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如何在各大系统平台收看 WWDC 2015 直播
按照OPPO此前的发布节奏,10月下旬我们应该见到其主力“大菜”——N系列旋转摄像头拍照手机新作,遗憾的是,它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今天我们将要评测的主角:OPPO R7s。怎么又是你?!相信不少朋友看到R7,除了脑海中浮现出“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经典广告语外,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概。事实也的确如此,算上它,OPPO R7家族已经有了R7、R7 Plus、R7s三款机型,而据工信部的消息,OPPO R7s Plus如今也已经上路了。
时隔仅仅5个月时间,OPPO R7s相比它的两位老大哥R7、R7 Plus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s”体现在哪些地方?它又是否对得起2599元起步的高端身价呢?一起通过几个部分的体验评测来找找答案吧。
外形设计
▼OPPO R7s的外包装依旧是带有品牌绿色的白色纸盒,和此前的OPPO R7 Plus包装画风、尺寸完全一致,甚至是表面的轮廓图都一模一样。例如两者都取消了底部的三大金刚,但轮廓图上却依然健在。如果将两者摆在一起且不看底部标签的话,几乎无法区分。
▼打开包装可以看到,采用2.5D弧面玻璃前面板的OPPO R7s已经预先贴好了一张保护膜,到边自然是不可能的。此外R7s还随机附送了一个透明的TPU保护套、一副耳塞式耳机以及VOOC闪充充电头,配套的八点式充电/数据线。
值得一提的是,OPPO的VOOC闪充必须同时使用原装的充电头和数据线才能进行,两者缺一不可,外出出差的话就必须将两者同时带上,通用性上稍差一些。
5.5英寸屏幕的OPPO R7s不仅机身大小介乎于R7和R7 Plus之间,正面也糅合了两者的一些基因。依然使用了和R7一样的全白色前面板,但此前豪放的边框宽度有所收敛,新的2.2mm窄边框对于屏占比和颜值的提升效果显著。此外,R7s相对还是比较诚实,并没有用黑色涂层来营造视觉上的无边框,现在也不用纠结是不是必须用深色调壁纸了。
OPPO R7s正面的保护玻璃升级为康宁大猩猩4代,整体的厚度有所降低,2.5D玻璃带来的弧边效果来的并没有R7那么明显。得益于材质的升级,R7s屏幕四周的塑胶保护框被大幅缩减,玻璃边缘与侧面金属高亮切边的衔接更加紧密,用手去摸屏幕和侧面的夹角位置时,你能够明显感受到平滑,两种材质之间的触感的差异几乎感知不到,2.5D玻璃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机身设计有了更好的融合,细节上的处理值得赞赏。不过,在例如上图金属高亮切边与侧边框之间的位置存在一个明显的折边,而且相当的锋利,存在一定的刮手感,金属与玻璃衔接良好的平滑手感也在此戛然而止。
R7s下巴上去掉了无背光的三大金刚触控按键,改用屏幕虚拟键进行代替,原位置则放置了一个OPPO的品牌Logo,这和OPPO R7 Plus的设计保持一致。在R7 Plus的评测时我们就提到,ColorOS 2.1缺少对于虚拟按键的隐藏手势,如今的R7s依然如此,在部分应用中经常出现双底栏的情况,体验一般,我们也建议OPPO能够加入对于虚拟按键底栏的隐藏功能。
OPPO R7之前电源键在左的设计引起了不少用户的吐槽,如今OPPO R7s将音量键和电源键的位置进行了对调,更符合大多数右利手用户以及市面上大多数手机的操作习惯。
OPPO R7s在侧边框继续使用“流光侧边”设计,也就是使用球形刀具在金属一体式机身侧边下方切割出一道高亮凹槽,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边框在视觉上显得更薄。不过OPPO的这个设计同样遭到了不少R7用户的吐槽,因为这个凹槽位置边缘同样存在刮手的问题,如今R7s在换用全新刀具后,手感明显改善了很多,但个别边角位置的刮手感依然轻微存在。以IT之家手上这台R7s来说,左下角就比较明显,不知道是不是个体的原因。
OPPO R7s还将机身背面的扬声器开孔挪到了底部左侧,避免了将手机平放在桌面上时的遮挡问题。同时在右侧做了一个同样的开孔,形成对称式设计,其中还隐藏了R7s的听筒。
OPPO R7s背面依旧采用了大面积的金属一体化机身设计,但喷砂用的粒度更细,手感更加细腻。上下两端的注塑条宽度控制的非常窄,但三段式造型依然没的跑,注塑部分的油漆色彩要比金属机身略深一些。装配工艺有着明显的提升,R7上我们还曾看到过接缝不均匀以及一侧略微翘起等问题。摄像头位置则是轻微的凸起。
OPPO R7s在机身配色上还迅速跟进了玫瑰金,这对于目标用户群体的杀伤力不可谓不大,不过,OPPO在玫瑰金的调色上还是略微偏暗了一些。
屏幕效果:通过OPPO R7s的工程模式查询可以发现,R7s采用了一块来自三星的5.5英寸1080P级别AMOLED屏幕,由于使用了钻石P排,因此计算后的实际PPI像素密度约为328左右,字体字体边缘发虚、模糊等现象并不明显,精细度绝对够用。色彩方面,OPPO方面称针对AMOLED屏幕本身偏冷色的特性,将其往暖色进行了调整。可视角度方面是AMOLED屏幕的天然优势,不过左右上下偏转一定角度后,屏幕发青绿色的问题还是比较显著。
硬件性能
OPPO R7s分为3GB内存全网通、4GB内存全网通以及4GB移动版三个版本,其中全网通版本搭载的是主频提升版的高通MSM8939芯片,也就是骁龙616,核心组成情况由骁龙615的4*1.7GHz A53+4*1.0GHz A53(话说现实中也没几个厂商的615能跑到1.7GHz主频)调整为4*1.5GHz A53+4*1.2GHz A53,四个低主频核心略有提升,GPU仍然是Adreno405,制程工艺为28nm LP。
而移动版的OPPO R7s搭载的则是联发科MT6752芯片,八个A53核心主频均可以上到1.7GHz,GPU部分为Mali-T760 MP2,制程工艺为28nm HPM,多了AFBC帧缓存压缩技术,能够提供快速、实时的无损压缩与解压缩,最大限度地减少SoC内不同IP块之间的数据传输量。
即便是同样采用骁龙616处理器的手机,由于不同的调控机制以及系统优化情况,实际的运行速度和体验也会产生极大的差别。下面我们就来看看OPPO R7s上的这颗骁龙616到底表现如何?
从Perfmon性能监视器的CPU悬浮窗来看,OPPO R7s对于骁龙616的调控相当开放,八个Cortex-A53核心的不仅火力全开而且参与的相当积极,打开自带应用或是快速滑动等操作都会让其全力运转。经过实测,OPPO R7s的应用开启速度甚至要比搭载MT6795T的R7 Plus还要快,让人颇感意外。不过,我们手头的这台R7s在系统优化方面显然还有不小的进步空间,桌面滑动以及时钟应用内的界面过渡动画偶尔可见比较明显的掉帧现象,但浏览器以及第三方应用的表现就比较正常,这方面仍然需要OPPO进行后续的更新改进。
CPU测试环节,拥有更高主频的MT6752无论是在单线程还是多线程性能上都要胜过骁龙616。
GPU测试环节,MT6752在曼哈顿场景下的表现与骁龙616基本持平,但霸王龙场景下要略微好于骁龙616,这其中AFBC帧缓存压缩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测试结果来看,MT6752还是要优于骁龙616,如果不是对于全网通或者电信4G网络有特别要求,想购买R7s的用户完全可以考虑移动版本,而且通过工程模式或者“小欧工程师”等工具,可以方便的开启移动联通双4G网络支持。
在充电和续航方面,实测数据显示,OPPO R7s仅需5分钟即可将电量从1%充至10%;15分钟可充至30%;40分钟就到了80%;60分钟可达90%;最终充满共耗时91分钟。由此可见,OPPO R7s在低电量时的充电效率非常之高,之后充电功率则会逐步降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充电过程中,OPPO R7s并没有出现丝毫发热的现象。
续航方面,OPPO R7s的表现也相当不错,开启WiFi待机一晚耗电约为3%,30分钟WiFi网页浏览耗电5%,半小时大型游戏耗电12%,整体感觉电池还是相当的耐用,中度使用一整天下来电量往往还有20-30%,日常轻度使用的话用个2天不成问题,这样的表现还是非常值得肯定。
系统软件
OPPO R7s搭载了基于Android5.1.1的ColorOS 2.1,不再是R7的Android 4.4.4。整体配色不再使用大量的黑灰色配绿色,转而使用和R7 Plus一致的白底绿色,整体界面看上去更加清新,重点也比较突出,不过AMOLED自发光的省电优势就被没有了,即便是超级省电模式,也只是降低了亮度而不会换用深色主题。
ColorOS 2.1的扁平化设计用的不是很彻底,依然保留了一丝拟物化的风格,这也构成了ColorOS 2.1的独特视觉感受,除了色彩和图形外,还可以借助拟物化的视觉层次感区分一些按钮或标签等内容。OPPO称在ColorOS 2.1上重绘了200多款常用应用的图标,使其风格与ColorOS本身更加搭配,不过大家手机上免不了都会装一些不那么热门的应用,但对于个人来说比较常用,此时的画风差异就相当明显了。OPPO的主题商店都为全局式效果,不支持单独更换图标,个性化的程度相对一般,较一线国产ROM还有不小的差距。
除了颜值外,ColorOS 2.1在好用程度上做的还是相当不错,例如联系人中的黄页功能,提供了话费充值、购买火车票、机票以及打车、快递查询等各种生活服务;信息支持弹窗显示以及快捷回复,自动对通知类消息进行归总;支持亮屏以及熄屏手势;带有睡眠修复,在空余时间自动执行垃圾清理,深度修复;完整的会员服务体系等。
拍照
OPPO R7s后置摄像头采用了三星的1300万像素ISO Cell传感器,支持相位对焦,前置摄像头则是OV的8858。相位对焦技术的加入使得R7s在日间光线充足的环境下拍摄时相当的给力,对焦速度和准确度都相当不错,这在拍摄一些受微风影响的花草时特别有用。当我们点击屏幕或在光线不佳的情况下进行拍照时,R7s则会使用传统的反差对焦,此时对焦的速度比较慢,但好在准确性还不错,基本一次即可成功。
在拍照应用部分,OPPO R7s搭载了PI2.0+引擎,允许在相机应用商店中通过插件的方式为其增加RAW拍摄、专业模式、双重曝光、超级微距等更多功能和玩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OPPO R7s的实际拍摄样张。
在日间大多数环境下拍摄,OPPO R7s的白平衡表现出色,色彩表现趋向于真实,放大后细节的解析力也相当出色,与当时的现场环境非常接近。
在夕阳下,OPPO R7s的自动模式很明显的增强了这种味道,色温向偏暖的方向进行增强,画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偏黄现象,应该是PI引擎中的算法针对该场景进行了优化,不过与现实的环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喜欢与否还是要看大家的口味了。
在明暗对比强烈的场景下,OPPO R7s的曝光控制会经常出现过曝的问题,优先倾向于保留更多的暗部细节,画面整体的动态范围比较一般,不过此时的OPPO R7s并不能自动开启HDR,仍然需要手动开启,可以看到,HDR开启后亮部和暗部的细节都得到了增强,画面的宽容度更高,但R7s的HDR拍摄速度相对比较慢。
超级微距模式样张,背景的虚化得到了大幅的增强,但此时必须保持拍照时手机的绝对稳定,否则很容易糊掉。
较暗场景下的拍摄样张来看,OPPO R7s在暗部的涂抹现象非常的明显,对于噪点的控制倒是比较到位,画面中出现的噪点也多是黑色噪点,而非杂乱无章的彩色噪点。
总结
单就产品层面而言,带上“s”小尾巴的R7s针对R7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了专门的改进和优化,并同时将R7 Plus上的一些优点用于其上,完全可以说是目前R7家族中最为均衡的机型。假如此前你正在考虑购买一台R7,那么现在你完全可以跳过去选择R7s了,毕竟R7s的发售价格也只比R7的发售价格高了100元,但做工、部分配置、续航上的进步都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OPPO R7s明显还是一款主打线下市场的产品,差异化不够突出的它很难吸引早已习惯了高性价比互联网手机的消费者们。真正能够吸引到这部分消费群体的,还是要看OPPO的双旗舰Find以及N系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下一代智能手机芯片和技术尚未到来的前提下,包括小米、华为、魅族在内的互联网手机厂商以及OPPO、vivo等线下手机厂商都出现了一部机型或配置连发多次,吃够一年的窘境,过渡的意味十分明显,各家拿出来的也都是“开胃小菜”而已。不过,我们等待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今年底到明年初会有一大波下一代手机芯片和技术量产问世,届时OPPO等手机厂商将会拿出怎样的真正“大菜”,我们拭目以待。
微信搜索“IT之家”关注抢6s大礼!下载IT之家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开发者自述:我把开源项目撤下GitHub,改为订阅收费
第 26 届 WWDC 将于 6 月 8 日至 6 月 12 日在旧金山举办,其中大家最为关心的 WWDC 2015 的主题演讲将于北京时间 6 月 9 日凌晨 1 点正式开始。Tim Cook 将登台介绍最新的 iOS, OS X 和 Watch OS,以及盛传已久的音乐流媒体服务 Apple Music。
我们都知道,苹果用户可便捷的在苹果设备上收看 WWDC 2015 直播,那么其他平台上的用户如何看直播呢?本文将一一为大家介绍。
苹果的官方直播将于 6 月 9 日凌晨 1 点开始。其中 Mac 用户需要至少运行 OS X Mountain Lion 10.8.5 和 Safari 6.0.5 或更新版本;iOS 用户需要至少运行 iOS 6 并使用 Safari 浏览器(其他浏览器可能出现问题)
Apple TV 用户需要使用第二代或第三代的 Apple TV,系统版本至少满足 6.2。如果 Apple Event 应用没有更新以便收看 WWDC 2015 直播,请手动进行更新。
Apple TV 用户直接进入直播即可收看 WWDC 2015 的直播。
尽管苹果官方的直播没有面向这些用户开放,但我们可以依靠第三方的直播收看 WWDC 2015。推荐用户使用 VLC 播放器。这款播放器可以播放用户指定的网络视频,通过第三方的播放源我们就可以收看 WWDC 2015 的直播了。
VLC 播放器官方下载链接:
下载安装后,打开 VLC 播放器,按下列步骤操作:
选择「媒体」菜单,找到「打开网络串流」项
选择「网络」选项卡,输入下面的 URL:
http://p.events-delivery.apple.com.edgesuite.net/15pijbnaefvpoijbaefvpihb06/m3u8/atv_mvp.m3u8
点击确定即可观看直播。由于凌晨一点前没有直播信号,提前操作会出现错误提示,等到凌晨一点再开始观看即可。
通常来说,在 WWDC 结束后,苹果很快会在网页上提供直播的回放。在演讲结束后的几个小时内,官方 Podcast 上会提供全场视频的下载。
好了,直播的收看方法就是这样,各位一起享受明天凌晨的 WWDC 2015 吧。
本文编译自 iDownloadBlog
玩好3D打印机 从19款3D切片软件开始
本篇的旨在最全面地介绍搭建网盘的整个过程,让没有Linux基础的小白们少走弯路,因此细节上多有赘述,老司机们请无视。最近国内的网盘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相信很多人不想忍受某网盘的限速,大家对私有云的需求越来越高。最简单和稳妥的解决办法当然还是购买群晖这样高性能、多功能的NAS,但动辄几千元的售价还是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市面上的私有云盘软件有诸如可道云、Nextcloud/ownCloud、Seafile等,这里IT之家来介绍如何用一块树莓派3B开发板搭建私有云存储。
先介绍一下本篇的主角——可道云
KodExplorer可道云,原名芒果云,是基于Web技术的私有云和在线文档管理解决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在体验了各家网盘后笔者选择了可道云,主要是第一眼就被他近似于Windows的操作界面吸引了,可道云不需要数据库,足够轻量,搭建简单,毕竟小小的树莓派机能实在是有限。对比ownCloud,可道云在树莓派上的性能表现要好太多。但也有像无移动客户端支持、同步不便、移动端网页版存在一些问题等不足。
aria2
aria2被众多网友视为下载神器,相信不少朋友都接触过,它是一款开源免费跨Win、Mac、Linux平台且不限速的多线程下载软件,具有速度快、体积小、性能强劲等特点。aria2支持HTTP / FTP / BT / Magnet磁力链接等类型的文件下载。
准备
为树莓派安装系统并启动登录
先去树莓派官网下载系统镜像
点Download Zip下载压缩包,下载完成后解压,得到img镜像文件。
下载镜像烧录工具Win32DiskImager v0.9.zip并安装。
使用读卡器将内存卡连接电脑,运行Win32diskimager。
映像文件选择刚下载的img文件,设备选择内存卡盘符,然后选择写入,就开始安装系统了,安装完成后会弹出完成对话框。安装完成后在Windows系统看到内存卡只有74MB这是正常的,Windows看不到Linux下的分区。
然后在内存卡根目录下新建文件名为ssh的空白文件(没有后缀名),这样就能开启SSH服务登陆树莓派了。
将内存卡插入树莓派,用网线连接树莓派网口和路由器lan口,然后接上电源线。树莓派就开机了!
登陆路由器后台查看树莓派的内网IP
可以看到这里树莓派获取到的IP地址为192.168.2.6,记住这个地址
下载并安装PuTTY,安装完成后运行PuTTY。
将电脑和树莓派置于同一局域网,在主机名称中输入192.168.2.6,端口默认的22就可以,然后点击打开。这时会弹出安全警告,点是即可;之后输入用户名:pi;密码:raspberry(输入时密码不可见)就成功登陆树莓派了。
域名
大家可以在阿里云注册一个喜欢的域名,部分域名一年也就几块钱。至此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搭建可道云
PuTTY登陆后为root用户设置密码,输入(PuTTY中单击鼠标右键粘贴):
会提示输入密码,然后确认输入密码(输入时密码不可见)。
输入如下命令就可切换到root用户:
我们先解除树莓派对root用户直接登陆的限制,编辑sshd_config文件:
按Ctrl+W搜索PermitRootLogin,删除前面的#并把without-password改为yes:
按Ctrl+O保存文件,Ctrl + X退出编辑然后重启树莓派:
安装Apache+PHP
使用root用户登录,先更新一下安装源:
安装apache2和PHP:
这时访问树莓派的IP就可以看到apache2的默认页了。
挂载硬盘
树莓派挂载NTFS硬盘默认是只读文件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其它工具实现,安装ntfs-3g:
接下来我们创建挂载点,我选择的挂载点在/media/pi/mo文件夹:
查看系统当前挂载的硬盘:
我们会看到最下面有如下信息:
其中/dev/sda1为这块硬盘的分区信息。下面我们就以Apache的默认用户www-data来挂载硬盘,输入如下命令来查看用户身份:
显示信息如下:
然后让硬盘能够自动挂载,编辑/etc/fstab:
将如下内容添加到文件最后一行:
这里uid和gid为用户和组,也就是上面我们查看到的信息;umask表示拒绝的权限,其中第一个数字为0。表示不拒绝任何权限,即可读、写、执行,第二、三个数字分别代表用户组和其他用户。按Ctrl+O保存文件,然后Ctrl + X退出编辑,重启后生效:
配置可道云
下载并解压可道云
配置apache:
粘贴如下内容:
注:这里将kod.wumo.com替换成你自己的用来访问云盘的域名。重启apache2:
解析域名
我们先在路由器上配置端口转发,进入路由器管理后台,找到端口转发/端口映射这项,以我手里这台刷了的斐讯为例:服务名称随意;端口范围我这里填58080(图上是80,别管它),这个端口是可以任意的,它是我们通过域名访问树莓派上的web服务时使用的端口,你可以用其他端口但尽量避开80、443、8080这些端口,因为运营商会封禁这些web服务默认端口;内网IP:树莓派的内网IP;本地端口:80;这样我们就把对路由器58080端口的访问转移到树莓派的80端口了。这里我们也为aria2配置一条转发规则:将路由器的6800端口转发到树莓派的6800端口。
家庭宽带IP会经常改变,这里就需要动态域名解析。动态域名的功能大多数路由器都有,如果你不会的话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用WinScp将softether(提取码:uqgx)上传到树莓派根目录并解压:
然后设置密码:
输入1,后按三次回车,然后输入:
按照提示设置密码,然后下载并安装Windows端管理工具(在上面的网盘链接里),点击“新设置”添加连接文件。主机名填树莓派内网IP,端口:443,密码:你刚才设置的密码。
确定后选择“远程访问vpnserver”,然后一路确定,你就能看到分配到的动态解析的域名了,
记下这个域名,我的域名是阿里云注册的,进入阿里云控制台>我的资源>云解析DNS>你的域名,选择添加解析,
记录类型:CNAME;主机记录:配置apache时填写的域名(上文中我填的是kod);记录值:动态DNS分配的域名。
至此我们的私有云就搭建完成了!用浏览器访问http://你的域名:转发到树莓派的端口号就可以看到我们搭建的云盘了。效果如下:
本文就是用可道云内置的MD编辑器写的。
配置Aria2
这里aria2的配置参考这篇文章。
安装Aria2
配置Aria2在/etc目录下创建aria2目录用来存放配置文件:
创建空白的aria2.session文件:
创建配置文件:
在该文件中输入以下内容:
注1:rpc-secret=123456789,改为你自己的密码;
注2:aria2默认下载目录笔者放在了可道云管理员文件目录下的download文件夹,下载完成后打开可道云即可看到。
启动aria2
这里我们用www-data用户来运行aria2,先赋予配置目录可执行权限:
以www-data用户运行aria2:
如果没有提示任何错误信息,那就按Ctrl+C停止上面的语句,以Daemon的形式,转为后台运行:
做成系统服务:
粘贴以下内容:
然后设置这个文件的权限:
测试服务是否可以启动:
添加aria2c服务自动运行:
安装aria的web管理界面这里我们选择aria2-NG作为web管理界面创建目录:
下载并解压aria2-NG:
配置apache:
输入以下内容:
注:和上文一样把aria2.wumo.com替换成你用来访问aria2管理界面的域名。
重启apache2:
然后去阿里云把你用来访问aria2管理界面的域名的CNAME记录解析到动态域名上。用浏览器输入http://用来访问aria2管理界面的域名:外网端口(上文中我用的是58080)访问你的aria2。这里会显示认证错误:
到AriaNG设置>RPC>Aria2RPC密钥输入上文你设置的密码,然后重新加载页面:
这里就会显示已连接了。
这样我们就大功告成了~
以上就是本次教程的全部内容,更多常识科普、实用教程,敬请关注IT之家极客学院。
想看到更多这类内容?去APP商店搜IT之家,天天都有小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