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坐落于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高原的青海省果洛州人民医院内,新一批来自上海的援青医疗专家正在进行他们的日常工作。两周前,第六批上海援青医疗团队正式抵达青海果洛,接过了第五批援青专家守护了三年的接力棒。
从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明确上海市对口支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并具体由上海市虹口、长宁、奉贤、青浦、嘉定、黄浦6个区分别与果洛州玛沁、甘德、达日、班玛、久治、玛多6个县结对以来,上海援青工作已走过15个年头。
每三年,上海选派一批干部参与当地建设。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果洛州,高寒缺氧,地广人稀,当地的基础医疗建设,是上海援青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三年里,第五批前往果洛的上海医疗团队是“组团式”帮扶,三年内除了院长不动,轮换了57人。这群上海医生们不仅带来了扩建资金、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救治理念,更想为这里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从无到有
果洛州地广人稀,医疗卫生基础薄弱,长久以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救治一直是工作中的难点。
“人们看病难、缺医少药,没有专科医生,设备稀缺,很多常规手术无法开展,脑外科危重症更是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王旭阳于两年前抵达果洛时,“医疗资源十分匮乏”是他对当地最大的感受。
帮扶,从带来扩建资金、硬件设施与技术手段开始。在上海援青医疗团队的资金支持下,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成为这三年的一个重要任务。“五大中心”包括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以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近年来全国都在加速落地五大中心,上海医生也将这个体系带到了果洛。
在援青期间,王旭阳作为果洛州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分管果洛州人民医院的“五大中心”建设工作,他告诉第一财经,团队克服了人员不足、设备落后等困难,助力医院获得青南地区唯一的二级创伤中心资质,并推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相继建成。
不仅果洛州人民医院圆满完成“五大中心”建设,截至今年6月,全州7家综合医院包括果洛州甘德县人民医院全部通过省级现场评审验收,完成“五大中心”建设,实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救体系全覆盖,大幅提升了医院医疗救治能力。
“之前很多胸痛的患者来到急诊,得不到救助就走了。”来自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王凌椿一年前来到甘德县人民医院的急诊科时,整个科室加上他只有五个医生,人不够,设备也不全。
在上海援青团队的帮助下,胃镜、腹腔镜等重点设备一个接一个到来,医生可以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并救治。“现在我们处理胸痛患者,除了介入手术还做不了,其他像溶栓都能做了,我们要先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下来,起码保住命,后续如有必要,我们会考虑将患者送去西宁。”
甘德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摄影/安然然
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果洛州,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广大群众长期生活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脑梗死、心肌梗死、突发性耳聋、肺动脉高压等缺氧性疾病频发。在援青期间,一个个高压氧舱在果洛各医院建立起来,为人们提供高压氧治疗服务,也是上海医生实现的重要成果。
甘德县人民医院的高压氧舱自2023年12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成功抢救了多名危急重症患者,涵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原性肺水肿等病症。为保障高原人群生命安全、提升急重症救治率,医院还特别开设夜间开舱服务,重点保障夜间急诊患者需求。
“我们还救助过一些从外地来旅游或打工的患者。来自比较偏远的达日县的患者,有时候也会被送到我们这里。”王凌椿说,之前没有高压氧舱的时候,救助这些患者是非常困难的。
甘德县人民医院的高压氧舱 摄影/安然然
在提升急诊救治能力的同时,上海医生还帮助当地医院进行专科与门诊建设。在果洛,有医院实际上并不分科,只有一个“大内科”,或者以妇产科为主,门诊发展水平和各科室建设水准有待提升。王凌椿告诉第一财经,去年甘德县人民医院开设了口腔科和普外科,“我们把腹腔镜、宫腔镜等设备带来后”,当地医生也开始学着独立做相关的手术。
为把上海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成熟的医疗技术带到果洛甘德,过去一年,王凌椿主导开展了5项新技术、新项目,包括深静脉穿刺术、关节腔穿刺术、骨髓腔穿刺术等。并且先后开展了20余台手术,如大隐静脉曲张抽剥、浅表肿块切除、手外伤血管探查、肌腱缝合等各类手术,均为甘德县人民医院首例。这些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医院的诊疗水平,也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王旭阳也提到,为了改变当地没有专科医生、基础薄弱的困境,他带领州人民医院的年轻骨干,从最基础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入手,同时开展援青门诊、藏西医结合门诊等,逐步探索建立了高原神经外科诊疗规范。果洛州交通事故中颅脑创伤较多,王旭阳还结合自己在神经外科的专业优势,为患者制定更符合高原实际的手术方案,开展了青南高原地区第一例5G远程神经外科手术和多次线上线下教学培训。
抢时间、铺开面、下基层
硬件设备补足了,技术规范提升了,但对救治当地危重症患者来说,还有一个巨大的考验,那就是如何跑赢时间。在果洛,人们患上心脑血管重症、危症是件常事,每年还会发生许多车祸,在地广人稀的高原,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急救综合体,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关键。
经过细致调研,2年多前,时任果洛州卫健委副主任和果洛州人民医院院长的周峰和甘德县人民医院院长的周晓辉这两位上海第五批援青干部倡议打造“两小时救治圈”,以州人民医院为主体,通过州、县、乡、村四级医疗资源联动,把疑难危重症患者及时转诊至州人民医院。
2022年10月,“救治圈”开始运作。2023年,果洛州人民医院由二级甲等成功晋升三级乙等医院,急诊科成为果洛唯一一个省级重点专科。2024年,果洛州人民医院创伤中心也顺利建成,成为果洛州唯一的二级创伤中心。
遇到难以处置的疑难杂症、危重急症情况时,可以通过电话联动,由120救护车把病患转诊到州人民医院进行救治,避免既往经长时间转送西宁、成都等地,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若病人不便转运,则由州人民医院医疗组出诊进行救治。
目前,“两小时救治圈”已经覆盖果洛6县38个乡镇,极大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累计成功救治急危重症患者逾400例。
果洛州急救中心 摄影/安然然
除了加快救助效率,上海援青医疗团队还开展了一项“走遍果洛公益行”送医下乡活动,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周晓辉介绍,果洛州共44个乡镇、22万人口,“走遍果洛公益行”项目已经走进了40个乡镇,行程两万多里,惠及十几万群众和中小学生。高原地广人稀,县城之间路途遥远,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每次去到一个乡镇调研,几乎都要花一到两天时间,为了不影响正常医院工作,基本上都放弃了周末休息,有时候还要住在当地。
公益行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可观的医疗帮助。一方面,他们到各地开展健康义诊、科普大讲堂,另一方面,他们还开展了疑难危重病筛查,特别针对先天心脏病、斜视等多种出生缺陷和先天性疾病以及可防可治的危重病进行早期筛查和及时治疗,对于疑难患者通过和上海后方医院专家远程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并通过争取上海市各类公益基金资助,对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护送至上海进行免费治疗。
“我们已经陪送了20余例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等发育畸形儿童,到上海免费手术。还多次开展点亮‘睛’彩公益手术,带教本地医生,给200余位白内障、斜视等眼疾患者带来了光明。”王旭阳说。
此外,通过走访各县,援青医疗团队基本摸清了整个果洛州的卫生健康状况。“小孩的常见病、多发病有哪些?当地人最大的健康需求是什么?基层卫生院的短板在哪里?”周晓辉告诉第一财经,“只有深入到乡下去,真实接触到就诊的老百姓,你才能看得到、感受到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这也有助于为今后的医疗援助提供明确的方向。”
如何“造血”?
上海援青医疗团队给高原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为当地医疗资源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如何不止步于“输血”,在当地建成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对于每一批援青团队来说,都是一个更加艰巨且长远的任务,毕竟,他们总要离开高原。
在果洛州人民医院,上海援青医疗团队通过“传帮带”方式,已培养了30余名优秀本土医疗人才。王旭阳在两年内带出了五名徒弟,这些徒弟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神经创伤外科高难度手术。“之前有一位因高处坠落颅骨粉碎性骨折脑出血,在果洛州人民医院手术康复的患者,再次来修补颅骨,医院选用国际先进的3D高分子材料给予整形,满足了患者对美观的较高诉求。特别欣慰的是,此例手术当时由我的三位徒弟独立完成。”
在科研教学领域,王旭阳在援青期间,作为负责人获得全省援青第一个昆仑英才团队计划,并成功入选青海省西宁市柔性帮扶高层次引进人才项目,同时举办了多届高端学术会议和学习班,拓宽了本土医护骨干的视野。2024年,果洛州医院三四级手术量同期增长22.3%,本土医生持证率从50%提高到近70%。
在果洛州玛沁县人民医院,18名本地医生通过“师带徒”成长为骨干,19人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76名医护人员通过“专升本”考试,9名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养。在“师带徒”“双向组团”“上海援青”等综合人才培养机制的作用下,援青医疗队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在高原艰苦边远地区“医疗人才本地造血”的新路子。
但这可能还不够。周晓辉在临离开工作了三年的果洛高原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地缺的还是人才,能扎根在高原的医生还是不够多。”
果洛州人民医院于2024年初启用了CCU(心脏重症监护室),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重症监护室截至今年6月,已经救治了100名左右的危重病人。不过,“虽然监护室内的设备齐全,但人力并不够,不能满足监护病房对护士配置的要求,有时候需要辛苦护士们加班加点,根据病人情况灵活处理。”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援青医生陈衎恺介绍。
这是当地医疗人才“还不够多”的一个缩影。
今年6月,援青医生陈衎恺(左)和周晓辉(右)在CCU 摄影/安然然
周晓辉认为,“未来可以考虑二条腿走路,一方面引进优秀人才,另外一方面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协助完成系列临床诊疗能力提升的工作。”
7月底,上海医疗帮扶轮换交接工作在果洛州人民医院、玛沁县人民医院、甘德县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集中开展,“人才培养”是交接会议上绕不开的重点话题。8月1日,在甘德县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医师第六批交流座谈会上,新上任的甘德县人民医院院长、上海市第六批援青干部陈亮也提到,“我们这次组团式帮扶,重点要在高压氧治疗、急诊创伤救治和人才培养三个领域破题。”
在上一批援青医疗团队打下的基础上,未来三年,新一批上海援青医疗团队将在技术提升、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等方面持续发力,他们也将继续面临如何为当地“造血”的考验。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