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了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后,我们有话要说
作者 | 秦晓峰
编辑 | 卢晓明
出品 | Odaily星球日报
当前,加密货币衍生品交易市场如火如荼,包括火币、币安也相继开通衍生品交易。
除了传统的中心化交易所,一些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也相继开通衍生品交易,其中包括 DYDX、DUO Network、DEW 。
所谓去中心化交易所,与中心化交易所最大不同在于,资产托管、撮合交易、资产清算都放在区块链上进行,通过开源智能合约来实现。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私钥一直掌握在用户手中,资金并未被交易所掌控。
不过,在体验上述三款去中心化交易所后,我们发现这些 DEX 中的衍生品交易,依然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相比于中心化的交易所而言,确实有着一定的优势。
首先,这类产品直接满足了一部分用户心理需求。这些人对中心化交易所并不信任,如今链上交易公开透明,每笔交易都是可查询的;交易所的智能合约都是开源的,可供用户验证审计。
此外,价格公开透明。以 DEW 为例,其 BTC 价格锚定 BitStamp、Coinbase、Bitfinex;即便是简陋的 DUO DEX ,其价格也锚定了四家交易所。
(DEW截图)
(DUO DEX 截图)
另外,用户在 DEX 进行交易时,也可以与其他交易者互动,也是一大特色。
不过,在体验了三个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衍生品交易后,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这类平台对于用户的门槛较高,并不适合小白用户使用。
从操作上来讲,这些交易平台,无一例外都需要一定的上网技巧(科*学*上*网);此外,语言障碍无形中给大部分用户设置了一大关卡;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频繁授权给 Metamask 钱包,不断跳出的弹窗也影响交易体验。
其次,这些交易平台也都采取了相关限制措施,比如 DEW 的 KYC 验证以及绑定邮箱,不进行相关操作便不能进行交易。
(DYDX限制美国用户)
再者,从交易深度上来说,相比于中心化交易所的深度,DEX 的深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 DEW 为例,其 24 小时 BTC 期货交易量约为 9 万张合约,而 OKEx 同期交易量高达 1686 万张,相差甚大。
这也意味着,DEX 上的合约,难以消化巨鲸的合约单,造成价格更容易发生剧烈波动。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链上的每一笔操作,都需要消耗 Gas 费。即便是我这种小韭菜,在体验过程中也花了 0.04 个 ETH,消耗确实有点大。而中心化交易所则不需要花费这些额外的手续费。
相比于原来现货只能做多,不少交易所利用期货合约、借币等方式让用户可以做空获利,币圈还发明了永续合约,即不用交割的期货合约。
这些机制还提供杠杆(Leverage),即利用保证金撬动起来的资金倍数。我们经常听到的 5 倍杠杆、10 倍杠杆,也就意味着用 1 元作为押金,可以撬动 5 元或 10 元的资金量。保证金(Margin)即交易者手上可用的数量,用来覆盖浮亏。
一般来讲,杠杆倍数越高,需要的保证金就越少(即所占用的资本越少),距离平仓线就越近;反之,需要的保证金越多,但平仓空间也会更大。
是否使用杠杆以及做多少倍杠杆,实际上取决于诸多因素——你如何判断风险、你的时间周期、你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等等。
1.DYDX
DYDX 诞生于 2018 年 8 月,是一家基于以太坊开发的主打衍生品交易的 DEX。
既然是 DEX,一切的交易都必须在链上进行,常见的做法是重新注册链上地址或者链接钱包。目前,DYDX 仅支持 Metamask 钱包。
在进行交易前,用户必须将钱包地址中的代币转入 DYDX 地址;目前仅支持三种代币(ETH、DAI、USDC)作为保证金;并且,由于转账手续费太高(最高时 0.005 ETH),因此钱包必须留下足够的 GAS 费用才能转账成功。
(转账费用太高,留下的GAS不足,导致无法转账)
准确来说,DYDX 所做的是「借贷杠杆交易」,并非期货合约。
换言之,用户之所以能在该平台上加杠杆,是因为利用押金在借钱。其做空原理是通过借入某个币种,将其卖出,等到它价格下跌之后买回来,还回去。其获取的利润=高卖低买价差-利息。
当用户向 DYDX 转入资产以借出给别人,可以获得收益;用户也可以用钱包里的资产,向 DYDX 借款。比如,有些用户想用 USDC 作为保证金,但钱包中只有 ETH,可以抵押 ETH 获得 USDC。
收益以及借款利率具体如下:
换言之,用户的杠杆交易收益,必须能够覆盖借贷成本,否则将面临亏损。
在进行杠杆交易时,用户可以选择全仓或者逐仓交易。
所谓全仓保证金,即将账户中的全部资金用来作为保证金,整体计算盈亏;逐仓保证金,即将全部资金进行分割成小部分,每个部分单独计算盈亏。
举个例子,小明的账户中 100 美元:
换句话说,同样的杠杆倍数下,逐仓保证金盈亏都要小于全仓保证金。
不过,多数情况下,投资者往往会选择逐仓保证金模式,并将杠杆倍数调高,以期承担较小的损失(只损失了开仓部分仓位),获得更高的回报。
在 DYDX 中,交易方向可以选择看多(买入 ETH)、看空(卖出 ETH),最高杠杆倍数为 4 倍;交易时,每笔交易均会消耗链上GAS,一般是 0.002 ETH(中心化交易所不消耗链上 GAS)。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是借贷,因此必须维持质押率(抵押品价值与借入价值比率)要高于115%,否则将会触发系统强制平仓(即平仓线是 115%)。
在体验过程中,由于我选择做多,平仓后发现收益不能抵消借入的 DAI 成本。没办法,只能继续卖出 ETH 来还债。
2.DUO DEX
DUO DEX 是 DUO Network 推出的一个基于 0x 协议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官网资料显示,该项目于 2018 年第一季度启动,今年 4 月进行了 IEO(首次交易所发行)。
然而,我却看到了一种浓浓的山寨风。网页设计相当质朴,只有一个简单的交易页面。即使顶端附有操作指导,但点击之后,却显示错误,不起一点作用。
与前面的 DYDX 一样,DUO DEX 也只支持 Metamask 钱包。
诡异的是,即便页面设计了,可以通过钱包地址直接交易(画面左侧)。但点击之后,毫无反应。
(官网截图)
因此,不得已,用户必须将资金转到该交易所地址,并将其转换成 WETH 进行交易。
在 DUO DEX 中,不能直接选择买入(做多)卖出(做空),而是需要购买两种代币来实现合约交易。一种叫 SETH(short eth),用来做空以太坊;另一种叫 LETH(Long ETH),用来做多以太坊。这两种币的收益决定了投资者的最终收益。
与 DYDX 不同的是,DUO DEX 其实是期货合约,因此设置了交割日期,最长 7 天,最高支持10 倍杠杆。
期货合约交易与前文借贷杠杆交易不同,并非在不是现货而是合约。期货合约是买卖双方同意在一段指定时间之后按特定价格交易某个币种。做空往往是你在买入商品购买权,成为改合约的买方;做多则反之。时间到了则执行交易,称为交割。
合约交易也提供杠杆,但无须支付利息,保证金只需要覆盖浮亏。DUO DEX 目前仅有 ETH/USD 交易对,仅支持 ETH 作为保证金;而 DYDX 既可以是币本位的ETH作为保证金,也可以是稳定币(DAI、USDC)作为保证金。
3.DEW
DEW (简称“D网”)是一家去中心化证券交易平台,可以交易币币、股票、期货、预测合约等多种证券品种,诞生于 2017 年。
如果说,前两个交易所,对于用户不够友好,那 DEW 则显得友好得多。
首先是语言,前面两者操作语言都是英语,只能借助网页翻译,难度较大;DEW 则自带中文语言设置。
另外,从支持交易的币种来看,DEW 支持 BTC、ETH、EOS、SCM 多币种合约交易;杠杆倍数最高可达 20倍,最低 5 倍;支持 ETH、USDT、DEW 作为保证金;交易手续费为链上 Gas 费。
DEW 提供的是永续合约交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不用交割的合约交易。该模式最早出现于交易所 BitMex,不需要持有现货,提供百倍杠杆,也无须交割。该机制采用资金费率调节多空势力,强势一方需要向弱势一方支付费用。当利率为正时,多头向空头支付费用,反之亦然。
不过,在体验之后,我却更加觉得 DEW 看起来还像是一个中心化的交易所。
一是在 DEW 上,如果要进行 OTC 买卖,必须经过 KYC 验证;在充币时,强制用户绑定邮箱;提币手续费高达 0.005 ETH,与中心化交易所无异。
(KYC)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ZK-Rollups阵营能不能跑出黑马?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市场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火星财经官方立场。
小编:记得关注哦
来源:深潮TechFlow
作者:CoinMix Global Research
前言:
以太坊在用户使用量激增之后面临着链上拥堵和费用较贵等问题,在roadmap上,以太坊团队选择使用Rollup进行扩容的道路。
不过并不是所有Rollups的解决方案都是相同的,在21年年初火热的Polygon由于起源问题让一部分社区成员选择离开,另外的Rollups机制则主要包括Optimistic Rollups和zkRollups(零知识证明机制),接下来介绍的主要是zkrollups机制。
在zkrollups领域中,Matter Labs和StarkWare相互角逐,其中Matter Labs推出的解决方案是zkSync1.0以及zkSync2.0,与之相对应的是StarkWare的StarkEx和StarkNet。
在了解这几个方案之前,先来看一看Rollups本身的原理:
Rollups作为一种以太坊可扩展性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其本身网络将交易进行捆绑并压缩发送到以太坊链上进行验证,通过一次性验证该网络上的多笔交易增加网络的运行效率,也就是从而增加了交易的执行数量,进而实现扩容。
通过Rollups本身一次性执行的交易数量,可以提高以太坊一直诟病的TPS问题,在基于以太坊本身安全性的前提下,将可执行的交易数量由15提升到3000.
关于Optimistic Rollups与zkRollups之间的区别,首先就是zkRollups可以通过零知识证明技术将隐私性与解决方案结合,也就是允许一方向另外一方证明某件事而不用透露证明该方的信息,从而实现隐私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zkRollups都会利用零知识技术的隐私属性。
同时相比于L1来说,zkRollups有更强的规模经济效应,作为L1的以太坊来说,一般它的成本和处理速度不太欢迎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而对于zkRollups来说,更多的交易用户会使得网络的使用成本进一步下降,实现最初的目的。
接下来将对zk系阵营分别梳理
一、StarkWare阵营:1)StarkEx
StarkWare在20年6月左右时推出了StarkEx解决方案,支持通用智能合约,应用程序的开发者们可以通过zkRollup带来的种种优势进行部署,同时对用户来说也能带来与ETH和相类似的体验。
目前StarkEx已经累计处理4300万笔交易,在自身网络应用程序大量使用的同时,StarkEx网络的交易速度已经超过了9000TPS,在转账速度上更是达到了18000+TPS,与以太坊相比,StarkEx的可扩展性增加了近600倍。
StarkEx 还提供 SHARP 功能,即允许来自多个应用程序的 Rollup 交易批次聚合为单个交易批次,并一次性地发布到以太坊上。但是由于Rollups部署在以太坊上面的限制,StarkEx自身的交易批次的交易费用也会受到ETH局限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项目方还推出了Validium新的机制系统,可以为部署在此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和用户提供更加低廉的成本。
与zkRollups的数据可用性放置在链上不同,Validium将数据可用性放在链下,也就为进一步提高交易吞吐量提供了条件。
在应用程序部署上,dYdX、Immutable X、DeversiFi以及Sorare已经相继入围,但dYdX 选择 zkRollup 模式 (链上数据可用性),而 DeversiFi、Immutable X 和 Sorare 选择 Validium 模式 (链下数据可用性)。
与zkRollup相比,Validium的交易费用更加便宜,Immutable X采用Validium模式后在Mint和交易NFTs时的Gas费用都是0美元,而在以太坊上进行NFTs Mint与交易则在20美元到50美元不等,同样的建立在Validium上的DiversiFi的交易费用也是0美元。
2)StarkNet
除了StarkEx这一款有Validium模式的zkRollup以外,StarkWare还推出了下一个zkRollup的迭代,并且已经发布Alpha主网,StarkNet的最主要特征在于能够实现应用程序的完全可组合性,也就是应用程序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并且可以相互连接。而StarkEx并不具备应用程序相互可组合的能力,StarkNet的testnet。
从21年6月开始上线并支持通用智能合约,并且在两个月之后开始支持可组合性。并且StarkNet的应用程序进行部署是无需许可的,因此在符合使用相同编译程序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在该网络上进行部署。
StarkNet上的应用程序已经从Defi扩展到Devtools和Network Tools等基础设施上,相信随着越来越多Dapps的部署,StarkNet中应用程序的互联互通也会越来越频繁。
二、MatterLabs阵营1)zkSync1.0
Matter Labs中第一个zkRollup扩展性方案zkSync除了与上述zkRollups一样交易费用低成本以外,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不限于某一主网的单一代币支付费用,也就是可以使用其他或者正在交易的代币支付交易费用,费用最低低至0.2美元。
到目前为止,zkSync1主网的交易处理量在600万左右,同时TVL价值量为2600万美元左右,相比于StarkEx网络,zkSync在TPS、交易处理量以及总锁仓价值量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去年7月份zkSync还增加了NFTs的功能,包括NFTs的Mint与交易等。
2)zkSync2.0
作为Matter Labs的下一个杀手锏,zkSync2.0也与StarkNet一样会逐步支持完全可组合的智能合约,并且TestNet已经在21年10月份上线,值得注意的是,zkSync的投资者Curve Finance也率先在该网络上进行应用部署,同时zkSync2.0还引入了zkEVM TestNet,主要用来引入ETH智能合约部署zkRollup上面,目前UniSync已经在该测试网上完成了部署。
到目前UniSync在测试网上已经突破了60W的交易处理量。不过目前zkEVM仍处在封闭测试网阶段,如果开发者团队的应用没有列入白名单,将不会被允许参与。
zkSync 2.0 还将引入 zkPorter,与StarkEx下的Validium系统相似,这是一条允许 zkSync 2.0 用户将交易数据发布在 zkPorter 而非以太坊的 PoS链,从而能够实现更高的交易吞吐量。由于 zkPorter 交易并不会受到以太坊交易费的限制,因此预计 zkPorter 将成为一个成本更加低廉的替代选择。
三、最后在证明机制上,虽然zkRollups机制的证明路径要优于Optimistic Rollups,但是与Optimistic Rollups提款至L1的时长相比,如果zkRollups的交易量较低,那么链上区块容量填满所需时间较长,也就意味着zkRollups的提款时间需要延长至几个小时。
再说回zkRollups内部,无论是StarkWare还是Matter Labs,双方都在倾力研究以太坊的零知识证明扩容机制方案,在StarkNet网络的安全性上,虽然比不过zkSync系列,但是无论在交易处理量还是价值锁仓量上,zkSync系仍然需要更多用户的涌入,并且虽然目前StarkNet仍处在测试阶段,但网络应用已经有繁荣的雏形,就目前可使用的zkrollups网络中,StarEx已经上线了dYdX、Diversify、Immutable X、Sorare等方便快捷的应用。
在关于通用智能合约可组合性上,StarkNet或许已经先行一步;但zkSync系列上,也推出了zkEVM测试网兼容以太坊智能合约;二者在共同点上都对链上数据可用性与链下数据可用性进行了分割(StarkWare推出了Validium,Matter Labs推出了zkporter)以达到脱离以太坊交易费用的限制。
四、StarkNet网络应用链接https://starkware.notion.site/Projects-Building-on-StarkNet-a33dee55778a4515a9be9bdae02ee682
1月30日加密新闻一览:以太坊上海升级后会引发ETH大跳水?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批判与解构,自出现起就为人们理解并反思现代生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启示。然而,读过他们作品的读者,可能也不会忘记他们晦涩而艰深的笔法,甚至不知所云,无法忍受,读不下去。这实际上是大多数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给人留下的印象。
上世纪90年代,有一位叫艾伦·索卡尔(Alan Sokal)的美国数学家决定模仿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写作方式,套用大量高深的科学概念,以一种“故作高深”的方式写一篇后现代主义“深度文章”。完稿后,他把文章投给了一本专于刊登社会理论的杂志《社会文本》(Social Text)。讽刺的是,文章竟然成功发表。这在当时让人不得不怀疑《社会文本》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真实理论水平。而索卡尔的恶作剧也瞬间激起千层浪。《社会文本》则回应称他们以为这只是科学者的尝试性写作,刊登论文并不代表认同其观点。
索卡尔随后邀请比利时物理学家让·布里克蒙(Jean Bricmont)加入,共同吐槽、批判后现代主义的文本。他们对拉康、鲍德里亚、德勒兹等哲学家的作品展开分析,指出他们到处充斥着对物理学、数学等学科词语的乱用,而正是这些看似高深的技术词语修饰了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引用原本是向读者展示他们如何博采众长,尴尬的是,在知识高度分工的时代,他们本身也无法理解物理学和数学,在索卡尔和布里克蒙看来,他们乱用术语到了离谱的地步。这在当时可谓是一场“世纪之战”。包括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内的学者也支持了索卡尔和布里克蒙。
在这一背景下,两人出版了《时髦的空话: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滥用》一书。如今该书的中文版也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出版,下文经“启真馆”授权节选自第8、9章,内容有删减,标题为摘编者所取,部分原著中文译名有修改。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就是绝对正确的,其实科学有时也同样可能是傲慢的、自负的。注释见原书。
原文作者| [美]艾伦·索卡尔、[比]让·布里克蒙
摘编| 罗东
《时髦的空话: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滥用》,[美]艾伦·索卡尔、[比]让·布里克蒙 著,蔡佩君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22年1月。
1、鲍德里亚的“隐喻”和“望文生义”
让·鲍德里亚的社会学作品挑战,也刺激所有当代理论。他以嘲弄,也以极度精确性,解开既成的社会描述,沉着自信兼幽默风趣。
——《世界》,1984
社会学家与哲学家让·鲍德里亚,以其对于真实、表象和幻觉的思考著称。在这里,我们想将注意力放在鲍德里亚作品比较少被注意的面向,也就是他经常使用科学和伪科学的术语。在有些情况中,鲍德里亚用到科学概念的方式很显然是隐喻性质的。譬如,他写到海湾战争时:
最不寻常的是,真时(即时)(real time)与纯战争的预言随同虚拟(the virtual) 对真实(the real) 的胜利, 这两个假设同时实现,在同样的时空,毫不留情地彼此追逐。这是一个标志:事件的空间已变成一个带着多重折射的超空间(hyperspace with multiple refractivity),而战争的空间确然变成非欧几里得式的空间了。
——鲍德里亚,《海湾战争没有发生》
好像有一个断章取义地使用技术性数学概念的传统。在拉康处是圆环面和虚数;在克里斯蒂娃处是无穷集合;这里,又有了非欧几里得式空间。但是,这一隐喻又能意谓什么?欧氏几何的战争空间到底是什么样子?顺道一提,“带着多重折射的超空间”(hyperspaceà réfraction multiple)既不存在于数学中也不在于物理学中;那是鲍德里亚式的发明。
在《安妮·霍尔》(1977)中,一路人(左一)高谈阔论,其实并不真正理解麦克卢汉(右一)。麦克卢汉为传播学家,著有《机器新娘》《理解媒介》等。
鲍德里亚的作品中充斥着从数学和物理学中提取的类似隐喻,例如:
在历史的欧氏空间中,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一直线,进步和民主之线。但是这只有在启蒙的线性空间里才是真的。
在非欧氏的世纪末空间,不祥的曲率成功地使所有的轨道偏斜。这无疑是和时间的球面性(sphericity)(在世纪终结的地平在线可见,一如地球的球面性在一日终了的地平在线可见)或引力场的细微扭曲有所相关……通过由历史向无穷的回转,这一双曲曲率,这个世纪本身正逃离它的终点。
或许是因为此,我们受益于这“有趣的物理学”效应:“集体或个体的事件已包捆成一个记忆的洞”这个印象。无疑,这种隐没是由于这个逆转的运动、这历史空间的拋物线曲率。
——鲍德里亚,《终结的幻觉》
但并不是所有鲍德里亚的物理学都是隐喻式的。在其更偏哲学性的文本中,鲍德里亚显然实在就字面含义来看待物理学(或者说他自己的物理学版本),像在他以概率(chance)为主题的文章《这命定的,或者,可逆的迫在眉睫》(The fatal, or, reversible imminence):
因果秩序的这种可逆性——因倒为果、果先于因而胜于因——是根本的……虽然科学不乐于质疑因果性的决定论原理,但是当它直觉地掌握了偶然是所有定律的浮动之时——甚至超越仍然像过度理性般运作的测不准原理——科学一眼瞥见的就是这个可逆性。这已经是相当不寻常了。但是现在科学在其运作的物理学和生物学极限上,感受到的不只有这种浮动、不确定性,还有一个可能的物理定律的可逆性。那会是一个绝对的谜,不是什么宇宙的外公式或后设方程式(相对论才是),而是任何定律都可逆转的想法(不只是粒子变反粒子、物质变反物质,还有定律本身)。这种可逆性的假设总是由大形上体系所肯定。它是表象游戏的基本规则,是表象变形的基本规则,与时间、法则和意义不可逆的秩序相对。但是看到科学达到同样的假设,很是吸引人,与它自身的逻辑和演化相反。
——鲍德里亚,《致命的策略》
很难了解鲍德里亚所说的“逆转”(reversing)物理定律指什么。
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说定律的可逆性(reversibility)只是“对于时间倒转的不变性”(invariance with respect to time inversion)的简称。但是这一属性在牛顿力学中已众所周知,它不折不扣是因果性和决定论的理论;和不确定性无任何关系,也绝不符合科学的“物理学和生物学极限”。(正好相反:于1964 年发现的“弱交互作用”定律的不可逆性,才是新的东西,目前对它的了解也不完全。)不论如何,定律的可逆性和所谓的“因果秩序的可逆性”毫无关系。
英国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在《魔鬼的牧师》(A Devil's Chaplain)一书中也收录了他评论《时髦的空话》的书评,认为索卡尔和布里克蒙“给科学世界树立了一个友好的、为之动容的榜样”。《魔鬼的牧师》亦有中文版(中信出版社,2016年6月)。
2、“如果剥除覆盖其上的语言外饰……”
鲍德里亚的科学混淆(或幻想)使他做出没有根据的哲学宣称:他没有提出任何论证支持他的想法,即科学可以达成“与它本身的逻辑相反的”假设。
这条思考路线在其《指数不稳定性、指数稳定性》(Exponential instability, exponential stability)一文中再度被采用:
谈终结(特别是历史的终结)的整个问题是,你必须谈终结之外的是什么:同时也要谈终结的不可能性。这一吊诡是因以下的事实而产生,在非线性、非欧氏的历史空间中,终结无法被定位。事实上,终结只有在因果性和连续性的逻辑中才是可以感知的。现在,是事件本身,借由其人为的生产——也就是它们有计划地出现或者是它们的结果之预期,更不必提它们在媒体中的变形——压制了因果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一切历史连续性。
这种因果的扭曲、这种果的神秘自主性、这种因- 果之可逆性,产生了失序或混沌的秩序(正是我们目前的处境:真实和信息的一种可逆性,造成事件王国的失序和媒体效应的过度),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想到混沌理论以及一只蝴蝶拍翅与它在世界的另一端引发飓风之间的不成比例。也让人想到雅克·班冯尼斯特(Jacques Benvenist)关于水之记忆的吊诡假设。
……
或许历史本身已被视为一个混沌的形构,在其中,加速度终结了线性,而加速度引发的紊流明确将历史偏离它的终点,一如紊流隔开了结果和它们的因。
——鲍德里亚,《终结的幻觉》
首先,混沌理论绝不能逆转因果之间的关系。(即便是在人类事务中,我们都严肃怀疑现在的一个行动竟能影响过去的一桩事件!)此外,混沌理论和班冯尼斯特的关于水之记忆的假设没有任何关系。最后,末一句虽然全句由科学术语所建构,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却毫无意义。
随后,文章中胡言乱语之声更甚:
我们不会达到终点,即使那终点是最后审判,因为我们今后借由可变异的折射超空间(variable refraction hyper-space)而与之分离。历史的返转大可以被诠释为这种紊流,因为其进程被逆转并吞噬的事件加快了。这是混沌理论的一种版本——指数不稳定性及其无法控制效果的版本。这把历史的“终结”解释得非常好,它线性的或辩证的运动被剧变的奇异点(catastrophic singularity)所切断……
但是指数不稳定性不是唯一的版本。另一个是指数稳定性的版本。后者定义了一种状态,在其中,不论你从哪里开始,结束时总会回到原点。初始条件、原初的奇异点并不相干:每件事都倾向于零点——零点本身也是一个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
电影《功夫》(2004)剧照。
两个假设——指数的不稳定性和稳定性——虽然不兼容,事实上却同时有效。再者,我们的系统在其正常(normal)过程(正常上是灾难性的)中,将二者结合得非常好。它实际上结合了扩张、奔驰的加速度、令人目眩的流动性旋涡、事件的离心性、意义和讯息的过多以及朝向全熵的指数倾向。因此我们的系统是双重混沌的:同时以指数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操作。如此看来,似乎没有终结(end),因为我们已经处于一种终结的过量状态当中:超限(the transfinite)……我们复杂的、突变的、病毒性的系统,注定只到指数的维度(不论是指数稳定性还是不稳定性的维度),注定只到偏离性和不明确的分形分离同位(indefinite fractal scissiparity),再也无法到达一个终点。注定到一密集的新陈代谢、一种密集的内在移形换位,在自身之中被耗尽,而不再有任何目的地、任何终结、任何他者、任何天数(fatality)。
——鲍德里亚,《终结的幻觉》
最后这一段是鲍德里亚式风格之最。人们很难不被强迫去注意那高度密集的科学和伪科学术语——就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而言,那些被插在句子中的术语,通通没有意义。
然而,这类文本在鲍德里亚的生平作品之中并不常见,因为它们至少间接提及了(虽然以一种混淆的方式)或多或少是有着清晰定义的科学概念。其作品中更常碰到的是像这样的段落:
描述计算机屏幕和我们脑部的心智屏幕之交织方式的最好的模型莫过于莫比乌斯拓扑学(Moebius’s topology),它对于同一螺线中的近与远、内与外、客体与主体有特殊的邻接性。主体和客体、在内与在外、问与答、事件和影像等等的一种表面混接,正与此模型相一致,在此模型里,讯息与沟通在一种乱伦的回旋(incestuous circumvolution)中不断地向自身转向。形式不可避免地是一个扭曲的环形式,令人想起无穷大(infinity)的数学符号。
——鲍德里亚,《恶的透现》
就像格罗斯(Gross)和莱维特(Levitt)所说的:“此段既浮夸又毫无意义。”
总而言之,鲍德里亚的作品充满科学名词,但是使用时完全不论名词的意义,而且,是用在一个看不出这些名词有何作用的上下文当中。不论是否将这些名词诠释为隐喻,它们除了使有关社会学或历史的陈腐观察看起来很有深度之外,很难看出还有什么作用。此外,非科学的词汇也和科学术语混在一起,使用时同样马虎。当我们把一切都加以考察之后,令人怀疑:如果剥除覆盖其上的语言外饰,鲍德里亚的思想还剩下什么?
3、浮于表面的德勒兹与加塔利
我必须在这里提到两本书,我认为是伟大著作中之最者:《差异与重复》(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意义的逻辑》(The Logic of Sense)它们是如此不容置疑的伟大,以致很难谈论,也很少人这么做。我相信,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本书将盘旋在我们的头上,如谜般地回响着克罗索夫斯基(Klossovski)的作品,克罗索夫斯基是另一个重要而过度的记号。或许有一天,这世纪会属于德勒兹的。
——米歇尔·福柯,《哲学剧场》
吉尔·德勒兹被喻为最重要的当代法国思想家之一。他写了二十多本哲学著作,包括自己独力以及与费利克斯·加塔利的合著。下文,我们将分析德勒兹和加塔利合著部分引用到物理或数学名词及概念的地方。
我们所引的文本,主要特色是缺乏明晰性。当然,德勒兹和加塔利的辩护者会反驳,这些文本十分深奥,是我们未能加以恰当理解。但是仔细检视,会看到科学名词的密集运用,抽离语境、没有任何明显的逻辑,甚至也没有以一般的科学意义来说明这些名词。德勒兹和加塔利当然有自由以其他的意思来使用这些名词:科学对于“混沌”“极限”或“能量”这类词的使用没有垄断权。
电影《功夫》(2004)剧照。
但是我们也会指出,他们的书写中也充满高度技术性的名词,在专业科学论述以外是不被使用的,而对那些名词,他们也没有提供其他定义。
这些文本碰触到大量主题:哥德尔定理、超限基数论、黎曼几何、量子力学……但是只有简短而表面的涉及,若不是已经熟悉这些主题的读者,是无法从中得知任何具体东西的。而专业的读者则会发现,他们的陈述绝大部分没有意义,或者有时候可以接受,但是了无新意而且混淆不堪。
我们都知道,德勒兹和加塔利主治哲学,而非科学的普及。但是,扔下一大堆消化不良的科学(以及伪科学)术语,可以达到什么哲学作用?我们认为最可能的说明是,这些作者在他们书写中展示的知识广泛却浮于表面。
《什么是哲学?》法文版封面。
二人合著的《什么是哲学?》(What is Philosophy?)是1991年法国的畅销书。其中的一个基本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分野。根据德勒兹和加塔利之说,哲学处理“概念”(concepts)而科学处理“功能”(functions)。他们是这样描写这个对比的:
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第一个差别,是它们各自对混沌的态度。混沌并不是由无秩序(disorder)来定义,而是由每个形式在消失时成形的无限速度来定义。它是一个非虚无(nothingness)却虚拟(virtual)的空乏(void),包含所有可能的粒子,产生所有可能的形式,一涌现即刻消失,没有一致性或参考基准,也没有后果。混沌是诞生与消失的无穷速度。
——德勒兹和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稍微说明一下,虽然书中接下来的地方,又在未加评论的情况下以科学的含义使用这一词语,但是“混沌”一词在这里,不是以通常的科学含义使用。
他们继续说:
现在,哲学家想知道,如何借由赋予虚拟者一种它特有的一致性,来保持无穷速度同时又获得一致性。哲学的筛网如切穿混沌的内蕴性平面(plane of immanence),选择无穷的思考运动,且充满概念,这些概念的形成有如像思想一样飞快的一致粒子(consistent particles)。科学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几乎是相反的方式来接近混沌:它放弃无穷、无穷速度,以获得能够实现虚拟的一个参考基准。借由保有这个无穷,哲学透过概念赋予虚拟一致性;科学透过放弃无穷性,给予虚拟一个参考基准,而参考基准透过功能来实现虚拟。哲学以一个内蕴性平面或一致性来进行;科学则以一个参考基准的平面。在科学的情况中,它像一个凝结的架构。是一种想象的减缓(slowing down),而那物质是借由缓慢下来,也借由能够以命题穿透该物质的科学思考,才被实现。一个函数是一种慢动作(slowmotion)。当然,科学不断加速进展,不只在催化作用上,也在粒子加速器和使银河系分离的扩展(expansion)上。然而,对于这些现象而言,原初的减缓不是一个它们随之停止的零的片刻,而是与它们的整个发展共同扩展(coextensive)的一个条件。缓慢下来,是在混沌中设下极限(limit),所有速度都受制于它,以便它们形成一个确定为横坐标的变量,同时,这一极限形成一个无法被超越的通用常数(例如,收缩的最大限度)。第一个功能素(functive) 因此是极限(limit)和变量(variable),而参考基准是值和变量之间的一种关系,或更深远地看,是变量(作为速度的横坐标)与极限的关系。
——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这一段至少包含了一打科学名词,既不押韵也没道理,而论述是在无意义的话(“一个函数是一种慢动作”)和废话(“科学不断加速进展”)之间摆荡。接下来的内容更让人大开眼界:
有时候,恒限(constant-limit)本身是会以宇宙整体中的一个关系出现,所有的部分在一个有限条件下(运动的量、作用力、能量)是隶属于这个全体的。再说一次,必定有一个坐标系统是关系词所指涉的:而这个就是极限的第二意义,一个外在的框限(external framing)或外参考基准(exoreference)。
电影《美丽心灵》(2001)剧照。
因为这些原初限制,在所有坐标之外,主动地产生速度横坐标,在其上设置可以调整对应的轴。一个粒子会有一个位置、一种能量、一个质量,以及一个自旋值(spin value),但条件是,粒子要接收一种物理存在或实际性,或者是在可以被坐标系统掌握的轨道上“着陆”。是这些第一类限制,构成了混沌中的减缓或无穷性之悬置阈(the threshold of suspension of the infinite),它当作一种内参考基准(endoreference)并进行一种计算:它们不是关系而是数目,但整个函数理论依靠它们。我们提到光速、绝对零度、作用量子、大爆炸:绝对零度是零下273.15 摄氏度,光速每秒299 796 公里,在那里长度缩到零而时钟停止。这类极限透过它们所呈现的经验值,不只在坐标系统中适用;它们首先是当作初始减缓速度的条件,与无穷性相关,延伸过相应速度的整个范围,延伸过其受条件限制的加速度或减缓。不只是这些速度的多样性,使我们能够去质疑单一的科学志业。事实上,每个限制本身都产生无法化约的、异质的坐标系统,根据变量的亲近与距离(例如,星系的距离),强加以不连续性的阈。科学被笼罩了,不是被它自己的统一性,而是被一切限制或边界所构成的参考平面所笼罩。科学透所在之坐标系统里抽取出来的值,去安排各变量的情形(在这坐标系统里,圆锥截面的次序之排列依照的是其顶端被眼睛占据的圆锥的各个截面的次序)。
——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再一次的,即使开始的部分还模糊影射到科学哲学,本段结尾部分又是不知所云。
4、他们的写作充塞着技术名词
德勒兹与加塔利好像在讨论数学哲学的问题:
当其中一个变量的幂次高于第一个变量的时候,变量各自的独立性便出现在数学当中。这就是为什么黑格尔指出,函数的变异性不受限于可以被改变的值(2/3 或4/6), 或使之未决(a=2b),而是要让其中一个变量在比较高的幂次(y2/x=P)。因为如此之后,一个关系才可以直接被决定为微分关系dy/dx,当中,变量值的唯一决定是消失的决定或出生的决定,即使它是从无穷的速度中强取而来的。一种事物状态或“导数”函数(“derivative” function)有赖于这种关系:去位势(depotentialization)的运算一直进行,使不同幂次的比较成为可能,一个事物或躯体大可能从这里开始发展(积分法)。一般而言,一个事物状态并不实现一种混沌的虚拟(a chaotic virtual),而不从中提出一个分散在坐标系统的位势(potential)。由它所实现的虚拟当中,它提出一个它挪用的位势。
——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这里,德勒兹和加塔利重复使用原本出现在德勒兹《差异与重复》里的旧观念,福柯称该书是“伟大著作中之最者”。书中有两个地方,德勒兹讨论微分和积分概念基础里的古典问题。自从这一数学分支在17 世纪出现于牛顿和莱布尼兹的作品中,对于“无穷小的”量如dx 和dy 的使用,就出现有力的反对。
这些问题已被达朗贝尔(d’Alembert)与柯西分别于1760 年以及1820 年左右发表的著作解决,他们引进了严格的极限概念——自19 世纪中以来在所有微积分教科书中都会教的一个概念。然而,德勒兹在这些问题上进行了又长又混乱的思索,我们只摘录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段落:
如同我们把差异(difference)本身对立于否定性(negativity)一样, 我们也将dx 对立于非A(not-A), 差异的符号(Differenzphilosophie)对立于矛盾的符号。的确,矛盾在最大差异这一边寻找它的理型(Idea),而微分冒着落入无穷小的深渊的危险。然而,这不是形构问题的方式:把符号dx 的值连到无穷小的存在上是一个错误;但是以排斥后者为名,拒绝给它任何本体论(ontological)或知识论(gnoseological)的值,也是一个错误。……一般微分哲学的原则必须作为严格阐释的对象,也绝不得依赖无限小。符号dx 的出现,同时是未决定的、可决定的和决定。三个原则共同形成对应这三个面向的充分原因:可决定性的原则对应于未被决定者本身(dx,dy);交叉决定的原则对应于真正可决定的(dy/dx);完全决定的原则对应于已有效决定的(dy/dx 的值)。简言之,dx 即是理型——柏拉图的、莱布尼兹的或康德的理型、“问题”及其存有。
微分关系呈现出的第三个元素, 即纯位势(pure potentiality)。幂是交叉决定的形式,据此,变量被当作是彼此的函数。结果,微积分只考虑那些大小量,其中至少有一者的幂次高于另一者。无疑,微积分的第一步在于将方程式“去位势化”(例如,我们不写2ax-x2=y2,而是dy/dx=(a-x)/y)。然而,类比或可在两个先前的表中找到,在那里,量子(quantum)和量性(quantitas)的消失是可定量性(quantitablilty)元素出现的条件,而去质化(disqualification)是可定质性(qualitability)元素消失的条件。这次,跟随拉格朗日(Lagrange)的说明,去位势化限制了纯位势,借着让在由i 的幂次(未决定的量)和这些幂次的系数(x 的新函数)构成的级数中的一个变量之函数进行开方,如此,该变量的开方函数可以和其他的函数相比。位势的纯粹成分出现在第一的系数或第一个导数,其他的导数以及接下来的所有的级数项由同样运算的重复而得。然而,整个问题所在,正是在于决定这本身独立于i 的这第一个系数。
如此一来,还有客体的另一部分是由实现(actualisation)所决定的。数学家问:由所谓的原始函数所表示的这另一部分是什么?在此意义上,积分绝非逆微分,而是一个分化(differenciation)的原始过程。微分决定了作为问题的理型的虚拟内容,而分化则表达出这虚态的实现及解的构成(借由局部积分法[local integration])。分化像是差异的第二部分,而为了指称客体的完整性或积分性(integrality),我们需要复杂的微分法/ 差异化(different/ciation)。
——德勒兹,《差异与重复》
这些文段中有少数几个句子可以读懂——有些陈腐老套,有些则是错的——我们在注释中已做了说明。其他的,留给读者去判断。根本的问题是:对于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一百五十年的数学对象,做这些神秘化的陈述又有何用?
《意义的逻辑》英文翻译版书封。
再让我们来看看另一本“伟大著作中之最”的书——《意义的逻辑》,我们可以发现以下这段惊人的话:
第一, 奇异点- 事件(singularities-events) 对应于异质的序列, 后者被组织到一个既非稳定亦非不稳定的系统, 而是“亚稳定” 的(metastable) 系统, 它被赋予一个势能(potential energy), 系列之间的差异在此中被分配。(势能是纯粹事件的能量,而实现形式则对应于事件的实现[realization]。) 第二, 奇异点控制着自动统一(autounification)的过程,总是可流动的而被取代到一种程度:一个矛盾的元素横越序列, 使之回响, 将互为对应的奇点(singular point)包纳到单一的随机点,而所有的发散(每一次的掷骰子)包纳到单独的一掷。第三,奇异点或位势萦绕于表面。每件事都发生在表面结晶当中,而结晶只在边缘发展。无疑,一个有机体不是以同样的方式发展的。有机体不会停止在一个内部空间收缩,并在一个外部空间扩张——去同化并且外部化。但是细胞膜(membranes)也一样重要,因为它负载位势,并再产生极性(polarities)。它们使外在和内在的空间接触,不论距离。内在与外在、深度与高度,只有透过这种拓扑曲面接触才有生物学价值。因此,甚至在生物学上,也必须了解“最深刻的就是皮肤”。皮肤有一种生命力和适当的曲面势能(superficial potential energy),任它处置。而就像事件并不占据曲面而是常常接触它,表面的能量也不在曲面局部化,而是与其形构和再形构紧密相连。
——德勒兹,《意义的逻辑》
这段文字再次预示了德勒兹后来和加塔利合写之作品的风格——充塞着技术名词;但是,除了细胞透过细胞膜和外界沟通这样了无新意的观察以外,当中既无逻辑也无意义。
让我们从加塔利自己所写的书《混沌宇宙》(Chaosmosis)引一小段作结论。这段文字把科学、伪科学和哲学的术语全部拼凑在一起,精彩程度为我们所仅见;只有天才才写得出来。
电影《安妮·霍尔》(1977)剧照。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线性的表意联系或大书写(archi-writing)(视作者而定)和这个多指涉、多维度的机械催化作用之间,没有任何双- 单义的对应(bi-univocal correspondence)。比例的对称性、横截性(transversality)、其延伸者消极的非推理(non-discursive)性格:所有这些维度将我们移离排中逻辑,并强化着我们对先前批评的本体论二分法时的摒斥。一个机器的组装,透过它的各种成分,借由穿过本体论的阈、不可逆性的非线性阈、本体和种系生发(phylogenetic)的阈、异质生发和自体生成(autopoiesis)的创造阈,来萃取其一致性。
比例的概念需要延伸,在本体论的层次考虑碎形的对称。碎形机器横越的是本质的比例尺(substantial scales)。在产生比例尺的时候横越它们。但是,以下所说的也应该加以注意,它们所“发明”的存在纵坐标(existential ordinates)总是已经在那里。这一吊诡如何能获得支持?是因为一旦允许组装逃离能量—空间—时间的坐标,每件事都变成可能的(包括勒内·托姆提出的时间的倒退性平滑[recessive smoothing of time])。而在这里,我们再一次需要重新发现一种存在于存在之外却与其自身同一的存在方式(a manner of being of Being without being)——以前、以后、这里以及其他各个地方;一个行列式的、复调式的存在,根据启动其虚拟组成的无穷速度,它可以被有无限复杂化可能的纹理质感所奇异化(singularisable)。
——加塔利,《混沌宇宙》(也译作《混沌互渗》)
读者如果对于德勒兹和加塔利作品中无所不在的伪科学语言还有怀疑的话,还可参考他们更多的作品。上面所列绝对不是全部。
原文作者 | [美]艾伦·索卡尔、[比]让·布里克蒙
摘编 | 罗东
导语部分校对 |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