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人口增长、资源短缺、极端气候及公共服务需求激增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强调,城市是应对这些危机的核心阵营。呼吁建设更强大的城市,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安全与归属感。
如何打造一个更强大且能让所有人都获得安全与归属感的城市?当前,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传统的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元的城市问题,急需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重构,提升城市韧性、服务效能与可持续性。构建一个更加智能、包容和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已成为全球城市管理者的共同课题。
10月26日至10月27日,由联合国人居署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简称“城发大会”)在上海世界会客厅举办。今年这场备受瞩目的盛会将主题定为“创新发展,共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今年的城发大会吸引了不少外国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既有联合国人居署官员,也有奋战在智慧城市打造一线的外国城市市长,还有城市规划领域的资深学者与专家。他们带着各自国家在城市发展中的经验与思考齐聚上海。他们的到来为大会带来了多元的观点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也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加强技术赋能
放眼全球,智慧城市(Smart City)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有效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行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型城市。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对智慧城市建设中涉及的科技应用、生态平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他在主旨演讲提到,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多元化的需求正在不断涌现,要利用智慧科技将这些需求融合在一起,打造以数字驱动的模型来提升城市运营的效率,比如通过管理交通、能源以及垃圾废弃物等,减少资源的浪费。
他还强调,当前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治理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字的生产者所产出的关于城市的各类数据,其实都可以用于以AI为基础的数字孪生的更新。因此,这样的一个数字孪生的体系其实是一个互相竞争又互相合作的体系。
赫尔佐格认为,我们需要整体性的建模城市空间以促进城市发展,需要由多智能体人工智能组成的整体系统,来将可持续性纳入城市规划和监测进程当中,这样的系统可以模拟、验证并且使不同的规划视觉化,因此能够优化城市的可持续性,有效提升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升气候韧性。同时,也能够通过生成个性化的沟通策略与模拟公众反馈,促进民众更好地参与城市治理,提升决策的透明度。

他进一步指出,这种整体系统不仅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还能根据城市的实时变化进行动态调整。通过多智能体的协同工作,系统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城市发展中的瓶颈和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此外,该系统还能够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城市规划和治理中的应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马来西亚槟城州乔治市市长拉詹德兰·安东尼也提到了他所在的乔治市近年来在智慧城市中的实践。他介绍道,在智慧城市管理的理念驱动下,乔治市正在进行全面的数据转型,利用实时数据来进行交通规划以及遗产的保护、环境的监测。“这一项目已使得我们改善了城市治理的效率,并且能够有更好地吸引市民参与。”

坚持“以人为本”
仅靠技术赋能,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来说,远远不够。与会专家均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核心在于“人”。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目标是通过这些技术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意味着,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确保技术应用能够真正惠及民众,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正如安东尼强调,真正衡量智慧城市的不仅仅是技术进步,同时要看一个城市能不能够使民众安居乐业,使城市不断的创新,让技术进步服务于大众。
在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看来,要建设真正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应将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素养作为重要公共产品,加大投入力度。
这就意味着各国政府不仅要大力建设高速网络、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为城市的数字化运行提供坚实支撑,还要通过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提升市民的数字素养,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都能适应并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与生活中来。同时,要建立公平、包容的数字服务机制,确保所有市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避免因数字鸿沟造成新的社会不平等。他尤其强调,在这其中,要将包容性、人权保障及公众参与,特别是妇女、青年和边缘群体的权益融入城市设计。
印度尼西亚东努沙登加拉省的古邦市市长黄国吉正带领这个印尼东部发展最快的岛屿城市,积极推行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的举措,比如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建设大量绿色基础设施,如生态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等,以增强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同时,注重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鼓励市民参与环保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努力打造一个既适应气候变化又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城市。
他表示,此次在上海学到了关于城市建设、治理中很多新的内容,比如对清洁能源在上海的普及印象深刻。他强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未来会尝试将上海在智慧城市中的经验融入当地,打造一个更为宜居的城市。
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域办公室区域主任石原和子提及了今年5月联合国人居署最新通过的《2026-2029年战略计划》。公开信息显示,该战略计划植根于通过改造非正规居住区、改善土地治理、加快气候行动和消除贫困来实现城市转型的宏伟愿景。其中,创新融资、伙伴关系和针对性使用技术将是加快战略计划实施、确保城市可持续化和韧性发展的关键。
来自荷兰的可持续建筑事务特使罗伯特·戴克斯特赫伊斯从行业视角指出,当前全球正处于一个全新变革的开端。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可能2050年之后的城市与现在居住的城市相比,是截然不同的面貌。因此,这就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从适应全球环境变化、人口老龄化等方面来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他还坦言,建筑业,无论是在工业化还是数字化方面,其实需加快脚步,提高建造效率和质量,以及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周期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实现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独行快,众行远。在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各国城市都已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快速实现技术突破与全面应用。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分享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够汇聚全球智慧,最终形成强大的技术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