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文旅产业进入了“神仙打架”模式,谁都想在游客心目中占据C位。
在这股浪潮中,江苏盐城脱颖而出,在多个旅行app平台中,“宝藏城市”“超值”“被严重低估”“亲子游天花板”等成为了盐城的标签。
过去,盐城在江苏“十三太保”中或许不像南京、苏州这样耳熟能详,但现在盐城凭借独特的自然生态、文化魅力和创新的表达方式,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相比于一些过度商业化、缺乏灵魂的文旅项目,盐城的做法显得与众不同——通过深挖城市记忆与老文脉,盐城把红色精神、非遗传说、老盐城故事转化为游客可感、可触、可体验的消费场景。
在当下的城市消费生态中,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决定性力量。与传统消费偏重实用性不同,新一代文化消费更注重“情绪价值”和“故事共鸣”。正因如此,盐城不仅赢得了年轻一代的喜爱,也让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找到了与自己相关的情感出口:孩子们在文创玩具中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情侣们在沉浸式演出中感受流传千年的爱情传说,中老年人在怀旧饭店里重温儿时的街巷记忆。
这些独特的文化场景,塑造了盐城文旅的辨识度,也让“盐城故事”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和传播。
定价19.37元的咖啡,承载一段峥嵘历史
走进盐城,市中心那座昂首奋蹄的大铜马雕塑,总是最先映入眼帘。
它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定义着这方土地的革命属性,标注着这方人民的精神风貌。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座因盐而生的城市,成为华中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和指挥中心,红色曙光从此照耀盐阜大地。
如今,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新四军历史的综合性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在盐城静静守望,仿佛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烽火年代的峥嵘岁月。
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朱卓观察到,直至今日,人们对红色文化的兴趣没有丝毫减弱,“今年大年初一开馆后,因为假期暂无团队预约,但个人参观量依然很高,大都以家庭为单位。许多家长特意带着孩子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新年的第一天,让新四军革命精神为孩子的成长注入力量”。
然而,红色文化的传递过去往往依赖于纪念馆参观、课堂讲授等传统形式,存在说教化、距离感强的问题,难以打破代际隔阂。
“有一次我在馆内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参观时指着一处雕塑问他的父母:为什么新四军小战士在冰天雪地里还不穿鞋子?”朱卓感受到,随着战争时代的远去,成长在和平环境的青少年很难像父辈、祖辈那样对红色文化产生切身的情感共鸣。
为了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性,近年来,新四军纪念馆通过视觉设计升级、社交体验优化、文创开发等手段,让红色文化焕发新意。
今年1月,崭新的新四军纪念馆“新火文创空间”正式开放了,这是一个集潮流文创与咖啡茶饮为一体的红色文化互动空间。
记者在现场看到,互动空间中的每一件商品背后都充满历史故事,包括以粟裕大将的公文包为原型设计的笔记本、印着烈士王海纹的旗袍纹样的丝巾,还有以新四军战士们使用的军号为灵感的金属书签……
在万物皆可“毛绒”的时代,新四军纪念馆还推出首款毛绒文创玩具“Jelly Weapon”,玩具的原型是真实的革命文物——开国少将罗有荣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的勃朗宁手枪。
“不同于传统红色文创给大家留下的‘千篇一律’印象,我们这里的文创产品在色彩、原型、内涵等方面都经过精心设计,设计团队来自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公司,由‘00后’年轻人组成。”朱卓说道。
一大早,文创空间中的“N咖啡”柜台已经传出磨豆声,咖啡豆香气满溢。
这里的咖啡采用了产自云南的优质咖啡豆,味道远超一些知名咖啡品牌,但售价却相对便宜。朱卓告诉记者,新四军纪念馆希望把革命精神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传递给大众,在定价时,咖啡价格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在菜单上,一杯“铁军出山”(黑咖啡)售价19.37元,这寓意着1937年“铁军”的诞生;一杯“浴火重生”(咖啡拿铁)定价19.41元,其背后的历史事件是1941年1月,新四军指战员和各界代表在盐城隆重举行新四军军部重建大会,这支铁军绝地求生,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肩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
朱卓表示,通过将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创、咖啡茶饮相结合,新四军纪念馆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来主动了解历史。“Z世代”游客不仅前来看展览,也愿意买周边、发动态。在参观完成后,他们品尝的咖啡以及带回家的文创冰箱贴、回形针、毛绒玩具等,都会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并带动更多人产生兴趣来深入了解新四军的革命历史。
把爱情传说搬入现实,景区摆脱同质化
如果说“铁军咖啡”是盐城把革命精神融入现代生活的尝试,那么在古镇保护与开发中,盐城同样展现了他们挖掘文化价值的能力。
“美到失语”“此生必去”……今年7月盐城东台西溪天仙缘实景演出升级后,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有很多游客自发给出了这些评价。
在此之前,口口相传的好评已让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在竞争激烈的古镇业态中“杀出重围”,去年全年到访游客量突破了300万人次。
从1989年苏州周庄古镇卖出第一张0.6元的门票,三十多年来,古城、古镇、古村旅游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有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过2000座古城镇,但是近半数都沦为“空城”;全国27000余家古城镇相关旅游企业中,有近四成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处于清算、停业等异常状态。
在江浙皖一带,古镇高度集聚,全国一共只有33个5A级古镇景区,浙江就占了5个,江苏和安徽各占4个。尽管周围遍布优秀的“竞争对手”,但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路径。
很多运营失败的古镇项目,都有着同质化的古建筑、美食街等,仿佛没有灵魂的空壳;东台西溪则选择了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给所有到访者讲述一个“好故事”。
西溪历史悠久,是两淮海盐文化发祥地。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号召“东煮海水为盐”,设立西溪盐亭;宋朝吕夷简、晏殊、范仲淹都曾在东台西溪担任过盐官。
2006年,以东台西溪为核心流传地的“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围绕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西溪天仙缘景区展现了当地由古至今的海盐文化、孝贤文化和爱情文化。“这个故事其实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流传,但东台西溪这一带有50多处相关遗迹,宋代的志书和史料中都有记载。”东台西溪景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陈莉对第一财经表示。
陈莉告诉记者,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神话传说,但在东台西溪老百姓代代相传的故事版本中,“七仙女”的原型实际上是凡人张七妹,她因战乱从山东逃难到西溪,给西溪老百姓带来了栽桑养蚕的技术,古时本地以渔民和盐民居多,因为张七妹带来了一门新生计,老百姓感念她的恩德,加以演绎传说,将她称为七仙女。
面对这样一个既有人物原型、又有广泛传播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溪天仙缘景区认为应该寻找一个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于是,打造一个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的计划被提了出来。“天仙缘演出的诞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我们找过很多创作团队,最后进行了慎重选择,在编剧方面,又深入挖掘了董永传说和文化元素。”2023年,《天仙缘》实景演出入选首批“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在多年创作和打磨升级下,天仙缘实景演出堪称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大型视听盛宴。大型威亚矩阵展现天兵列阵的壮观场面、水与火交织的特效、高精度的投影技术和复杂的灯光编程……众多“黑科技”手段,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
据陈莉介绍,天仙缘演出的成功,有效拉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带动了夜游消费。作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目前景区夜间营业到凌晨,在天仙缘演出结束后,还常常出现游人如织的情况。去年天仙缘演出门票收入同比增长了24%,除了门票收入,演出还拉动了非遗文创集市、特色街区等业态的增长。
“过去遇到节假日,是景区花钱请非遗传承人来设摊,而现在是非遗传承人主动来提前对接,比如今年国庆前夕,我们的摊位都出租掉了,这从侧面说明景区游客量的增长以及文化消费的兴盛。”陈莉说道。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西溪天仙缘景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目前景区内有几十种非遗展示,还有一个大型汉服馆,穿汉服游景区成为特色项目,几乎所有来此游玩的情侣、大学生、小朋友都会尝试。
设在西溪天仙缘景区的婚姻登记处,更是成为全国各地有情人的登记目的地,据陈莉介绍,目前该处每年登记新人超过3000对,遇到520、七夕、情人节等特殊日子,新人排队登记是常态。
除了西溪古镇天仙缘景区,近年来,盐城还涌现出许多深挖传统文化潜力的旅游项目,如以国家级非遗淮剧和杂技为依托,以国家级文华大奖淮剧《小镇》为蓝本打造的一站式文旅融合项目“淮剧小镇”,保存千年历史街巷肌理、结合《镜花缘》古风主题打造文化IP的珠溪古镇,还有串联盐城古往今来历史文化的复合型体验项目“串场夜画”等。
复刻市井民俗,一步踏入“回不到的过去”
2021年10月30日,一家特殊的“竹林大饭店”在盐城市中心繁华的建军路重新开张了。
“一秒穿越回上个世纪”——这是多数人刚踏进去的感受。
在这里,小卖部里陈列着“80后”小时候喜爱的零食和玩具,小巷子的“家里”有老式冰箱、黑白电视和带穿衣镜的三门衣橱,小吃摊的凉粉上浇了红色的腐乳,虾糠馄饨还滋滋冒着热气……
那些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而突然从指缝间溜走的老物件与记忆,仿佛又回来了。尽管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繁荣,但人们似乎总是怀念那个物质有些匮乏的时代——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但精神却不贫瘠。
竹林大饭店为所有的60后、70后、80后、90后提供了一个能寻找过去的怀旧场域,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盐城的建筑、市井和街巷生活。
这座“民俗博物馆”,一经推出果然受到了游客的欢迎,目前,竹林大饭店假期日均客流量超过1.2万人次,其中超过30%为外地游客。
其实,竹林大饭店所在之处,在过去长达70多年里都是盐城的美食与商业地标。20世纪50年代,盐城市中心新开了一家竹林饭店,在食客中享誉一时;到1991年,因城市发展需要,竹林饭店被改建为竹林商业城。后来,随着百货业态的凋敝,它一度退出了盐阜民众的视野。
然而在老盐城人眼中,竹林大饭店不仅是一家餐厅,更是一段城市记忆。它见证了盐城几十年的城市变迁与人文发展。当这家老牌餐饮地标在重新设计与文化IP融合下重生,既满足了市民的“味觉乡愁”,也吸引了年轻人“探店打卡”,成为文化焕新的缩影。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之后,人文经济学逐渐兴起。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利用经济手段将文化从抽象的精神形态转化为物质生活中的具象表达,可以将文化作为支点继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比如,对文化遗产、艺术作品、传统技艺等各类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转化,不仅能够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延续,更能够释放出实际的经济效益。
盐城在文旅项目中的一系列创新实践说明,一座城市的魅力,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讲述自己故事的能力。
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文化消费,则是让这座桥梁“可触可感”的现实路径。
从旅行者、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文化、历史、社会感知需求正在上升,他们更关注旅行的体验感、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盐城正在通过一次次文化空间的更新、历史文脉的激活、夜经济的焕新,让人们“愿意来、愿意留、愿意讲述”。城市不仅成为消费的场所,也成为文化体验与身份认同的载体。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