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排名、重进步,全球100多个城市应用的上海指数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转变

当地时间10月31日,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举行的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上,《上海指数应用报告》英文版同步向全球发布。

几天前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上,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主任石垣和子发布了《上海指数应用报告》中文版。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指数应用报告》提出了应用场景指标体系设计建议,并公布了超大城市、科创城市、健康城市、宜居城市等多个应用场景指标体系。

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上,上海指数首次亮相,发布了上海指数综合指标体系框架。几年间,上海指数从理念理论标尺,正在快速转化为一个推动全球城市向可持续发展进行转变的新政策工具和新合作平台。

新增多个场景应用

上海指数,全称“全球城市监测框架—上海应用指数”,是在联合国人居署、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支持指导下,由国际研究团队联合研发,围绕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进步水平进行科学诊断和趋势研判的国际权威指数。上海指数致力于为各国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工具,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0月26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包容·智慧·可持续城市更新”专题会议上, “上海指数”城市更新应用场景发布。

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度高、不确定性强的未来工程,“评估碎片化、目标模糊化、效果难量化”是长期困扰实践的难题。在此背景下,上海指数城市更新应用场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引,聚焦城市建成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维度提升,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关键可追踪指标,实现更新进展的灵敏监测。

上海大学城市更新研究院副院长李峰清是城市更新应用场景的课题组负责人,他表示,上海指数包括47个关键指标,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会选取恰当的指标,也会增加一些指标,去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来测度相应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

从城市更新应用场景的指标体系看,它以“上海指数5×4框架”为基础,精选了7个指针性指标,其中既包含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人均住房面积、PM2.5浓度变化等常规指标,也创新引入建成区灯光指数、城市建成区扩张系数等特色指标,以全面捕捉城市更新带来的经济社会活力变化。

将这一指标体系用于实践,从北京、上海、香港、伦敦、东京、新加坡6个样本城市测度结果看,城市更新呈现差异化特征。其中,北京、上海为“持续发力型”,2020年以来经济活力、居住环境等改善显著;东京、伦敦是“优化发展型”,侧重质量与精细化管理,智慧治理仍有提升空间;香港、新加坡则属“调整适应型”,依托制度创新,在居住、生态领域稳定改善。

如果从具体的微观指标上看,上述6城的人均住房面积向35平方米收敛,北京、上海已处高位;2019年起PM2.5浓度显著下降,但2023年部分城市反弹,需平衡经济与环境;互联网普及率收敛于95%左右,智慧化更新加速。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我们通过对指标持续的追踪,可以看得到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的程度,这就是上海指数这一公共产品的价值。”李峰清说,构建不同应用场景的相应指标体系,关键是为了指引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

比如,科创城市应用场景,涉及互联网普及率、高水平科技出版物、发明专利数申请量、QS前200大学数量、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等指标,据此可以去追踪判断城市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需要在哪些方面增加投入。

健康城市应用场景,则会关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城市绿地覆盖率、医疗机构数量、医疗科学水平、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指标。

超大城市应用场景,则会关注常住人口增长率、基础住房保障率、碳排强度降低率、国际入境游客数量、政府负债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等社会、经济、环境、文化、治理五方面的25个指标。

“城市的空间是有限的,公共财政也是有限的,怎么把有限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尽可能合理化地使用,背后还是基于价值导向。”李峰清说,上海指数是一个偏宏观的指数,但可以对城市的决策者、开发主体、居民提供好的资讯参考和价值观导向,因此也会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李峰清说,上海指数在不同应用场景的指标体系,都是面向未来的。但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未来怎么发展,城市更新怎么做,需要好的指引,需要像上海指数这样的工具箱。

不排名重进步

“有别于全球很多不同类型的指数,上海指数的一个关键就是它不是用于排名的。”上海指数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海云表示,上海指数在研究的过程中就摒弃了机械的横向排名,而是更多聚焦纵向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诊断和趋势的研判。

也基于这一基础,上海指数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进步性、开放性、适应性。

所谓进步性,是指上海指数研究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进步程度,而非具体的排名。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诸大建撰文表示,为什么进步性重要?一是契合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精神,其核心是“不让任何一个人和一个地方掉队”,强调全球城市共同的发展进程,而非谁第一谁最后等静态的优劣排名。评估“进步性”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响应。二是激励广泛参与,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城市而言,评估其“进步速度”比评估其“当前分数”更具公平性和激励性。三是驱动政策行动,关注进步性能将城市发展评估重点从“你是谁”转向“你做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改善”,直接与政策干预的有效性挂钩,推动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发展进行体检采取实际行动。

所谓开放性,是指上海指数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所谓适应性,是指整个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采用了适应性的特点。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故事,所以除了一些基础性的指标,还需要一些特色性的指标去诠释。”陈海云说。

在陈海云看来,作为一个国际权威的公共知识产品,上海指数的应用价值就在于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城市实践者去挖掘城市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问题,能够找出病根,最后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但是,城市各有不同,且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因此,对上海指数的适应性就提出了挑战。

陈海云表示,考虑到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分布不同,需要采取分级分类的思想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因此,在上海指数的设计和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分级分类的思想。

诸大建解释说,上海指数的类型重点要突出超大城市、中小城市、首都城市。为什么强调这三类?理由是这三类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代表性,且面临着截然不同但又至关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总体而言,上海指数的研究,以“进步性”激励行动,让所有城市都能看到希望并付诸努力;以“综合性”指引方向,确保城市发展是平衡的、协同的、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以“类型化”聚焦重点,确保指数的开发对不同意义的城市是相关且具有启发性的。

诸大建表示,通过这样的定位,“上海指数”将能真正服务于全球城市的政策制定者、实践者和普通的市民,从而使上海在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更大更多有世界影响力的贡献。

上海指数推出至今,已经在全球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试点应用。陈海云说,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100多个城市在同步推进试点应用。

陈海云表示,试点应用以及应用场景的推出,不断地实践,也在倒逼上海指数研究方法的持续优化。“所以,这是我们今年为什么特别聚焦不同的应用场景,包括上海、福州、威海等地,包括上海的每个区,我们都做了深度的分析和挖掘。下一步向全球大范围的进行应用推广,我们就更有信心。”

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上,以“创新发展,共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为主题,还同步发布了《绿色街区设计国际标准》《智城云系列产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健康监测、数字化采集、动态巡检设施)》项目,以及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等技术成果。在陈海云看来,这些成果都和AI、数字化有很重要的关系。

“上海指数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能够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更好结合起来。”陈海云解释说。

而接下来,陈海云表示,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构建一个上海指数的全球城市数据库,并以开放共享的形式提供给全球城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诊断和研判提供价值。

帮企客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财经资讯,想了解更多行业动态,欢迎关注本站。
上一篇: 蔚来交付第10000辆全新ES8,欧摩威与华为引望达成合作|一周车闻
下一篇:

为您推荐