币。
然而,此时以太坊向Shard-PoS共识机制的转型才刚刚起步,以太坊2.0进度虽在计划时间内,但相比风起云涌的区块链行业,确实进展龟速,距真正实现仍遥遥无期。
种种迹象表明,以太坊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要么改变,要么死亡。虽然ETH目前仍高居市值榜第二,但曾多次被身后的XRP超越。不可否认,以太坊社区拥有最多的开发者,但一味追求所谓的去中心化,非但不会解决当前的危机,还会将以太坊拖入深渊。
与四面楚歌的以太坊不同,瑞波(XRP)和恒星币(XLM)专注于跨境支付赛道,可谓该领域的“双子星”。有意思的是,二者拥有共同的创始人——JedMcCaleb,Jed在此前还创办了电驴和Mt.Gox交易所。
XRP和XLM之所以能够稳居Top10,得益于二者拥有明确的应用场景、较快的落地速度:XRP是第一个打入主流金融界的加密货币,据瑞波官网显示,其已服务200余家银行及金融机构,不乏渣打银行等一线机构;2017年10月,恒星币与IBM在支付领域深入合作,基于Stellar协议开发的WorldWire支付网络已支持72 个国家,包括47 种货币和44 个银行终端。
除BTC、ETH、XRP和XLM外,LTC、BCH也是Top10榜单的常客。
LTC一度霸占市值榜第二位,以致于“比特金,莱特银”的说法广为流传。不过,随着瑞波、以太坊等强势崛起,LTC日渐式微。但从2018年底,LTC多次领涨大盘,并带动大盘从底部绝地反击;而2019年以来,减产预期利好逐渐显现,引入MimbleWimble协议的承诺使LTC跑出翻倍行情,目前排名第5。
BCH在去年大部分时间排名第4,但在去年11月的BCH社区分裂中,产生了BCHABC和BCHSV两种币,而其市值也大幅缩水,BCHABC最终继承了BCH的名号,但在市值排名中险些跌出前十,但随后在12月大幅拉升回到第四位,并在此后保持在前六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恢复后,BCH在今年3月迎来应用大爆发,加之5月15日即将迎来升级,最近一个月上升势头强劲,逐渐夺回失地。
2019年最大黑马:BNB
从平台币一跃成为市值前十的主流币,BNB可谓2019年最大的黑马。
在《转型在即,迭创新高——重新认识BNB》一文中,火星财经(ID:hxcj24h)曾对BNB进行剖析:BNB的走强直接反映了Binance对BNB应用场景的拓展获得成效,以及投资者对BNB逐渐清晰定位的认可。
据Binance发布的BNB应用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0月,BNB的使用场景包含使用、购买、储存共有27种,随后2018年12月公布的资料,这些使用渠道已经增加到了42种,包含支付、出行、娱乐、购物等使用场景。
在众多应用场景中,投资者近期最关注的是莫过于BinanceLaunchpad引发的IEO热潮。在该模式下,项目众筹用的是BNB,这使得BNB逐渐走出交易所积分的运营模式,从Token蜕变成Coin,甚至越来越接近BTC和ETH的定位:支付和生态。
由此可见,BNB的市值建立于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之上。它的走势一方面会左右其他平台币,另一方面会对整个加密世界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ADA与TRX成掎角之势
在最新的市值排名上,ADA和TRX分列第10、11位。火星财经(ID:hxcj24h)根据二者自去年1月1日至今的市值排名绘制了下图:
就市值走势来看,ADA和TRX 在2018年绝大部分时间秋毫无犯,但在2019年却形成了掎角之势。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12月。彼时,TRX市值反超ADA,甚至一度挤入市值前8。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波场在熊市中动作频频,另一方面得益于波场dApp生态日趋繁荣,当然,创始人孙宇晨不断制造营销话题的能力也是一大推手。
相比之下,ADA不管在技术研发,还是市场营销方面,均处于下风。不过,对于其创始人查尔斯而言,被挤出市值前十仅仅是暂时的。
公开报道显示,这位前以太坊CEO正跟开发者专注于网络开发:今年3月,Cardano1.5版本在Cardano测试网上发布;此外,开发商IOHK团队将在4月17日至18日举行的IOHK峰会之后,推出一个新路线图,展示Cardano2020愿景。这一波操作给了投资者更大的信心,ADA市值随之反超TRX。
与此同时,波场最近也动作频频,包括推出波场版USDT、开启SunNetwork扩容计划等等。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属于二者的排位赛之争仍将上演。
IOTA入围天数第十仍出局
公开资料显示,IOTA(中文埃欧塔)是于2014年众筹的一个项目,宗旨是利用DAG(有向无环图)代替区块链实现分布式、不可逆信息传递的一种技术,在此基础上集成加密货币功能,服务于物联网。
2017年11 月底开始,IOTA市值暴涨,短短一周内从 40多亿美金蹿到100亿美金以上,总市值最高一度达到154亿美元。次年2月底,IOTA又迎来了一次暴涨,价格突然上升到了2 美元以上,跻身“千倍币”行列。
自去年1月至今,IOTA共有186天入围市值Top10榜单,天数排名第十。去年上半年,IOTA多在市值第九和第十之间徘徊,但自去年9月起,却已被挤出前十,如今仅排名15,很多新入场的投资者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去年8月,IOTAChina.COM创始人熊志敏做客「火星公开课」时曾透露,IOTA基金会公开透明,所有工作都在德国法律框架的监管之下进行,导致很多运营工作相对迟缓。
熊志敏还提到,IOTA长期不为大家所了解的原因之一在于IOTA的钱包很难用,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门槛。另外,IOTA全新框架的缠结网络、思想概念、技术术语、应用接口框架全然与区块链不一样,这必然需要时间让开发者和用户去了解和接受。
DASH最“短命”
过去466天,DASH仅有11天入围市值Top10榜单,可谓最“短命”。
事实上,DASH算是加密货币领域的“老兵”,曾经是最强势的主流币之一,可以线上操作,支持即时交易,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目的。它的前身是Darkcoin,在刚刚推出时被视为颠覆性的、反叛的货币,因匿名交易的特点非常适合在暗网中使用。
DASH最大的污点莫过于“意料之外”的预挖矿,这使得DASH创始人得到了10%的总供应量,而这10%的DASH原本计划低价分配给各个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2016~2017年,DASH稳居市值前十。然而,随着社区分裂等负面缠身,DASH在2018年跌落前十榜单,目前排名第14位。
值得注意的是,DASH价格自今年3月底迅速反弹,一度从87美元涨至139美元,涨幅近60%。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与该项目的各种积极信息有关,包括一系列技术创新,比如DashCore Group(DCG)公司于3月28日宣布,已在DASH测试网上发布0.14.0版本,此次升级包括长效主节点群(LLMQ)、即时支付和ChainLocks等内容。
USDT最不希望被看到
在所有入围Top10榜单的加密货币中,USDT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尽管它目前排名第八,但很多投资者并不希望USDT出现在榜单中,因为USDT的市值越高,对于它本身风险也是越大的,而对于整个数字货币市场来说,它排到越前面,也意味着市场越萧条。
与此同时,Tether的透明度问题一直是市场争议的众矢之的,市场主要担心其是否有足够的美元储备来支持其流通量,其次是质疑Tether从未对其美元抵押品进行完全独立审计。
正是因为这些短板,PAX、GUSD等稳定币自2018年起异军突起,除了1:1锚定美元外,还打出了合规的旗号,对USDT形成合围之势。
与此同时,随着摩根大通、Facebook等入局稳定币,后USDT时代的稳定币之争必然是加密世界的一大看点。
那些跌出前10的币种
自2018年1月1日至今,先后有17个币种入围市值Top10榜单。根据各大币种的市值及价格,火星财经(ID:hxcj24h)汇总了7大跌出前十榜单的币种数据:
趋势研判
通过对近两年十大币种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拥有以下特征的加密货币,越来越受到区块链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青睐:
▶投资价值被广泛认可。比特币总量恒定,市值占比超50%,在加密世界拥有最广泛的共识;而在区块链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比特币日益被大众接受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选择将比特币作为投资标的,其投资价值被广泛认可。除BTC外,LTC、BNB等也在各自利好推动下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
▶专注于支付应用。如XRP、Stellar、Monero、Dash、BTC闪电网络,瞄准的都是支付赛道,除了完善自己的平台和工具外,还在不断寻求与外部大机构的合作,拓展场景应用的边界。其中Monero、Dash专注于隐私,从底层技术到使用过程均以匿名为卖点,虽然这些加密货币并没有在前十停留很久,但若隐私币在国际范围内完成合规,或将引发隐私币使用浪潮,其币价也将水涨船高。
▶智能合约、dApp生态代币。从最早的以太坊到EOS、TRON、Cardano(ADA)等,智能合约和dApp生态不断繁荣,尤其是EOS、TRON在此领域突飞猛进,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开发者,聚集了很多以游戏为主的dApp生态;同时不断优化开发环境,提高网络效率,作为先驱者为区块链下一步爆发奠定了基础。Cardano(ADA)因为开发进度一度落后于EOS和TRON而在二级市场逐渐被冷落,但近期即将发布新路线图,加之团队在开发上已取得成就,均成为其价值落地的推力。
▶创始人技术实力过硬。在加密世界,如果创始人的技术实力过硬,项目往往更有说服力。纵观那些进入前十榜单的币种,其创始人多为技术型人才,比如以太坊、EOS、ADA、XRP、XLM等等。
当然,加密世界的发展瞬息万变,各币种现在的市值排名不代表未来的走向。你觉得哪些币种有潜力闯入Top10榜单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
MySQL8备份恢复(二)
不到两个月,比特币翻了一倍,价格直逼9000美元。距离上一次站上9000美元,已是一年前的事情了。在这一年里,数字货币交易所们经历了几轮大洗牌,不像生命力持久的比特币,能够撑过上一轮熊市的少之又少。
即便是在巨头瓜分市场份额的格局之下,交易所这条拥挤的赛道上仍不断有玩家进场。而去年6月份成立的交易所BiKi就像是一条鲶鱼,凭实力搅动着平静的交易所序列。
前不久,前火币联合创始人、金色财经创始人杜均在朋友圈公开宣布投资了BiKi交易所,并力挺道:“今年的奇迹应该属于BIKI。”
按照杜钧所说,BiKi交易所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已经做到100多万注册用户,且日活在10万以上,这个体量已经堪比一线交易所火币,如果按照如此迅猛的速度发展下去,BiKi真的有可能成为本年度的交易所黑马!
笔者查询非小号发现,目前BiKi交易所在全球综合排名前30。而据公开资料,光今年5月份这一个月,BiKi交易所的单月手续费收入就超过1000万,收入水平几乎与OKex交易所是同一量级——达到了OKEx收入的五分之一。成立不过一年就能做到如此亮眼的数据,现在说BiKi是二线头部交易所完全绰绰有余。
然而,在交易所历经洗牌、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为何BiKi能逆势崛起、强势瓜分大量市场份额呢?
一、资产选择有玄机
对比各大交易所,Biki交易所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线的几乎都是自带大量社区用户的币种。
以前交易所为了争抢流量,收取高额的上币费然后让利给用户,或者想尽一切玩法吸引用户,就像Fcoin开创的交易即挖矿,确实短时间内收获了大批量用户,但红利期过后只落得一地鸡毛。
而BiKi打破了人们固有的认知,它选择向项目方“借力”,上线一些自带大量社区和用户流量的币种,挖掘出一条获取流量的快速通道。
据悉,目前BiKi已经拥有5个百万级社区用户币种,10多个10万以上社区用户的币种,像这样的流量量币种覆盖率达到了80%。 除此之外,经过市场洗礼之后的、排名前100的优质资产在BiKi交易所都能找到,其中还包含了前十大交易所的平台币。同时,所有有热点的项目,第一时间都会上线BiKi。总之,投资者在这里几乎能够找到市面上所有大流量的、火热的币种。
前几个月,各类“IEO”、“模式币”、“共振币”风靡币圈,对于趋利的投资者来说,这些币比主流币更有吸引力,交易所若是能及时上线这些热门币,定能在这波热潮中获取大量免费流量。如此一来,也不难解释为何BiKi能够在交易所的重围中脱颖而出了。
事实也是如此,如今在BiKi交易所上交易量最大的币种除了平台币BIKI、TRX、ETH、BTC等之外,还有VDS、ATT、BTT、MGC、PS、SHT……这些都是自带强大社区的流量币种,每个币种都能带来200到2000万美金不等的交易量。
在BiKi的上币信条里,最重要的就是长期保持与投资机构深度合作,保证第⼀时间覆盖头部项目的首发。能够及时为用户提供如此丰富的投资选择,正是BiKi能成为行业黑马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得流量者得天下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交易所的存活时间不是取决于当下的盈利能力,而是能否持久、有效地获取新增用户。
在流量获取上,BiKi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是第一家通过“社群裂变”模式来获客的交易所,目前来看,这招险棋的效果非常不错。
社群作为区块链的灵魂,拥有强大社群的项目就等于拥有了最核心的竞争力。目前,BiKi官方的用户群有100多个,用户群的人数超过45000人,并且还在以每天300位新人的速度保持增长。
在交易所流量如此难以攫取的今天,BiKi是如何保证每天都有新鲜血液加入的呢?答案就在它的“社区合伙人模式”上。
据数据统计,目前BiKi的合伙人数已经有1000多人,并且每日新增30人以上。而BiKi的目标是要在2019年内实现合伙人过1万、持仓用户过50万。
所谓的社区合伙人,就是平台的利益共同体,只要持仓3万以上BIKI平台币且锁仓1年起(锁仓可以大于3万)即可成为合伙人,享受锁仓利息、名下2级手续费返还、名下2级锁仓收益、新币空投等好处。总之,只要合伙人邀请的新用户数量越多,这些奖励力度便越大。
不难发现,BiKi的合伙人制度其实就是一个自带裂变效果的引流规则,它的模式像极了拼多多和云集——在电商线上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之时,拼多多通过拼购、分销的裂变社交电商模式,将传统电商的“中心化分发”转变为“去中心化分发”,快速吸引三四线客流量,极速膨胀成市值200多亿的上市企业。
在“无裂变,不流量”的互联网时代,好的裂变模式的必定能用更低的成本结构切入一个原本成熟的市场。赴美上市的趣头条就曾把用户的快速增长归功于一套游戏化的裂变方式,越过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获取大量下沉市场。
显然,BiKi在短时间内能达到“日活10万”、“单月净利润破1000万”的数据,绝大部分都要归功于自带裂变效应的“合伙人机制”。
在交易所巨头平分市场份额的今天,新交易所若想分一杯羹,只能另辟蹊径,改变以前的获客模式——不再单一的通过品牌效应吸引散户,而是让利用户,让他成为铁粉,再去拉100个人过来,然后无限裂变。
而这种模式必定能够打破流量瓶颈,越过竞争激烈的市场,获取火币、币安等一线交易所不曾占领的三四线下沉领域。
相比于耗巨资在营销上,这种裂变模式更为讨巧。如果BiKi真的能达到2019年实现合伙人过1万的目标,定能打破如今的交易所格局,说不定未来还会引领一波交易所裂变热潮。
三、一流的平台体验
当产品和流量都找到突破口后,最终决定平台能否持续经营其实还得看平台自身实力,包括:用户体验、平台性能、交易深度等。
在用户体验上,BiKi服务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呈现直觉化的用户界面设计,简洁全面的行情展示、深度K线分析界面、客服7*24小时积极响应,让用户操作更流畅。
在平台性能上,BiKi采用多级防⽕墙、多重签名、冷热隔离钱包、多维度降低用户资产风险。在安全的基础上研发稳定的交易系统,让用户能够快速充币、提币。
在交易深度上,BiKi拥有高效的交易处理系统,能够处理大量并发的实时交易,让价格不出现大幅波动。与此同时,BiKi聚合了全网交易所深度,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实时交易服务,保证交易时价格的稳定性,从而保障平台用户的利益。
BiKi的创始团队来自于火币、莱特币等核心团队,技术团队多达100多人,运营团队有40余人,它的技术实力、执行力、运作能力、战略能力都是一线交易所的水平。
可以说,BiKi的实力不单单是在流量抓取上,它在产品、技术、用户体验上也下足了功夫。要知道一个新用户,从进入平台到做交易、充提币,这个过程若是不能保证平台服务质量,这个用户会很快流失。
总结
BiKi用社群裂变这种接地气且极为有效的打法,在行情不佳的情况下就已经获取110万注册用户。若是未来比特币持续向上,BiKi必定能收获蜂拥而至的下沉用户,与一线交易所的距离会越来越短。
交易所生态发展到今天,的确需要BiKi这样的鲶鱼来盘活市场,促进交易所们往更完善、更合理的方向发展。至于BiKi最终能否成为杜钧所说的“行业黑马”,我们让时间来揭晓最终答案。
敲响警钟!潍坊公安通报9起打击经济犯罪典型案例
[PConline 杂谈]今年对于CPU消费市场来说,(又)是里程碑似的一年,经过近5年被14nm统治的恐惧后,消费级CPU终于来到7nm的时代。新的7nm锐龙处理器兼顾了多核和单核性能,同时维持了较低的功耗,一时之间成为了明星产品,但是新锐龙却一直有遗憾(也是期待),那就是旗舰型号Ryzen 9 3950X依然神龙见首不见尾,说好的9月发布却跳票不见了踪影,而且更高端面向发烧玩家的线程撕裂者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还好小跳票了两个月后,AMD终于实现了承诺,今晚正式解禁了十几页的PPT,第三代线程撕裂者Threadripper和Ryzen 9 3950X更详尽的参数与价格终于透露,上市就在这个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终于等到你-新线程撕裂者这个月就发
虽然此前就一直有外媒曝光,不过官方一直没有公布新线程撕裂者具体信息,这次就是官宣了。
规格参数:32核的3970X竟有4.5GHz频率!
率先发布的是Ryzen Threadripper 3960X和Ryzen Threadripper 3970X,其中3960X为24核48线程设计,基础频率3.8GHz,单核加速频率可达4.5GHz,缓存大小140MB,TDP280W,国行价格达到9元。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的规格就更恐怖了,32核64线程设计,基础频率3.7GHz,单核加速频率也可达4.5GHz,缓存大小144MB,TDP也是280W,国行售价更是达到15299元。
同时这两款处理器都是基于7nm和Zen 2架构设计,搭配新的主板芯片组TRX40时可提供多达88条PCIe 4.0通道,扩展性能也非常恐怖,两款处理器的上市时间同为11月25号。
大家也可以看看新U和二代线程撕裂者的规格对比表,会更为直观。
可以看得到新U对比上一代在频率,缓存大小上都有进步,连价格上也有所“进步”,3970X更是超过一万五,恐怖如斯~
再联想到新的酷睿X系列处理器价格腰斩,而新线程撕裂者涨价,这样看AMD对新U的性能似乎十分有信心?
性能巨额提升:有点夸张
AMD官方表示3970X对比上代线程撕裂者旗舰2990WX有44~61%的性能提升,性能提升非常恐怖,规格上少了8颗核心的3960X也以30~42%的优势吊打了自家的2990WX。
7nm Yes!Zen 2 Yes!虽然工艺架构双升级属实给力,但这巨额提升的幅度有点让人难以置信,根据此前我们做的三代锐龙评测,同规格下新锐龙对比上代综合提升在15%上下,即使新线程撕裂者大幅开放了功耗限制TDP达到280W,也是很难达到这个性能提升幅度的。因此晓边有理由猜测PPT都是AMD特挑的项目,不能代表综合性能提升。
反正持续关注我们PConline DIY硬件频道就对了,我们在收到CPU第一时间就会作出相关评测,敬请期待!
AMD换接口啦!想不到你个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
新线程撕裂者的座驾也有了改变,需要搭配新的TRX40主板芯片组。
关于这个新的主板芯片组,目前有几个消息可以透露:
1、新的主板使用sTRX4接口,虽然接口与TR4一样为LGA 4094接口,但是针脚的定义与TR4完全不同,因此旧主板不能支持新U,新主板也不支持旧U。
搞不清状况的童鞋可以看看下面这个表格。
2、虽然新主板不兼容旧U,但兼容旧散热器。新的主板接口外观大小和X399是一样的LGA 4094接口(Intel用了好几代的LGA 1151接口也是如此),因此新主板散热器安装孔位与X399一致,此前的TR4散热器、扣具可以直接兼容新主板。
3、TRX40平台可提供共88条,72条可用的PCIe 4.0通道,而且TRX40芯片组极有可能是X570芯片组马甲。
TRX40平台虽然有88条PCIe 4.0通道,但是主要都是由第三代线程撕裂者提供,具体为48条通道自由分配,8条连接主板,4+4条连接NVMe或者SATA,这里CPU就提供了共64条,56条可用通道了(可用通道等于总数减去连接主板数目)。
X570芯片组
TRX40主板芯片组
而TRX40主板芯片组提供8+4+4的PCIe通道,还有8条是连接CPU的,加在一起就是24条通道,实际可用通道为16条,与X570是完全一致的。
而且两个主板芯片组能提供的USB接口、SATA接口也完全一致,看到这里,晓边眉头一皱,发现事情不简单,看来TRX40芯片组就是X570芯片组马甲可以实锤了。
只要5749元,三代锐龙真旗舰3950X带回家
接下来便是大家一直心心念念的三代锐龙真旗舰Ryzen 9 3950X了。
规格参数:没发布就降价
CPU具体规格和此前公布的一致,Ryzen 9 3950X不仅是三代锐龙核心数目最多的CPU,也是三代锐龙中单核加速频率最高的CPU,达16核32线程,单核最高4.7GHz,基础频率3.5GHz,缓存为72MB,但TDP仅为105W,规格算比较震撼了,不过处理器全核加速频率官方未透露,这个还需实测检验。
Ryzen 9 3950X的上市时间与线程撕裂者一致,为11月25号。
这次解禁的PPT最让人惊喜的是更新了Ryzen 9 3950X的国行定价,6月份公布时CPU定价为5999元,但现在CPU还未发布就官方降价了250元,为5749元,6000不到就能把一颗16核CPU带回家也算一个好消息了。
AMD这次官方调整价格一方面是因为处理器跳票晚了两个月,另一方面也是受到Intel新一代酷睿X系列处理器的影响。不久前Intel新的酷睿X系列处理器发布,虽然处理器是工艺架构等重要参数都没变的马甲,但是它相比于上代价格腰斩,18核处理器i9-10980XE仅需979美元,国行预计价格为7999元,对Intel来说可谓是大大地良心。
这么一对比,AMD这次才降价250元反而显得不怎么良心了?还是希望Intel多多发力,缺乏竞争终究不是好事,比如目前的Ryzen 9 3900X就经常进入耍猴状态,产品是很好,不过你买不到。
性能提升:预料之中
在AMD官方的PPT里面,Rzyen 9 3950X自然是非常厉害的了,对比二代锐龙旗舰Ryzen 7 2700X单核性能提升了22%,游戏性能提升了17%,生产力性能提升了71%,能耗比为2700X的2.43倍,而且支持最新,带宽翻倍的PCIe 4.0通道。
但是客观来说,AMD的PPT中3950X提升的数值这么大,很大的原因是因为AMD拿的是8核16线程的2700X做对比,假如是拿3900X或者2990WX做对比的话性能提升的数值并不会这么吓人。
其他:不送散热器,可能会上移动端?
考虑到16核处理器比较大的发热量,很多玩家都不会用原装散热器来搭配的了,AMD也“贴心”地考虑到这点,这次Ryzen 9 3950X不送散热器,官方还建议你们至少买个280mm水冷搭配。
最后免不了拿三代锐龙官方钦定平台X570吹嘘一番,更快的PCIe 4.0通道,更多的高速USB 3.2 Gen2接口,更好的供电和内存支持,建议你们选购X570主板来搭配Ryzen 9 3950X(AMD内心独白:要是你们旗舰CPU都拿B450、X470来搭,我的贵主板还怎么卖?)。
不过说实话对于发烧级的玩家,X570才能满足你搭配一台无短板旗舰平台的需求,旧主板从扩展性能和可持续使用性来说还是太弱鸡了,对这个论点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点击跳转到《以为X570主板规格高没用?别忘了16核的Ryzen 9 3950X》这篇文章了解更多。
除此以外AMD还公布了一个节能低功耗模式(Eco Mode),AMD自己实测开启后3950X温度下降7℃,功耗下降44%,但性能只下降了23%,这适合一些打算用3950X装一台超级小钢炮的玩家。
或者大胆一点,会不会有厂商直接把3950X搬到笔记本上呢?开启这个模式后,16核处理器上移动端也成为了可能。
入门CPU速龙迎来新成员:等等,怎么还是14nm?
除了3950X这样的旗舰,AMD还公布了新的入门处理器速龙3000G。
CPU与速龙200GE一样为双核四线程,但是基础频率高了0.3GHz,达到3.5GHz,搭载200GE同款的Vega 3核显,不过核显频率高了100MHz,TDP保持35W,国行售价379元。AMD明确表示速龙3000G是不锁频的,理论上比速龙200GE有更高的可玩性。虽然AMD官方是怎么说,但其实速龙200GE后来使用最新的主板BIOS也可以超频了,只是官方不承认罢了。
在性能展示方面AMD也没有放其他参照物,估计就是对比速龙200GE提升太小不放了。这几页PPT最有价值的信息重点展示了处理器3.9GHz时的性能,看来3.9GHz应该是速龙3000G一个超频可以达到的大众频率。
根据目前从AMD方面得到的消息,速龙3000G是14nm工艺打造,那么理论上CPU还是使用一代锐龙的ZEN架构无疑了,CPU相比速龙200GE只有频率上的提升,算是一款挤牙膏产品。所以晓边我对这款产品其实是不太看好的,要便宜我可以选购速龙200GE自己超频,要性能我可以加100购买4核4线程的2200G(现在2200G也就500元出头),为啥要买你呢?
总结
显卡市场我唯唯诺诺,CPU市场我重拳出击,这句话或许能概括AMD目前的状态。兼顾单核与多核性能的3950X,多核性能剽悍的新线程撕裂者,这两记拳重不重或许Intel最清楚,毫无疑问AMD在消费级CPU市场的声势又浩荡了几分。
客观又残忍地说,假如抛开扩展性能,按照晓边的经验Intel HEDT平台旗舰CPU i9-10980XE理论性能极有可能只能和AMD消费平台旗舰Ryzen 9 3950X对比,更不用说看型号命名就知道AMD还有个3980X,3990X没发布(最高或许会达到64核,参考EPYC二代)。
但目前Intel的应对方法并不多,降价或许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谁能想到Intel也有今天?)。新一代的酷睿X系列处理器已经确定价格相比上一代腰斩,旗舰型号i9-10980XE价格比新一代线程撕裂者入门款3960X还低,说实话HEDT平台的竞争已经有点失衡的味道了。
而这其实也是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导向的结果,AMD需要摆脱此前只能做性价比、廉价产品的形象,冲击高端,Intel由于产品竞争力不行,只能降价保持市场份额。
显然目前CPU市场需要Intel发布更好的产品,作出回应,缺乏竞争的市场是不正常,希望Intel的10代酷睿和下一代HEDT平台处理器给力一点,让我们消费者能坐收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