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的大部分关税是否存在违法性?这一正由美国最高法院审理的问题,催生出了华尔街一项热门的新型交易。金融机构正纷纷收购美国进口商的关税退税权,它们预计最高法院会裁定这些关税无效,进而为企业争取退税创造条件。
自特朗普今年年初启动关税政策以来,美国企业已缴纳超1000亿美元进口税。但其援引的1977年《国际经济紧急状态权力法》,能否赋予总统实施大范围关税的权限,多家法院对此始终持怀疑态度。
部分投资者笃定,最高法院不仅会废除这些关税,还将为进口商追回已缴纳的税款扫清障碍。而这正是华尔街眼中的盈利契机:金融机构主动提出为进口商垫付已缴关税款项,但会从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自身收益。
接受这类协议的企业认为,与其坐等联邦政府全额退税,不如当下就收回部分成本更为稳妥。相应地,投资者则期盼能获得剩余的关税退税款,不过近期的交易态势显示,多数投资者并未指望借此获得巨额收益。
这场备受瞩目的法律纠纷究竟如何演变为金融投机的目标,以下做详细解读。
*最高法院审理的关税案件具体是什么?*
特朗普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加征关税后,美国企业进口商品时需承担高额税负。
目前最高法院正审核两类关税的合法性:一类是主要依据商品原产国征收的所谓“对等关税”,另一类是政府宣称旨在打击芬太尼走私的专项关税。而针对钢铁、汽车等特定产品的其他关税,因立法依据不同,不会受此次最高法院审理结果影响。
若法官裁定特朗普政府这类按原产国征收的关税违法,美国政府或将退还约1950亿美元关税收入中的绝大部分给相关企业。嗅觉敏锐的华尔街机构已开始押注这一结果,它们向资金周转困难的进口商(多为中小微企业)收购退税债权。这类交易一旦成功,押注方有望获得丰厚回报。
*关税退税交易如何运作?*
投资者要么通过经纪商对接,要么直接接洽企业,提出支付进口商预估退税额的一部分,以此换取全额退税的权益。
进口商作为退税债权的合法持有者,根本无法确定最终能否拿到退税款。因此,他们宁愿接受当下的部分回款,也不愿冒险面对最终分文不得的局面。
对投资者而言,这类交易成本低廉且潜在收益巨大。金融机构通常以极低的折价收购退税债权,折价率普遍在一折到二点五折之间。也就是说,若某机构以两折价格收购一笔1亿美元的退税债权,仅需向企业支付2000万美元。
一旦政府全额兑付退税款,该投资者就能获得1亿美元,净赚8000万美元差价。
*哪些主体参与其中?*
这类交易的核心参与者,是专注于特殊金融领域、且具备长线投资耐心的基金。这类基金数量不多,却愿意投入法律诉讼流程,且能忍受结果未知的漫长等待。其中包括专项事件对冲基金和信贷机构,例如King Street Capital Management、Anchorage Capital Advisors和Fulcrum Capital Holdings等。
从事这类交易的投资者,往往聚焦于与政府政策相关的项目,这类交易的结果不受整体市场波动影响。多数投资者还具备法律与政治领域的专业知识,会参考过往案例来判断交易达成的可能性。
多家华尔街大型机构也参与其中,其核心作用是搭建进口企业与投资群体的对接桥梁。奥本海默公司(Oppenheimer&Co.)、杰富瑞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Jefferies Financial Group Inc.)和海港全球控股公司(Seaport Global Holdings)都是这些交易的中介公司。他们还就如何构建和定价这些交易向投资界提供建议。
*关税退税交易的兑付流程是怎样的?*
若美国政府最终需依据《国际经济紧急状态权力法》退还关税,进口商需将收到的退税款转交给此前折价收购退税权的投资机构。届时,整体退税额或将高达数十亿美元。
不过,这笔款项的追回大概率耗时漫长。一方面是申请退税的主体数量众多,另一方面还存在诸多法律阻碍。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仅向登记进口商退还税款——这里的登记进口商多为货运代理企业,而非商品的实际接收方。此外,每一批货物的退税都需提交对应的全套单据。
更关键的是,退税款能否顺利发放仍存在极大变数。即便最高法院裁定关税无效,也未必会明确要求政府追溯退税。法官可能在本案中仅对关税合法性作出判定,而将退税等补救措施的决定权交由下级法院。还有一种可能是,最高法院仅认可少数起诉特朗普政府的企业具备退税资格。
*若最高法院支持特朗普政府会有什么后果?*
倘若最高法院作出有利于特朗普政府的裁决,相关企业将失去退税资格,其持有的退税债权也会变得一文不值。但此前与投资机构签订退税协议的进口商,无需退还已从机构获得的款项。
该案件的后续进展值得密切关注。目前最高法院已加快案件审理进程,有望在今年年底前作出最终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