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入产业应用新阶段,施耐德电气以组织变革驾驭技术浪潮

当AI技术从实验室快速涌入产业现场,企业真正的挑战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组织能否跟上变革的节奏。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施耐德电气全球高级副总裁、首席人工智能官菲利普·兰巴赫(Philippe Rambach)在接受群访时,传达了一个核心观点:AI的价值不在技术先进性,而在组织能否让它嵌入业务肌理。

这家深耕能源管理与工业领域的全球化企业,正通过战略锚定、组织重构与生态协同,构建一套与AI共生的组织体系。

战略锚点:让技术“追着业务跑”

“我们总是从业务需求开始讨论AI,而非为了技术而追求技术。”菲利普的这句话,道破了施耐德电气数字化转型中应用AI的组织底层逻辑。

作为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力量,全球已开启AI规模化产业应用新篇章。相关调研表明,2024年78%的全球企业已开始使用AI技术驱动运营升级与商业创新。在中国,“人工智能 ”的政策支持、雄厚的产业基础、多元的应用场景、丰富的创新资源,正催生快速崛起的AI产业集群,使中国成为最积极践行AI规模化应用的全球市场。

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场景的深度适配和产业生态的繁荣,AI从前沿技术突破,逐步进入“大规模应用部署”的实用阶段,为全球经济转型提供强劲动力。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企业如何加快步伐,乘上这一技术快车?

“施耐德电气认为,企业不能为了AI而AI,而是要聚焦业务需求。比如在施耐德电气内部,任何AI应用的规模化推广都需过两道关:是否解决真实业务问题,有经验证明的价值,以及是否有真实用户需求。”

“业务先行”的战略定力,也体现在施耐德电气将深度的行业专长知识与AI融合的具体决策中。

作为AI产业应用的践行者,施耐德电气上海普陀灯塔工厂通过在数字化系统中嵌入AI技术,覆盖从产品原型设计、柔性生产、智能排程、供应链管理、设备运维等各个方面,减少了16%的能耗消耗,产品发布速度加快63%。无锡工厂则使用AI技术来驱动生态设计、开发闭环碳跟踪平台、打造提高能源效率的机器学习模型,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从而推动绿色转型,提高运营效率。

作为AI产业应用的赋能者,对外施耐德电气也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在制造业、楼宇建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及电网等关键领域,施耐德电气利用AI技术帮助工程师们优化设备参数、实现预测性维护、优化流程,提高能源系统效率。比如在电网中,AI技术能够预测需求并管理分散式能源,来避免建造多余的电厂,实现更加灵活、绿色的能源使用。在工业自动化产线中,AI技术结合了工业信息系统,提高生产运营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

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现场,施耐德电气聚焦包装消费品、油气化工、数据中心、智慧楼宇、未来电网等关键行业,集中展示了一系列“智联协同”创新成果,包括重磅发布的EcoStruxure边缘智能盒,凭借在边缘侧卓越的数据采集、管理、实时计算与智能决策能力,为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管理场景带来灵活、安全、高效的全维价值,助力产业“智”变升级。

无论自身践行还是广泛赋能,这种“业务导向”的战略锚定让组织资源投放更精准,也带来了可量化的成果——2024年施耐德电气数字化业务营收占比已达57%,背后正是每一项AI应用都紧扣“降本、增效、减碳”三大业务主线。

组织重构:打破壁垒的“混编军团”

过去,传统工业企业的组织架构多是“烟囱式”:能源管理、工业自动化、软件服务等部门各自为战。但在AI时代,这种结构成了数字化转型的阻碍。施耐德电气的解法是打造“跨职能混编团队”。

“当人们谈论AI,人们通常过于关注技术本身。但事实上,更为关键的是AI能带来什么价值,它如何为业务带来有益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战略和人才与技术同等重要。企业需要构建一支优秀的队伍,以正确的发展思路、正确的组织结构来确保AI应用落地成功。”

菲利普介绍称,为满足AI时代的技术要求,公司打造了强大的跨职能团队,促使有经验的工程师与AI专家合作,以有效实现AI规划化应用。同时,AI并不能只为专家所用,数字时代,一线员工往往面临多重技术挑战,企业需要通过管理创新促进人与技术的良性协同,从而释放技术价值。

在施耐德电气,AI技能不再是IT部门的“专属”,而是像使用Excel一样成为基础能力。公司提供了必修的培训课程,帮助员工理解和掌握AI功能,从而更好地在日常工作和客户服务中使用AI工具。通过发起“全面AI”、“数字公民”等培训项目,截至2025年底,施耐德电气90%的员工将充分掌握数字化技能,为这家公司未来的进一步“数字生长”夯实人才基础。

生态系统:为组织装备更强“外挂力量”

与此同时,AI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落地需要更多生态伙伴。施耐德电气编了一张“共生网”,打造了灵活、开放、创新的生态机制,与开发者、系统集成商、技术伙伴和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创新和推动AI应用。“这些合作机制非常重要,因为AI并不是孤立的系统,没有一家企业能独立成功。”菲利普说。

“共生易,独行难。在生态系统中联合创新,通常是快速构建AI系统并真正产生成效的做法。”比如,为加速AI等前沿数字化技术在行业场景的落地,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生态,施耐德电气从2020年起发起“创赢计划”。2025年第六季“创赢计划”聚焦“AI 产业”赛道,为AI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应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次大会,施耐德电气也邀请了三家“创赢计划”伙伴联合展示,其中:UnitX展示了工业表面缺陷检测,以及一站式AI视觉解决方案,赋能智能制造升级,提升良率和质量;强思数科带来了AI 智能重建与数字孪生解决方案,以突破性 AI 技术为流程工业带来新变革,推动工业建模精度与效率飞跃;上海孪数科技则以数字孪生技术、智能体平台、具身智能数据合成和训练平台,为工业领域的AI转型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正是由于上面这些综合的举措,聚焦业务价值、融合前沿技术与行业知识、赋能于人、强化生态合作,施耐德电气的数字化业务营收稳步增长,2024年已占全球营收的57%。其中,AI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技术领先性,更在于切实解决业务挑战,为施耐德电气及其伙伴和用户带来可衡量的业务改善。

“AI技术正快速迭代,其规模化应用将全面推进能源、工业等关键领域的结构性变革,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巨大影响力。中国是全球 AI 产业发展高地,也是施耐德电气 AI 创新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持续加大在华研发投入、拓展本土生态协作,施耐德电气致力于与更多中国伙伴共同拥抱 AI 技术浪潮,为中国产业的新质转型做出贡献。”菲利普说。

从施耐德电气的实践来看,数字化转型中的组织变革遵循了“三不原则”:不盲目追技术热点,而是从业务需求出发;不固守传统架构,而是构建跨域协作的灵活组织;不闭门造车,而是通过生态放大自身能力。从北京的AI创新实验室到辐射全国的“创赢计划”,从上海和无锡的灯塔工厂到与高校共建的产业人才培训项目,施耐德电气全面行动的本质目的,都是让自身在本土场景中更快速进化,为AI技术大规模产业应用这一目标积蓄技术、生态和人才力量。

在AI时代,这种全面进化的方法论,或许是比任何先进算法更值得行业借鉴的。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上一篇: 从民谣歌手到艺术家,艾敬为孩子们办了一个绘画大赛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