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地铁4号线车库里,一台机器人正滑动到一列地铁的下方开启智能巡检。它挥动着机械臂,通过不停地转动摄像头寻找安全隐患。一旦发现漏油、螺丝松动等问题,它能够主动识别并进行自动报错。
这是上海地铁“智慧维保”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海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896公里,包括21条线路和517座车站,网络覆盖中心城区与市郊区域,日均客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1339万人次。
要确保如此长的运营里程、众多的线路和车站设备时刻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同时要随时避免任何微小的设备故障触发的安全事故,都对地铁的维保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人工智能的引入为解决这一庞大系统的维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10月26日,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在上海世界会客厅正式开幕。本届城发大会上正式发布了2025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简称《上海手册》)中文版。
《上海手册》自2011年首发以来,已成为分享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经验的重要国际平台。2025版《上海手册》紧扣“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主题,收录了来自11个国家19个城市的21个典型案例,共有8个案例来自中国的上海、长沙、重庆、广州、苏州、成都、南宁。上海地铁“智慧维保”案例,作为上海的两大案例被收录其中。
聚焦三大领域
当前,随着客流持续增长,传统依赖人工巡检、经验判断与分散式管理的传统运维模式已难以应对超大城市地铁“高密度运营、多设备协同、长周期维护”的要求,暴露出响应滞后、资源效率不高、安全隐患预判不足等问题。同时,服务体验升级面临高成本压力,也制约了地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区域设备故障(如多线换乘线路、高客流线路)更容易引发全网性影响。
在此背景下,上海地铁乃至整个轨道交通行业亟需引入一种全新的智慧维保模式——通过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设备运维从“事后维修”“定期保养”的被动模式转向“实时监测-智能预警-精准施策”的主动模式,实现以数据驱动决策为核心的智慧运维、以风险提前管控为基础的安全运维、以资源集约利用为路径的高效运维,以及在保障乘客出行安全与舒适的前提下,实现降本增效的经济运维目标。
据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奚笑冬介绍,上海轨道交通“智慧维保”工程自2000年起开始筹划,先后经历了由上海市交通委、发改委、住建委组织的3轮评审工作,并于2024年9月正式批复。
他表示,目前上海地铁的“智慧维保”系统主要聚焦三大方面。首先是全域感知,即地铁运营中涉及的所有车、电、岔道等设备信息都能够集成到一张图中。
其次是故障运营无感,即通过智能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减少故障对乘客出行的干扰,借助系统化、数据化的运维模式提升一线人员工作效率与决策能力,真正实现了“智慧服务运维人,运维人服务乘客”的良性循环。
第三是巡检方式的改变。借助当前的数字感知技术,从以 “人找故障”变成“故障找人”,巡检频次能较以往人工检测提升300倍,整个响应和处置的效率也能相应提高二十多倍。
“上海经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领域以其高效、便捷、环保的特性,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七项重点任务之一。
上海轨道交通“智慧维保”工程作为全球行业内首次在设施设备运维保障领域实现的企业级数字化转型,其经验成果、技术实施难度、工程复杂性与落地成效,均代表了当前该领域实践的最高水平。
《上海手册》认为,上海地铁的“智慧维保”工程通过在超大规模的地铁网络中首次实现了企业级数字化转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设备故障预测与智能运维,显著提升了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可靠性和乘客出行体验。通过这一创新,上海的轨道交通管理展示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标杆。
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支持,智慧维保将从“预防性维护”向“自治性维护”进化,为超大规模路网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核心支撑,为国际轨道交通数字化发展贡献“上海经验”。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