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在深首家医院开业,“保险 康复 养老”协同再进一步

在深圳北医康复医院明亮的大厅里,治疗师正引导一位脑卒中患者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步态训练。不远处的平板电脑就能清晰看到患者每一块肌肉的发力数据和恢复曲线。这不像传统印象中充满消毒水味的医院,更像一个充满科技感的“人体功能修复4S店”。

2025年11月1日,中国平安旗下北大医疗集团打造的自营旗舰康复机构——深圳北医康复医院,在深圳市宝安区正式开门迎客,这是深圳第二家三级专科康复医院,也是中国平安在深圳总部开设的第一家医院,旗下北大医疗的第八家医院。

作为中国平安“综合金融 医疗养老”战略的一次关键落子,深圳北医康复医院不仅为大湾区带来更加丰富康复资源,同时,也正在成为平安与用户之间最新的价值纽带。

千亿赛道上的“供给侧改革”

康复医学,这一20世纪中期诞生的新兴学科,如今已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齐名,被誉为“四大医学”之一。它专注于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致力于弥补和重建功能缺失,旨在改善和提高人的各项功能,是医疗服务链上不可或缺的“价值后环”。

中国康复医疗市场正处于从“千亿蓝海”向“两千亿刚需市场”快速扩张的黄金周期,根据权威市场分析,当前,行业正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0% 的高位速度持续放量,预计到2025年,整体规模将轻松突破2000亿元。

然而,与蓬勃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供给端的严重滞后。业内分析显示,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300万,加之庞大的骨科术后、工伤康复及残疾人群,构成了一个以千万计的巨大潜在客群。但功能障碍患者接受规范康复治疗的比例,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在深圳这个拥有超1700万人口的创新之都,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在深圳北医康复医院登场之前,这里仅有1家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据业内测算,深圳康复床位需求约6000张,而实际存量不到2000张,超过4000张的缺口见证着这片蓝海的广阔与胶着。

“平安推动医疗养老生态布局的核心出发点,就是客户需求驱动。”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说:“大湾区康复医疗需求持续攀升,但高品质、智慧化康复资源仍然稀缺。深圳北医康复医院将为大湾区用户提供高品质康复医疗服务,也将为区域内高级别康复医疗资源补充重要力量。”

作为中国平安在深圳的首家自营医院,深圳北医康复医院总建筑面积近30000㎡,核定床位301张,配备重症监护区、水疗中心等功能区域,可覆盖从急性期重症康复到慢性期居家照护的全场景需求,年接诊量预计可达10万人次。

康复医疗遇上“家庭温馨”与“AI大脑”

走进深圳北医康复医院,你会发现它正在悄然改写康复医疗的“语法规则”。

想象一下,一位骨科术后的患者,他的康复之旅不再是孤军奋战。医院打造的“多专科康复诊疗矩阵”——神经、骨与关节、儿童、老年、脊髓损伤、疼痛六大专科——为他组建了一个专业的“康复梦之队”。而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这里的病房,更像一个温馨的家。医院打破传统医疗的冰冷场景,构建了行业创新的“家庭式康复生活馆”。以“无陪无忧”护理体系与家庭MDT(多学科协作)为核心,为每个患者家庭配备一支“1 N”护士管家团队,并通过家庭会议共享决策指定具体康复计划。

与综合性医院不同,康复医院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如骨科患者住院短则2-3个月,而神经或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时长可能长达1-2年。为此,“家的感觉”是深圳北医康复医院强调的关键词。医院内部贴心的设有艺术疗愈空间、亲子互动区,以满足患者在长时间住院情况下心理上的需求。

而最让业内眼前一亮的,是那颗深度嵌入医院血脉的“AI大脑”。“医院在设计之初就将AI 精准化康复作为整个医院今后发展的战略方向,其核心理念是不搞一刀切,不是所有病人都用一个方案、一个色表。”深圳北医康复医院院长左希洋在接受采访时描绘了“AI 精准康复闭环”的运作图景。

这套精密的流程包括精准评估→AI分析→机器训练。通过AI精准定位到是哪块肌肉萎缩、哪条神经信号传导受阻;随后,AI会生成量身定制的康复方案;最后,由外骨骼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带动患者进行针对性训练。

而这套智慧系统的背后,离不开平安集团的科技赋能。左希洋透露,平安集团拥有强大的科技资源底座,为医院提供了信息系统的支持。在数据融合和算法优化方面,平安积累的AI医疗技术正在为康复流程提供支持,不断提升方案的科学性与精准度,推动平台与医疗、医险体系的深度协同。保险数据与临床数据联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数据库,使得康复方案能够动态优化,越用越“聪明”。

从“支付者”到“健康合伙人”

深圳北医康复医院的建立,远不止是平安棋盘上多了一枚棋子,它标志着平安商业逻辑的一次深刻演进。

北大医疗集团总经理刘雅娟道出了其中的核心逻辑:“保险办医与其他社会办医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独特的经营逻辑——我们发自内心地希望客户更健康。因为客户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保险的出险率,这构成了我们主动管理健康、预防疾病的核心优势。”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平安不再仅仅是事后的“理赔支付者”,而是化身为事前的“健康合伙人”。它的利益与客户的健康深度绑定,目标高度一致——让客户健康资产不贬值、少消耗、能增值。

在这一理念下,深圳北医康复医院成为了平安“综合金融 医疗养老”战略的核心枢纽。它通过三大创新,实现了价值的全面升华:一是全生命周期管理。

刘雅娟介绍,北大医疗集团在深圳做了一次大胆的整合,将前端的健康管理、中端的顶尖诊疗与后端的康复照顾融为一体。真正打通了从医院到家的最后一公里。在这里,不仅针对康复人群,同时,健康人群也可以做“主动健康管理”,方案甚至精细到了不同的节气。

二是线上线下一体化,实现院前院后一体化同质化管理。医院保证所有客户的健康档案是连续的。“健康档案连续了,康复方案才能连续,这样才可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刘雅娟强调。这意味着,康复不再局限于院内300多张床位,而是通过远程指导,延伸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中。

三是深度医险协同,而这才是最体现中国平安特色的“王牌”所在,真正把深圳北医康复医院和平安集团融合在一起,与商业健康险高端客户有机融合。比如,当交通事故发生时,医院可以第一时间提供远程指导,避免二次伤害。手术后,继续提供远程或居家康复指导,避免患者因康复不当而二次入院。“整体效果是大大降低了车险理赔率,同时提升了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刘雅娟说。

这种从支付端到服务端的深度打通,形成了其他机构难以复制的闭环。

医养保融合的“价值铰链”

中国平安布局康复医疗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为这个“长坡厚雪”的赛道注入了更大的“确定性”。

在传统认知中,康复医院是“重投入、长周期”的领域,通常需要经历3-5年的“爬坡期”才能实现稳定盈利。而平安通过其独特的“医疗养老生态圈”,为康复医院带来了稳定的客源和持续的赋能。

郭晓涛说,深圳北医康复医院的开业,不仅有利于深圳康复医疗专业水平升级,也将升级打造“保险 康复 养老”深度协同模式,与北京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形成“南北呼应”,为深圳市乃至大湾区的客户带来更高层次的医养融合服务。

康复医疗与平安核心保险业务有着天然的契合度。康复医疗呈现“长期性、服务性”特点,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手段构建持续性服务模式,这与保险业务的长期性不谋而合。

当前,北大医疗集团正在打造三大事业群:健康管理事业群、综合医疗服务事业群,以及康复照顾事业群。深圳北医康复医院就定位在康复照顾事业群中,是这个事业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同时也是串联起平安保险、医疗、养老业务的“价值铰链”。

其中,与保险业务协同最为直接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在平安近2.50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2025 年前三季度,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近七成。这意味着,医疗养老生态已经成为平安保险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

自营旗舰北大医疗集团经营持续稳健,发展持续向好,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近41.0亿元。目前北大医疗集团已构建了完善医疗矩阵,旗下有北大国际医院等6家综合医院、14家健康管理中心及2家专科康复医院,“健、医、康”三大板块组成医疗服务全链条。

与养老业务的协同同样深刻,深圳北医康复医院正与平安臻颐年养老中心建立深度协作关系,形成"院中—院后—社区—家庭"一体化康养闭环。未来深圳北医康复医院专业的运营经验,还将赋能平安居家养老业务,助力平安养老业务高质量发展。

康复不再是医疗的终点,而是健康管理的起点;医院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价值创造的枢纽;保险不再是无形的承诺,而是可感知的服务。未来,中国平安持续深化“综合金融 医疗养老”战略,为“加快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上一篇: 晓数点丨A股三季报风云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