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官宣造车,做让人期待的“车界苹果”

8月28日,知名科技企业追觅科技正式官宣造车,首款产品为超豪华纯电跑车,计划在2027年亮相。追觅超级马达加持下,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将为用户带来极致的动力体验。追觅表示将持续长期投入汽车领域,目前该项目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且在持续扩张。

从梦想到战略落地:十年技术积淀支撑造车野心

追觅的造车计划并非临时起意。

早在创始团队求学清华期间,创始人俞浩便已在清华大学“天空工场”撰写数十页造车报告。

历经多年沉淀,追觅在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并凭借全球化布局成为智能家电领域的“隐形冠军”。

2024年,追觅扫地机器人全球销量达396万台,同比增长近六成。另外,截至24年年底,配备机械臂技术的扫地机产品年末累计销量突破200万台,

再次验证了创新技术对市场增长的有力带动。今年春促期间,追觅在西南欧、北美等市场实现销售高峰,“全球化 高端化”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提速。

追觅科技在消费电子和智能家电领域有着多年优势,长期关注用户需求和用户感受。追觅认为科技可以改变生活,也希望能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出行体验或生活解决方案。

不同于当前传统超豪华品牌,追觅团队打造的超豪华品牌将结合中国智能化浪潮下的技术优势,将产品打造为拥有生命力和成长性的AI智能终端。结束“冰冷机器”时代,开启超豪华汽车的“智能交互”时代。追觅汽车将高效、智能的提升用户体验。

追觅超级马达加持下,将带来极致的动力体验,追觅的目标是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根据追觅汽车团队的产品规划目标,首款产品将打造成世界范围内性能极佳的超豪华品牌。

作为一家以技术为底色的全球化科技公司,追觅在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流体力学、空气动力等关键领域持续投入研发。其高速数字马达是扫地机器人的“心脏”,追觅是全球转速突破20万转/分钟,并实现量产的企业;而在算法层面,追觅实现了从目标检测与识别、多传感器感知处理到语义理解的全链条技术覆盖,可精准识别家庭环境与用户习惯。而这些能力,都是当下智能汽车的核心能力。

如今,中国供应链与技术体系的全面领先,叠加自身技术储备与全球化渠道优势,追觅认为已具备切入汽车行业的“时代机遇”。

避开红海,捕捉全球高端市场“空白”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中低端领域价格战持续升级,部分车型毛利率已逼近10%,而超豪华智能电动车市场却存在显著“空白”。

追觅精准避开红海厮杀,以技术溢价型产品直指高端市场。这背后是清晰的战略逻辑:拒绝“性价比”路线,依托中国成熟供应链打造高性能产品,并通过品牌运营与轻资产模式实现差异化突围。

事实上,“中国供应链 全球高端渠道”的轻资产模式,不同于传统车企的重资产投入,更侧重于整合与品牌运营。

追觅认为,当下,中国的供应链和技术已经全部领先的时候,新入局的企业有了三个机会。第一个是品牌高端化的机会,也就是说品牌高端化的企业开始有机会。第二个是国际化的机会,当下正是中国诞生巨无霸的国际企业的机会;而第三就是新的组织文化的机会,新的组织在入局新的领域时会有“后来者机遇”,在汽车行业,就是后入局者可以利用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培育出来的能力,进行高端化和全球化的布局。

“我们成为了这个领域的苹果,中国的供应链、中国的技术设备、包括工程师的储备,在很多领域提供了一家新的‘中国公司’,我们抓住的是‘苹果机会’,这个是时代提供给我们的时代机会。在汽车领域,追觅要去拥抱这样的机会,并且获得成功。”追觅的相关人士表示,这是追觅要造车的底层商业逻辑。

这一路径与苹果当年以iPhone颠覆手机行业如出一辙——用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重新定义高端市场,获取更高利润率。

追觅内部将这一机会称为“苹果机会”,即利用时代赋予的产业基础,实现“后来者居上”。追觅的战略逻辑,是不做“性价比”,而是依托中国成熟且强大的电动供应链体系,打造技术溢价型产品,旨在全球市场复制其在智能家电领域挑战戴森的成功经验。

追觅认为,作为一家新的企业,要给人全新的视角,放眼全球业务。目前国际销售在追觅业务中承重很高,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大多数产品都在陆续实现进口产品的替代或抢占,追觅也如此。追觅是极少数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做到市占率如此高的中国品牌,目前发达国家基本都有追觅的足迹。

技术复用和渠道协同的核心竞争力

在追觅看来,车是另一种形态的“机器人”,追觅过往技术在车上也有很强的复用性。深厚的技术研发实力是追觅造车的信心所在。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在新车型(如动力系统、智能座舱)上的复用性,能帮助降低研发门槛与成本,提高了技术可靠性。

截至2025年6月30日,追觅科技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获得授权专利3155件。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传感控制等领域是公司的强项。在汽车层面,追觅已经在马达、AI交互、智能座舱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生态资源支持方面,基于广义机器人领域深耕,追觅多年来与行业优质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电池、马达、自动驾驶等关键零部件上有可靠的供应链支撑。公司的主阵地为上海临港和苏州两地,这里聚集了电动车的大量核心供应商,正是国内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供应链集群所在,可以为追觅高效整合资源提供极大的先天优势。

而在团队和经验方面,追觅汽车团队汇聚了“双重基因”的人才组合:一方面,公司内部培养了一批在智能硬件领域富有方法论和产品创新经验的核心骨干,对高端科技产品的研发、市场有成熟心得;另一方面,从传统汽车行业吸纳了众多资深人士,包括整车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营销渠道等各条线的老兵加盟,为造车项目注入了整车行业Know-how。目前汽车团队规模已达千人,并在持续扩张。

作为一家在海外可以卖得更贵卖得更好的科技企业,追觅现有全球超6000家高端线下门店网络存在巨大价值,能极大降低新品牌的市场导入和“用户教育”成本,实现高端客群的精准触达,这是其他新品牌难以企及的稀缺资源。

这意味着,经过多年运营沉淀的“高端品牌触点”,追觅已经掌握高端用户的需求洞察与品牌沟通逻辑。这种能力迁移到汽车领域,将大幅降低“用户教育”的成本,在未来新车型推出时,追觅可以更快速地触达目标客群。

在追觅多年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并领跑高端市场的背后,是一套体系化技术战略的支撑:追觅研发及设计人员占比超过60%,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远超行业平均水准;其内部采用“三分法”结构,即三分之一资源投向现有产品迭代,三分之一投到现有领域的产品创新,三分之一投到新领域的创新中。

后发者机遇与挑战:在变革期寻求“智取”

目前,该项目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且在持续扩张。与此同时,追觅也将在汽车领域应用其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在技术成果上,追觅在汽车产品所需的马达、AI交互、智能座舱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站在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节点,追觅作为“后发者”在技术迭代期实现弯道超车,仍然存在机遇。

追觅认为,和互联网领域不同,在汽车行业里晚进入的玩家并不一定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时间节点进入市场,而不是盲目追求越早越好、在大家都能盈利的时候进入,可以利用产品本身的盈利来积累技术和加强壁垒。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在未来一两年内可能仍然难以实现整体盈利,因为竞争环境依然激烈。尽管如此,竞争并不会永远激烈下去。资本对这个行业的支持正在减少,传统汽车企业也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增加,传统汽车企业将面临无法为新能源部门输血的挑战。

在全球化战略方面,后发企业虽然面临技术和资源的劣势,但也拥有后发优势,比如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快速布局全球市场。例如,特斯拉和丰田在海外市场的利润表现就非常出色。

面对造车所需的巨额资金,追觅采取“长期投入 精准节流”策略。一方面,追觅强调产业链成熟带来的资金效率提升,计划以持续投资支撑项目推进,例如与宁德时代达成电池联合研发协议,共享技术投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将“节流”定义为资源向“正确产品”集中,避免无效消耗。

追觅认为,错误的产品布局或使千亿资金付诸东流,而正确的产品投入200亿元至500亿元即可建立壁垒。而稳定的全球化营收则为这一战略提供了坚实后盾。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高端出海范本

从扫地机跨界到汽车,追觅的造车路径为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新范式:不再依赖成本优势,而是通过技术突破与品牌溢价,探索一条“中国供应链 全球高端市场”的升级路径。

2027年,当追觅首款超豪华纯电跑车驶向市场时,这款车能否如苹果当年颠覆手机行业般重塑汽车格局,将成为检验其战略成败的关键节点。

从技术储备看,其电机、AI算法已具备颠覆性潜力;从渠道优势看,高端门店网络可快速形成销售闭环;从资金策略看,长期投入与精准节流平衡了风险与回报。但挑战依然艰巨:超豪华市场用户对品牌历史与产品细节极为挑剔,任何技术或体验瑕疵都可能引发口碑崩盘。追觅需在“极致技术”与“完美体验”间找到平衡点。

在追觅汽车看来,商业成功有两个要点。

第一是全要素竞争,这意味着在所有关键指标上都要超越竞争对手。比如,要在价格、续航里程等所有关键性能指标上都要比竞争对手更优,至少高出10%到20%。此外,如果要在市场上生存,就必须在某些方面做到比竞争对手好十倍甚至百倍。比对手做得更好,不是抄袭竞争对手,而是要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

第二是全球销售和制造网络,利用中国的研发及制造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基地。在汽车行业中,“不犯错”与“创新”同等重要,汽车行业的迭代周期长,一旦犯错,成本高昂,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失败。因此在创新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局部创新,以避免整体创新带来的风险。

不过,无论成败,这家科技企业的入局仍然可能存在新的启示——从“成本领先”转向“技术 品牌领先”,探索一条依托中国供应链但定位全球高端市场的新路径。

追觅造车能否成功,将在2027年接受市场的最终检验。但其选择的方向,已然为中国科技企业出海与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颇具雄心的新叙事。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上一篇: AI进化速递 | 微软正式推出其首批两款自研AI模型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