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夜,65个国家,150多座港口城市。2023年年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自美国迈阿密港启程,将人生中九个月的时光交给一次漫长的旅行。
今年,张力奋在《第一财经》杂志开设专栏“一个人的地球”,将旅行见闻以文字、摄影、绘画的方式与读者分享。我们得以跟随他的目光,窥探疫情后的全球景象和人世百态。
近日,上海库布里克书店举办的一场线下沙龙上,张力奋与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第一财经副总编辑赵嘉展开对谈,从这趟横跨七大洲的邮轮之旅出发,聊了聊旅行、写作和阅读的意义。
这场讨论也关于这个时代:当人类的感官被越来越多地外包给工具,时间被碾成无序的碎片,我们是否还能以这具宝贵肉身,投入对现实的感受之中,再通过旅行和写作,重建自我与世界的连接。
旅行是病也是药,得先上路
2023年12月10日,张力奋从迈阿密港登上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开始一场追逐太阳的旅程。这趟长达274夜的航行,堪称史上最长的邮轮环球之旅。在几位老友眼中,张力奋的决定,无疑是疯狂而又昂贵的。
为了这次旅行,从订票到启航,张力奋等待了两年多。在他看来,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全球性瘟疫,都会重塑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新冠疫情之后,他内心涌起一种“报复地球”的冲动,而这次旅行就是一种正当的报复方式。
自13万年前走出非洲、迈向全球,人类的历史就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张力奋说:“我们应当享受旅行的自由和流动的自由。”
张力奋认为自己是旅行者,而非旅游者。在他看来,旅行是为寻找流浪无定的陌生感,换个活法。因此出发前,他期待旅途中的“意外”,“如果一趟旅行完全没有意外,我会觉得不值——当然也不能有太大的意外,毕竟你还得回来”。
未曾预料的是,意外会来得如此之快、如此频繁。启程前一个月,他左肩摔伤骨折,吊着绷带登上前往迈阿密的航班;在公务舱内,随身携带的大额英镑被盗,直接损失人民币两万多元。如果说皮肉之苦和丢失钱财尚能消化接纳,地缘政治造成的行程变动,多少折损了些旅行的自由意志。
从2021年皇家加勒比公司决定启动人类历史上最长的邮轮旅行开始,这趟行程就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上船前的两次行程调整,一是因俄乌冲突,取消了去往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航程;二是中东战火重燃,中东地区的旅行变成不可能。上船后第三个月,胡塞武装在红海频繁骚扰袭击货轮商船,红海行程取消。
“‘一个人的地球’就这样变得非常破碎。”回望这趟动荡的旅程,张力奋感慨。在专栏开篇《坏兆头》里,他写道:“自由贸易与全球海上通道比我们想象的脆弱许多。和平即贸易。一旦发生战争,大海就死了。”
从海路出发,港口与港口之间的迁徙,令张力奋对集装箱产生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码头堆满的地中海、马士基、中远、长荣等国际货运公司的集装箱,是此行最熟悉的景象之一。目前全球集装箱货轮超过1万艘,规模最大的可装载2.4万个标准集装箱,智利的蓝莓、挪威的三文鱼等,皆依赖这张海上贸易网络运输。然而,这张网是脆弱的:一旦苏伊士运河因冲突封锁,航线便需绕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多走6000多海里。
意外打乱了计划,也带来了新的航程:原有的航线调整,他们得以深度探索非洲大陆这片被视作人类之源的土地,此前少有大型邮轮将其纳入环球行程。这也印证了张力奋所说的:“旅行是一张空白支票,对结果从不打包票,得享受迷路与冷遇挫折,接受意外。旅行是一种病,也是药,得先上路。”
赵嘉在对谈中补充道,若从更长的历史维度来看,全球化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强韧的,“从人类走向大海的那一天起,人与人的交流就不会终止”。
在陌生与偶然中,感受真实
“你能带我去旅行吗?”在对谈开始之前,张力奋问了ChatGPT一个问题。它答道:“如果你要去巴黎,我可以为你模拟莎士比亚书店的咖啡香气与楼梯声响;但我无法为你准备不期而遇的浪漫、偶然和意外。”
如今人们习惯通过屏幕云游世界,到了实地反而会抱怨“不过如此”。但旅行的意义只在于自己,张力奋在《博洛尼亚》篇中写道:“若干年后,淘尽后的旅行记忆,多是碎片、画面、声响、味觉,几句对话,一次巧遇或意外重逢,一阵汗毛竖起的悸动。它们只对你自己重要,因为这是你的存在。”
沙龙现场,张力奋带来了一份数年前,他在特拉维夫旧书店花170美元淘到的宝贝。那是大清政府颁给一位德国汉学家的护照,泛黄的纸页间,是百年前中外交流的印记。杨宇东分享了他在维也纳国家公墓的见闻: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墓碑静立,人类历史上的璀璨群星就在身边数米之远,那一刻是人在时空与历史间的交错相遇。
赵嘉念起专栏中让她动容的字句:“旅途中莫名感动或泪目的一瞬,击倒你的多是再平常不过的景象。一豆窗前灯火,一名烟嗓街头歌手,一张餐厅墙上旧照片,一段偷听得来的街头对话。”三位对谈者都认同,不期而遇和陌生感,正是旅行的魅力所在。
杨宇东说:“在旅行之前,我们潜意识已做好了冒险的准备。”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将人从城市中枯燥简单的日常生活里解脱出来。“不是冰川雪山带来的一次性的震撼,而是不同路线、众多陌生人、各种交通工具、层出不穷的意外……大量的不确定和不期而遇,拓展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印象最深的一幕,发生在洛阳一个寻常夜晚。街头闲逛时,看见一位刚下班的快递小哥,与街头弹唱歌手自然地聊起音乐、演奏与梦想。
此次环球之旅,对于观光指南上的知名景点,张力奋没有打卡的执念。在他看来,旅行者与旅游者的差别,在于身在异土,是否珍惜空落落的魂不守舍,珍惜水土不服、胃里反酸。对他而言,旅行让人脱离熟悉的社会角色,回归本质,在匿名的状态下,获得一种面对世界的脆弱感。
“无论你是谁,曾经做过什么,旅行中都会感到脆弱甚至空无。在一个无人认识你的地方,某些伤感经验反而被唤起——这是一种疗愈。”张力奋说,“旅行没有让我变得更坚强,我也不需要这种坚强。”
在这段旅途里,张力奋记录下的多是一些偶然和平凡的瞬间: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超市里,他与一对母女攀谈,得知牛奶价格两三周内涨三倍的通胀现实;在南美中餐馆里,和华侨后人闲聊家族在异国扎根的故事;黄昏时分,他习惯在陌生城市寻找敞开的窗户,“听窗内人声,看晾出的花衫被褥,然后问自己,我能在此生活吗?”
除了写作、摄影,他在旅途中完成了百余幅绘画,这些画作巴掌大小:挪威小城街角、冰岛某处转弯、里斯本多彩的窗台、阿姆斯特丹运河沿岸……做业余之事让他感到轻松,“完全出于自己的喜好,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进入一种自由和解脱的状态之中”。
刮一刮世界的表皮,再找回自己
AI时代,在场显得越发珍贵。“最可怕也最可惜的是,我们正把所剩不多的感官‘外包’给工具。”张力奋说,高像素相机能捕捉肉眼难辨的细节,数字技术能拆解米开朗基罗画作的每一层笔触。“但它们只是来辅助我们,而不是终结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我们是否一定要通过工具,才能‘看见’?”
旅行中打开感官是必要的,视觉、听觉、嗅觉让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记忆变得深刻。“我们最宝贵的是这具肉身,不要将磨得有些愚钝的感官继续外包给机器。机器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便宜,却也会设下陷阱。”张力奋说,“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避开陷阱,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去感受这个世界。”
邮轮上,一位全盲的来自纽约的女士让张力奋深受触动:这位曾在知名律所工作的女性,因医疗事故失明,却依然选择用274夜环游世界。当被问及“是否会因看不见自然与人间之美而遗憾”时,她轻轻回答:“和很多人相比,我已经太幸运了。活着,能听见,就是一种恩赐。”
载着几千人的大船,故事、意外和生死如影随形。许多老人选择在游轮上度过晚年,甚至提前将后事托付给后人;有些身体健康的长者卖掉房子,以海为家。航程中,有两位老人离世。一些生命片段让张力奋对船上的急救暗号“阿尔法”变得敏感,“人类其实非常脆弱”。这趟旅程也提示着他,自己没那么重要。张力奋借此提醒年轻人去过一种更实在的生活,“也许就能从我们短暂的一生中得到更多”。
尽管每天记录,张力奋仍发现许多经历已在记忆中模糊。“朋友调侃说,这次旅行唯一的真相就是‘贵’,我也得承认,大部分地方的印象已经不深了,好像有些对不起这次旅行。”他说,“我擅长记录,但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时时刻刻都令人兴奋。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
2024年9月12日,张力奋结束了这趟漫长的旅行,回到了上海——他的故乡。旅行于他而言,是“花钱过几天人家日子,刮一刮文化的表皮,再找回自己及回家的路”。
许多人跑来问他,此行最喜欢哪个城市,张力奋回答:“上海”。“我在这里出生长大,它是我故乡。小时候我对上海有些反叛,现在越来越觉得这是一座宜居的城市,除了房价有点高。”他相信,它很快就能进入全球宜居城市前十,“今天我想带来一点好消息:你们选择的,是一座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独特的城市”。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