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日:以一天的种子,长出365天不竭的可持续动力

“10.31世界城市日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发起设立的国际日,旨在传承上海世博会理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今年主题是‘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10月31日上午,许多上海市民都收到了来自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的这条短信。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近2500万人口来说,世界城市日早已不再陌生,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一场国际盛事、让自己生活更美好的强大动能。

进入10月中下旬,一抹“联合国蓝”悄然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主色调。贯穿城市的高架路旗、繁华楼宇的电子屏,穿梭申城的地铁、公交车身、机场……城市被这抹蓝色装点……

这抹蓝色,在10月26日至27日举行的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下称“城发大会”)上高密度集结。随后,与大会上凝结而成的见解、案例一起,如同吹散一株蒲公英一般,将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吹进这座城市的每一处肌理,与此前已经吹落并培育生长的种子一起,逐渐长成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与芽、枝和蔓。

世界城市日,不止于一天。

2013年召开的第6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旨在传承弘扬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推进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1年来,世界城市日作为联合国设立的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新城市议程”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世界城市日已形成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强联动的全球活动体系,促进城市交流互鉴,共建美好生活。

作为世界城市日的首创地,也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地、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上海更是把世界城市日深化为了一系列标志性活动和成果。

城发大会是联合国人居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依托世界城市日平台打造的常设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重要国际会议,2021年创办以来,已举办5届。今年的城发大会,以“创新发展,共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为主题,设置全体大会、主题会议、专题会议、双边会议及联合国人居署系列边会,重点展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成果,推动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交流经验做法、分享实践成果、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与此同时,一系列以上海命名的成果,影响力日益扩大。随着《上海手册》、“上海指数”和上海奖的持续发布,一批又一批带有上海印记的公共产品走向全球。

10月31日,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举行的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上,还将颁发第三届上海奖。3年来,上海奖收到了全球160多座城市的申请,共有15个城市获奖,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展示最佳实践的重要平台。

同时,今年城发大会上,联合国人居署推介“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旗舰项目”,支持城市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化为本地化行动方案。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共建行动计划正式启动,面向全球扩大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网络。街区绿色设计国际标准发布,以绿色环境、绿色设施、绿色治理及绿色技术应用为评价维度,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依据。“智城云”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全链条智慧运维产品发布,展示了中国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创新能力。

8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加强人居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提升世界城市日、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影响力”。这是世界城市日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

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主任成键表示,世界城市日的成果不独属于上海,也帮助全球城市在联合国的平台上分享经验,把治理经验转化为可全球共享的资源。

世界城市日,显然不止于10月31日,也不局限于10月,而是贯穿全年、覆盖全球的重要国际平台。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城市几乎是我们应对一切挑战的核心阵地,更是构建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未来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今年7月,时隔十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也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上海范例。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当下城市建设发展破局的重要利器,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乎城市发展范式、治理模式和人居品质的深刻革命。

近年来,上海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国际大都市建设,打造创新的策源地、应用的试验场,充分激发城市发展的澎湃动力。

同时,上海以科技创新赋能城市绿色低碳建设、城市安全运行、城市更新和数智提升,着力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水平。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上海新增用于人才安居租赁房源规模达到21万套。截至9月底,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累计建设筹措60万套(间)、累计供应39.5万套(间),新增筹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6.9万张床位。截至9月底,上海建成“美丽街区”475个、绿道1026公里,686公里道路的架空线已经入地。105家邮政网点、286家银行网点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投运超过1200辆无障碍低地板公交车,老人出行也更方便。

9月底,随着最后6493户“拎马桶”改造任务提前收官,上海实现“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这一成果标志着继2022年攻克成片旧改、解决集中性“拎马桶”问题后,上海用两年时间彻底扫清零星分布的无卫生设施住房痛点,为百姓居住环境改善画上圆满句号。

当前,上海也在全力推进城市更新,全市已划定46个城市更新单元。商务楼宇更新也迎来关键进展,10个试点商务单元的更新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提出,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市光伏装机规模突破500万千瓦。绿电交易规模力争超过70亿千瓦时。推进绿色燃料产能建设,前瞻谋划绿色燃料重大工程。

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是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五年。 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也表示,未来5年,上海住建领域将重点推进五大领域的技术攻关。一是深化智能建造与产业协同发展,二是加快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三是夯实城市安全与韧性提升,四是加速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五是推动数智升级与融合创新。

比如,深化城乡建设绿色转型和双碳目标,推动城市、园区、建筑及基础设施、建材、能源等向低碳化、绿色化、清洁化转型,构建跨尺度的绿色技术体系与协同治理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同时,立足上海城市安全发展和韧性提升需求,从灾前评估、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三方面,构建城市建筑、基础设施、生命线系统及地下空间的高效运行与韧性提升技术,打造涵盖技术韧性、社会韧性和经济韧性的综合韧性提升方案,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升超大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以及,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积极开展与前沿学科交叉的探索,构建安全智慧的城市数字底座,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造与应用,打造“可感知、会研判、快处置”的典型数字场景,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能力。

未来,这些上海的探索,也将继续通过世界城市日、城发大会,以及《上海手册》、“上海指数”与上海奖等国际公共产品,引领可持续发展从“本地实践”迈向“全球行动”。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上一篇: 看涨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