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称智谱上市前多团队紧急裁员,补偿只有N 1

10月10日消息,据白鲸实验室报道,智谱作为AI六小龙里第一家冲刺上市的公司,今年4月正式启动IPO,预计10月,完成考核评估并准备上市申请文件。

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公司在上市前多团队紧急裁员,内部战略调整,期权清零,剩余年假清零,9月30日前全部离职,补偿标准只有N 1,其余免谈......这几乎成了智谱HR和员工面谈时的统一裁员话术。

张晓亮接到裁员电话通知时,正在外地出差,给客户解决模型落地问题。早在AI1.0 时代,他就见证过AI四小龙上市前的裁员风波,对智谱上市前的裁员计划有预感。但没想到会这么快,这么粗暴。

裁员动作很急,张晓亮认为,正常情况离职要有一个月过渡期。而智谱只给了两天时间。部门领导电话通知裁员的两天后,他收到HR的电话,HR 直接告诉他当天就是last day,工资薪酬会结算到当天为止。

令他气愤的是,虽然last day已经单方面定下,但是工作还要正常交接,还不允许消耗未用完的年假天数。他提出抗议,要求休完年假或者剩余假期折合成3倍工资发放,但未被采纳。反复拉扯几天后,他收到了公司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

张晓亮接到裁员通知仅过去一周,9月22日,智谱就迎来更大规模的调整。"产研中心就地解散,60多人仅保留一半左右,转到交付部门。"梁超告诉白鲸实验室。产研中心是负责私有化部署的智能体平台和MAAS平台,主要客户是国企央企或者服务商,也是智谱商业化收入来源的重要部门。

梁超大为震惊,此时智谱新模型GLM-4.6即将上线,这个节骨眼直接裁员,他不知道谁来更新两个平台的模型。和张晓亮所在部门裁员类似,梁超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突然。节奏非常快,几乎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从下发裁员通知,到关掉员工的公司内网访问入口,只有几天时间。9月30日成了公司的一条红线,任何人的离职都不能拖延到这个节点之后。不少员工和HR协商,期望能拖到下个月15日之后,公司能多交一个月社保,同样未被采纳。

除了上述产研中心以及业务线、bigmodel,白鲸实验室了解到,chatbot产品智谱清言研发算法团队也都有裁员。按照智谱4月上市备案计划,智谱10月即将完成IPO辅导,并递交IPO申报文件。

员工们普遍认为,这是公司为了上市,让报表更加规范,人效比更高。对此,白鲸实验室试图向智谱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前,对方未予置评。

今年4月,智谱在商业化上发生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被视为智谱商业化核心人物的张帆离职后,他负责的B端业务划归到CEO张鹏名下。当时组织架构调整,也带来了人员流动,但并没有直接裁员。张帆离开后,不少人主动离开,跟随张帆创业。剩余的人一部分分流到泛互联网业务线,一部分被其他部门吸收。

智谱组织架构调整,一定程度上是受到DeepSeek的冲击。年初DeepSeek走红,市场唱衰六小龙的叙事此起彼伏,从资本到市场,模型开源后,模型本身基本上免费,模型厂商提供的服务不再有溢价能力。以往依赖卖模型商业模式不再可行,模型厂商们一度面临组织架构和业务线的多轮调整。

即便如此,在智谱泛互联网业务线内部工作一度摇摆不定时,也未对人员优化。至少两位知情人士都提到,张帆部门余下的人员被划分到泛互联网部门,但至少两到三个月时间内,很多人基本上处于没事可干的状态。他们没有做新的产品推广,主要是维护老客户。

智谱近期加速调整背后的逻辑,在多位员工看来无疑跟上市有关。智谱是AI2.0时代第一家冲刺上市的公司,今年4月正式启动IPO。根据上市辅导安排,预计10月,完成考核评估并准备上市申请文件,和全部辅导工作。也就是按照预定时间安排,9-10月正处于IPO合格审查的关键期,需要完成从组织架构、财务数据等多方面的考核评估。

作为第一家冲刺IPO的AI六小龙公司,这家学院派色彩浓厚的公司,从组织架构和人员配比上,一直备受诟病。我们之前曾报道,智谱组织架构上两头大中间小,商业化人才和算法AI院人才比较多,产品和工程人员少。

据了解,智谱AI院约300人,商业化团队也差不多200 到300人。如果算上工程院人才,智谱人员规模约有700左右,还不算外包人员和实习生。这规模几乎是其他AI六小龙里专注模型训练公司的2到3倍。

人员臃肿的智谱,要面临上市前各种合规审查。组织规模调整是个必然。而智谱商业化上的加速调整,更重要的因素或许是为了摆脱上一代AI企业的“外包化”困境,重塑“资本估值逻辑”。从上述提到的三类变现方式看,AI定制化项目,通常都是央国企、地方政府项目为主。

这种定制化路线,不仅利润率低,而且项目周期长,回款慢,烂尾率也高。这是上一个AI1.0时代被验证过的路径,资本市场对这样的企业估值很低。

上一篇: 九颂基金:公司实际控制人管金生去世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