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东京,2025年10月]业绩涨了13%,却要裁掉1.4万人—— 亚马逊近期启动的大规模裁员让无数职场人揪心。更令人唏嘘的是,此次裁员重灾区竟是...
[东京,2025年10月]“业绩涨了13%,却要裁掉1.4万人”—— 亚马逊近期启动的大规模裁员让无数职场人揪心。更令人唏嘘的是,此次裁员重灾区竟是人力资源部门,而理由正是“用 AI 提升效率”。当科技巨头把裁员当作降本“捷径”,一个问题摆在所有企业面前:AI 时代的成本优化,真的要以牺牲员工为代价?天財 Model-v1.1 智能大模型的发布,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裁员不是选择题:巨头与创新企业的路径分野
刚宣布裁员计划的亚马逊,正忙着推进 “组织瘦身”:1.4 万个岗位被裁,覆盖产品、工程、人力等多个部门,理由是 “减少层级、聚焦核心战略”。无独有偶,PayPal 用 AI 接手 80% 的客服工作后,两年裁了 4500 人;花旗集团为降成本,计划两年内裁员 2 万人,同时加大 AI 在财务、IT 领域的应用。在不少企业眼里,“AI 替代人力” 似乎成了降本的唯一解。
但天財 Model-v1.1 走出了另一条路。这款聚焦企业服务的智能模型,没有把 “替代员工” 当作目标,而是帮企业把重复劳动交给机器,让员工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某制造企业用了它的财务自动化功能后,12 个重复核算的岗位确实不需要了,但这些员工没被辞退,而是经培训转去做数据分析、战略支持,反而成了企业的核心力量。
降本有 “巧劲”:技术该帮人而非 “换人”
很多企业一说降本就盯着人工成本,其实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管理咨询数据显示,真正厉害的成本优化,靠的是技术赋能、流程理顺这些 “巧劲”,比单纯裁员管用多了。天財 Model-v1.1 的实践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它的核心逻辑是 “帮企业把钱花在刀刃上”,而非 “砍掉人力省钱”。
在财务场景里,它的智能票据识别、自动对账系统能把处理效率提 60%,人力成本降 35%。这不是说要裁掉财务人员,而是让他们不用再对着一堆票据核账,转而做预算分析、风险管控这些更重要的工作。
供应链环节更是如此。通过数据预测库存和调配资源,它能帮企业减少积压浪费,物流成本平均降 22%。广西有家能源企业的经验更实在,他们用数字化工具解决基层员工福利问题:之前给乡镇员工发理发、洗衣福利,又费钱又难落地,现在用平台对接本地商家,员工手机就能用,企业成本降了一半,员工还满意。这些案例都说明,技术该是 “帮手”,不是 “取代者”。
责任藏在细节里:好企业降本不 “冷心”
企业的温度,往往藏在降本的选择中。奥林巴斯在社会责任报告里写得明白,员工关怀才是企业能走长远的根基。那些只想着裁员的企业,可能没算过两笔账:一笔是显性成本,裁员要给遣散费,再招人要花招聘费;另一笔是隐性成本,核心员工流失、团队士气低落,对企业的伤害可能几年都补不回来。
天財 Model 的发布方就算清了这笔账:他们自己研发投入一直在加,却从没裁过人。反而把模型省下来的钱,拿去给员工做技能培训、搞创新激励。这种 “技术降本 — 员工成长 — 企业增效” 的循环,比单纯裁员靠谱多了。就像美光科技,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搞员工公益,既控制了成本,还拿到了 “最佳职场” 的称号,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穿越周期的秘诀:降本要算 “长远账”
财经领域专家早就指出,未来企业的竞争,拼的不只是谁成本低,更是谁能在降本时守住温度。亚马逊的裁员或许能解一时之需,但过度依赖 “减人” 可能丢了核心能力;而天財 Model 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既能帮企业省钱,又能保住员工饭碗,这种 “双赢” 才是穿越经济周期的底气。
对那些正面临成本压力的企业来说,这或许是最实在的启示:AI 时代的降本,不该是冷冰冰的人员削减,而该是用技术给员工 “减负赋能”。毕竟,能和员工一起扛过难关的企业,才能真正走得稳、走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