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的日本东京门店里,藏着中国出口结构的变迁。
7月1日,第一财经记者随机走进了优衣库位于东京的一家门店,这里售卖成百上千类服饰如衬衫、长裤等。中国曾是优衣库最主要的生产制造地,而现场衣服的标签显示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在优衣库的产业链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这种转变伴随着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更具技术含量的耳机、手机甚至机器人进入日本工厂和家庭。一个老龄化社会,需要灵活的机器人。在亚马逊的千叶港运营中心,机器人数量已经超过员工数量。
从服饰到机器人
优衣库的东京门店人头攒动,既有日本本土顾客,也有海外面孔。
得益于日本销售的强劲,优衣库的运营方迅销集团2025上半财年的业绩刷至新高。优衣库的衬衫、短裤等,之前主要是在中国生产,再转运到日本线下门店,或者在亚马逊等线上平台进行销售。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记者随机查看了部分衣服的标签。这些衬衫、长裤十之七八并非产自中国。东南亚诸国明显已经对中国制造的服饰产生替代作用,这些衣物更多来自越南、孟加拉国以及柬埔寨等地。
记者看到,一款价约200人民币的衬衫,中国制造的产品旁边摆放着孟加拉国制造的产品。纺织服装是相对容易转移的产业,仅凭手感和观感,已经无法区分两国制造的衬衫有何不同。
中国的加工出口产业,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起步,承接了来自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的制造能力。中国一步步进化为全球最重要的纺织服装制造中心,既满足中国人自己穿衣需求,每年也向世界出口上亿件物美价廉的衣物。
在全球贸易震荡的时期,日本纺织服装逐渐转移制造基地已成既定事实,优衣库颇具代表性。
中国制造的产业结构也在升级,技术密集型的比例在增加,纺织服装的地位早就不再举足轻重。今天,在日本市场,中国所产的耳机、手机,乃至于机器人越来越多。相比衬衫等服饰,这些产品更具科技含量。
中国一大批消费电子产品如追觅科技、韶音、安克创新等在亚马逊的日本站点取得不俗成绩。2024年,中国品牌型卖家在亚马逊日本站点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5%。
韶音是一家骨传导耳机制造商,追觅是一家扫地机器人企业。目前韶音在日本站点年销售额突破1亿人民币,是骨传导耳机领域耳熟能详的品牌。音频品牌 Earfun逐渐在日本市场崭露头角,销售额已经接近7000万人民币,该公司预期每年销售增长将保持在30%以上。在亚马逊日本站点,追觅部分型号的扫地机器人售价可达万元,比中国本土售价高约两成。
中国配送和清洁机器人企业擎朗智能,从2017年陆续接到日本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日本逐渐成为擎朗海外市场重点之一。这些机器人在中国制造,出口后进入日本的餐饮企业。目前擎朗已是日本送餐机器人市场中份额最高的企业。
Tokyu Harvest Club是位于日本轻井泽的高端度假酒店,酒店采用分散式建筑布局,客房楼之间距离较远,传统清洁作业面临效率与体验的挑战。该酒店引入2台擎朗清洁机器人,机器人被分别部署在不同楼栋,按照早、中、晚三个时段独立执行清洁任务,实现任务自动分派与错峰作业。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不少寿司店、烧鸟屋空间局促,擎朗为此而专门优化机器人尺寸和交互设计,比如T11机器人最小通过性49厘米,更适合日本使用场景。
擎朗智能的一位业务负责人分析称,日本起码有70万家餐厅、5万家住宿酒店,再加上商超以及购物中心等,对餐饮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的需求至少80万台。
一个老龄社会的需求
日本是一个需要机器人介入的社会。
日本老龄化严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接近30%,人口多年下滑。近年来,日本经济增长动能有所恢复,带动就业人口数量。据日本官方数据,202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8.1%,达到二十年来新高。工薪阶层的工资停滞多年之后终于解封,日本大公司开始为员工普遍涨薪。
就当下日本社会人机协同的情形而言,机器人是人类工作能力的延伸,两者更多是配合而非替代的关系。
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者,是社会公众持续关注的话题。这一久远的话题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的蒸汽机时代。
亚马逊机器人首席技术专家Tye Brady在接受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应该跳出人与机器人对抗的思维框架。亚马逊自从2012年投资机器人技术以来,已经创造了数十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而且创建了以前没有的新职位类型。
“我看到的未来是智能物理AI系统帮助老年人,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升降设备帮助人们上下床。我看到机器人系统能够赋能人们并使他们更加高效,扩展和放大人类潜能。”Tye Brady表示。
亚马逊的千叶港运营中心每天处理约60万件商品,并由快递车辆送往日本千家万户。这座运营中心只有2000多名员工,却部署了约2600台机器人,超过工人数量。人力有时而穷,没有机器人的协同,这些工作根本无法完成。最近,亚马逊在该中心部署了一批自主移动的搬运机器人,使得其在全球运营网络中的机器人数量超过100万台。
中国企业也开发与亚马逊类似的仓储机器人。日本办公设备企业ASKUL使用的是中国企业极智嘉的机器人。
极智嘉的全球化第一站,就是开拓日本市场。它的机器人很早就打入了ASKUL仓储系统。在疫情期间,极智嘉观察到日本企业线上业务暴增,仓库劳动力短缺,激发了仓储自动化需求。2024年初,极智嘉和ASKUL再度合作,ASKUL在日本关西地区的物流中心采用极智嘉的货架到人PopPick方案,核心是能够协同工作的320台机器人。
极智嘉已在日本设立分公司、组建本地化团队,服务于耐克、丰田、Alpen等企业。至今,极智嘉在日本、欧美等海外收入占比七成,远超国内收入,且海外毛利率高过本土市场。此外,快仓科技、灵动科技等机器人企业也在尝试开拓日本市场。
中国机器人企业深耕日本的下一步,是在当地投资。
今年的4月份,节卡机器人在日本爱知县的新基地开业,这一选址靠近丰田、本田等日本车企的基地。节卡机器人强调在爱知县基地构建机器人技术场景化中心,加速AI、多模态感知等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针对汽车、3C等领域开发柔性化系统。节卡创始人李明洋在提到海外市场的时候,也将日本列为首要重视的国家市场。
中国制造的机器人,和中国制造的衬衫有很多相似之处:有批量化制造能力,且价格极具竞争力。
日本曾有大企业开发送餐机器人,但其成本和售价相对中国产品过高,而无法打开市场。这类产品研发周期长且费用高,日本企业的迭代速度没办法和中国企业相抗衡。
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形成的规模优势,可对产品进行快速迭代强化智能体验。供应链优势使擎朗送餐机器人的价格比海外竞品低30%,性能却更优。上述擎朗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企业主导了日本送餐机器人这一细分市场。
2025年4月数据显示,中国依然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对象国和最大进口来源国。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对日本出口的衬衫、鞋帽等部分替代了中国制造。不过,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纺织类产品制造和出口国。
中国对日本的出口,正在经历结构性的升级。中国制造的衬衫,在日本市场上少了;中国制造的机器人,在日本市场上多了。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