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IKEY二色成型SA高度159键大全套键帽简评
DOMIKEY是一家定位于高端客制化的专业键帽品牌。楼主本身对DOMIKEY键帽了解不多,但因为观感极好,一下子被种草。目前DOMIKEY放出了量产的7套键帽,包括4种配色的SA高度球帽和3种HHKB适配键帽,均为二色成型工艺、ABS材质。
顺便简单科普:SA键帽来源于SP(一家美国键帽厂商)的设计,包括之前红极一时的两代大碳也是SP出的。SA高度分R1-R4四个不同的Row,一般来说从F区开始以R1-R1-R2-R3-R4-R3排列。国内也有厂商做类似的键帽,但是——楼主都没有玩过。
这次楼主选了DOMIKEY带有复古风格的黑白橙SA球帽入手试水,因为是159大全套,本来是准备把我吃灰的1865(还是原厂二色型号)拿出来派下用场,结果终于是吃灰太久沉淀到储物间里再也找不到了- - 只好顺便拿把3496出来顶包。简单评价一下使用感受,国际惯例渣土高能预警。
DOMIKEY采用贴皮纸盒包装,简约设计。盒子大而厚实,内部键帽用内胆盒固定,一共三层叠放在一起。159键看着就特别爽,实际到手的附赠了一只歪菊花的Caps键,幸好有这个歪菊花Caps,不然楼主的3496就尴尬了。
三层键帽分别对应主键区、功能和数字键、大键位。塑料内胆盒盖与托盘均有限位设计,并用卡口连接,固定作用稳如老狗。反面依稀可以看到键帽内侧的横纹注胶设计,纹路均匀,想起楼主原厂的二色成型键帽,那内侧纹路简直乱得不忍直视,不得不感叹工艺的进步,键帽现在都当工艺品在做了,楼主发烧那会没赶上好时代。
键帽细节,嗯嗯。
楼主没有SP的键帽,连山寨的都没有,只有一套Akko 3108v2 球帽版的配帽,拿来对比一下。两者除了空格一行其余基本一致,DOMIKEY的排列实际上是R1-R1-R2-R3-R4-R4,其中空格是R3;Akko配帽是R1-R1-R2-R3-R4-R3,空格行键帽均为R3。区别主要就是空格行1.25U规格的键帽高度。两种排列在SP SA键帽中都存在,楼主个人更喜欢DOMIKEY。
键帽表面单独拿出来提一下。DOMIKEY的表面五面都采用了特殊的“半镜面”工艺,有点当年Filco原装键帽内味儿,但是比之更滑更亮,手感丝般顺滑。跟常规键帽相比,皮纹细腻感一目了然。其实入手之前楼主还担心那是种接近于“打油”的手感,到手一摸就放心了。
上键盘。先上樱桃G80-3496,这把其实是00系列KBC定制版,无标、蓝灯、P口无冲,楼主这把是红轴。因为不兼容普通OEM键帽,所以能较好地展现出DOMIKEY大全套的威力。其中Caps、空格都是歪菊花。
原本159键里已经包含了一个船形Caps,但是菊花是正的,没法装在3496上,这时候附带的歪菊花Caps前来救场成功,算下来还多送一个键帽怕不是赚爆。
同是复古风格,老机械一般是黑配黑、灰配白, DOMIKEY灰白橙上3496还是有点违和的,将就着看看。
159键中还包含了1U的数字0和00键,00键可能没多少人能用到,但是楼主的小键盘正好就需要,舒服了。
再上一下Akko 3108v2,灰白色外壳复古风键盘灰白橙键帽就要搭调很多。
使用下来,楼主感觉DOMIKEY这套SA球帽159键整体还是很棒的,不管是二色字符、色彩审美、表面观感,还是球帽质感都做得不错。价格定位高端,但是质量值回票价,尤其是这个“半镜面”工艺真的摸上去奈斯。然后大全套兼容性拔群,连00键都有大键位也很丰富,个别键位有双色可选,基本完克楼主的强迫症,非常满意。
最后再补充两点。
1、可能为了整体风格统一,F、J键采用了类似樱桃家经典的凹面盲打设计,楼主白色键帽图上看不太出来,实际上DOMIKEY的键帽F、J键凹陷幅度要更大些,能帮助盲打定位。可能有人会觉得定位能力不够,实际效果其实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不得不承认,这么设计会更好看。
2、楼主不太了解行业内的情况,不过是不是可以考虑以后出点其它材质的,比如PBT这类。然后PBT二色球帽是不是存在某种技术上的问题,也希望看帖的各位dalao指教一下。简单说到这里,说错轻喷。
IBM Vincent Hsu:技术革新再造存储未来
9月4日,IBM存储科技部的首席科学家Vincent Hsu在IBM为大数据时代再造存储摇滚盛典上以技术革新再创存储未来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认为大数据虽然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但是现在实际上今天才刚刚开始。
比特网现场直播专题:http://bigdata.chinabyte.com/ibmstorage14/
以下是演讲实录:
Vincent Hsu开篇即提到:“在过去的100年,IBM在业界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IBM有一个非常非常强的基础研究的团队,IBM的CEO经常说IBM每一年投资10亿美金做基础科学的研究。而我的工作是从原子级别的存储到宇宙级的数据的研究。”
首先是当下的挑战,在存储方面有哪些挑战,对于将来大数据的时代。将来的数据会呈几何式的成长,像企业数据的成长,社交媒体,今天所有的机构都非常注重大数据,大数据实际上今天才刚刚开始而已。
Vincent Hsu认为数据本身还会再产生数据。如果要做一个完整的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到数据跟数据之间做着相加相乘的效果,从原始数据到最后背景分析的数据会增加1000倍。要实现智慧地球的愿景,最重要的是大数据中涵盖了云计算,涵盖了社交,涵盖了物联网。那么IBM宇宙量的数据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呢?Vincent Hsu介绍了IBM极致大数据的计划,它是平方千米阵列,在横跨大概3000公里的范围之内,利用极致大数据收取天象的信息,进行天文学的研究,做几个研究。第一个是研究银河系跟星象的转移,第二是研究黑色物质的分布。最终他希望能够找到在大爆炸以前,在130亿年前,大爆炸之前世界是长的什么样。
看一下它的技术,从星体范围的天空源来看,能够把这些光聚集起来,经过联系,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重构天空的景象,在130亿年前天空的景象。我们看一下它的数据量是多少,每一秒钟的数据是10个PB,一天要加330个磁盘,一年要加12万个磁盘,一天14个ExaByte字节,到底数据有多少,等于每一天要加1500万个iPod,它是每天互联网数据流通量的2倍。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单一的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存储也存不下去,更不要说你能够分析这些数据了。IBM跟ASTRON合作,做宇宙探讨的起源,当然IBM知道这样的技术发展,将来对商业化或是对石油勘探,对地震的分析都是非常有用的。我们计算机的系统跟存储的系统在未来会有更大的价值,初始投资3290万欧元,为期四年的计划。它每年所做的原数据都是今天互联网的2倍以上,目前为止在世界上没有任何的技术是可以做这样极致大数据的挑战。
我们通常讲大数据的思维,决策的时间从每年的每月到每秒、每毫秒、每微秒,这个计划是超过其他大数据的计划。首先是数据量非常非常大,而且在收集数据的同时必须要做数据的处理,不能把所有的数据全部收集以后再做分析,那样就太慢了。所以IBM在做这样极致的大数据计划,有许多挑战。
这列的挑战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收集到这么多的数据,怎么样从原数据里面去找寻有用的数据,分别出哪些数据是有用的,哪些数据是没有用的;第二,即使筛选下来的数据本身,也是宇宙量的数据机也是海量的数据。我刚才讲过了,即使是你只存千分之一,你每天都要再加上330个磁盘才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是筛选过的数据也要做有效的管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存储了这么多的数据以后,怎么样从这些数据中得到我们希望的信息。这不是说只是单纯的读到一些数据,不是单纯的存这些天象的数据,怎么样从这些数据中得到一些信息,不是一般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得到的。
挑战之后是IBM研究的进度,Vincent Hsu表示IBM已经研发出能够把1P的字节存在标准的1U的抽屉里面,寿命有25年到50年。第一是解决量上需要非常非常高的密度的存储。第二,闪存方面的技术,它的特点就是速度快,节能,体积小,但是闪存的挑战是耐用性,一般来讲闪存写的比如说是一万次、十万次或是五万次,它就会开始受损了。我们的研究人员做了很多调配,使它的性能提升超过市面上的5倍。保证五年,即使是一天24小时不定的使用。
除了高速度的闪存跟高密度的储存器以外,我们现在发现要覆盖SKA这样的极致大数据计划,必须要找出新的材料,因为旧的材料,即使1个U,一天收集14个,很快也就会添满。过去IBM新的计划叫做赛道内存,愿景是可以做到在纳米线上以磁模式存储数字数据,与硬盘驱动器同样的成本,比人类头发丝细1000倍。为了做这样的技术,我们发明了新的设备,叫做薄膜淀积,它是创造的新的材料,一个原子一层一层的铺下去,可以4个柜室同时运行,可以组合80种不同的材料。将来成功的话,对存储来讲就跟闪存一样,是很大的革命。
IBM有好几个研究专家,他们就想如果支持这么大的计划,我们的存储到底能够小到什么程度,密度大到什么程度。能不能够做到原子级的内存,去年IBM研发出能够用12个原子构成一比特。当然这是非常非常长远的计划了,因为要在非常非常的低温下,摄氏零下100多度的温度才能够进行控制。
最后Vincent Hsu谈到了IBM的愿景,即极致的大数据用什么样的技术来支撑的问题。
除了储存,极致大数据有三个挑战性,一个是怎么做筛选,第二是怎么做管理,第三是怎么把它的信息找出来。今天你怎么把数据的信息找出来,一般的做法是这样的,你的信息你的数据存在某一种设备里面去,当我要做分析的时候,我把这些设备统统叫进来来做分析。数据是几个T的话,几个PB,你每天要先存下去,然后再把它拿出来做分析的话,这是不可能的。现在IBM的想法是这样的,所谓的智能存储,存储的方向是把它倒过来。以前是把数据搬到分析平台上,现在新的做法是把分析平台上的技术送到存储去。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们发布了应用对象存储,它能够让应用程序直接送到存储上面去。这么多的数据,我们可以把应用程序送到存储层面,叫它做在地及时的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以后的结果再送回服务器,做应用程序。你想想看这有什么好处,第一个,降低成本的,东西不用再拷贝两次。第二,我的速度变快了,以前我要等这个数据。以前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他每天分析数据要花26个小时,所以他一天慢2个小时,为什么?因为他每天都等大数据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有了应用对象存储这种技术,允许应用程序直接在对象存储上面进行分析。我们已经跟欧洲的一家公司已经开始做影像的分析处理计划了。
接下来说一下软件定义环境,要求跟以前传统式的是不一样了,每秒钟1300万条的信息,超过10亿条的记录,它的要求是超过10倍的存储速度。有几个特点,它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访问的模式,有一个弹性存储的软件,可以横跨不同的应用,所以数据就不用搬来搬去了。
第二,弹性存储的特性能够非常智能的调配,比如什么时候放磁盘,什么时候放Flash什么时候放到磁带上去面,它都可以非常智能的调配。最重要的是它在做这样调配的时候,对于应用是透明性的。它在做调配数据的放置,所有的数据都是在线的,不需要离线以后再做数据的放置。
第三,当你的数据中心,比如说客户有5个数据中心,你怎么样把数据做分布、做整合。现在一般的做法,比如说银行,银行通常每天晚上把数据收回来,弹性存储可以直接做数据分布和整合。第四,弹性存储不是自觉于Cloud外面,是和Cloud紧紧结合的。把数据放在闪存,放在磁盘上面去,同样也可以放到云上面去,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
弹性存储是软件的,你可以跟IBM软件结合放在你的服务器上,用你的现有的存储或者是内存,帮助客户实现数据的分析。上个月我们把弹性存储又放在了云上面去。
弹性存储有许多的功能可以在任何的数据上面进行自由的伸缩,自动的数据管理,可以针对闪存和Cloud有开放性的架构。去年美国花旗银行也是用我们的技术,在风险分析上面增加的100倍的效果。
最后跟Vincent Hsu做了一个分享,IBM用巨量数据的系统到信息宝藏,怎么样把数据用到最高密度的存储,到计算存储,存储本身开始能够有自动的分析数据到软件定义环境,通用存储平台、闪存系统,包括新的内存和存储器材料,然后人的头发千分之一厚度的新的材料,到原子级的内存。
Vincent Hsu提到IBM研究的前瞻性是IBM的传统,IBM有一个很强的研究团队。平安保险SVC的解决方案,是IBM十年前做的,50年前发明磁盘也是IBM研究院领先发明的。不要觉得这些计划看起来不是很实际,也许3年、5年,也许几年以后就会变成新的划时代的成熟的产品。
中国39岁最年轻大国工匠,擅长打磨发动机,一天工资能买一辆车
曾几何时,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家,当别人在玩耍的时候,他只能跟着母亲推着垃圾车,但他没有放弃学业技校毕业后分配到中航工业公司。
曾几何时,他还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小学徒,但他却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成为一代国家工匠。他是洪家光,虽出身贫寒却永不放弃力争上游,成长为航空中航工业公司的高级技师。
洪家光的草样年华
1979年洪家光出生于沈阳的一个普通农户家里,当周围的小朋友还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享受着快乐无忧的童年时光时,洪家光却要承担起家里的一部分农活。不管是夏日满是臭味的垃圾车,还是冬日里冰冷的垃圾车,洪家光都跟着母亲一起熬了下来。
洪家光小小年纪心里就有自己的打算,经济条件不好又没有背景的孩子去学习技术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因此他初中毕业后就选择去了技术学校,这样可以早点毕业出来挣钱。
每次往返学校要四个小时,洪家光觉得这四个小时是很宝贵的学习时间不能浪费,他就带着书在车上自学。后来洪家光以第一名的毕业成绩,被分配到中航工业公司当技术工人。
1999年洪家光刚分配到中航工业公司时,他还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学徒,月工资也只有180元,只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不饿肚子,没办法寄钱养家。
洪家光不想就这样碌碌无为随波逐流一生,开始了拼命三郎的生活,他开始在车间里学习,提升技艺。刚进入车间,分配给洪家光的任务都是很简单的,但洪家光是闲不住的人,他会在旁边偷偷学习老师傅的工艺,还会趁着师傅不在偷用他们的刀来磨练功夫。
逆袭之路
洪家光在车间转了一段时间,他盯上了劳模孟宪新,立志要拜他为师学习技术。洪家光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当上了孟宪新的助手跟在他身边学艺,功夫不负有心人,洪家光学到了孟宪新的技术。洪家光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和心血,他的手艺开始突飞猛进。
2000年时,因生产任务多,洪家光不想两头跑就住到了工厂里,还因劳累过度体力透支,在搬重物时不慎砸到左手。他强忍疼痛坚持将活干完,直到回家后半夜受不住疼痛,被妻子拉去医院才知道洪家光的手粉碎性骨折了。
可他不遵医嘱必须休息两个月,他只休息三天就带伤上岗。洪家光知道要想比别人进步更快就要付出更多,没有人能过得既轻松又能不费劲就将技术提高。
开挂的洪家光
洪家光在2002年春节前夕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原本熟练发动机核心叶片打磨技术的刘师傅生病住院了。洪家光为了不耽误任务,主动承担起这项任务,并且向刘师傅讨教具体办法。
但该项任务要求精度极高,精细尺寸比头发丝要细得多。如果尺寸偏差一点就会导致滚轮零件不合格,就会损失掉价值上万元的叶片。
洪家光做的是关于发动机里的叶片的工作,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里面包含一万多个的精密零部件,而叶片就有上千片,因此如果叶片出现问题最终会导致飞机坠毁人员伤亡,一般都是需要技术娴熟的老师傅去操作的。
他刚开始按着刘师傅给的方法去加工零件,但是在厂里耗了十几个小时的成果为零,尺寸均不合格。洪家光不服输又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在十几天内吃住都在厂里硬是将尺寸不合格的难关攻克下来。
此后的洪家光就如开挂了一般,先后将金刚石滚轮的难题一一突破,在同行业内也屡创佳绩,得到大家的赞赏。他为中航工业公司创造价值九千多万,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洪家光奉献了他的青春,也收获了许多,他解决了三百多个技术难题,完成了一百多项技术改革创新。
洪家光也成为了国家的大工匠,也是目前我国最年轻大国工匠,几年前,39岁的洪家光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日工资大概能买一辆小汽车。有许多的外企都想将洪家光挖走替他们工作,但洪家光并不想要去外企工作,他只想继续为国效力,继续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奉献青春。
坚定的信念
洪家光能够在短短十几年内就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长为国家核心技术高级技术工程师,这和他本身的信念努力都分不开。1999年毕业后的洪家光刚进入工厂也很迷茫,看到厂房又破又旧,跟他理想中的一切都不一样。他觉得每天日复一日重复手上的零件工作很繁琐,工资也很低不知道将来路在何方。
那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我国没有自主研发的飞机,最终只能被迫使用美国飞机将那些烈士遗体运送回国。洪家光看到新闻内心不能平静,带洪家光的老师傅跟他说不要小看每一个细小的零件,正所谓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一个细小零件制作的不合格就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到千里外的飓风,洪家光了解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再也不觉得自己手头的工作繁琐无趣了,他开始钻研他的工作。他看到那些劳模里有些是跟自己一样都是车间里最普通的工人,他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好好干,争取自己也当上劳模。
奋斗是快乐的
洪家光的岗位虽然很平凡,但却是组成飞机重要发动机的关键。在别人眼里,洪家光的奋斗显得很艰苦,但洪家光并不觉得苦,他觉得奋斗是快乐的。每一次工艺改革创新,新的中国制造都会让他很激动。
他知道自己不像那些大科学家为国低,确保飞机的发动机安全,保证人民和飞机的安全。每当他看到自己制作的零件变成飞机的一部分升上天空平安归来,他的心里总觉得很自豪。
我们可以学习洪家光的精神,改变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努力。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从而影响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物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虽然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又可以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