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城市空间艺术季
地点:复兴岛船台公园(主展区)
展期:9月30日-12月13日
复兴岛,是黄浦江上的唯一江心岛,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连续的江河岸线,同时也承载着上海近代工业的重要记忆。作为“魔都最后的内陆秘境”,复兴岛正在全面焕新。
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以“量子城市 复兴未来”为主题,主展区落地杨浦区复兴岛船台公园,联动全市16个分展区,共同呈现一场全民参与、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城市“嘉年华”。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探索“AI 空间治理”的新范式,让市民在开放的城市空间,触摸未来城市的脉搏。
船台公园保留的中华船厂巨型塔吊、超大尺度的造船船台以及黄浦江边开阔的高桩码头等工业遗迹与周围自然环境景观相互呼应,在此,观众可以欣赏当代艺术的创新表达,也能感受复兴岛的历史厚重与神秘氛围。一系列设计工作室及青年建筑师的建筑更新与公共艺术装置,也可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空间设施,在艺术季结束后持续服务于广大市民。
此外,复兴岛的室内展区——A馆复兴云厅、B馆复兴艺廊、C馆复兴实验场将成为艺术与城市更新的交汇点,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为公众带来兼具沉浸感与互动性的嘉年华体验。
偶然!激浪派!
地点:西岸美术馆
展期:2025年9月26日-2026年2月22日
激浪派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参与其中的人本非艺术家——而是化学家、经济学家、音乐家、人类学家、平面设计师,他们在彼此激发下成为艺术家,并自此消弭了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边界与等级秩序。
观念艺术的先驱马赛尔·杜尚曾将一个小便池署名并送到艺术展,而他毕生倾注最多时间的事是国际象棋。投身棋局是否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实践?杜尚的仰慕者和批评者显然对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约翰·凯奇的《4分33秒》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全曲三个乐章,却没有一个音符,演奏者表演的是“静默”。作为激浪派著名的作曲家,他将随机性注入了音乐和绘画,他也培养了乔治·布莱希特、迪克·希金斯、小野洋子等艺术家,这些含苞待放的年轻人后来成长为激浪派的重要成员。
激浪派可谓观念艺术的先声,它的首要主张是颠覆过去的艺术价值准则。展览同样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浪派在中国的回声,例如,黄永砯和“厦门达达”的艺术家曾经公开销毁自己的艺术作品。
林天苗:没什么好玩的!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时间:2025年9月30日-2026年1月4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林天苗以其独具个人风格的艺术创作,成为中国最早展现出当代性别意识的艺术家之一。“没什么好玩的!”是林天苗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性个展,从海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遴选了40件/组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梳理并重现了她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展览标题取自艺术家1997年的同名作品,是一句日常化的口语,同时又带有某种存在主义意味。
展览沿着“身体”与“日常物体”两个主题展开。“身体”是林天苗作品中内在感受与自我思考的核心。展览从她早期对自我形象的使用出发,展示她对性别、家庭、母性,以及衰老与病痛的多重思考与表达。“日常物体”则是林天苗观察和回应外部世界的重要载体。这些物体从生活器具到隐含文化记忆的市井俚语,既是日常生活的缩影,经她的艺术转化,又成为情感与记忆的容器。
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
地点: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时间:9月26日-11月23日
漆器是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也是东亚文化交融的无声见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之一,唐代以降,伴随着文化交流,东渡日本的漆器成为皇家贵族竞相珍藏的宝物。漆器工艺到宋元时期更是百花齐放,雕漆、填漆、戗金、螺钿等工艺共同构筑了一个绚丽彩色漆艺世界。
本次展览共汇聚127件宋元明漆器珍品,112件来自日本,15件来自中国。其中日本重要文化财7件、重要美术品2件,宋元珍品占比一半以上。展品来自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国立博物馆、根津美术馆、出光美术馆、镰仓国宝馆、东大寺等日本博物馆、美术馆、寺庙,以及镇江博物馆、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机构,皆为中国漆器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器物,涵盖多种工艺类型,向观众系统、全面、客观地呈现宋元明漆艺的辉煌成就与历史地位。
橙黄橘绿时
地点:龙美术馆(浦东馆)
时间:9月6日-11月30日
展览标题取自宋代苏轼的秋日绝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本次展览汇集了40多件现当代绘画、雕塑作品,通过应季花卉、人文景观、水岸自然、秋收农忙等题材,多角度呈现秋日景致与意趣。
展出作品年代跨越20世纪中叶至今,亮点展品包括潘玉良《青瓶红菊》、周碧初《秋波双亭》、罗中立《喝水的农民》、王劼音《秋色》等。
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地点:浦东美术馆
时间:6月19日-10月12日
这是奥赛博物馆有史以来在华规模最大的展览。本次展览带来了奥赛博物馆多件镇馆之宝,包括梵高的《阿尔勒的卧室》和《自画像》、米勒的《拾穗者》、高更的《塔希提的女人》、莫奈的《夏末的干草堆》、马奈的《埃米尔·左拉》、德加的《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雷诺阿的《钢琴前的女孩》、塞尚的《塞尚夫人肖像》等……其中有多件是教科书级别的经典名作。
展览涵盖从学院派、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纳比派等各大流派,全面呈现1848年至1914年间法国艺术的宏大画卷,并在策展中特别凸显绘画与雕塑展品在社会乃至政治层面的深刻意涵。
“在法国,一切始终与政治密切相关,”策展人斯特凡纳·盖冈表示,“1848年是一场革命,1914年则是一场战争。这个展览在多个层面上,呼应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政治情境,也正是现代性道路所经历的背景。”
衔尾蛇之歌:中西女性视角下的艺术和收藏
地点:上海久事美术馆
时间:9月6日-10月22日
而今在艺术领域,有很多女性担任着重要工作。如果把这些女性的工作汇聚在同一个空间,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中国与西班牙女性艺术家的44件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两国女性藏家的收藏,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三位策展人也是女性。
在策展的过程中,中方艺术家马楠惊喜地发现,两国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有很多共通之处,形成了很多对话关系,另一方面,每一件作品往往都有丰富内涵,难以被简单地归纳总结。最终,她选择了“衔尾蛇”这个意象来描绘整个展览,凸显出一种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感觉。
艺术家李维伊的作品灵感来自女娲造人的神话,她在创作的时候并不会特别在意性别问题,但有时会对一些女性议题感兴趣,她发现,“父系和母系的创世神话,两者重点完全不同,”前者是用自己的形象造人,强调自身形象的延续性,后者是用泥巴造人,强调的是创造的技艺和魔法,“所以我觉得女娲是中国第一位艺术家,这位艺术家是女性,这是非常美妙的一个地方。”
【北京】
一千零一页:来自琉森的漫画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时间:8月26日-11月16日
起源于1992年的瑞士琉森漫画节,如今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事之一。每年春季,这座阿尔卑斯山麓的古城会化身漫画乐园,30余场专业展览与街头艺术装置将城市变成流动的创意空间。
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一千零一页:来自琉森的漫画艺术”,呈现瑞士琉森漫画节精选作品,围绕“勇气”“角色”“历史与记忆”“梦想与超现实”“社会”五大主题,通过水墨叙事、三维建模等创新手法,拓展了传统漫画的边界。
展览既是对琉森漫画艺术的集中展示,更是对漫画作为全球性艺术语言的深刻探讨,呈现了漫画作为跨学科艺术实践和当代叙事探索的重要潜能,为中瑞两国文化交流注入新的人文活力。
看·见殷商:揭秘商代文明
地点: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时间:5月19日-10月12日
3300多年前,商王盘庚作出“迁殷”的重大决策,此后,最为公众熟知的以“殷”为中心的商代持续了270多年,留下了大批甲骨文、青铜器等重要文化遗存。
正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看·见殷商”,组织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文物,揭示了商代文字、礼制、技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远影响,勾勒出商代历史的清晰轮廓。
展览中,除了两件“妇好”鸮尊实现出土后的首次重聚,还有殷墟遗址亚长墓出土的牛尊、青铜手、玉刀、全片甲骨,山东苏埠屯商墓出土的两件亚丑钺,江西新干大洋洲大墓出土的青铜大刀、青铜头盔等。它们不仅展现了商代范铸法的炉火纯青、王室对铸造业的垄断及专业化分工体系,更通过“祀与戎”框架下的礼器与兵器,揭示了商代社会结构、权力形态与战争常态化的历史,令观众直观感受商代的物质创造、制度构建与文化整合模式。
十年·拾光:博洛尼亚插画展
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
时间:7月12日-10月12日
博洛尼亚插画展素有“插画界奥斯卡”之称,创办于1967年,是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的平行展览。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始终聚焦世界童书插画的最新风向,不断发掘具有潜力的插画新星,为全球艺术家提供高水准的插画艺术平台,也陪伴了几代小读者的成长。
第58届博洛尼亚插画展呈现出一场风格多元、内容丰富的视觉盛宴,也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国际插画界盛行的简约造型、个性化表达与幽默风格的创作趋势。展览首发呈现了全球顶级插画艺术家的385幅珍贵插画作品、1幅本届插画展封面作品,以及30幅2023年博洛尼亚国际插画SM大奖得主安德烈亚·安蒂诺里原作手稿。
田中功起:临时共同体
地点: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2025年9月27日-2026年1月4日
日本当代艺术家田中功起于1975年出生于日本栃木市,他的创作从最初关注物与物的关系,逐渐转向人与物的互动,最终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艺术家擅长使用影像、摄影、场域特定装置以及特定主题的工作坊,捕捉那些日常、易被遗忘和忽略的行为、物品与观念,通过偶然的组合或去功能化的处理,揭示潜藏其中的意义与矛盾。在他的作品中,普通物件与动作不仅是被观察的对象,也是引发观众重新感知与思考的媒介。
本次展览呈现田中功起近二十余年的艺术实践,展出包括其早期影像在内的十余件作品,同时还将首次呈现一件由UCCA委任创作的全新作品。
鲍蓓:在蝴蝶到过的地方
地点:北京白石画廊
时间:9月27日至11月15日
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女性艺术家鲍蓓,被誉为“中国当代前瞻型艺术家”。她1987年移居美国纽约,2003年回国定居至今。
鲍蓓的艺术风格是她生命经历的沉淀。在十年的油画经验之后,某日,一张有质感的手工纸、一小瓶坦培拉色粉、木版油墨的香味唤醒似乎早已被遗忘的记忆——木刻版画。
基于在央美版画系木刻专业的经验,再重新用刀代笔在木板上凿刻时,此时的创作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经验中的木刻版画。她凿刻、手绘,使用油墨与坦培拉色粉反复覆盖与破坏,直至作品最佳状态出现。
展览涵盖艺术家自2014年至2025年的19件代表性作品,在有限的空间和作品画面中,艺术家通过近乎无限的材料与技法持续叠加,呈现丰富的生命意象表达和内心真挚情绪。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