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荣现常住香港,但他的个人微信“地区”一栏注明是埃塞俄比亚。
2011年,张华荣创办的华坚集团(下称“华坚”)前往埃塞俄比亚设厂。华坚如今在埃塞俄比亚已转型为建设推动当地工业发展的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
2017年,埃塞俄比亚政府授予张华荣“埃塞工业之父”的荣誉称号。
近日,张华荣在与第一财经记者交流“中企出海”的话题时介绍了华坚经验:“中国产业,非洲制造,全球市场。”
但进军非洲并非一帆风顺。“华坚看起来光彩,其实历经坎坷。”张华荣说。
到非洲去
张华荣是江西南昌人,当过兵。1984年,26岁的他在老家创办了一个制鞋小作坊。1996年,他南下广东东莞设厂。经过多年发展,华坚成为全球最大的女鞋制造商之一,曾为古驰(Gucci)、汤丽柏琦(Tory Burch)、蔻驰(Coach)、盖尔斯(Guess)等众多国际品牌代过工,年产女鞋超过2000万双。
2011年8月,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的梅莱斯·泽纳维到深圳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见到了张华荣。随后,梅莱斯前往东莞考察了华坚,并邀请张华荣前去投资。
早在2011年3月,时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曾向梅莱斯建议:“埃塞俄比亚的畜牧业发达,有皮革生产能力,可以有针对性地到中国向皮革与制鞋企业招商。”
“当时梅莱斯就想要引进服装、鞋帽企业过去。”张华荣回忆,“我们当时见面聊了40分钟,他希望我带领广东代表团到埃塞俄比亚访问。”
2011年9月,张华荣飞往埃塞俄比亚做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当时的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口1亿,GDP只有广东的1/10,47%的男性和31%的女性不识字。初次踏上这片土地,张华荣“没有在那里投资的欲望”。
在一周的访问中,梅莱斯三次与张华荣会面,从最初的礼节性欢迎到深入探讨投资细节,他的真诚和远见让张华荣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非洲国家。
访问的最后一天晚上,梅莱斯将张华荣邀请到总理府共进晚餐,两人畅谈了两个多小时。张华荣回忆道:“他最后讲了一句话:‘张先生,我希望你帮忙。’我说考虑一下。”
回到住处后,张华荣与团队紧急商议。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他们还是决定抓住这个机会。
华坚选择到埃塞俄比亚投资,也是综合考量了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以及当地政府支持力度等多种因素。人工方面,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当时一线生产员工月薪仅为国内同类岗位的1/10。即便是现在,当地劳工月薪也只有300~500元人民币。从原材料供应看,埃塞俄比亚盛产优质牛羊皮革,原材料就地取材可降低成本。关税政策方面,埃塞俄比亚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产品(除武器外),可享受零关税待遇。
华坚随之完成了三项关键工作:将国内生产的材料和设备装箱运往埃塞俄比亚、招募100多名埃塞俄比亚工人到江西赣州进行培训、在埃塞俄比亚租好厂房。原本需要75天的货柜运输,仅用30天就抵达了埃塞俄比亚。
就这样,不到100天的时间,2012年1月28日,一家拥有500名工人的工厂在距埃塞俄比亚首都35公里外的东方工业园正式开业。
“不敢相信埃塞俄比亚工厂可以做盖尔斯”
开业当天,埃塞俄比亚的30多个国家政要参观了华坚工厂,“他们很感动,不敢相信埃塞俄比亚工厂可以做盖尔斯。”张华荣说。事实上,华坚在当地的开疆拓土也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埃塞俄比亚失业率接近50%,作为非洲第二人口大国,迫切希望吸引外来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华坚的到来契合其需求,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初来乍到的华坚面临诸多现实难题。
华坚的第一个集装箱通关时就被扣押,鞋刷被说成牙刷要交税,鞋子穿孔机被当成“手枪”。这是华坚融入非洲的关键一课:要适应“非洲效率”,要有耐心。
当地基建落后带来成本上涨,这一点超出了华坚的想象。华坚之前未将物流成本纳入考量,但由于埃塞尔比亚是内陆国家,海运借邻国港口,从邻国吉布提到工厂800公里,双向仅一条两车道,路况差,导致物流成本从2%涨到8%。
另外,当地电力设施相对落后,下雨等天气易停电,工厂只能用柴油机发电,费用高昂。据中国能源新闻网去年报道,埃塞俄比亚全国电力普及率仅为30%左右。为应对用电难题,华坚正在建设变电站,预计明年建成投用,届时用电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
再者是工人问题。工厂起步阶段,生产效率与中国工人差距大,造出的鞋子报废率高。为应对该问题,华坚只能在人才技能培养方面不断下功夫。
而令华坚备感痛苦的是,工厂经历了“无数次罢工”。在当地法律下,非紧急状况时工人的罢工行为受法律保护。即便遭遇罢工,公司也得按规给工人正常发基本工资。而罢工造成的未按时完成订单、为赶工期额外产生的运输费等损失,只能由企业承担。有时为赶工期,生产到一半的鞋子,还得用集装箱运回国内工厂加工。经过多方的努力与协调,目前华坚在埃塞俄比亚的罢工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
在法律层面,华坚也吃过不少亏。当地员工法律维权意识强,十元钱的纠纷也会与企业对簿公堂。起初由于对当地法律不熟悉,华坚总是败诉。后来,公司逐渐积累了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雇用当地的法律顾问。
过去几年,多重客观因素让华坚“损失很大”:2020年,埃塞俄比亚爆发内部冲突,华坚的大客户——美国某鞋厂撤离该国,订单随之断流;疫情三年,业务又近乎停滞。
2023年初,张华荣前往埃塞俄比亚重建团队。为重获订单,华坚寻找与当地政府合作,生产工作鞋、军鞋等,逐步推动制造业复苏。
与当地共享成果
现在,华坚在埃塞俄比亚的鞋厂,员工规模已从最高峰时的8000多人,降至不到2000人。
“我们现在是平台企业。”张华荣之女张芸琪说,她也是华坚副总裁、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总经理。她向记者介绍,目前入驻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的企业有20多家,主要是中国企业,未来5年内入驻的企业有望达到100家。
张芸琪认为,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最好要选择入驻工业园。“如果一个国家发生动荡,它的军队不一定能保护到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每一个民营企业的利益。如果你入驻的是一个工业园,里面可能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企业,那么当地政府就更有可能来保护大家。”
谈及华坚在非投资经验,张华荣强调“尊重国情,按非洲规律办事”,同时更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比如“做鞋子,哪里劳工便宜往哪里招”。他结合华坚实践进一步表示,企业出海非洲要秉持“用产业换资源”的理念,凭借产业技术等优势发展产业,合理利用当地资源;采取“用就业换市场”的方式,创造就业岗位,赢得当地支持;还需“用服务拓市场”,提供优质服务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
在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相处方面,华坚也做了诸多努力。比如,为当地修路、给养老院捐物资,工厂打的井免费供缺水的村民使用。“想在一个地方立足,就得解决当地的问题,让当地人因我们的到来生活变得更好。”张芸琪说道。
张华荣认为,过去多年间,中国企业所经历的贸易出海时代已过去,当下企业亟须进行转型升级,以此适应全新的市场环境。而对于非洲产业发展前景,他看好粮食、能源和制造三大产业。
回想华坚在埃塞俄比亚的这些年,张华荣说,华坚不仅在非洲实现了自身发展,也把工业文明带到了当地。“我们带过去共同商量和谐发展的模式,共建高效的工业文明平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