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谷歌」如何进入 Web3?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周舟
头图|视觉中国
相比日本,印度显得更有可能成为Web3(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主导者”。
本月,两个资本市场上的“重磅玩家”表达了对印度的偏爱。6月14日,红杉在印度推出了约20亿美元的风险基金,这立马刷新了红杉在印度每年的投资规模记录,据悉其中的部分资金将用于扩大Web3领域的投资;之后(6月19日),在Web3投资不遑多让的Binance高管Tigran透露了其在印度市场的发展计划,他认为印度可以成为Web3人才的全球中心。
一位是互联网风险投资界里的“无冕之王”,一位是加密世界里的“绝对霸主”,两大巨头同时看好印度,不禁让人深思。
红杉资本在印度和东南亚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资金
今年,红杉对印度表现了前所未有的信心,押注金额已超过20亿美元,超过了近五年来募集资金的总和。
这让人联想起移动互联网时代,沈南鹏代表的红杉资本将中国互联网所有赛道全部投了一遍的场景。而如今,红杉资本似乎希望将成功再次复制,只不过这次他们押注的国家是印度,押中的赛道可能是区块链、加密和Web3。
印度互联网“弯道超车”
印度错过了互联网的前两个阶段,但对于Web3(互联网的第三个阶段)似乎势在必行。
Web3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它的特征是去中心化,致力于将数据归用户所有,从而发掘出更多数据的使用方式,形成更良性的数字经济生态。
人们将互联网划分成三个阶段:Web1、Web2、Web3,这三个阶段代表着人类使用数据的能力和权利不断提升。在互联网第一阶段,普通用户只能被动获取信息;在互联网第二阶段(目前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不仅可以阅读信息还可以参与制造数据和信息;在互联网第三阶段,普通用户不仅可以阅读、参与,还能直接拥有自己生产的数据。Web3不仅代表了一种技术的提升,更是代表着大众在数字世界权利的提高,自由度的提高。
现如今,印度这位互联网“差生”正在快速补上Web1和Web2错过的课程,而且效果显著。
在2020年前,中美移动互联网公司已经把海外市场一网打尽,特别在移动支付和社交领域,中美两国的互联网公司吃尽了扩张海外用户的红利,印度本土企业面对中国手机和互联网公司的进攻基本溃不成军。
不过通过本土保护政策,印度正在补上这一课。
GitHub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在新增科技独角兽方面,正在快速赶超中国。虽然印度现存独角兽企业只有94家(全球第三),但是有36家诞生于2021年三季度及其之后。而在同期,中国只新晋17家独角兽。而根据安永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印度独角兽企业增加了44家,已经超越英国,成为独角兽企业数量排名第三的国家,而更年轻的人口结构,更好的IT创新环境,成为其发展Web3这种新技术生态时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某种程度上,科技独角兽的数量增长代表的是一种趋势。印度现已培养出了一批相对有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比如印度在移动支付这一块就跑出了诸多企业,被称为印度支付宝的Paytm在去年上市,而与之竞争的印度本土移动支付公司不在少数。
正如中国需要补上2G、3G的课,才能在4G和5G弯道超车。印度正在迅速补上Web1.0和Web2.0的课,试图在Web3中获得成功。而其在移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支付和移动社交)这节课上效果较佳。
对于Web3或者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浪潮,印度已经准备就绪,并且初步显现了其快速增长的潜力。和移动互联网不一样,印度在Web3价值互联网这个赛道上,仍有很大的机会。
印度还具备了一些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能力”,比如广阔的市场和较佳的环境、大量且素质较高的程序员、蜂拥而至的资本等。
印度在加密市场的表现十分亮眼,这或许也是各大国际资本押注印度的原因所在。
以交易所CoinSwitch Kuber为例,在短短九个月时间里,用户数便从100万上升至1000万。这对于移动互联网巨头而言或许不值一提,但是对于仍处于早期的加密机构和Web3公司而言却是“天文数字”。以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近两年最火的Web3应用StepN的用户数只不过300万,已经成为了爆款产品。
有趣的是,和加密交易所用户数猛增相对应的是,印度国内对于Web3的接受程度也较高,根据Finder针对26个国家43312人的最新报告《NFT Gaming Adoption Report》,NFT游戏在印度最为欢迎,34%的受访者玩过,28%的中国香港受访者玩过,而美国是9%。而在更多的国家,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接触过NFT游戏。
印度和日本都在政治层面推动Web3的发展,这让其民众对于新一代的技术浪潮的接受度更高。印度公务员考试涉及了Web3和NFT,其大型金融机构也积极推动这一技术发展,比如印度银行推出2000万美元Web3基金。
而在程序员数量上,印度与中国相差无几,这也吸引了许多大型加密机构在印度“招兵”。
印度拥有全球第二大的用户群体和全球第三大(接近第二)的程序员数量,这成为其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基本面。
根据《GitHub 2021年度报告发布》显示,美国拥有1108万程序员,中国拥有652万,而印度紧随其后拥有519万。印度在程序员数量上,几乎与中国持平。加之大量的用户和良好的IT环境,印度正在成长为中美之后的第三大单一互联网市场。
印度,会成为亚洲Web3中心吗?
相比亚洲诸国,印度Web3占据了一个不错的位置。
比印度经济强的国家(日本、中国),要么没有印度程序员多,要么选择禁止加密市场;比印度Web3环境更好的国家(韩国、新加坡),则人口和市场太小,没有与之竞争的能力。
目前,亚洲的主要经济体中,韩国对于加密监管最为轻松,甚至都不对相关交易进行收税,在昨日(6月20日)韩国宣布将数字资产的加密税再推迟两年至2025年。亚洲四小龙似乎对于Web3发展都较为积极,新加坡更是如此,它被认为是亚洲Web3创业者的首选地,解决了移民创业者从小孩入学到工作的各个环节的问题。中国香港也在积极布局Web3生态,不过在政策上更加严厉。
总体而言,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体量和市场与大国之间,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印度Web3的假想敌是日本。
和印度一样,日本也表现出了对Web3势在必得的决心,他们都曾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失落者”,中美互联网的“陪衬”。虎嗅曾在《日本决心“抢滩”下一代互联网》中提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高度重视Web3,认为这是可以引领日本经济增长的互联网的下一代技术浪潮,并且表示将着手从政治角度推动Web3的发展。
在今年6月初,日本颁布《资金决算修订法案》以支持Web3的发展,首相的站台预示着日本的Web3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不过日本的劣势较为明显,其国内没有大量且高素质的程序员、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常倾向于将技术外包、日本也没能吸引到全球有影响力的资本来帮助其推动技术发展。
当然,印度在Web3的发展也并非一路通畅。
一个较为直观的问题是,印度对投资者或者用户收取较为高额的加密税,高达30%。印度官方对Web3的发展也远非日本坚定,其央行官员表示:加密货币可能导致部分经济美元化。印度央行副行长认为大多数加密货币的内在价值为零。
目前绝大部分Web3产品仍然是基于加密货币之上,而不是基于实际价值之上,这也是目前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面临的共同困扰。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Web3是未来发展潮流,会带量数字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但另一方面,反对者则认为目前的技术发展遇到了应用瓶颈,大部分应用型产品创业者都将Web3发展成资金盘项目,而不是真正对产业和社会产生价值的应用。
如今,印度的程序员数量已经比肩中国,甚至有超越之势,其程序员红利和庞大的人口红利还未得到释放,这是其发展和竞争下一代互联网的优势和基本面,在此基础之上,资本与有实力的企业都在布局和推动印度的Web3发展。
印度不管在政策、资本、民间环境等方面都显示出积极野心,然而如今Web3毕竟仍在初期,印度本身也存在着文化和制度上的诸多弊端,他是否能真正抓住这次革命,需要更多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什么是Web3?它是不是很重要?
Web3让传统互联网进行了一场彻底的升级,用去中心化的协议和社区所有权替代了中心化的“看门人”和中介。Web3的底层逻辑对于信仰加密技术的人来说极具吸引力。不过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Web3目前仍是小众行业,还没有实现大规模应用。
虽然Web3的底层技术非常过硬,但你的奶奶并没有因此成为Web3的活跃用户,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区块链扩容瓶颈是最常被提起的原因,而且每次都会在后面加一句“我们这个行业还在发展初期”。但我个人觉得这只是Web3没有进入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众多原因之一而已。
本文将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认为Web3还没有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六大原因,以及怎样才能让区块链技术真正为社会实现价值。
原因一:技术术语晦涩难懂
对于刚进入Web3的人来说,Web3是很难一下子讲清楚的概念,特别是因为目前行业缺乏统一的定义。所有人对于Web3的价值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归根到底,我们必须回答这样几个问题:“Web3跟我有什么关系?”以及“Web3对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
Web3有许多特性经常被提及,比如去中心化、抗操纵、不可篡改性、透明性等。很多人会从纯技术的视角来解构Web3,解释中夹杂着各种难以理解的行业术语和技术名词。
虽然从这个角度解释Web3可以让听的人了解其核心价值和技术细节,但实际上我们所有的沟通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要解释清楚:Web3这些晦涩的概念和抽象的价值观跟普通人所关心的话题到底有什么关系?
要回答这个问题,自然就要联系现实世界中的用例。
原因二:投机者自我狂欢
Web3的第一个应用就是创建比特币等数字通证,通证内预定义了货币政策,内置了点对点支付功能,并完全消除了中心化的中介。虽然数字通证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但如果通证只能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那功能会很受限。而且数字通证相比传统货币来说波动性更大,愿意接受的商户也很少。
除非传统金融系统出现重大系统性漏洞,否则光靠铸造和转移通证是没有足够吸引力的。因此,Web3的第二个主要应用场景应运而生,那就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DeFi拓展了数字通证的功能,不仅限于价值转移,还可以用于用户熟悉的金融场景中,比如借贷、交易和对冲风险。
然而,由于许多DeFi应用仍主要聚焦于通证,因此就创造出了一种循环经济,其中通证的价值部分来自于市场对其的投机。这其实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已经持有通证的Web3原住民很好地证明了DeFi已经初步实现了一定的产品-市场契合度。但对于不持有加密通证的人来说,DeFi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而不是新兴的金融系统。
用通证化资产来解决问题?
话虽如此,并不能说如今所有DeFi项目本质上都是内循环。稳定币是锚定法币等资产的通证,推动了“可编程美元”的兴起,这种通证可以在全球交易并在几秒钟内结算。数字美元更贴近如今普通人的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开始收到、支出并储蓄这类货币。
如今有价值1400亿美元的稳定币可用于DeFi协议,因此DeFi生态可以为用户产生更大的价值,比如创建链上储蓄账户。Web3的独特优势如果能附加到传统资产上,那么它的价值就不言自明。
除了稳定币之外,我认为这种链上金融映射的机制(注:这是指将现实世界中的金融模型照搬到链上实现)将很好地将Web3应用推向大众,并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切实的影响。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通证化的现实世界资产(RWA)来打破如今DeFi行业的投机内循环(注:稳定币是RWA的一个子集)。RWA包含房地产、企业/政府债券、收入分配协议、大宗商品以及传统金融系统里的其他资产。当然,通证化的RWA也有缺点,尤其是在去中心化和信任最小化这两方面。不过支持RWA的Web3应用可以极大提升Web3的价值主张。
原因三:超级金融化
虽然DeFi、稳定币和RWA可以为Web3进入主流提供巨大机会,但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到,那就是普通人其实并不关心金融。普通人可能都没怎么用过金融服务,也不关心金融产品在后台到底是怎么结算的。说到底,他们只想开展商业活动,比如用信用卡在超市买东西。如果Web3主要的价值主张是基于超级金融化实现的,那么就会错失巨大的市场机会。
这也是很多人对Web3产生疑惑的地方。如果Web3是“去中心化的互联网”,那么为什么没有出现我们熟悉的典型互联网用例呢?比如发消息、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电子商务以及你现在正在阅读的博客。
如果Web3的核心价值是定义了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互方式。那么这些Web3内容平台在哪呢?
非金融类Web3用例仍处于发展初期,但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势头。比如,Web3的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采用去中心化的协议。用户可以真正拥有自己的网上个人资料,包括在平台上生成的所有内容以及整个社交图谱。他们的个人资料可以转移到其他前端社交界面,这些社交界面的内容审核政策会有所不同。
Aave的Lens Protocol就是以此为目的开发的去中心化社交协议。所有交互都储存在Polygon的PoS区块链上。用户的社交图谱可以跨越各个应用转移。能够拥有自己的社交身份是Web3的一个非常强大的价值主张,这直接解决了目前Web2社交平台的问题,包括内容过滤算法和强制删除账号的做法。
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有可能成为杀手级的非金融类Web3应用。不过杀手级应用也可能出现在创作者经济、游戏、元宇宙或DAO等赛道中。无论最后哪个赛道胜出,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必须在超级金融化以外的领域寻找发展机会。
原因四:用户体验到处都是坑
理论上来说,Web3的用户体验应该远远超过目前的互联网。Web3用户不用在每个网站上都创建独特的用户名和密码,也不用信任中心化的服务提供商,而是可以通过唯一的私钥自己进行验证,而且私钥可以通用于所有Web3应用。这不仅可以极大简化用户体验,而且用户还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数据并且不用经过中心化的中介就能直接访问应用。
如果这些功能都能正常运作,体验真的会很好。
然而这个前提是“如果能正常运行”。在现实中,用户往往要面临各种互不兼容的认证标准,要手动处理私钥和助记词,要下载新的浏览器插件或移动钱包并学习如何使用,还要针对不同标准的区块链进行调试。这一切都导致了用户体验非常差。
助记词?ChainID?Gas费?通证审批?撤回交易?终局?这些都是非常晦涩难懂的技术概念,而Web3用户如果想要使用Web3应用,就不得不先搞懂这些词的意思。即使用户费劲搞懂了,他们在使用Web3应用时还是有如履薄冰的感觉,深怕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会出问题(硬件钱包->Web3浏览器插件->前端网站->RPC节点->区块链)。
目前Web3的用户体验普遍很差,这并不是某个项目或协议的错。也有许多人正在努力统一Web3的用户体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今Web3的用户体验确实不行。安全的私钥管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责任,这是Web2无法比拟的地方。但不幸的是,Web3用户一旦丢失了助记词,就再也无法找回账户。
在Web3领域有许多类似下方的界面,这也难怪新客户的流失率如此高了。
“连接钱包”最后变成了一个“兔子洞”,连接之后只能自求多福了。
要解决用户体验的问题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在最大程度上为用户降低技术门槛和风险。我相信这最终会催生出Web3“超级应用”,降低Web3基础设施的各种技术门槛,在界面上只向用户展示他们进入Web3世界需要的信息。Coinbase和罗宾汉就是两个例子。这两家企业都面向用户开发了体验流畅的Web3钱包。
Coinbase在其主要的移动端应用中直接集成了Web3浏览器。这个浏览器采用了安全的多方运算(MPC),以分布式的方式生成私钥。Coinbase通过这种方式创建了“半托管”的钱包系统。用户的私钥被分散在三个实体,任意两个实体的私钥拼在一起才能签名一笔交易。用户和Coinbase各拿三分之一的私钥,另外三分之一放在冷储存解决方案中作为备份,或由可信第三方持有。如果用户丢失自己的密钥,就可以激活备份机制,重新获得钱包的访问权限。
这个模式虽然在信任最小化方面不如纯粹的自托管解决方案那么高,但是却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也可以为许多容易不小心丢失密钥的用户提供更安全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还有社交恢复(social recovery)这类解决方案,也可以打造出类似Web2的用户体验。
原因五:Web3吞吐量问题
如今Web3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主流公链的扩容和延迟问题。我在之前的一篇关于区块链信任模式的文章中提到过,很多人都认为扩容就是提高交易吞吐量。然而更全面的理解应该是:区块链扩容既需要提升交易吞吐量,又需要维持较低的区块链账本验证成本。虽然有些区块链的吞吐量相对较高,但仍存在上限,而且这些区块链往往不得不在去中心化、安全和可靠性三个方面做出权衡。
Vitalik Buterin曾经说过:“新型的货币互联网不应该每笔交易都要花5美分。”介于以太坊过去几年的gas成本一直很高,他这么说可能有点讽刺,但这个观点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即使有了更明确的应用场景和更优化的用户体验,如果交易确认时间和成本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还是无法吸引几十亿新用户。
由于这是Web3无法实现大规模应用的一个更明显的原因,所以许多区块链都非常重视扩容问题,通过并行运算、模块化rollup以及侧链等方案来实现区块链扩容。其中许多方案都仍在开发初期,但我非常有信心可扩展性问题将在未来几年得到解决。而相比之下,这个高度可扩展的Web3生态会发展成什么样?这一点倒是很难预测。未来的Web3会变成由多个独立的L1/侧链组成的多链世界?还是会变成由L2扩容方案组成的多rollup世界?还是会变成高吞吐量的L1区块链呢?或者这三种情况会并存?
原因六:房间里的大象
当讨论Web3发展所面临的阻碍时,我们无法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加密资产、去中心化应用和去中心化组织缺乏明确的法律框架和政策指导,这限制了Web3在全球的扩张。与任何彻底颠覆现有行业的新技术一样,成长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并非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
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框架和政策指导,传统机构和组织都无法遵循明确的路径,也没有意愿参与Web3生态并在其中投入资源。一旦我们能通过行业合作,在保护创新的同时建立法律框架和政策指导,机构和组织就更有可能真正投身于Web3事业,成为服务提供商或将现有客户群导入Web3。
这里要申明一点,我并不是在支持任何一个具体的法律框架或政策指导,而是想说Web3是否能实现大规模应用取决于是否有清晰合理的政策指导。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监管政策还取决于一系列变量。我们当然不希望遏制Web3生态的创新,但Web3如果一直处于类似“狂野西部”的无监管状态,也不是长久之计。
展望未来
Web3重塑了应用的信任模式,将权力从中心化的中介转移到了确定和透明的软件。然而,像任何创新技术一样,Web3都面临着重重障碍,必须先克服这些障碍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虽然Web3要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克服许多其他挑战,但只要能先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就可以在许多方面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作者费联浦为Chainlink中国区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