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七夕浪漫主题宿集,就在仙女下凡地

【编者按】星河璀璨,鹊桥相会,又是一年七夕将至。这个起源于三四千年前的古老节日,曾被称为中国女儿节,是姑娘们穿针乞巧、祈愿祷福的日子。而如今...

星河璀璨,鹊桥相会,又是一年七夕将至。

这个起源于三四千年前的古老节日,曾被称为“中国女儿节”,是姑娘们穿针乞巧、祈愿祷福的日子。

而如今,它已演变成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情人节。

当我们仰望银河,追寻牛郎织女星时,可曾想到这个节日承载着怎样的古今嬗变?

从穿针引线的虔诚祈愿到烛光晚餐的浪漫相守,七夕的庆祝方式经历了怎样动人的演变?

纤云弄巧,天上人间共欢娱 

七夕起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观察,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最开始的习俗也颇生活化。

古人是否在七夕“晒恩爱”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会“晒书”。

每到这个时节,气候逐渐干燥且阳光不过分暴烈,正适合农家晒物、读书人晒书。

这套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很早便固定下来,成为历代常用的保护公私藏书的制度,还演变成文人互相品评书画、鉴赏文物的盛会。

可以说,几千年的七夕发展史,也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历史。

与此同时,文化与现实相互交织,神话传说成为诠释自然的浪漫符号。

穿针乞巧是最古老的七夕习俗。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女子们借月光穿针引线,速度快者即为“得巧”。输家还需准备礼物赠予胜者,热闹非凡。

喜蛛应巧稍晚一些,大致起于南北朝。七夕夜,女子将蜘蛛放入小盒,次日观其结网。

不同朝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五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与妃嫔们在清华宫宴饮时,宫女们便以此法卜问巧拙。

到了宋代,七夕更是官方法定节假日,其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发展到顶峰。

七夕前三五天,从皇宫到市井,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城中繁华地带还设有专门的“乞巧市”,预示着迎接一年一度的全民购物狂欢节。

《醉翁谈录》便佐证宋时七夕之隆重是至少持续七天的嘉年华:“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东京梦华录》还提到:“七月七夕……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

可见,喜欢收集玩偶和打扮娃娃千百年来不过时,每代人都有自己的“labubu”。

投针验巧则是明清盛行的风俗。

七夕中午,女子们将“鸳鸯水”(白天与夜间取的水混合,或河井水混合)暴晒后,将绣花针置于水面,观察水底针影形状。

若成云彩、花鸟则为巧手之兆,若笔直一线则需勤加练习。

至于做巧果、拜织女、阖家宴饮更是最普遍的活动。

和所有传统佳节一样,过七夕也寄托某种特定情思。少女盼美貌良缘,少妇望早生贵子。

这些心愿都从设案祭拜的仪式中传达。唐代诗人刘言史在《七夕歌》中写道:“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今夕何夕,缔造专属浪漫记忆

一根红线,串起千年时光,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爱的虔诚祈愿。

七夕从“女儿节”演变为 “情人节”,庆祝形式也日益多元。

有情人点亮烛光晚餐,布置浪漫的情侣套房,互赠礼物表达心意;

单身的人信奉“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同样能约上三五好友共度佳节。 

这个七夕,国内首个以七夕浪漫为主题的宿集新余泊心云舍·七夕岛特别策划主题活动,将传统韵味与现代奢享完美融合,为爱侣们打造难忘的节日体验——

当宋代汴京乞巧市的人声鼎沸逐渐远去,七夕岛畔的璀璨星河接棒璀璨。

庆祝方式随时代变迁而演变,不变的是人们对真挚情感的向往与珍视。 

佳节将至,不妨来泊心云舍·七夕岛,在古今交融的浪漫氛围中,书写属于你们的爱情篇章。

让千年民俗焕发新生,让银河为证,许下永恒誓言。


 

上一篇: 王老吉WALOVI国际罐全球首发,东方天然植物饮料重塑全球饮品格局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