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举行扩大会议,陈吉宁出席,龚正报告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今天(7月31日)上午在世博中心举行扩大会议。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代表市政府报告2025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总体考虑。

会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莉新主持。市政协主席胡文容,市委副书记朱忠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钢淼、周慧琳、宗明、陈靖、张全、徐毅松在主席台就座。

龚正在作报告时说,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着力打好稳增长政策“组合拳”,着力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着力放大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叠加优势,着力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稳固,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建设美丽上海、增强超大城市安全韧性仍需持续用力,公共服务还要补短板、提质量。政府服务管理效能仍需进一步提升,政府作风建设还要持续加强。

龚正说,做好下半年工作,我们要认真落实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着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画,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龚正还就代表、委员们关心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通报了情况。

出席会议的市领导还有李仰哲、吴伟、赵嘉鸣、陈通、张为、陈金山、李政、华源、陈杰、张小宏、刘多、张亚宏、陈宇剑、舒庆、彭沉雷、肖贵玉、陈群、金兴明、黄震、虞丽娟、吴信宝、寿子琪、钱锋、邵志清。蒋卓庆,贾宇、陈勇,老同志龚学平、蒋以任、冯国勤、殷一璀等到会。全体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列席会议。

会后举行了代表分组会议,对市政府上半年工作开展讨论评议。

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扩大)上,龚正市长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关心的问题,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具体介绍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工作。

(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需要更好为全国发展大局挑大梁、作贡献。我们将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努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我们狠抓贯彻落实,制定出台了我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总的考虑是,大力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支持、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大宗消费更新、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环境提升等六大行动,持续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里,重点介绍三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服务消费。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3万美元,服务消费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我们将在积极促进商品消费的同时,以更大力度扩大服务消费。一方面,着力提升服务供给质量。重点是加快打造文化消费高地,扩大优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更好满足健康消费需求,持续提升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消费品质。另一方面,积极促进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加快引进和培育高能级、高流量、高品质的演出、赛事、展会,串联各方资源,促进相互导流,放大票根经济效应。

二是扩大入境消费。上海长期是国内入境旅客数量最多的城市,去年接待入境旅客近671万人次、同比增长84%,入境旅客对拉动全市消费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将围绕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加快提升入境旅客服务感受度、消费便捷性。优化离境退税消费环境是今年一项重点工作。5月、6月两个月,上海离境退税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长91.3%。我们制定出台了优化离境退税消费环境行动方案,目标是到2027年离境退税商店超过3000家。

三是培育新型消费。我们将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悦己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邮轮经济。悦己消费是消费的新趋势。我们支持开发原创IP,大力促进“IP 消费”。鼓励二次元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夜经济品质,打造不同特色的夜间消费集聚区和特色市集。首发经济是上海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去年超过3500个品牌在沪举办首发活动,全市新增首店1269家、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首位。今年,我们发布了“首发上海3.0”政策,吸引更多国内外品牌来沪开设首店,不断提升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能级。银发经济是激发消费活力的“新蓝海”。我们支持企业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努力把上海打造成银发经济发展高地。

围绕扩内需,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今年国家下达上海的新增债券额度达1386亿元,其中专项债券额度1155亿元。我们将聚焦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城市更新等领域,推动更多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推动经济稳定增长,还要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管理。今年,我们发布实施营商环境改革8.0版行动方案,并推进“十大攻坚突破任务”。

一是优化政策服务,方便企业更好地享受政策。我们全流程优化了惠企政策的制定实施、申报兑现和评估修订。首先是着力解决政策“看不懂”的问题,充分听取企业意见,进一步明晰政策申兑要求。其次是着力解决政策“不好查”的问题,在“随申办”等上线“随申兑”惠企政策服务专区,统一市、区两级惠企政策发布和查询入口,便利企业高效查询和了解政策。再次是着力解决政策“享不到”的问题,通过数据共享为企业精确匹配政策,让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市、区两级共有378个惠企政策项目实现“免申即享”,其中市级部门项目158个,目前已累计服务企业超过400万次。

二是优化涉企行政检查,推动监管减量、提质、不扰企。重点是全面推广应用“检查码”,建立检查的强制登记制度,做到无码不检查、检查必亮码;加强检查的统筹管理,推进餐饮业、住宿业等91个行业使用联合“检查码”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争取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做实检查的评价反馈,形成检查管理闭环。同时,完善“无事不扰”事项清单和“无感监管”对象清单,强化“信用 风险”监管,努力让守法守信者得到更大便利、违法失信者受到应有制约。

(二)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持续下功夫,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建设。

第一,着力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我们将紧跟前沿交叉新兴领域,加速推进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力争在更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自主可控。一是建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提升科技攻关的体系化能力。二是强化前沿领域科技布局,制定实施一批科技攻关和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三是加大力度支持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到2027年将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从去年的11%左右提高到15%左右。同时,着力打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技术发展的堵点和断点,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第二,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持续推动科技攻“尖”、产业向“新”。我们将大力培养造就创业者队伍,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高成长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到2030年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万家左右。

第三,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高校、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推向产业界创造更好的条件。科技服务业是连接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重要纽带,是提高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抓手。上半年,我们出台了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在全力抓推进、抓落实。

同时,要在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们将做深做实基础研究联合基金,促进大科学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组建新一批区域创新联合体。协同深化长三角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加快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飞机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强化先行先试、集成探索,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提升重大开放载体平台能级,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发挥风向标作用的重要举措。

第一,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化改革转型升级。面对国际经贸规则动态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上半年,我们制定实施了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化改革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一是实施功能转型升级行动。立足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资源禀赋,“一区一策”强化差异化定位、打造特色化优势。

二是实施产业提质升级行动。立足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定位,加快集聚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项目。行动方案明确了六个重点产业领域,包括国际分拨、保税加工、保税维修、保税研发、跨境电商和高价值商品保税展示交易。

三是实施管理机制改革行动。我们将建立跨部门数智监管辅助平台,优化智慧监管系统,不断探索优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加快复制洋山特殊综保区、外高桥保税区等区域的成功经验,让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惠及全市各个综保区。

四是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我们将推动各保税区域统筹园区和市、区两级企业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合规培训、争议调解等方面的集成服务。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让保税区域政策更给力、制度更完善、服务更精准。

第二,整合构建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上海作为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正在抓紧建设全市统一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总的考虑是,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服务平台和信息渠道进行统一整合和优化提升,形成“线上 线下”、“境内 境外”全方位的企业出海服务体系。重点是组建“1 (3 15) X”工作机制:

“1”,就是建立1套市级层面一体化服务统筹协调机制,核心是建设全市统一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线上平台。重点提供在线咨询解答、一站式网上办事和专业服务资源链接等三大功能。

“3 15”,就是打造覆盖全市的线下咨询服务点。“3”是指浦东、临港、虹桥3个重点区域,将依托现有资源设立分平台,持续做强已有的特色专业服务功能。“15”是指除浦东外的其他15个区,将分别设立服务点,依托政务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就近便利咨询服务。

“X”,就是推进建设X个海外服务点。一方面,我们将推动现有海外办事处功能提升。另一方面,我们将依托市贸促会新设香港、新加坡两个海外服务点。

目前,线上平台开发建设、线下服务功能提升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动各项工作落地,不断优化平台服务功能,努力打响服务企业走出去的“上海品牌”。

(四)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行动,更加注重“投资于人”,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品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第一,加大稳就业力度。我们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一方面,确保全市面上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我们深化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建立外贸稳就业工作机制,全力支持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在此基础上,充实稳就业政策工具箱,储备一批增量政策。另一方面,确保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24.6万人、再创新高,要持续加强就业服务,推动尽早实现就业。

第二,加快推进“两旧一村”改造。今年是“两旧一村”改造三步走的第一个关键节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022年7月完成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后,中心城区零星旧改还有约38万平方米。前两年完成改造25.8万平方米,今年将实现整体清零。二是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三是全面启动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我们计划用2024年到2026年的三年时间,启动66个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去年启动了21个,大幅超过年初计划10个的目标,今年计划启动25个。下半年我们将持续加力,重中之重是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统筹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市场化融资渠道,今年新增的政府专项债额度中,约400亿元将用于“两旧一村”、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同时还将大力吸引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参与改造建设。

第三,优化社区卫生服务。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市民健康“守门人”,我们将充分发挥社区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一方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去年以来,全市二、三级医院拿出一半以上的专家号源,优先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社区优先预约的号源达到20万个。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完善上转患者“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探索康复期患者优先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制,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另一方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开展西医诊疗病种、配备药品种类,分别增加到128种和763种。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以全科服务为导向,持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康复护理、中医药等功能,更好地守护市民健康。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上一篇: 又是232关税!特朗普宣布50%“铜关税”,只针对半成品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