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实践样板,多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收效

我国沿海多地已探索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成功经验,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今天(7月2日)介绍,从各地推荐的案例中已经遴选出15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展示了沿海各地区在推进建设安全、生态、健康、韧性、活力的“蓝色海湾”“和美海岛”“美丽岸滩”,不断拓展优质亲海空间,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人海和谐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要求,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接续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合作。

“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水、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介绍,各地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中,以红线为约束、规划为引领、问题为导向,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精准施策、系统修复,取得成效。

锦州市地处渤海辽东湾的顶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围海养殖、向海索地等开发活动影响,沿海滨海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丧失。2022年,锦州市启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重建“河-海-湿地”生态循环路径为核心,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浚潮沟14.1千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

修复后的大小凌河口滨海湿地,由原来过度开发的养殖池塘,变为翅碱蓬、芦苇、北方柽柳等丰富植被覆盖的滨海湿地,为各类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迁徙、觅食的场所。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介绍,湿地观鸟栈道、科普基地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滨海旅游业态快速发展。2024年锦州接待国内旅游者4839.6万人次,同比增长30.8%。旅游总收入340.7亿元,同比增长33.2%。

唐山市曹妃甸区位于环渤海中心地带,其海域现存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近年来,受陆源污染、渔业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曹妃甸海草床呈局部退化趋势。近年来,唐山市构建了海草床全流程多要素修复技术体系,攻克海草床裸斑区底质修复工程难题,累计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海草盖度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形成了“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与渔业经济增效双赢。

监测数据显示,唐山海草床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加到111种,同比提升85%,生物量均值由4.51克每平方米跃升至19克每平方米,提升321%,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

近年来,浙江省舟山市针对陆源排污严重、岸线侵占、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等问题,实施了渔港治理、清淤拆废、生态复湿、重整岸线、还海于民等一系列措施,沈家门十里渔港实现了“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华丽蜕变,已从传统渔港转型升级为集渔业生产、水产品交易、船舶修造、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正从单要素质量改善向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转变。图为福建平潭海岸带风光。摄影/章轲

全国“和美海岛”“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区”的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前些年海洋生态环境不佳,存在海洋风暴潮频发、防护林老化退化、海岸侵蚀严重、生态系统脆弱、水质状况不佳等问题。

平潭综合实验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局介绍,近年来,平潭“陆海统筹、分段实施、系统治理、多方联动”,通过清淤整治、构建海滩管理养护标准化体系,采用“灰色工程(基础设施) 绿色修复(植被培育) 橙色养护(长效管理)”结合修复模式,已由海向陆逐步构建起集“海岸修复 后滨恢复 沙丘养护 生物保护”于一体的多元立体生态防灾减灾安全格局。

在福建省,莆田市海域之前也面临着与平潭同样的问题。莆田市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莆田市自然资源局介绍,受自然侵蚀及围海造田、围滩养殖等人为活动影响,木兰溪入海口等区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退化,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面积减少、鸟类栖息地遭到破坏、滨海湿地功能衰退等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莆田市坚持陆海统筹、因地制宜,在木兰溪入海口、妈祖城沿岸等区域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实施退养还滩、红树林修复、鸟类栖息地营造修复、岸滩整治、岸线生态化改造等措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湄洲湾北岸段海岸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43%,海岸带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3%。综合整治后局部海水水质明显改善,实现了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98%,促进渔业产量与产值同步增长。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介绍,受历史上采石活动影响,珠海市三角岛原生植被破坏、岛体水土流失、海岛岸线侵蚀等生态问题凸显。2018年以来,珠海市采用“公益 旅游”模式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对海岛实施综合整治和系统治理,恢复“岛陆-海岛岸线-近岸海域”生态系统。2017至2023年间,三角岛岛陆部分生态产品总值提高了约76%,达6800万元,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生态环境部今年6月发布的《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为83.7%。283个海湾单元中,162个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过85%,其中125个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100%。

环保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尽管各地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面取得明显成果,但陆源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远,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压力较大,美丽海湾长效机制建设乏力,海洋环境应急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原副部长翟青认为,当前,要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海洋环境和生物生态协同治理转变,从单要素质量改善向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转变,从主要关注指标变化向更加注重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转变,以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翟青表示,在美丽河湖建设上,要聚焦群众身边的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着力补齐河湖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短板弱项,逐步把已划定的全国283个海湾都建设成为我国沿海城市的亮丽风景线。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针对水源涵养区、河湖水域以及缓冲带等重要的空间,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逐步恢复流域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上一篇: 收盘丨创业板指缩量跌1.13%,光伏、海洋经济概念股逆势大涨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