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近年不断在中国重映,引发广泛关注。2024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吉卜力工作室获得戛纳金棕榈奖,这部片子在中国也颇受好评。1986年的《天空之城》2023年在中国院线重映,次年则是2004年的《哈尔的移动城堡》重映。今年“五一”,宫崎骏1997年创作的动画长片《幽灵公主》也登陆中国院线。
《千与千寻》的舞台剧日文原版今年首次来到中国,由桥本环奈等人气明星主演,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42场。
一位看过宫崎骏所有作品的爱好者告诉记者,宫崎骏的故事想象力非常瑰丽,但他刻意在故事中留下很多的空隙,他是以画面来说话的人,用画面打动观众的潜意识。
作品不断圈粉,而宫崎骏和他的创作伙伴们还在继续奋斗。在首次出版简体中文版的《出发点:1979~1996》一书中,宫崎骏说,“此时此刻,我正在探索自己该走的路”。在他眼里,自己无论多大年龄,依然坚持一次又一次回到创作的出发点,“去寻找令人欣慰和兴奋的东西”。
关注自然,用实干精神重塑国家
《出发点》一书出版于1996年,由吉野千鹤编辑,高畑宫崎作品研究所提供资料协助。全书由90余篇文章构成,包括宫崎骏接受媒体采访和参与对谈、为杂志撰写的文章、为书籍撰写的后记,以及企划书、导演备忘录、年表、漫画手稿翻译版等。这些文章涉及宫崎骏的动画工作感想、对电影工业的理解、关于身边人的回忆以及个人喜好的表达等。文章结集结束于1996年,当时宫崎骏完成了《幽灵公主》的制作,正在等待发行。
《出发点》的编辑翟明明说,这本书给她最深刻的印象,如“出发点”这个书名一样,充分体现了宫崎骏年轻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他的表达有助于今天面对困难或逆境的年轻人重新回到自己的原点,去思考一下未来的路应该怎样走。
书中第四部分专门结集了10篇文章,展示宫崎骏的私人阅读体验,信息非常丰富。他自称“很少为了制作电影或画漫画而看书”,但阅读和听故事的体验给他带来了长期的滋养。
在1988年为岩波书店《世界》临时增刊撰写的文章中,宫崎骏表示,相比而言,他更向往西欧和东欧的文化,偏爱外国背景的动画和书籍等作品,对日本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等喜欢不起来。这与他阅读过大量关于日本发动战争的书籍后产生的负罪感,进而深感失望和讨厌的心态有关。
对他产生冲击的是一本名为《栽培植物与农耕的起源》的书,作者中尾佐助是一位自然文化史学者,这本书给了他看待事物的崭新出发点。中尾佐助曾提出“照叶树林文化论”,认为以这种植被类型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各种文化之间具有相通性。我们可以在多部动画作品中看到宫崎骏描绘的日本自然世界,浓墨重彩地描绘森林、山村、动植物等元素的理由之一,便是这本书给了他重新思考国家和民族的视角。
生态学家宫胁昭的《植物和人类》也是宫崎骏非常喜欢的书。宫胁昭发明了“宫胁造林法”,并在日本、巴西、东南亚诸国推广,他的造林法能在人类干扰地区快速恢复稳定的自然植被。
宫崎骏认为,宫胁昭呼吁“要多植树”,“在满口高呼理想的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改良主义’,但他却说,现在不再是评论家和知识分子用抽象言论进行辩论的时代了”。宫崎骏自称是在“具体的世界”创作动画,影像是基础,而宫胁昭的实干精神则给他带来了感召。
向往英雄飞行员,战胜痛苦与失败
宫崎骏喜欢画交通工具。在《出发点》中,他也提及了自己爱读的几本关于飞行员的书。在1988年给《朝日周刊》写的专栏文章和1991年早川书房发行的一本杂志上刊载的发言稿中,他提到了这几本书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法国作家约瑟夫·克塞尔(Joseph Kessel)1972年出版的《梅尔莫兹》(Mermoz),讲述的是20世纪初开拓连接欧洲、非洲、南美洲邮政航线的飞行英雄让·梅尔莫兹的故事。《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崇拜梅尔莫兹,为他写过一篇小说《人的大地》。
宫崎骏读过这几本书和梅尔莫兹的自传,以及日本作家佐贯亦男写的散文。他认为,当时的飞行员们要面对脆弱的机体、阴晴不定的发动机、尚不成熟的航空驾驶技术和复杂、危险的地形,但这么多困难却只是梅尔莫兹这代飞行员面对的日常。在他看来,约瑟夫·克塞尔在书中表达了对梅尔莫兹的无限尊敬和爱惜之情,也流露出对尘世琐事的轻蔑态度——几十名飞行员葬身航路开拓的危险之旅中,“与他们的牺牲相比,那些邮袋是多么寒酸肮脏”,“这一事业的意义逐渐无人问津,沦为纯粹的工作时,梅尔莫兹死了”。圣-埃克苏佩里活了下来,并在战争中主动请缨,最终也下落不明。宫崎骏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梅尔莫兹的座驾“库泽内彩虹号”,说它被设计得线条优雅,充满不可思议的魅力。
另一位令宫崎骏着迷的飞行员作家是罗尔德·达尔。虽然达尔的代表作《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被宫崎骏评价“有点瘆人”,但“飞行员达尔”系列作品却完全征服了宫崎骏。
达尔的《飞行员的故事》是宫崎骏偶然读到的,书中收录若干短篇小说,取材于达尔早年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时在希腊的经历。宫崎骏认为,这些军事文学写得非常地道,重点突出,简单畅快。跟达尔写的飞行经历相比,他觉得圣-埃克苏佩里的文字显得冥想成分过多,更多像是一位作家,而不是一位飞行员的文字。
在《独自飞行》中,达尔写到,由于战争的迫切需求,很多人原本是飞行外行,经过简单的训练,就去驾驶战斗机参战了,其实当时光是让飞机能飞起来,都是很艰难的任务。宫崎骏比较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空军飞行员的训练时间,感叹“近代战争就是这样,每个国家都是残酷无情的”。
宫崎骏猜测达尔是个有射击天赋的飞行员,因此才能在高危的早期空战中生还。从达尔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出,在希腊,他面对必败的战斗也完全没有自暴自弃,“在关键时刻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底”。从达尔的经历,宫崎骏反思自身,体悟到“日本人也应该要有约束自身行为和审视自身的视角,从而堂堂正正地活着”。
《出发点:1979~1996》
[日]宫崎骏 著
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2025年7月版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