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牌餐饮店收缩背后:北上消费分流、供应链比拼

8月7日午市刚开,香港金钟站附近的名都酒楼已人声鼎沸。蒸笼掀盖的白雾间,斑白头发的老茶客们熟练地“搭台”拼桌。

今年刚60岁的林伯(化名)就是其中之一。他今天约上好友早早赶来,却发现前面仍有8桌在等位。林伯在附近工作和生活已有30余年,当年无论是到香港高院上庭还是到香港律政署拿取“律政司指示”,都会顺道在这里吃个早茶。

不过,这家营业了35年的酒楼即将在9月底关闭。

而这只是香港餐饮业的一个缩影。2025年以来,从铜锣湾到旺角,多家承载着港人集体记忆的茶楼酒家陆续结业或缩减规模。第一财经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在这些老字号熄灯的背后,暗藏着更为复杂的金融因素。

香港餐饮业正面临转型期

11点整,大堂中间烹饪的烟火气蒸腾。蒸笼掀盖时腾起的白雾里,“推车仔”穿梭如游龙,食客们“戳”点心咭点菜……名都酒楼有着茶楼最传统的仪式感。这也是林伯在香港最喜欢的茶楼之一。“戳黄点的奶黄包、鹌鹑蛋烧麦都是‘经典款’,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古早味’。”他回忆道。

(即将闭店的名都酒楼中午迎来大批客流 王方然摄)

记者注意到,即便才11点10分,等位区已经坐满了顾客,以中老年人为主。其间不少人在谈论酒楼的关店消息、此前在这里的回忆。服务人员告诉记者,等位时间需要20分钟至30分钟,具体要看人流情况。

(名都酒楼内的就餐场景。摄影/王方然)

林伯回忆说,2000年代初是香港餐饮业最鼎盛的时期。当时街头巷尾很多新开张的茶餐厅,来自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品尝地道港式美食。

转折出现在2020年左右。林伯注意到,一些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字号开始陆续停业,街边的餐饮店铺渐渐减少。这几年,选择关店的老字号更多了。

第一财经记者走访发现,2025年至今,已有超过十家知名餐饮品牌宣布结业,包括鸿星海鲜酒家、海皇粥店等老字号,以及大班面包西饼、金装炖奶佬等特色食肆。就连稻香集团、莲香楼等连锁品牌也陆续关闭部分门店。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餐厅的总收入为280亿港元。扣掉价格变化后,中式餐厅的收入相比去年下降了49%。

与此同时,一种名为“两餸饭”的平价快餐模式快速崛起。这类餐厅主打经济实惠,通常选址街边,只提供外带服务。顾客可自选两道菜肴搭配米饭,价格区间在17至60港元不等。

(香港街边小店。摄影/王方然)

记者走访时候注意到,香港热门区域的街边巷尾,此类店铺的数量较去年有显著增多。还有不少香港茶餐厅也做起了两餸饭的生意。比如香港的敏华冰厅,于去年5月开始卖起了两餸饭,定价28港元。

(部分香港茶餐厅推出的下午茶优惠套餐。摄影/王方然)

支付端面临挑战

香港老牌餐饮业近期收缩“战线”,或与多重因素有关。

高昂的租金是多数店铺选择关店最直接的“原因”。

在上环的老店“球哥炖汤”今年4月张贴公示称,由于业主加两成租金,店铺负担不起因此结业。6月结业的富东阁也受制于租金,该店铺经理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结业的主要原因是租金太贵、开支太重,捱不住。

即便自有物业的餐饮店,亦在权衡营运成本。名都酒楼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名都酒楼近年来午市人流尚可,但是晚市、商务宴请方面的规模下跌很快。股东决定把楼卖给香港科技大学,用于教学用途。

据港媒报道,7月底,麦当劳计划分阶段出售在香港的约23间自持商铺物业,预计总市值达到30亿港元。

(麦当劳位于尖沙咀的商铺。摄影/王方然)

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当前经营成本占营业额比例升至68%,较疫前增幅达15个百分点。铜锣湾、旺角等传统商业区出现多宗提前退租案例,部分业主主动降租两成仍难挽颓势。

但更深层次的因素在于,传统香港餐饮业的传统经营方式正面临来自内地连锁企业在支付方式、营运模式上的挑战。

内地餐饮企业的支付方式、营运模式亦在全面影响香港餐饮市场。

“最主要的是支付方式的变化。”一名香港消费行业分析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香港餐厅此前多遵循传统的营运模式,很多老店已经经营了数十年,需要支付现金、手写单据、外送服务也比较少。这样虽然有人情味,但实际上效率较低,容易影响服务体验。引入数字化支付体系后,时间效率可提升约1倍。

内地便利化的支付方式全面“走进来”。据微信支付跨境业务港澳台区域团队介绍,目前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微信支付覆盖率不断提升,用户几乎可以实现全程无现金支付。数据显示,2024年,港澳商户的微信支付交易笔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2.8%和12.3%。

记者注意到,许多老店都开始采用新的支付、点餐方式。以香港网红餐饮店“十八座狗仔粉”为例,这家店因有多名港星到访而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店。一个工作日中午,记者走访时,该店基本不用排队,也已经可采用扫码点餐。

(十八座狗仔粉招牌及获奖情况。摄影/王方然)

从营运模式上看,许多内地品牌凭借着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价格优势。一家知名连锁品牌营运端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很多餐厅现在比的就是供应链。其所在的品牌现在采用的是“内地采购部分食材再供港”的形式,部分环节可在内地“预制”。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在港的食材和人工成本,可以做到相同的产品,价格比本地餐厅便宜1/5。

这种模式在内地餐饮品牌中较为常见。例如,蜜雪冰城在香港门店招牌柠檬水定价仅为8港元,仅为香港本土茶饮店的三分之一。

危、机并存

对香港餐饮企业而言,更大的挑战来自汇率差下,北上消费潮持续带来的客流减少。

据深圳边检总站统计,2024年全年经深圳各类口岸入境的香港居民超7700万人次。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深港两地消费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港人消费的行业中,餐饮消费占比达九成以上。

记者注意到,多家香港餐饮类上市公司将营收下降归结于港人北上消费和访港旅客消费降级。太兴集团在财报中提及,港人北上消费的热潮持续不衰,加剧了餐饮业的竞争压力。大快活集团在最新财报中,亦将业绩变动归因于香港居民的外游消费趋势、香港及内地经济持续疲弱与低迷的消费者情绪等。香港餐饮企业谭仔国际在2024年财报中提及,北上旅游越发便捷,加之内地餐饮价格优势明显,吸引越来越多港人跨城消费。

记者在上周走访皇庭广场,这里是港人北上消费的热门目的地之一。周末下午3点左右,费大厨、鲍师傅诸多连锁餐饮品牌就已经开始排队,其中多数为香港人。许多推广店员用普通话、粤语双语分别为香港顾客提供服务。

“在深圳吃顿像样的午餐,人均60港元就够,同样的钱在香港只能点个主食。”每周北上一次的香港留学生李琳(化名)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他在深圳某网红餐厅的消费记录,“更关键是能尝到香港没有的新口味。”记者观察发现,即便香港品牌在内地开设分店且定价更低,也鲜见港人专程前往。周六下午5点,在皇庭广场,费大厨门前大排长龙时,某港式茶餐厅内地分店的上座率却不足五成。

北上消费潮持续背后,是港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近年来,港元对人民币汇率处于高位。2025年初,港元对人民币汇率基本在0.93至0.94之间浮动。2025年4月,港元对人民币汇率一度突破0.95“关口”。不过近期已回落至0.91左右。

香港餐饮业正经历着多重变革带来的转型阵痛:传统经营模式遭遇挑战,数字化支付加速普及,汇率差异催生北上消费热潮。这些因素交织影响,让这个曾经繁荣的行业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然而危机中孕育着新机。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些港式茶餐厅开始尝试转型:引入扫码点餐提升效率,调整菜单结构控制成本,甚至推出“港式两餵饭”等亲民产品。

华南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消费分析师指出:“当前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受阶段性因素影响,特别是汇率差带来的消费外流。一旦汇率环境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香港餐饮业的竞争优势将重新显现。”

该分析师进一步解释,香港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饮食文化,这从香港餐饮品牌此前在内地的成功扩张就可见一斑。近期一些香港餐厅正在优化供应链,推出更具性价比的套餐。同时通过调整营业时间、精简菜单等方式控制成本,这些举措已经开始见效。

在他看来,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的深入,两地餐饮市场将形成更良性的互动关系。“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跨境合作的餐饮模式,比如香港品牌在内地建立中央厨房。”

“香港味道不会消失,但需要找到新的生存方式。”一位在香港从业二十年的餐饮经理告诉记者,在旺角街头,虽然老字号陆续离场,但新开的特色小店也在悄然生长,港餐及背后的饮食文化内核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上一篇: AI进化速递 | Altman和OpenAI将投资Neuralink公司竞争对手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