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阳光刺破云层,洒向波光粼粼的海面,灼目而热烈。
泉州石狮祥芝国家中心渔港已经灯火通明地繁忙了一个通宵。几天前,络绎不绝的渔民骑着摩托车,将淡水、衣物、食物和一捆捆渔网堆放在码头边,又一趟接一趟,由小渡船转运到大型渔船上,用来维持数天甚至一个多月的海上生活所需。
8月16日是一年一度的福建开渔日。停靠渔业重镇祥芝港的671艘远洋渔船排列整齐,桅杆林立。每一艘船价值千万以上,船头悬挂着"招财进宝""一帆风顺"的黄色幡旗。
南音奏唱之后,泉州刣狮非遗表演在鼓乐中登场。只见青狮迈着稳健步伐,铃铛清脆作响,整齐排列的狮阵豪迈起舞,与漂浮在海面上的渔船阵列遥相呼应。始于宋代的古老狮阵,传递着当地人团结的力量感。
待到吉时,鞭炮声四起。渔民纷纷站上船头,向大海撒纸祈福。白日焰火冲上云霄,渔船拉响汽笛,六百多艘渔船同时发动引擎,轰鸣声让港口喧嚣抵达顶峰。
远道而来的游客挤满码头,见证“千帆齐发”的时刻,摄影爱好者带上无人机,拍下壮观一幕。
“见过堵车,没见过堵船的。”设计师杨紫明从小在石狮海边长大,这一天特地早起赶来参加开渔节,穿着自己设计的红色T恤为整装待发的渔民鼓劲加油,在船头听着嘈杂声浪,内心涌起热流。
“我们跟大海的关系,早就不是听听海浪声那么简单了,是剪不断理还乱地连接。从小赶海、看退潮,对大海敬畏又充满想象——闽南人坐着船去南洋谋生,在东南亚闯出一片天。我们对妈祖的虔诚、日常的祭拜,都是对大海的尊重。”他仍记得这片海边丘陵之地的贫瘠,记得幼年时啃番薯的贫穷,“正因为这样,闽南人养成拼搏、能吃苦的性子。我们靠海生活,经历过很多,对传统仪式带着一份敬畏心”。
声势浩大的开渔节象征着8月末福建省开海文化季在祥芝渔港的启幕,也预示着这个始于明代的古老码头在千帆起航的壮阔时刻,又一次让海洋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向海而生
宋元时,非遗之城泉州就是“东方第一大港”,这里因港兴市,因市兴城。
位于泉州湾口、石狮东北部的祥芝港,是海防要地和泉州港出海口,也是中国商船航行世界的首站。如今,可同时停靠千艘渔船的祥芝渔港被认定为中国五大一级渔港。
在明代《闽书》里,关于祥芝港就有记载:"祥芝港东抵外洋大海,南至永宁尾,与崇武所相对。"这里的港岸长3公里,海岸线长12.9公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见证过“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
生于1971年的杨紫明在渔港度过童年时光,那是快乐与贫困的交织记忆。在破屋旧厝间,他既体验过干旱缺水的无助,见过讨海人的艰辛,也获得过海边的自在快乐。
他记得吃到鲜甜小鱼的喜悦,练就了精准吐小鱼刺的功夫,“闽南妇女很节俭,会把鱼骨头、鱼边肉都吃干净。其实小鱼、鱼蛋和鱼边很美味”。他从小被叮嘱海洋的凶险,退潮时哪怕只差一米,都有生命危险。对讨海人来说更是如此,海洋广阔,个人极其渺小,出海必须抱团。
年过半百的渔民老陈,少年时就跟父亲一起出海捕鱼。他告诉第一财经,早年的讨海人都用木质船,手动操作,用罗盘和海图来确定方向,借助风力拖网行驶来捕捞。一场突发的海上风浪,就有可能造成风险。
现在,站在堤岸上,目之所及的都是数百吨重的渔船。这些船配备GPS、雷达和自动化捕捞系统,船上的灯光系统能实现远洋捕鱼,渔港也全面智能化。
即便设备全面升级,深海作业对渔民来说依然充满挑战。老陈这个年纪仍然需要学习新技能,来应对海上的不确定性。最大的不同是,过去只要无风无浪,渔民靠经验就能集体出海,但现在,海洋需要禁渔来恢复生态。
“休息三个月,该忙活了。”在岸边抽完最后一口烟,老陈戴上草帽,接过妻子从电动车上取来的双肩背包,拎起红色塑料袋登船。在柴油味刺鼻而浓重的船舱,十几名船员将在深海区域工作一个月。
杨紫明说,正因自然环境恶劣,闽南人视渊若陵,以海为田、向海而生。
“闽南人有一种‘爱拼敢赢’的精神。”杨紫明以自己为例,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经济困难,读到初中就被迫辍学。他曾去缅甸读过两年高中,回国后一边当拳击运动员,一边开始做服装生意。26岁那年,他在石狮创立男装品牌卡宾,自己担任设计师,打拼出一片天地,拿到中国时装设计界最高奖“金顶奖”。2007年,他带着卡宾登上纽约时装周,六年后在香港上市。
这些年,福建游神爆红网络。杨紫明说,福建人重乡崇祖、敬畏神明。“我们这里的人,连游神都带着一股拼劲。泉州是2024年中国万亿城市中增长最快的,福建也是过去20年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我们靠什么?就是这股拼劲。”在他看来,在逆境中锻造自我,始终是闽南人的精神底色。
闽南人和合共赢的心态让很多家族企业成为当地经济崛起的支撑力。如今的石狮是中国男装的重要源头供应链产地,每年有超过11亿件服装从石狮销往全球,形成千亿服装产业。
闽南文化研究者林华东认为,泉州的海洋文化是“向海而兴、多元互信”。在泉州,不同的宗教和文化都能和谐共处,多元社区和不同宗教建筑在山海之间交融。在祥芝,永宁古城、千年古塔姑嫂塔、千年古渡林銮渡、朝天寺和金相院,都是海上古城遗留的人文风貌。
渔港蜕变
祥芝港有近800年历史,始终从海洋连接着世界。
这两年,祥芝港在粗粝而蓬勃的生命力之上,融入人文与时尚,渔港小镇悄然发生了改变。
开渔节前一天,在弥漫着柴油与咸腥味的码头,游客们钻进巴浪鱼咖啡馆,一边隔着落地窗看渔民忙碌地作业,一边品着名为“木船匠的女儿”特调冷萃咖啡。
巴浪鱼咖啡馆主理人亚三告诉第一财经,妻子阿梅在海边长大,两人一直想在海边开一家咖啡馆。第一家巴浪鱼咖啡馆诞生于泉州的小巷深处,将当代文化和艺术融入街巷文化,接待过蔡国强等文艺界名人,成了外地游客眼中文艺的泉州打卡地之一。
去年,受祥芝镇邀约,亚三和妻子阿梅在这里开出新店。选址时,他们一眼相中码头废弃的凿冰室。
“过去这里是冰厂旁的凿冰室,向启航的渔船输送冰块。但渔船升级之后,凿冰室就不需要了。”亚三说,他们与退化建筑团队一起设计改造方案,保留斑驳的墙体、裸露的钢筋和陈旧吊机,墙面上密密麻麻的渔船编号仿若涂鸦。走进室内,却是与外墙粗粝形成鲜明反差的品质感,装饰主义色彩在高挑的空间内营造出渔港风貌,港口四季的景色与当地人的日常就在眼前。
带着鱼腥味的巴浪鱼咖啡馆,因保留海港的真实生活肌理,获得第三届“筑事奖”年度建筑奖,给面临转型的小镇打开一个新切口。亚三希望,以咖啡为媒介,带着来访者走进渔港生活,见证最真切的渔港烟火,讲述海洋文化。
去年,巴浪鱼咖啡发起“渔女共创共益”项目,开发渔网编织等系列产品,让海边女性的手艺拥有更多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性。今年,他们又发起“祈风赶海:与岛屿同行”项目,邀约包括艺术家、策展人、作家、地方文化研究者在内的20多人团队,以三天行走、七天驻地的形式,为祥芝镇打开更多可能性。
开渔节后,祥芝码头又将迎来另一场小镇盛宴。9月16日,泉州时尚周(秋冬)开幕时尚秀、卡宾25/26年秋冬大秀“踏山海共潮生”将在海上登场。时装秀的导演肖向荣是闽南人,他想以祥芝灯塔为起点,搭出一条浪漫的T台,深入大海。当模特登场,仿佛自潮汐中走来,模糊现实与舞台边界。
黄昏时刻的灯塔公园,360度观景台将海景尽收眼底,落日下是闽南渔港风情的烟火气。
祥芝镇这几年在沿海东大垵做了一系列改造工程——滩涂上废弃的坟茔变为花丛,建起瞰湾步道;石头厝变成“小威海”文旅集群;海边密布着海景餐厅、咖啡馆和民宿,也有福建美食街头市集。福建沿海最寻常的巴浪鱼,成了祥芝文旅的招牌主题。
曾经的闽南小渔村和老码头,正借助渔文化焕发新貌。祥芝小镇在滩涂、海浪与礁石间,期待乘风破浪的蜕变。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